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伍家沟民间故事家族

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家族成员关系,具有典型的亲属谱系结构特征。家族关系,是伍家沟村人长期交往与彼此依存最主要的关系。伍家沟村主要由伍、葛、罗、李、冯五大姓氏组成,其次是张姓、周姓等。每个家族都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伍姓的伍一川、葛姓的葛朝宝、罗姓的罗成贵、李姓的李德富、冯姓的冯明文等。这些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现均已去世,但他们却以其特殊的魅力建构起民间故事家族传承谱系,培养和影响了诸多传承人。

(一)伍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相传伍家沟之所以被叫作伍家沟,是因为姓伍的人家最早来此定居。伍姓家族是伍家沟村的重要家族,从现已采集的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情况来看,伍姓家族的传承人比较多(见表2-7)。

表2-7 伍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上表大致呈现了近100年来伍姓家族的民间故事传承谱系,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伍一川,年龄最小的是伍顺涛。根据统计资料,伍姓民间故事传承人共计19人,男性14人,女性5人,100年来历经五代传承。欧阳学忠曾详细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伍一川的故事讲述情况:

年过九十的耄耋老人伍一川,登台唱了一曲民间歌谣《十想》。莫看老人年事已高,可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唱出了一位幽居深闺的青年女子的心声。她向往纯真的爱情,憧憬美好的生活,强烈控诉封建礼教,极具反封建主义意味。

尽管当年的伍一川已是九旬高龄的老人,但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讲故事、唱民歌形象生动,讲唱流畅,举止自然,备受专家学者和村民友人的喜爱和称赞。伍一川是伍家沟村“故事篓子”的优秀代表,引领着伍家沟民间故事的讲述。

以伍明堂、伍明礼、伍明富、伍明贵为代表的“明”字辈,是继伍一川之后伍姓家族的第二代民间故事传承人,他们都是男性,曾经是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的重要力量。这一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伍姓民间故事传承人到现在也均已去世。《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了伍明富讲述的3个故事,分别是《养生地鬼》《鬼女儿,人女婿》《卖鬼》,也收录有伍明礼讲述的《封住半爿牛屁股》;《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中收录了伍明贵讲述的3个故事,分别是《老鼠嫁女》《祖师庙和大王庙》《獐子精报恩》。这些故事都涉及伍家沟村的风土人情,体现了伍家沟村人的生活和思想。

在“明”字辈中,伍明堂1925年出生于伍家沟村伍家院。他小时候念过私塾,194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老河口无线电学校。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1945年他离开学校,回家务农。在这一年的秋天,他曾赴官山镇九道河教学。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重新回到伍家沟村务农,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宰猪生意。他是伍家沟村一带有名的故事篓子,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间故事采录中,他讲述了84个故事,和伍明礼一起参加过当时的故事大赛。他讲述的故事多是历史人物传说和神鬼精怪故事,其次是风俗故事和地方传说等。伍明堂经常去伍家沟村以外的地方谋生计或做客玩耍,与外界交流较多。《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了伍明堂讲述的13个故事,如《沈万山发财》《〈铡美案〉是假的》《均州太爷断案》《狐狸精闹书馆》《狐仙三小姐报恩》等。伍明堂所讲故事非常明显地保留了民间戏曲的成分,比如《狐狸精闹书馆》中包含了戏曲唱词及相关元素,我们不妨看看故事主人公李公子和花元芳的对答:

李公子就咏诗了:“关关雎鸠一只鸟,在河之洲成了群,窈窕淑女君子爱,无限相思积成病。”

花元芳答:“关关雎鸠一只鸟,在河之洲不成群,窈窕淑女君莫爱,独自书馆用苦心。”

李公子再咏一诗:“表妹好比一棵蒿,青枝绿叶人把高,读书君子观一眼,满腹心事向外掏。”

花元芳答:“表妹好比一棵槐,长在深山花自开,读书君子观一眼,只准看来不准挨。”

李公子又咏一句:“兄是深山一树梅。”

花元芳答:“妹是山里蝴蝶飞。”

李公子接:“蝴蝶落在梅枝上。”

花元芳接:“不怕暴雨狂风吹。”

李公子说:“表哥今年十八岁。”

花元芳说:“妹妹今年一十七。”

李公子说:“手提毛笔写文章。”

花元芳说:“文章有情又有意。”(伍明堂讲述:《狐狸精闹书馆》)

