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概览

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源远流长,“拍故事”伴随伍家沟村悠长的历史,成为伍家沟村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然而,伍家沟村究竟有过多少位民间故事传承人,现已无从精确地统计。直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才被文化人士发现,才被政府部门重视,才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些民间故事传承人被形象地称为“故事大王”“故事篓子”“故事家”等,伍家沟村还涌现了不少故事夫妻和故事家庭。

1986年,李征康来到伍家沟村进行民间故事的搜集,对当时伍家沟村的故事传承人有相应的记录和描述。

他在村里住下来,并不忙于录音收集,而是对村里故事篓子们逐一摸底,并让他们先写出自己会讲的故事的目录,好家伙!故事目录开列出了一千多个。不少人一写就是几十个,不少人一写就是上百个,还有一写就是几百个的,最后统计出来了,全村876人,能讲20个故事的有185人,能讲50个故事的有35人,能讲100个故事的有11人,能讲200个故事的有8人,还有不少“故事之家”“故事夫妻”,村民李德富能讲400多个故事,算是伍家沟村的“故事大王”了。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情况,能讲20个以上故事的人占全村村民总数的20%以上,超过了村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伍家沟村拥有的故事传承人数量多,故事讲述氛围浓郁。根据20世纪90年代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手稿记录资料,我们整理出故事传承人及其讲述故事的情况(见表2-1)。

表2-1 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及其所讲故事数量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根据以上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信息,罗成双当时已从房县返回伍家沟村,表明该数据统计应该在1990年之后。这些信息记录的纸张上标有“均县文化局创作组”的字样,那时与均县文化局有关系的主要是时任郧阳文化局创作组组长的欧阳学忠。1983年8月19日,撤销均县建制,设立丹江口市,属省辖(县级)市,由郧阳地区代管。欧阳学忠曾两次前往伍家沟村,分别是1992年和1994年,后一次去村里的时候,故事篓子李德富已经去世,因此可以推测本次故事讲述记录可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1992年搜集整理得到的。

依据表2-1的统计数据,20世纪90年代初期,伍家沟村能讲述50个以上故事的传承人有近30人,100个以上故事的有近10人。与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相比,这两项数据均略有减少,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在此次统计中,男性故事传承人为26人,约占统计人数的76%;女性故事传承人为8人,约占统计人数的24%,性别差距悬殊。20世纪90年代,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人中男性占据绝对优势。

从年龄层次上分析,将50岁以上的传承人视为老年传承人,30岁至50岁之间的传承人视为中年传承人,小于30岁的传承人视为青少年传承人。在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开创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到1992年,根据表2-1统计数据,老年传承人有15人,中年传承人有13人,青少年传承人有6人。老年传承人在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群体中占比为44%,且村中大多数优秀故事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如李德富(1929年)、冯明文(1930年)、庹珠秀(1907年)、葛朝宝(1926年)、葛朝南(1923年)、葛朝玉(1915年)等。中年传承人占比为38%,其中罗成双(1948年)、葛廷国(1954年)、葛廷海(1959年)为民间故事讲述的中坚力量。青少年传承人占比较小,仅为18%,其中冯和云(1972年)、冯和起(1967年)是代表人物。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为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的鼎盛时期,村民们有了自觉意识,热衷讲故事,在专家、学者、记者面前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正是这样的传承热情和讲述成就使伍家沟村成为闻名世界的故事村落。

在这之后的近20年间,基本没有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统计资料。2010年,在新故事堂建成启用之际,为了在故事堂传习厅的展板上展示故事传承人的风采,有关人员重新统计了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信息。

表2-2 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故事人员基本情况

续表

续表

表2-2的统计数据中,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数量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保持一致,但人员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记录下来的传承人在2010年统计信息中出现的有9位,包括罗成双(1948年)、罗成贵(1942年)、伍学金(1955年)、伍学明(1956年)、葛朝宝(1926年)、李海波(1981年)、张富学(1957年)、罗成理(1957年)、李正海(1938年),他们都是男性传承人。而先前被采录故事的女性传承人,如冯和云、冯和起、伍学兰、伍霞等人到2010年均健在,但未出现在这一次的统计信息中。

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关于故事数量的统计不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搜集整理时精确,表2-3详细列出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2010年部分传承人故事讲述数量的差异。

表2-3 20世纪90年代初和2010年部分传承人故事讲述量对比

上表中,仅有罗成理的故事讲述数量从多变少,其他8位传承人的讲述数量均有所提升,葛朝宝、李正海、罗成双、罗成贵等人的提高量较多。

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阶段,罗成贵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成双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成理、李天有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老年传承人有21人,占统计总数的60%;中年传承人9人,占比为26%;青少年传承人为5人,占比为14%。

表2-4 20世纪90年代初与2010年传承人年龄结构比较

通过前后两个时间点上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年龄结构的比较(见表2-4),我们可以发现并得出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中年传承人数量减少、青少年传承人群后劲不足的结论。进入21世纪后,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主要集中于老年群体中,目前较为活跃的传承人多半是老一辈人。原本占比就较低的中年和青少年传承人数量显著减少,这是因为村中大量中青年人迁往城镇居住或者在外务工。如何留住“讲故事的人”,如何培养“听故事的人”,是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发展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

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男性传承人为23人,女性传承人为12人,也可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5)。

表2-5 20世纪90年代初与2010年传承人性别结构比较

从性别结构上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女性传承人的人数明显增多,而且前后两个时间点上记录的女性传承人没有彼此重合的情况,因此,女性传承人的数量增加至少12位,增长幅度为150%;男性传承人增加了14位,增长幅度约为53.8%。如果以这两次的统计数据之和为标准,伍家沟村已有男性传承人40人,女性传承人20人,女性传承人的总占比提升至33.3%。

造成传承人性别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进入21世纪后,伍家沟村人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耕生产活动占用的时间减少,女性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与民间故事讲述、民间文艺创作等相关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以来,伍家沟村人更加意识到讲述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意义,女性也自觉地加入到传承民间故事的队伍中,并在实践中提升了故事讲述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伍家沟村的妇女们不仅一如既往地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加强了与村落内外的交往交流,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2000年后,许多老年传承人相继离世,比如李德富、冯明文、庹珠秀、葛朝南、葛朝玉等。到2019年1月,李正海、罗成贵、罗成双等故事传承人也去世了。根据现有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记录,40年来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主要有76人(见表2-6)。

表2-6 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人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然而,伍家沟村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位故事传承人已经无从可考,也无法做出精确的统计。表2-6中记录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主要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工作人员搜集整理故事时的记录、举办故事大赛的资料以及出版的故事集的收录情况来梳理的。对于一个小小的山村来讲,40年来被记录下来的民间故事传承人就达76人之多,并且他们讲述的故事也被整理出来,这表明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名副其实,也意味着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的兴盛,同时还见证了伍家沟民间故事叙事传统的发展过程。民间故事传承人就是世世代代的伍家沟村人,他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协助,彼此学习,成就了伍家沟民间故事的特色与风采,既表现在内容上,也呈现于艺术形式中,还体现在传承方式上。 Mi7dkEFdifcyZj35ZwwGk0W7zFnDGYZCduQxKguLhwpm/flBgps3ZDd7v0oc1K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