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伍家沟民间故事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故事讲述构成了伍家沟村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茶余饭后的庭院和冬日夜晚的火炉旁是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习以为常的讲述场合。在家庭生活中,故事讲述活动不仅是传递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是培育良好关系、教育后代的途径。伍家沟民间故事家庭传承形成了以故事夫妻、故事母子、故事兄弟为代表的故事家庭。

(一)故事夫妻

故事夫妻是指家庭中夫妻二人都是伍家沟村有名的故事传承人,他们相互协助,彼此促进。冯明如和庹珠秀就是伍家沟村的故事夫妻。

冯明如和庹珠秀都出生于20世纪初,没有上过学,不能识文断字,常年生活在伍家沟村,对地方文化十分熟识。1924年,18岁的冯明如和17岁的庹珠秀喜结连理,婚后二人居住在伍家沟村三组,以种庄稼为生。夫妻二人很能干,除了务农之外,冯明如常在杀猪季或者逢年过节时走村串乡,服务村民,赚些钱补贴家用;庹珠秀擅长织布做女红,是当地的纺织能手。

冯明如和庹珠秀是伍家沟村一带有名的“打待尸”师傅,也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手,80多岁时还能唱很多民歌和唱本。1986年9月,他们的儿媳病逝,冯明如和庹珠秀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儿媳“打待尸”送亡灵,一唱就是几个通宵。公公婆婆为儿媳敲锣打鼓唱歌守灵,在当地是一件稀奇事,亦是一段佳话。因为两人“打待尸”唱歌的经历和经验,所以他们所讲的故事很多就是民间戏曲或唱本里的内容。比如庹珠秀讲述的《韩广卖媳妇》即是讲唱结合,故事中的情节和对话全由唱词串联,一则故事有20多段唱词,如“遭罢水荒遭旱荒,遭罢旱荒遭虫荒,蝗虫成群飞天上,天上遮住红太阳。树木林榔都吃尽,飞到人身啃衣裳”(庹珠秀讲述:《韩广卖媳妇》)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连年灾荒、颗粒无收的故事背景,使得语言表达颇具韵味、特色鲜明。

20世纪80年代民间故事采录时,冯明如和庹珠秀年事已高,讲故事相对困难一些。《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了庹珠秀和孙女冯和起一起讲述的《九仙姑》,故事情节结构与冯明如讲述的《烟叶本是石头精》有异曲同工之妙。《烟叶本是石头精》讲述娃子想念石头精变化的女人,石头精托梦给他,让他抽烟叶以解忧愁,解说了烟的来历;《九仙姑》讲述小伙子思念姑娘,姑娘也托梦给他,让他喝谷子酿出来的米汁,“那米汁儿又甜又解乏,喝几碗晕晕糊糊就睡,什么也不想了。后来,人们解愁,都喝那棵苗传下的谷米汁子”(庹珠秀、冯和起讲述:《九仙姑》) 。故事解释了酒的由来。他们讲述的故事还有神话《风、云、雷、雨、雾》,动植物传说《蚕姑娘》以及生活故事《杨二郎与孙猴子比武》《陈根放牛》等。《蚕姑娘》通过情节叙述说明了蚕是怎样来的,形成了地方俗语“勤养猪,懒养蚕,四十八天见现钱”。这些类似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伍家沟村人的生活智慧。

冯明如和庹珠秀的儿子冯协银、孙女冯和起也都是伍家沟村有名的故事篓子。冯协银出生于1931年,因家境不好没上过学,从父母亲那里学到了不少故事,他所讲故事的代表作是《劈华山》和《卖瓢》。《劈华山》改编自《沉香救母》的故事,“遍山叫,遍山应,遍山都是娘的声,遍山不见娘的面,遍山不见娘答应。惹得沉香性子起,双脚踏上五色云,劈山中间砍一斧,救出妈妈见娘亲”(冯协银讲述:《劈华山》) 。这种故事的唱词很明显是继承了冯明如和庹珠秀擅长的民间戏曲的讲法。《卖瓢》的故事亦是讲唱结合的典范,“瓢儿圆,瓢儿好,木瓢的把子太短了。你看我家,水缸高,水又少,拿瓢盛水弯不下腰”(冯协银讲述:《卖瓢》)

冯协银的女儿冯和起出生于1967年,受家人的影响,她非常喜欢听故事,也会讲故事。冯和起初中肄业后在家务农,她虽然没有继承爷爷奶奶打锣鼓、唱民歌的技能,但是对故事讲述却情有独钟。《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了她讲述的19个故事。作为伍家沟村女性故事传承人的代表,冯和起善于讲述生活故事、神鬼精怪故事和地方传说,代表作有《能伙计》系列,这些是伙计与财主斗智斗勇的幽默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围腰子的来历》《说大话的不要脸》等故事彰显女性的智慧和才华。《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了冯和起讲述的《好汉坡》,这则故事诠释了武当山“好汉坡”的由来,赋予它新的含义。

