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生命建构的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指人在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人生命中的重要环节,人的社会属性正是通过这些重要阶段而不断确定的。标志着人一生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份变化的重要环节及其相关的各种仪式,统称为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生日等,这里主要分析伍家沟村人的诞生礼、婚礼和葬礼。

伍家沟村人的诞生礼包括求子习俗和生育习俗。新生命的诞生是村落社会的重要事件,为孩子举办的诞生礼是人生礼仪的开端礼。在过去,伍家沟村泰山庙里供奉的主神是泰山爷以及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和接生娘娘,他们都是负责管理人的生产、生活和生命的神仙。正月十六是三位娘娘的生日,求子的妇女会在这一天前去祈求娘娘保佑,供上十个“尾巴馍”。“尾巴馍”是伍家沟村人特有的祭祀供品。妇女们将豇豆切成细丁,包在面团中,并用豇豆丁或其他豆类在面团上做上眼睛、鼻子、嘴巴和一个小尾巴,意为子嗣相继尾随而至,家庭兴旺,多子多福。

除了敬娘娘,伍家沟村人也通过“偷灯”或“偷庙灯”的方式表达求子的心愿。一般选择的“偷”的对象是多子多孙的人家。“偷灯”在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等玩灯的时节。前来“偷灯”的人通常不是求子者本人,而是其亲朋好友主动帮忙“偷”取,并亲自为求子者送上门去。在送灯的路上特别讲究,要求灯保持长亮,不能熄灭,否则就不能灵验。被“偷灯”的人家如果发现自家的灯被人“偷”,主人会煞有介事地喊骂:“哪个坏蛋偷了我家的灯?做坏事必得坏报应,一定让他生个又哭又闹的放牛娃!”据说骂得越凶越好,才能护佑求子者顺利得子。如果应验生了儿子,求子者就会在来年的正月十五,到被“偷灯”的人家敬家神,并且把灯送还这家人,还灯须为全灯,诸如龙灯、狮子灯、蚌壳灯等;而且需要请帮忙“偷灯”的亲朋好友吃饭喝酒,以示感谢。

伍家沟村人将怀孕称为“有喜”,意味着女子要为自己的夫家添人进口、传宗接代。怀孕期间,孕妇不能见血腥,尤其是不能杀鸡;不能坐门槛,也不能在门槛上砍东西。

孩子出生当天,孩子的父亲要到外婆家“报喜”。如果生的是女孩,孩子父亲就给外婆家送公鸡、盐和红鸡蛋,外婆准备的回礼是一只母鸡;如果生的是男孩,送给外婆家的就是母鸡、烟和茶叶,回礼是一只公鸡。在报喜之时,孩子父亲还会与外婆、外公商定送祝米的日子。届时,外婆为外孙送祝米,必备的礼物是斗米、斗面,都需要用红纸封住斗口以示吉利。外婆家同时为外孙准备穿戴用的猫头鞋、狗头帽、老虎肚兜以及由碎布拼接做成的百家衣。如果孩子刚好是牛年出生,则还需要准备由红布、绿布做成的项圈,项圈需要一年换一个。等到孩子长到12岁时,将十二个项圈全部戴上朝武当,到武当山娘娘殿,将它们全都挂在黑虎脖子上。

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有“洗三”的习俗。这天,孩子奶奶家会通知孩子的外婆、外公和其他亲朋好友相聚,庆贺孩子的诞生。伍家沟村人会用艾蒿、菖蒲、槐枝、冬瓜皮、追风草等熬水为孩子洗澡,以除风祛污;在孩子的腋窝下抹香油,以防娇嫩的皮肤遭衣物的摩擦而受伤;孩子穿上红色衣服后,由父母以外的亲戚抱着他绕房屋转上一圈,见见世面。

孩子出生后一个月举办“满月礼”。由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去外公外婆家,去之前在孩子眉心处画上“一道黑”。到了外公外婆家,改由舅妈抱着孩子,并在门后滚三滚,然后洗去眉心的“一道黑”,改画“一道白”,称之为“黑狗子来,白狗子去”。

伍家沟村人给孩子举办“周岁礼”,家中长辈为孩子沐浴并穿戴一新,让他“抓周”,比如书、笔、算盘、食物等,人们通常认为孩子抓到什么就意味着今后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这天,主人家需要在家里正门门后、小门的旁边敬拜娘娘爷,以后每年孩子的生日也都要祭拜娘娘爷,一直到16岁为止。

从求子习俗到怀孕禁忌,从出生之日到周岁,通过“报喜”“洗三”“满月”“抓周”等一系列礼仪,让新生的孩子得到家庭、家族和村落社会的接受和认可,也得到神灵和祖先的护佑和荫庇,健康成长,无病无灾。