伍明堂的祖祖辈辈在伍家沟村以务农为生,他受过初中文化教育,又阅历较多,因此故事的讲述既立足伍家沟村,也涉猎广泛,展现了其诗词的文采、知识的多元和编创的能力。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滋养着每一个伍家沟村人,伍家沟村人的文化创造也丰润着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

以伍学道、伍学桃、伍学亮、伍学金、伍学明、伍学良、伍学香、伍学彦等人为代表的“学”字辈是伍姓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现阶段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的中坚力量。《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的伍学道讲述的故事有《鬼没拽人》《法宝没有降鬼》《鬼没吃面糊》,这些都是鬼怪故事,风格鲜明。《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有伍学明讲述的地方风物传说、生活故事和神鬼精怪故事共6篇,分别是《鲁班点化鱼抬梁》《石嘴子不出米》《清明上坟为啥挂纸吊》《烟龙》《县官下轿》《县官巧断烟袋案》,类型多样;还有伍学亮讲述的《赵老汉复生》,伍学金讲述的《过年为啥贴红对联》等。

伍学香作为伍姓家族女性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杰出代表,擅长讲述地方传说和生活故事。《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收录了伍学香讲述的《姐妹俩》,其中饱含女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由于父母去世早,伍学香由奶奶带大。成年后,伍学香和本村张姓青年结婚,组建家庭,婚后他们一直居住在娘家。伍学香的故事主要是从奶奶那里习得的,奶奶特别会讲故事。因此,当伍学香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常常给他们讲故事。

女性民间故事传承人一般在家庭之中、邻里之间讲故事。村民们聚在一起做农活或者红白喜事吃饭坐席时,都会讲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其中女性传承人越发活跃起来。在合适的场合,伍家沟村人会讲荤故事,这些故事能活跃气氛、提振精神、引人发笑,也易吸引听众,这时也有成年女性参与其中。伍学香喜欢讲故事,她语言风趣幽默,肢体表达丰富,人物塑造生动形象,很能吸引听众的兴趣。2017年的访谈中,她一共讲述了《武当山姊妹山》《猴子的屁股为啥没得毛》《文武状元》《人是咋来的》4个故事。伍学香的故事讲述语言干净凝练,故事情节完整,如《文武状元》:

两个状元,一个文状元,一个武状元,到那个上京赶考返回来的路上要过一个对河,要坐船。但是在返回来的路上呢,身上没有钱了,坐船没钱。这个时候又来一个姑娘,也坐那儿等船。他们两个呢,就想办法求这个姑娘,不想出钱,就说:“唉,我们坐船,我们说个四言八句行不行?谁说对了,谁不出钱,谁说不到呢,谁出钱。”这个时候,他们都说行。行呢,这个文状元推武状元,武状元推文状元。这个四言八句都讲尖尖圆圆。文状元就说:“我先说,我的眼窝圆圆,鼻儿尖尖,要不是我文章写得好,我哪儿能得到文状元?”他说对了,他不出钱。再就到那个武状元,武状元说:“我的棍儿圆圆,剑儿尖尖,要不是我见识得多了,哪儿能得到这个武状元?”他也说对了。说对了呢,轮到这个船夫,这个姑娘家不好意思说。轮到这个船夫说,船夫说的是:“我的肚儿圆圆,船儿尖尖,要不是我船划得好,我咋能在河里摆渡船?”这都说对了,这个姑娘就要出钱。姑娘想想不对,往中间一站,说:“我的奶头尖尖,肚儿圆圆,我一胎怀三子,一文一武双状元,就是老三不争气,你在河里摆渡船。”

图2-1 访谈后与伍学香(中)合影(2003年7月)

伍学香认为这个故事体现了民间生活的智趣,尤其表现了女性的机警聪慧,当然讲这类故事时要注意场合和时机。随着子女们长大成人,“学”字辈的伍姓家族第三代民间故事传承人不少外出务工或者跟随子女迁往六里坪镇或者其他城镇居住,留在伍家沟村的人寥寥无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伍姓家族的第四代、第五代相继出生,不过时代生活的变迁使得热衷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1970年出生的伍建军是伍姓家族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代表,《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了他讲述的《人吃人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收录了他讲述的《巧买和精卖》和《两个妻子圆梦》,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伍家沟村人的生活经验和女性智慧。

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伍家沟村人承载并实践着前辈人“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的美好愿望。越来越多的伍家后辈走出了山沟,去往山外的城镇求学发展、参加工作、安居乐业,伍家沟民间故事也随着他们一起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伍家沟村。

