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从农耕生产到现代生活转型

伍家沟村山谷交错,沟深坡陡,村民多生活于深山沟洼之间,形成“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伍家沟村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农耕为主的村落。

21世纪之前,伍家沟村人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小农经济的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伍家沟村农耕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工具有犁、耙、锄、钁、镰、刀、连枷、石磙、扁担、箩筐、风车、水车、水枪等;农产品加工工具有石磨、石碾、碓窠以及手工油榨等。这些农业生产用具和村民生活用具及其劳作构成了伍家沟村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图1-2 伍家沟村一组罗家院(2003年)

图1-3 伍家沟村一组罗家院(2018年)

连枷是手工脱稻谷、麦子颗粒的农具,由手柄、敲杆及转轴组成。操作者持连枷,敲击铺在地面上的植株穗荚,使之脱粒。石磙为打场用的碾压工具,分为三节,连成一体,一头大一头小,大致呈圆锥形。石磙动起来,自然按圆形轨迹前进,三个圆体不断摇摆错动。碓窠是家家必备之物,使用频率高,耗损也较快,据说几十年就可以舂穿一个。水枪靠拉力向后方出水,以灌溉田地,为抽水工具。这些农具是伍家沟村人农耕生产生活须臾不能缺少的,也是伍家沟村人劳作智慧的体现和结晶,包含着伍家沟村人的情感和寄托。

农业生产活动是伍家沟村人从事和关注的头等大事,他们的日常生活就遵循着农业耕作的节奏和规律周而复始着,却又在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农业生产和生产以外的生活相互交织,构成了伍家沟村人平凡而独具魅力的村落生活。

种植业是伍家沟村重要的生计方式之一。伍家沟村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柑橘、土豆、油菜、芝麻、花生等。由于地少人稀,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生产条件相对有限,大部分人家仍然使用较为简易的劳作工具。直到现在,除了碾米、磨面、轧米等使用电力机器外,其他生产农作还是使用人力和传统工具。

根据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伍家沟村的耕地面积为1500亩,山场面积为4365亩。伍家沟村人另外一项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柑橘树。不过,伍家沟村原本并不出产柑橘,20世纪70年代初,丹江口县农业局技术员陆显临来到这附近的黄家沟,发现了一棵野生柑橘树。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小气候发生变化,冬季气温提高两摄氏度,适合柑橘树的生长,便发动村民种植柑橘树,并给予技术支持。伍家沟村于1974年试种柑橘树,1984年推广开来,后来柑橘树品种不断得到改良。20世纪90年代,伍家沟村柑橘树漫山遍野,种植柑橘树成为仅次于农耕生产的支柱性产业,这不仅提高了伍家沟村人的经济收入,而且改善了伍家沟村人的生活质量。然而,近年来,柑橘树的存活率下降,产量降低,销量和价格也不理想。因而,伍家沟村的柑橘果园大都荒废,村民不再种植和管理柑橘树,山地上的柑橘果园杂草杂木丛生。

21世纪以来,伍家沟村人迫于生计和发展需要,年轻村民大都选择外出务工。伍家沟村委会主任李天佑介绍,村里800多人,长期在家的只有150人左右。现今,伍家沟村人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务工为主,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基本摆脱了生活贫困。

随着伍家沟村人走出山村、走向外面的世界,伍家沟村的生产生活正在发生改变,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有着巨大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伍家沟民间故事的讲述和传承。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够讲故事的老人相继去世,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些中年人也加入了务工的行列,在伍家沟村人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村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文艺活动也在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伍家沟村讲故事的人逐渐减少,作为主要听众的儿童多在狮子沟或者六里坪镇读书,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到山村,留守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病患,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面临危机。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伍家沟村一方面坚守农耕生产,另一方面发展更多新型产业,将民间故事讲述融入其中。

伍家沟村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现在丹江口市距离伍家沟村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许多外地游客或旅游团特意来到伍家沟村听故事,唱民谣,品尝农副产品,观赏自然风光。

2018年12月,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六里坪镇党委、政府按照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保护规划管理办法,对伍家沟民间故事村进行保护,对伍家沟村人传承的民间故事进行保护,让村民在发展中见效益,进而激发并形成伍家沟村人对传统村落保护、民间故事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自愿行动,实现了从单一的农耕生产到多元化的现代生活转型。 IrgByFwbwt5ATFmMeE93C68I9F28gqJHIZizTi8QfeirF7y9qORAk10VdwjJUR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