冯明如和庹珠秀这对故事夫妻不仅自己乐于讲故事,他们的故事讲述讲唱结合、才艺俱佳,而且从家庭的角度影响了自己的儿女,甚至孙辈,传承了民间故事。伍家沟村的故事夫妻还有伍明忠和赵发芝、伍学明和周培云、伍顺国和杨学芬、李正有和袁秀英、李正明和张富有等,他们都为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的存续和创新贡献了力量。

故事夫妻不但从纵向的代际传承上传递民间故事,而且从横向的姻亲关系上传播民间故事,实现村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在伍家沟村中,外村嫁进来的媳妇占70%,加上部分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居住,她们为伍家沟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养分,促进了伍家沟民间故事的弘扬和传播。

(二)故事母子

故事母子是指民间故事在家庭中的母亲与孩子之间传递所构成的关系,这种代际传承现象在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十分普遍,而且母亲这一家庭角色具有故事传承的优势与特点。

袁秀英出生于1959年10月,1979年高中毕业两年后,她与伍家沟村二组村民李正有结婚,育有一男二女,儿子叫李海波,大女儿叫李慧,小女儿叫李小翠。袁秀英在村里从事过妇女工作,工作期间尽职尽责,受到好评。袁秀英一家人都喜爱讲故事,是伍家沟村公认的故事家庭。

袁秀英的故事主要源自家族的传承,她的大多数故事都是从娘家带来的。与男性故事传承人不同,以袁秀英为代表的女性故事传承人主要是从村落、家族、家庭内部习得故事。伍家沟村的女性故事传承人一般在出嫁前就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她们的娘家也大都在伍家沟村或者周边村落。袁秀英娘家的祖父母、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故事篓子,在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中,袁秀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故事讲述的才能。袁秀英嫁到伍家沟村后,她的丈夫也是故事讲述的爱好者,“那会儿我们老爷子也是个拍客,也会拍故事”。袁秀英的公公婆婆同样爱好讲故事,所以她又在婆家及亲戚朋友那里学习了一些故事。有了孩子后,袁秀英便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也喜欢缠着她,让她讲故事。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家庭故事讲述和传承。

袁秀英擅长讲述童话故事,这与她的家庭角色、知识水平和性别意识均有关系。《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了袁秀英讲述的8则童话故事,包括《蜜蜂做媒》《老虎头上一个“王”》《狗子和鸡子》《狐狸害狼》《猴子偷冬瓜》《乌鸦救货郎》《冤枉了猫子》《喜鹊救蚂蚁》。这些童话故事多充满幻想,具有教育意义,与孩子们的生活和兴趣关联紧密,其中的主人公基本是鸡、狗、猫、蜜蜂、喜鹊、蚂蚁、乌鸦等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尤爱观察或容易接触的动物。袁秀英回忆道:“当娃子们还小的时候,我常一边弄饭一边给他们拍故事,第一次给海波拍《王小到他外婆家》的故事,他喜欢得不得了,笑得不行了。” 这些情趣盎然的动物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给他们的童年送来了欢声笑语和智慧道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孩子们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知恩图报、和睦共处的价值观念。比如,《喜鹊救蚂蚁》讲述了喜鹊和蚂蚁如何成为“好得比兄弟还亲”的朋友的故事,教导孩子们像故事主人公那样勇敢、诚实、善良地为人处世。

图2-4 访谈后与李小翠(左)和她的母亲袁秀英(右)合影(2003年7月)

袁秀英的故事讲述对她的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海波和李小翠都会讲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他们都是伍家沟村少年成名的“小故事家”。

李小翠出生于1986年。成长于故事家庭,使得她在6岁时就能讲30多个故事。李德富是她家族中同房的爷爷,她的父亲李正有、哥哥李海波也都特别会讲故事,李小翠幼儿时期就表现出讲故事的才能。1990年伍家沟村举办了第一届民间故事大赛,当时只有4岁的李小翠便登台讲故事,稚嫩而精彩的讲述赢得了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她讲故事时姿态大方、神情自然、语言流畅。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建的民间文学考察团联合考察伍家沟村时,李小翠登上了第五届民间故事大赛的舞台,用极具吸引力的童声讲述了《小鸡报仇》,博得了专家学者和其他听众的喝彩与掌声。李小翠因为故事讲述的才能受到了广泛关注,她不仅在伍家沟村里讲故事,而且受学校老师请求也经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故事,还常有前来伍家沟村调研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专门邀请她讲故事。