(二)葛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葛姓是伍家沟村的大姓之一,葛姓家族来到这里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至今村中还流传着《葛家是怎样来伍家沟的》的故事。这则故事讲葛姓的祖先原来生活在一马平川的草店旱庄,却因失误被贾大人逼到了豺狼虎豹出没的伍家沟。故事描述了伍家沟的穷山恶水,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表现了葛姓先民在恶劣自然条件下顽强生存的能力。

葛姓家族来到伍家沟,不仅从外地带来了“原乡”的故事,而且融入到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活动中,共同创造和传承了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从目前采集的资料来看,葛姓民间故事传承人有11人(见表2-8)。

表2-8 葛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最具代表性的葛姓民间故事传承人是葛朝宝和葛朝玉两兄弟。葛朝宝1岁时父亲葛富基就去世了,12岁时母亲也离世,留下两个姐姐和他。因为生活困苦,两个姐姐只得到别人家当童养媳。葛朝宝从小给大户人家放牛,靠当长工生活下来。1944年葛朝宝18岁时,由人说合,娶闵家沟闵姓姑娘为妻。葛朝宝踏实肯干,是老实的庄稼人,妻子被拐卖他乡,葛朝宝反被人贩子诬陷,说他卖了妻子,结果被拉去关禁闭20天。1949年,在古均州城外北泰山庙纪家营有户人家招葛朝宝为上门女婿。婚后,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但孩子不幸夭折。葛朝宝孤身一人重回伍家沟。1957年,葛朝宝再次结婚,后得子,取名葛廷海。葛廷海初中毕业,在当时算是受过了很好的教育,他也受父亲的影响,会讲很多故事,是葛朝宝传讲故事的主要受益者和继承人。初中毕业后,葛廷海自学看相术,时常走乡串村给人算命、看风水,在外闯荡的日子里也积累了不少故事。

葛朝宝有三个堂兄弟,都是当地有名的故事篓子,大哥葛朝兴、二哥葛朝旺、三哥葛朝玉。他们一起做活和拉家常的时候,常常会讲故事。葛朝宝所讲的故事语言朴实,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中收录有葛朝宝讲述的98个故事,占第一集故事总数的42.2%,包括神话、人物传说、武当山传说、动植物传说、幻想故事、神鬼精怪故事、生活故事、风俗俗语故事以及笑话等多种类别,尤以地方风物传说最具特色,如《张三丰度亲家》《胡子爷》《玄岳门》《半爿崖》等都涉及伍家沟及武当山一带有名的地方风物。《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了《扒灰的来历》,讲述的是与忠贞相关的地方风俗。《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收录了葛朝宝讲述的21个故事,包括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精怪故事、动植物故事、俗语故事、生活故事等类别,比如《武当山的来历》《伍家人住朝伍街》《旱庄的来历》等。

葛朝玉是葛朝宝的三哥,出生于伍家沟村长沟。成人之后,他外出做生意,搬到均县县城小东街居住,生活清苦。1958年,丹江口水库动工,在均县县城拆迁以前,他又搬回到伍家沟村五组。

图2-2 访谈葛朝宝(中)(2003年7月)

葛朝玉很会讲故事,他的故事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家族传承,他的兄弟葛朝兴、葛朝宝都是故事篓子,葛家又是伍家沟村的大户,兄弟姐妹多,聚在一起以讲故事为乐;其次是外出做生意,葛朝玉与各类人等打交道,学习了不少故事;再次,葛朝玉曾住在均县县城小东街,那里离汉江码头很近,他常去茶馆喝茶闲聊、听故事。回到伍家沟村后,葛朝玉便把他听来的、习得的故事讲给村民们。葛廷国是葛朝玉的儿子,较多地传承了他的故事。作为葛家后辈的葛廷国能讲200多个故事,也是伍家沟村优秀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他所讲的《老君是小偷》《先有门盏后有门》《武当女才子》《“尤袁虫” 成精》都是经典故事。

1929年,葛朝南6岁时,父亲被附近的土匪拉走,从此杳无音信。葛朝南的母亲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由于无力抚养,缺衣少食,妹妹和弟弟相继病故。10岁后,葛朝南在学校旁听过两年。18岁时,他给大户人家当长工,用挣来的工钱养活自己的母亲。1951年,母亲病故,家中只剩下葛朝南一个人,因为家境贫寒,一直无钱娶妻。