伍家沟村人的婚姻仪式尤其讲究礼,分为“说媒”“合八字”“认亲”“过门”“报期”“婚礼”六个步骤。

过去,伍家沟村人男婚女嫁基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俗话说“媒人是粘的,中人是请的”“媒人中人,四大贵人”,意思是媒人和中间人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十分重要,受到各方尊重。媒人和中间人分别代表男女双方。“说媒”的原则是先说女方,再说男方。若双方同意,“说媒”即完成。

伍家沟村人“合八字”主要是找算卦先生,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属相推算,查验他们是否“八字”相合。如若双方“八字”相合,则可以进行接下来的程序。

“认亲”是由男方的父亲带上礼品到女方家认亲。礼品需均为双数,有“成双结对”之意。

认亲之后,女方到男方家“过门”。在这之前,由媒人陪同男方先到女方家接女方,并送去衣服、鞋、袜、挂面、礼条等礼品。女方到男方家,同样需要家人和媒人的陪同。

男女双方通过媒人“报期”,由男方提出结婚时间,经过女方同意后,择定佳日将送给女方的衣裳等礼品用竹竿挑去,算是正式确定婚期。

“婚礼”又称“迎亲”“迎新姑娘”。伍家沟村的传统迎亲队伍由过路彩、旗帜、锣鼓、灯笼和火把等组成。男方到女方家迎亲一般在白天,但是迎亲队伍当中的灯笼和火把都要点燃,至少在男女双方的家门口都必须是燃着的,表示新婚夫妇以及男女双方的家庭都有光明的前途。伍家沟民间故事中有关于接亲时打灯笼、火把习俗的内容,如罗成双讲述的故事《接亲为啥打灯笼火把》。

到了女方家附近的路口时,迎亲的队伍停下等待,不能贸然去往女方家中,而是等待女方家的“支客”(主人家请来接待宾客的主管)出门接待,并由支客引路到女方家的大门口,同时查看且接收男方家预备给女方家的礼物。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大门通常是紧闭的,不能让男方的接亲太过于顺利,而是要制造一些困难。据说以前男方想要进女方家门需采取的做法是“大行人先让持灯笼、火把者分站大门两侧,照亮登堂入室的路;再让抬礼品者上前,面门而立;然后自己动手,从礼品中拿起一个猪头,朝门上撞击。如果门不打开,就再拿一只猪腿去撞。仍然不开,又拿一只猪腿,直到第四只猪腿时,主人自会打开大门” 。如今的方法是“投柬”。由大行人在三张两寸见方的红纸上写上双喜字,将红纸依次从门缝中塞进少许,使得门内的人可以看到,但是无法拿走。

女方家得到信息,打开大门后,男方家接亲的人将送来的礼品、衣物、红包摆放在堂屋中央的桌子上作为彩礼。

这时新娘需要换上嫁衣,脱去原先穿在身上的衣物,换上男方家送来的新衣、新裤和新鞋袜。在新衣的口袋里装一把棉籽,意味着绵延子孙、早生贵子、后代兴旺。新娘换好新嫁衣后,与父母告别,由哥哥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将她背出家门,踏上红毡,走向男方家接亲的婚车(传统婚礼有坐花轿出嫁的习俗)。这表示出嫁的女儿不带走娘家的一针一线、一土一木,从此以后自立门户、独立生活。

这天,员外出嫁女儿。他给小姐做了全副嫁妆,柜呀,箱呀,床呀,桌呀……样样都有,院子里摆了好大一片。

按均州的风俗,红白喜期,叫花子都要去赶场子。叫花子里头有个老奶奶,赶罢场子来看嫁妆凑热闹。她过过细细瞅了一圈,又瞅一圈,嘴里褒贬开了:“啊呀,莫看她官宦小姐,帐子被子花不笼咚 的,嫁妆不算咋全。我那时出嫁,爹妈连砸核桃的槌槌都给陪嫁了。她呢,就没这个。”

这时,员外正在边上站着。他过来一看,说这话的是个又脏又瘦的老奶奶,身上衣裳烂得遮不住羞丑。员外看着这叫花子露出来的皮肉,又粗又黑,真像个枯柴棒子,他心里猛地打个寒酸:这叫花子当年陪嫁得恁好,今儿还落个讨饭的下场!看来,人应当要自己做自己的,不能靠别人养活。想到这里,他就对女儿说:“我不给嫁妆了,到了婆家,你自己去勤扒苦做挣钱吧!”

