中国古代农耕定居的衣服属于宽袖长衣一类的形式。布幅宽松,可适合胖瘦不等的身材,不用纽扣而以带子束紧。《说文解字》:“ ,绅也。男子鞶(pán)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金文的“带”字作衣服的腰部被带子束紧之后而在下摆所形成的褶纹状。带子不但可以束紧衣服,也可用来携带工具及装饰物件。黄帝的取名可能就是因为他始创衣制,以玉璜取代石制武器,佩带于腰际而来。商代的腰带有甚为宽大并加绣花的(见图一),已是装饰重于实用了。带子的功能多,工作时携带工具,打仗时携带武器,行礼时佩带玉器,平日家居则佩带日常生活的小用具及拭擦脏污的佩巾等。依《礼记·内则》,男子佩带手帕、毛笔、书刀、磨刀石、解结的角尖、打火石等,而妇女除手帕、小刀、磨刀石、解结的角尖、打火石等外,还携带针、线等妇女职务特有的工具。
到了东周时代,士君子又多系了一条可携带剑、弩、钱囊、镜、印章等物的皮带。这条皮带的一端为圆环,另一端为带钩。带钩由钩首、钩体和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的作用是钩住圆环以束紧衣服或让带子卡在腰上。钩纽是个突出的圆纽,隐藏在革带里。钩体是展示装饰的主要所在,有各式各样的变化。
带钩出现于春秋中期,战国时最盛行,汉以后就衰落了。汉代有犀比、犀毗、胥纰、私纰头等看起来像是音译的名称,因此不少人以为它是骑马民族引进的服饰。但是考古工作发现其传播是从三晋与关中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扩大的。游牧地区反而很少发现这一类东西。
固体的材料都可制作带钩。有钱的人家往往以最昂贵的金、银、玉、玻璃等材料制作或装饰。穷人家就以铁、石、骨、木、陶等为之,但存世的大多是青铜铸造的。其尺寸颇为悬殊,小的不到二厘米,长的有达四十六厘米。不过一般是十厘米上下。钩体一定做成有弧度的,以适合人们腹部的弯度。
带钩的优点是只要稍微吸气,就可快捷地戴上和取下。缺点是其长短要依个别的腰围而设,身材变了就不便使用。它的兴起与衰微也和其优缺点有密切关系。它原是为携带某种不常用的重物于腰带而设,有需要时才戴上,并不专为束衣而设。里面纺织的带子才真正负起束紧衣服的功能。外面的革带则用以悬挂刀剑等重物。
西周以来,铜剑的使用越来越多,春秋时已成为贵族的装身用具,悬挂在革带上。家居时卸下,外出时才加到丝织的腰带上。早期的带钩都短小而粗陋。到春秋晚期普遍使用带钩后,才有以显示为目的而制作精美大型的带钩。后来大概源自骑马民族的带扣,束衣的功能更为稳定,西晋时规定上殿以木剑取代铁剑,可能也是带钩不振的原因之一,以后就逐渐被带扣取代了。目前似乎只有穿袈裟者使用,也是着眼于容易戴上与容易卸下的方便。
图一
商代跪坐石雕及复原图
图二
鎏金嵌镶绿松石铜带钩
长二十点五厘米,战国,公元前四〇三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
图三
战国及汉代于大带之上加佩剑的鞶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