葛朝南没有走南闯北的经历,也没有走街串村的游历,他的故事主要来自田间地头一起做活的同伴和交流聚会的乡亲邻里。他在雷陂给饶家干活时,河滩地多,每年冬天长工要在夜间摘花生。一起摘花生的饶大爷特别喜欢讲故事,每天晚上就一边摘花生一边讲故事,葛朝南从饶大爷那里学习了很多故事。距离葛朝南家不远处有他的一个家门兄弟葛朝有,也是故事篓子,葛朝南常常和他一起放牛,没事的时候就在一起讲故事。还有一位会讲故事的葛四爷,葛朝南也喜欢跟随四爷听故事、学故事。

葛朝南爱看戏,记忆力好。《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了他讲述的近20篇故事,主要是神鬼精怪故事,涉及皮狐精、石头精、狼精、蜈蚣精、癞蛤蟆精、蜘蛛精和老鼠精等。除了精怪故事外,戏曲故事和通俗故事也是葛朝南擅长讲述的故事种类。每年夏天的晚上,总有村民三五相邀来到他家门前的稻场上乘凉,这里便成了交流故事的最好场所。六里坪镇文化站站长李征康来到伍家沟村搜集故事时,葛朝南已经年逾古稀,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但因无儿无女,故孤身一人,无人照料。李征康就将他接到六里坪镇看病治疗,照顾他,安慰他。葛朝南带病给李征康讲起了民间故事,半个月里一共讲了100多个故事。

葛姓家族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故事特色鲜明,武当山及伍家沟的地方风物传说、神鬼精怪故事等都是他们善于讲述的民间故事,也构成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的重要方面。然而,现今葛家会讲故事的人不是很多了,葛姓家族的故事传承出现一定问题,大多数葛姓家族的中年故事传承人均外出务工或者定居,年轻人在外读书求学后也很少回到家乡。

(三)罗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据罗成双介绍,罗家也是迁来伍家沟较早的人家。罗家祖籍江西,后逃荒来到湖北,先是到了老均县七里坪,之后有两支人搬到伍家沟。迄今为止,罗家到伍家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伍家沟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首位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都是罗姓人。目前记录的罗姓民间故事传承人有7位(见表2-9)。

表2-9 罗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罗姓民间故事传承人除罗成贵和罗成双外,他们的堂兄弟罗成理也是这一辈人中的佼佼者。罗成理出生于1957年12月19日,家住伍家沟村一组,1973年在狮子沟中学毕业。因遇上教育改革,实行推荐选拔制,耽误了求学之路,但他留级后还是完成了高中学业。1988年,罗成理前往武汉务工;1990年至1992年,他在村里办的烟厂打工;1994年4月至今任伍家沟村村委会委员;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7月任村党支部委员,现已退休。退休后,罗成理到深圳和儿子一家居住在一起,帮忙照顾孙子。

罗成理是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罗姓的第四代传承人,从10岁开始他就学故事、讲故事,记忆力很好,别人把故事讲一遍,他就能记下来。他喜欢到当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帮忙,听故事篓子们讲故事、唱民歌。在家族故事篓子和葛朝宝、葛朝南、葛朝玉三位舅舅的熏陶下,罗成理随着年龄的渐长,讲故事的技艺也越来越成熟,积累了丰富的故事。罗成理勤奋好学,多次登台讲故事。他擅长讲笑话、神话、人物传说、生活故事等,还能唱民歌、说歇后语等,能讲200多则民间故事。《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中收录了他讲述的6个故事,分别是《剃头神罗祖》《金沙坪卧金龟》《元宵节吃汤圆》《画上仙女配书生》《小娃得家产》《杀猪匠当大官》。

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罗圣忠和罗圣国是罗姓第五代传承人的代表,也是现在伍家沟村中年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代表。《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中,二人均有故事被选录。罗圣国主要讲述动植物故事,如《牛为啥吃草》《猫吃老鼠狗咬猫》等;罗圣忠主要讲述生活故事,如《前母后娘》《穷人朝佛爷》等。两兄弟讲述的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道德劝诫的教育意义。

罗成贵和罗成双去世后,罗姓也缺乏民间故事传承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而今,罗成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深圳,罗圣忠和罗圣国也常年在外务工,家庭、家族内部的故事讲述和传承越来越稀少了。“背井离乡”几乎成了伍家沟村大多数中年人和青年人的生活写照。