员外真的喊来伙计,将院子里搁的嫁妆,又统统抬了回去。打那以后,就有了“好女不穿嫁时衣”的俗话了。(葛朝宝讲述:《好女不穿嫁时衣》)

故事寄寓了伍家沟村人最朴素、最真实、最深刻的生活理念。如果父母包办子女生活的所有,不给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去承担生活、拥抱生活,他们永远不会成人成才。即使出嫁或者娶妻另立门户,也可能生活不如意、不美满。出嫁时,新娘坐在花轿中的时候由姨父或者表兄弟紧跟在花轿后面,称为“照轿”。在过去,沿路相遇的各种轿子,都会为花轿让路,官轿也不例外。

一个县官,坐着轿子下乡办事,正走在田间小路上,遇着了一起接新媳妇的。新娘子的花轿和县官的官轿正好头碰头。路窄,必须有一人下轿,叫空轿子闪在路下,那一个轿子才能过去。要不,两个轿子都行走不成。

县官喊:“新媳妇,你下轿闪一下,我有急事要过去办!”

新媳妇也撩起轿帘,喊:“县太爷,请你下轿闪一下,让我先过去。”

县官问:“为啥子?”

新媳妇说:“我是穷人。我一生几十年,就是这个时候才坐一回轿子。你让我下轿,心里好受吗?”

县官一想,是呀!我当县官,天天坐轿子。人家一生中只坐这一回轿子,咋能叫人家中途下轿呢?想到这里,县官下轿了。

新媳妇坐着轿子走了。事情传开,老百姓们都说:“这个县太爷真好!”(伍学明讲述:《县官下轿》)

《县官下轿》的故事包含了伍家沟村人对体贴民情、理解民意的地方父母官的赞扬和爱戴,也表现了新媳妇的机智和聪颖。

伍家沟村人的婚礼拜堂仪式需要在神柜上放置“六证”,即一个升子、一把剪子、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一杆秤。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三个聪明的皮匠,心肠很好,人们有什么疑难事情,他三个便在一起商量,帮人办好。

这天,三个皮匠路过一户人家,门上一个小小木牌,上面写着: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大皮匠说:“这里一定有了不起的才子。”二皮匠说:“别看茅草庵棚,穷家小户,人穷志不穷。”三皮匠说:“我们进去看一看,他真有才学,我们就和他结为兄弟。”

三个皮匠进屋去了。这是一户非常贫寒的人家。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小伙,名叫新郎,年方十七八岁。他看见来了三个客人,连忙让座,端茶,热情地接待。

三个皮匠要试试新郎的才学。新郎说:“我年幼无知,请你们多多包涵。”三个皮匠说:“我们每人都提件事情出来,看谁能够办到。”新郎笑着说:“君子让客三千里,请你们先提吧!”

三个皮匠并不推辞,大皮匠先说:“请你做太阳大个馍。”二皮匠说:“请你装海大一缸油。”三皮匠最后说:“请你织路长一匹布。”新郎问:“什么时候要呢?”三个皮匠商量了一下:“这些事情都不好办,明天要吧!”

第二天,三个皮匠来了,见新郎若无其事地做这做那,心里不觉疑惑起来。大皮匠问:“小伙子,太阳大个馍做好了吗?”新郎说:“我弄了好多面,等你把太阳摘下来比着做哩!”大皮匠一听为了难,只好推辞说:“过一天再摘吧,不做也可以。”

二皮匠问:“小伙子,海大一缸油准备好了吗?”新郎说:“准备好了。你把海水称一下有多少斤,我就给你装多少。”二皮匠一听,为难了,他怎么称得完海水呢?只好说:“我没那多工夫,你装多少,就是多少。”

三皮匠最后问:“小伙子,我的路长一匹布织够了吗?”新郎说:“织够了。你先把路的尺码量出来,再来量布。”三皮匠一言不发。

三个皮匠没有难住新郎,反被新郎难住了。现在,轮到新郎请他们办事了。新郎说:“我想要个‘六证’。请你们三位给我办吧!”

三个皮匠根本不知道“六证”是什么东西,但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寻找。他们走遍了天下的都城,问遍了城里的店铺,没有“六证”。他们又跑完了天下的集镇,访过了所有的杂货小铺,还是没有“六证”。

三个皮匠焦急了。大皮匠唉声叹气:“‘六证’是什么东西呢?一没看见过,二没听说过。”三皮匠说:“大哥二哥不必心焦。常言说:深山出俊鸟。我们到深山访访吧!”

三个皮匠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一道河又蹚一道河,来到一个山花盛开的深谷里,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美丽姑娘在溪水里洗衣裳。三个皮匠忍不住问:“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新娘。”姑娘一边回答,一边转过身来,笑眯眯地问,“客人有什么事吗?”