李小翠和哥哥李海波在故事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故事家”,他们讲述的故事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母亲袁秀英和其他家人及邻里。母子之间代际传承的故事特色尤其突出,内容的倾向性也很明显,不断丰富和传承了伍家沟民间故事。

(三)故事兄弟

伍家沟村最有名的故事兄弟要数罗成贵和罗成双这对堂兄弟了。1998年,罗成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2008年,罗成双和罗成贵被评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罗成贵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罗成贵作为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故事活动组织者、传统村落保护者,是推动伍家沟村成为民间故事村的重要力量;罗成双则是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最优秀的故事传承人之一,同样是推进村落民间故事讲述传统发展的主力军。

1990年,为了壮大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队伍,罗成贵将定居房县、讲唱能力俱佳的民间艺人——罗成双“劝”回了伍家沟村。罗成双为了帮助堂哥建设民间故事村,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房县的工作和生活,回到伍家沟村,尽管回来只能务农,但他却为了民间故事心甘情愿。

伍家沟村五大姓氏的家族中,几乎都有讲述出色的故事兄弟姐妹,他们在共同的故事氛围中成长和生活,常常一起听故事、学故事、讲故事。比如,葛朝宝和葛朝玉是亲兄弟,他们的故事讲述具有相似的特点和风格,两人都擅长讲述武当山、伍家沟一带的地方传说。

伍学金和伍学香是亲兄妹,两人年龄相仿,成长环境相同,生活经历相似,他们的故事讲述则有着较为一致的倾向,均喜欢生活性强的故事。例如,伍学金讲述的风俗传说《过年为啥贴红对联》便是源于伍家沟村的民俗生活,反映了伍家沟村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伍学香讲述的生活故事《姐妹俩》中出现的事物,如水井、拐枣、棒槌等都来自日常生活,自然质朴。伍明贵和伍明堂是堂兄弟,他们两人都钟情风俗故事和神鬼精怪故事,比如伍明堂讲述的《人死为啥用瓦盆枕头》源自伍家沟村的特殊丧俗;伍明贵讲述的《老鼠嫁女》则与伍家沟村人的婚俗相关。

李海波和李小翠是兄妹,也是伍家沟村有名的“小故事家”。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大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李海波和李小翠在李正有和袁秀英夫妻俩的精心呵护下成人成才。与父辈相比,他们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赶上了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建设发展的好机遇。除了家庭内部自发的故事讲述外,村里、学校里和社会上都意识到民间故事传承的意义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六里坪镇的中小学相继开设了专门的民间故事课程,邀请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及学生们走上讲台讲故事。李海波和李小翠在爸爸妈妈、亲人朋友的身边听故事、学故事,也从自发变为自觉地讲故事、传故事,成为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的新生力量。

冯光起和冯光玉兄弟是相携相伴的渔鼓艺人、故事篓子和民歌师傅,他们的下一代冯协金和冯协银也是故事兄弟,故事家族形成了良好的故事讲述条件。冯协金讲述的《鲁班的徒弟》《草鞋靶子的来历》《王员外休妻》等均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状态和诉求。《鲁班的徒弟》讲述现实生活中石匠、木匠和砌匠三班匠人的关系和地位的由来;《草鞋靶子的来历》讲的是村民打草鞋使用的工具,结合历史人物刘备的传说使讲述变得更具趣味性;《王员外休妻》叙事的中心是夫妻关系,劝导人们切勿攀比,应当勤俭持家、相互扶持、和谐生活。冯协银讲述的《卖瓢》和《劈华山》也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还加入戏曲元素,故事语言优美,形象鲜活。

在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的讲述者和聆听者是互置互换的,在不同或相同的场合,上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可以是下一个故事的聆听者,上一个故事的聆听者可以是下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赛,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故事传承活动中,他们的角色、身份可以随时随地转换,前辈、同辈或晚辈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成就,使得民间故事讲述传统更具地方性和生活性。

韩致中对伍家沟村出现民间故事家庭现象进行评价时曾提道:“父传子,子传孙,绵延不断,家庭传承十分重要。伍家沟的故事家庭引人瞩目。” 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语幼儿,都喜爱讲述故事,村里的故事夫妻、故事母子、故事兄弟均是故事传承的代表。这些传承人立足家庭、围绕村落、感知生活进行故事的学习和传承活动,其构成的传承谱系是历时的代际传承和共时的社会传承的高度有机结合。 QsDGVyKs4/8A/FNtt6N38EkvxlorKQcl0nOPyglI1QsTVrs23xoyl/7a3tpvdd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