(四)李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如果将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划分为“会讲故事”“故事篓子”“故事大王”三个级别的话,那么李德富便是当之无愧的“故事大王”。目前记录下来的伍家沟村李姓民间故事传承人有10位(见表2-10)。

表2-10 李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李德富,小学文化程度。1943年,14岁的李德富在石板滩小学读四年级,1944年,转到芝河红庙岭小学读五年级,后因日军逼近老河口,学校停课,从此失学。辍学以后,李德富一直在家务农。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参加过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时,李德富因为读过几年书,可以识文断字,被推荐担任生产队队长,后还担任过狮子沟管理区农科所副所长。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富不再担任村干部,只在伍家沟村耕耘自家的责任田。李德富养育了四儿三女。他心地善良,主动将自己孤苦无依的二妈接到家中一起居住,并且为她养老送终。李德富的家庭人口多,20世纪90年代,家中有九口人吃饭,生活成为大问题,但是他从无怨言,默默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李德富勤劳肯干,性格开朗,人缘好,名望高,经常被亲戚朋友请去做大行人、支客,主持红白喜事。他办事干练,将主人家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非常受人敬重。1994年9月21日,李德富因病去世。

李德富孩童时期,常住外婆家。外婆家在丹江口市均县镇蔡方沟村,那里也是人人爱讲故事。他的大舅张富万、小舅张富顺、母亲张富荣,都很会讲故事,听故事成为李德富童年的一大乐趣。李德富在伍家沟村及其附近地方做活的时候也学习了不少故事。据调查统计,李德富可以讲400余则故事。现有录音资料的故事100多则,整理出书54则。李德富讲故事绘声绘色,情节丰富细腻,艺术性高,富有生活情趣,根据内容表达有贴切的神态表情和生动的身体动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中收录了李德富讲述的19则民间故事,包括人物传说、地方传说、神鬼精怪故事、生活故事和笑话等,代表性的故事有《秦始皇是马伕》《林家庄遇鬼》《犁泡杆》《等等亲家》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中收录了他讲述的35则故事,其中俗语故事和生活故事占了较大比重,如《嘴上没毛,做事不牢》《秀才屋里坐,先知天下祸》《朋友千千万,知心有几人》等,这些生活故事源于李德富的生活观察和生活经验。韩致中曾经高度评价李德富的故事讲述:“罗成贵引着我走家串户,终于上门访到了李德富。他一口气讲了几十个故事,无不有血有肉,土色土香,脍炙人口,令人陶醉……‘李德富!李德富!李德富讲得太好了!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

继李德富之后,李姓家族的主要故事传承人是李正海。李正海比李德富小9岁,两人是叔侄关系。叔侄两人是近邻,相处和睦,每天都见面。上街赶集时,他们经常结伴而行。李正海的故事来源与李德富相似,主要是在伍家沟、狮子沟、蔡家沟一带听人讲述得来的。李正海和李德富都没有外出做过生意,也没有去过大城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前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与鄂北交界)农村卖红薯干,是他们出门最远的一次经历。后来因为讲故事出名,他们也被邀请到过十堰市和武汉市。

李德富会讲的故事,李正海基本都能讲,两人常年相处为伴,经常在一起交流故事。李正海有自己代表性的故事,《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了他讲述的故事,如神鬼精怪故事《皮狐行军》《红绣鞋》等;生活故事《三团圆》;风俗俗语故事《路遥知马力,久后见人心》,劝诫人们信守承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中有《皮老仙吃烟》。《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中有《秦始皇寻仙药》等。

“故事书记”李天有是李姓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959年5月13日,1976年7月毕业于狮子沟中学。毕业后他到丹江口工程局工作,被工程局选调到武汉学习,1981年6月完成中专学业。1986年4月,李天有回到伍家沟村任林场场长。也是这一年,他结识了前来伍家沟村采录故事的李征康。自小爱听故事的李天有成为李征康的向导员和笔录员,这之后,李天有跟着李征康在伍家沟村进行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工作。

李天有1989年9月任伍家沟村文书,1990年4月任伍家沟村科技主任,1992年6月任伍家沟村主任,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7月任伍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2017年2月退休。李天有在村中任职期间,为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发展做了很多事情,贡献了很多力量,是一名出色的故事讲述活动组织者。

图2-3 访谈故事传承人李天有(右)(2019年)