三个皮匠说:“我们想要个‘六证’。你若有,就卖给我们吧!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新娘一听说是买“六证”,咯咯地笑起来:“我看你们跑得够辛苦了,就卖给你们吧!”

三个皮匠一听说新娘有“六证”,心里高兴极了,就跟着来到新娘家。新娘的家住在山顶上,新娘到家门口就唱起歌来:

松树高,柳树低,

茅棚边上白云飞,

芳草门前嘻嘻笑,

百花屋旁笑嘻嘻。

新娘从家里拿出一个升子、一把剪子、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一杆秤。三个皮匠齐声说:“新娘,你拿错了,这怎么叫‘六证’呢?”新娘说:“你们错了。这怎么不叫‘六证’呢?要知粮食多少,升子做证;要知衣服做得好坏,剪子做证;要知布多少,尺子做证;要看容颜好坏,镜子做证;要晓得东西轻重,用秤做证;要把账结清,算盘做证。”

三个皮匠一下子明白了,忙给了新娘二十两银子,把六样东西拿回来见新郎。

新郎见“六证”办到了,知道天下还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请三个皮匠说出到底是谁的主意,三个皮匠说出了新娘的名字。新郎非常羡慕新娘的才学,就请三个皮匠去给新娘说媒,接新娘到他家来和他住在一起。

三个皮匠本来就是心肠好的人,他们又翻山越岭来到新娘家,把新郎的话给新娘说了。

新娘非常喜欢,可她还要试试新郎的才学,要新郎在三天内给盖间结实的房屋。她写出了一首诗:

不用门来不用窗,

无柱无瓦又无梁,

上上下下不沾木,

天生地长石头墙。

三个皮匠怕新郎办不到,劝新郎消了这个念头。新郎说:“谢谢你们三位的好心,我将新娘接来了,请你三位媒人喝酒。”

新郎踏倒荒山所有的野草,砍掉山上所有野刺,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岩洞:

洞外百花飘香,

洞内冬暖夏凉,

山向坐北朝南,

气候避风向阳。

新娘见新郎真有学问,就愉快地和新郎住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了。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把结婚的新房叫洞房。

从那以后,世上男的和女的成亲的时候,便称新婚夫妻为新郎、新娘;称三个臭皮匠为三媒。行婚礼时,桌上要放尺子、剪子、升子、镜子、算盘和秤,这六件东西为“六证”。千百年来,三媒六证成了人们成亲的风俗习惯。(李洪道讲述:《三媒六证》)

《三媒六证》不仅讲述了“三媒六证”的来历,而且以“新郎”和“新娘”附会了婚礼中新郎和新娘名称的由来。故事里的三个皮匠代表着婚姻缔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媒人”。伍家沟村人还用讲故事的形式解释了为什么结婚的新房叫作“洞房”。

在伍家沟村,新娘入洞房之前要“铺床”,在床的四角和中间分别放五个红鸡蛋、七个核桃和一些枣子,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也可以放其他有着美好寓意的东西。“铺床歌”唱道:

东撒核桃西撒枣,早儿早女往这跑。

……

铺把麦秸,引个乖乖;

铺把豆秸,引个秀才。

……

被子窝窝,引个哥哥;

被子叠叠,引个姐姐。

未出嫁的小姑娘不许触摸新房里的新床,因为在伍家沟村人看来,这意味着新郎会另有心上人,破坏美好的姻缘。俗话说“新婚三天无大小”。一对新人入洞房后,大家会聚在一起“闹洞房”,“闹喜闹喜,越闹越喜”。

婚礼当晚的“暖房仪式”,在堂屋的家神神龛前举行。新郎、新娘面朝屋外,他们面前是两张并列的方桌。一对儿孙满堂、家庭和睦、懂得礼数的老夫妇拿着手帕,进行四十八拜奠神,“点神灯、稳桌子、稳板凳、送筷子给新人、客人在其他桌子上入座、上酒菜”。大家在宴席上一边吃喜酒,一边撩逗新人,有说四言八句的传统,直到夜深才以四言八句结束婚礼。

葬礼是人生终结的祭奠,葬礼一般都很隆重,伍家沟村亦不例外。

伍家沟村多实行土葬。亡者下葬需要找算命先生或风水师傅到家族墓地进行选址。伍家沟村人认为,墓穴选址会影响到家庭、家族的兴衰和荣辱。

人害人,常常能把人害到好处。

有一家死了老辈子,请人打井(挖埋人的坑)。打井的人与这家有私仇,想害这家子。他知道埋人是要看风水的。风水的福气就在正穴上。打井人趁主人不在场,悄悄将风水先生定的穴位挪开几尺。以他的意思,是要让这家的儿孙后代背时。

