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文解字》:“ ,火烟上出也。”“ ,大篝也。从竹,监声。 ,古文篮如此。”人类一直在想办法让生活过得舒服些,不管衣、食、住、行哪一方面。在住家方面,不但空间要大,建材要理想,气氛也要有相当程度的配合。从文字可推断,起码从西周时代起,人们就想让呼吸的空气舒服些。金文的“熏”字,作一个两头都束紧的袋子而内里有物之状,从使用的意义可以推知,此袋子为香囊,里头装的是干燥的有香味的花瓣、叶子一类的东西。香囊可以杂放在衣服中让衣服沾染香味,也可以佩带之走动,随处生香,反映对住家生活的改进。古代的文献经常谈到使用薰草。它是种禾本科的植物,也称蕙草或兰蕙。它自身能放出香气,也可以焚烧的方式扩散香气,故有“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的诗句。小篆的“篮”字,其意义就是熏炉,其古文字形( )即作一屋中在熏炉之上放有两束薰草之状。

薰草生长于湖南、两广一带,取得不难,故秦、汉时代使用薰草甚为普遍。到了西汉中叶,对闽、广地域渐有所认识,也和西亚较有贸易接触,知悉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龙脑为树干中所含油脂的结晶,产于福建、广东,以及南海、波斯等地。苏合产于小亚细亚,为金缕梅科乔木。其芬芳馥郁远超过薰草,自然乐于采用而渐渐取代之。这些树脂类的香料不能直接用火燃烧,须经过捣打的步骤制成粉末,然后才放入炉中的承接器间接用炭火加热,不使燃烧太快而耗费钱财,因此不能不改变焚烧的方式而有博山炉新器具的产生。梁代吴均《行路难》有诗句“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玉阶行路生细草,金炉香炭变成灰”,就具体描写了以博山炉焚香的情况。此种容器要做成深腹以容纳炭火,盖子使氧气不充分而慢慢消耗香料,山峦隐蔽处也做成烟孔,使香气能够逸出。

焚香本来是为自己增加生活的情趣而做,对于神仙,当然要以人们最珍贵的物品去礼敬,因此焚香自然也成为信仰的方式之一,甚至成为主要的功能。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焚香渐成为宗教的行为,焚香的器具也稍有变化,成为佛具而少见于家庭。到了北宋更制成方便使用的棒香,就几乎成为宗教专用的商品了。

图一

青铜香薰

高十二点七厘米,口径八点五厘米,战国中期,约公元前四世纪 NLWOuilYCqVpEtbvb4zE+Il0JD5lzFKnJRnb3jDPWfdoXHQwU2opEHldi/iojF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