李天有不仅善于组织、领导,而且也是远近闻名的故事篓子。他自幼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记忆力好,口才流利。受家族故事传承人的熏陶,特别是第一代传承人李德富的影响,李天有学习了大量故事。李德富是李天有的二爷,他们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李天有时常在李德富身边听他讲故事。据李天有回忆,李德富“他能讲好几百个故事,我们经常听他讲民间故事,他的故事有笑话、神话、传说、歌谣、歇后语等。他的故事生动、活泼,我听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所以学会了很多故事,并且还经常登台表演” 。在李征康的指导下,李天有加入了伍家沟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工作队伍,先后参与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二集,《伍家沟村民间歌谣集》《伍家沟村民俗与研究》等。

李小翠是伍家沟村的“儿童故事家”,因她在1994年中国伍家沟第五届民间故事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她成为伍家沟村当时年龄最小的故事家。那时8岁的小姑娘李小翠用清脆稚嫩的童声讲述了《小鸡报仇》的故事。这篇童话故事寓意深刻,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则故事以《鸡娃给妈报仇》为名收录在《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中。现在李小翠大学毕业,在外地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虽然是年少成名的“儿童故事家”,但现在也很少回到伍家沟村了。

现今,“故事书记”李天有是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主要代表,几乎所有的接待、采访活动都以他为“主心骨”。尽管李天有的孩子们已经搬到六里坪镇上居住,但他自己大部分时间仍住在伍家沟村,守护着民间故事村,传承着故事村的故事。

(五)冯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冯姓家族是伍家沟村最早的故事讲述家族之一,对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有重大贡献。李天有提到伍家沟民间故事村讲述传统形成的来源时,认为“走南闯北的渔鼓艺人”为伍家沟村带来了民间故事讲述的新鲜血液。根据目前采集的资料来看,冯姓家族的民间故事传承人有12位(见表2-11)。

表2-11 冯姓民间故事传承人

冯光起、冯光玉均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相继去世。他们一生以打渔鼓为生,是武当山下著名的民间艺人,也是有名的故事篓子和民歌师傅。冯光起和冯光玉时常结伴同行,出外卖艺。两人在走村串户的卖艺生涯中,不仅为民众讲唱渔鼓,而且吸收了大量村外的故事。回到伍家沟村后,他们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唱给村民们,并融入到伍家沟民间故事的讲述中。

冯明文是冯光起的儿子。他小时候念过半年私塾,青少年时期为自己家和别人家放牛,成年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由于父亲和其他亲戚都会讲故事、爱讲故事,冯明文也耳濡目染,学会了讲故事。尤其是父亲和叔伯给冯明文传授了多种多样的故事。他虽然没有跟随父辈学习打渔鼓,但却经常听他们讲故事、唱民歌。李天有评价冯明文是“真正会拍故事的人”。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收录了31则冯明文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传说、武当山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幻想故事、神鬼精怪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等,代表作《朝武当得个金水牛》讲的是心诚则灵、善有善报的朝拜故事,《两条腿》《嘴》《脑壳、胳膊和腿》等寓言故事强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收录了他讲述的《驴头太岁》和《年老不娶年少妻》。这些故事既有对主人公的描写和评说,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规劝。

冯明如出生于20世纪初,比冯明文大24岁。冯明如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他讲述的动植物故事《烟叶本是石头精》与均州产烟叶的传统密切相关,《螃蟹》表达了伍家沟村人最真实、最朴素的衣食无忧、生活安乐的美好愿望。冯明如讲述的故事地方感强,知识丰富。

伍家沟村的伍、葛、罗、李、冯姓五大家族几乎涵盖了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代表性故事传承人,即使不是这其中的故事传承人,也或多或少地与这些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庹珠秀是冯明如的妻子,袁秀英是李小翠的母亲,赵发芝是伍明忠的妻子,杨学芬是伍顺国的妻子,等等。从这个角度说,伍家沟民间故事的家族传承谱系离不开姻亲关系带来的民间故事传承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伍家沟村地理环境闭塞,20世纪80年代以前,伍家沟村人基本都生活在村中,较少外出,以家族为中心的村落故事传承是村民接受故事、传承故事的主要渠道。伍家沟村人在谈到自己故事来源的时候都会说“我的故事是从老辈子那里听来的”。除了各大家族内部的民间故事传承以外,伍家沟村的重要集体场合、节日活动、人生礼仪等为村民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平台,也为不同家族的故事交流提供了便利。对于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而言,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故事交流成为常态,构成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的重要特征。 slKw0zCGz358+1UEwIkcMtkXqWlTLEDh/bQXdHPat/BJklKXITdShN5qvYDNaf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