均州人的风俗,埋人打井只能一次挖好,不能换地方再挖第二次。若挖第二次,就意味着还要死口人。这是个很不吉利的兆头。打井人这一弄,害主人家是定定地害着了。

井刚打好,正要落棺埋土的时候,风水先生来了。他一看井的位置,心里吓了一跳,连连说:“这里出了能人了,他比我的道行还高明得多哩!这是主人家的福气。”

原来风水先生看地,总不愿点风水正穴。打井的位置,总要在正穴边上错前错后几尺。这个打井的想害主人家,一挪井位,恰巧就挪到了正穴上,主人家很快就发大财了。

打那以后,就有“看地不如葬地”这句俗话了。(葛朝宝讲述:《看地不如葬地》)

故事中,“打井”即挖掘墓地,打井人本想谋害主人家,结果却使亡者葬在了风水正穴上,主人家反而走了大运,发了大财。伍家沟村人讲述的风水观念常与历史人物传说结合起来,比如《陈世美是探花》就将陈世美考取功名,却只得了探花,与“拿地先生”“风水宝地”巧妙联系起来。(李德富讲述:《陈世美是探花》)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闯王旗》(葛朝宝讲述:《闯王旗》) 、《员外为风水把命丧》(罗成双讲述:《员外为风水把命丧》) 等。《闯王旗》中,村民们将“看宝地”“天子风脉”与李自成“草寇王”的历史联系起来。《员外为风水把命丧》中,有钱有势的员外为了用阴阳先生口中的“好地”安葬自己的母亲,强抢佃户的房子,不惜打三次官司。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述传统中,“风水”是重要的主题,其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亡者断气之后,要在他的胸口放一块生铁,俗称“压铧”;烧三斤六两纸钱,称“烧倒头纸”,然后将纸灰装入白色的小袋中,将布袋放在亡者的胸口,以免惊尸。给亡者象征性地“洗澡”,前三后四,胸前三下,背后四下,简单表示即可。“穿寿衣”,衣服件数必须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十五件均可。烙“打狗饼”,用线将饼穿起来,给亡者左手戴三个,右手戴四个,怀里再揣三个,一共十个,这是亡者在过奈何桥时用来打狗的,用饼将狗引开,以便顺利过桥。

“衔口钱”是用一根绳子拴两个制钱,分别放在亡者的嘴里和嘴外;如果没有找到制钱,可往亡者口中塞米粒或者绿豆,否则亡者下辈子就会变成哑巴。“蒙脸纸”,在亡者的脸上盖上纸,以防在下葬过程中惊扰到他。“老盆”,指放在供桌下用于烧纸的火盆。“长寿灯”是在棺材下放一个盛油的碗,在碗里放三根由高粱秆做的漂,漂上放灯捻子,一端浸入油碗中,点燃后保持不灭。“盖门神”,用三张火纸盖住门神的脸,以免惊吓亡者。关于“老盆”“蒙脸纸”以及“盖门神”的风俗,伍家沟村人是这样解释的:

在武当山,死人总用瓦盆枕头,为啥呢?

往年,一个货郎到乡下做生意。这一回,货郎转乡没赶上栈口,夜里只得睡在一个窑棚里。乡下人怕失火,窑棚总搭在远离人户的地方,孤吊吊的。这窑棚的主人是窑匠两口子。窑匠见货郎挑的货很足,就见财起意,半夜叫货郎砍死,得了他的钱财。

人命关天。窑匠怕事情败露,就连夜叫货郎的尸身剁碎,掺入泥巴中,做成了盆,烧熟以后,卖给买盆的。

有个衙役,姓李,人们喊他李大哥。过年,李大哥来窑棚买了两个盆,装在布袋里,背上回家。路上,只听有人喊:“李大哥,冤枉呀,你要给我申冤呀!”

李大哥四下里瞅瞅,没人。过一会,又有人喊:“李大哥,我冤枉呀,你要替我申冤呀!”李大哥又四下瞅瞅,还是没人。第三回,李大哥听清了,是背后布袋里的盆在说话。

他问:“盆呀,你为啥会说话?你有啥冤枉?就给我说说。”

原来这两个盆,就是货郎的心做的。货郎叫自己如何被害的事,一五一十都说了出来。

李大哥说:“盆呀,这个状不好告呀!我没得证据。”

盆说:“你叫我拎到公堂上,我给县太爷说冤枉。”

李大哥是好心人,他不回家了。他叫盆拎上,来到大堂,敲响了堂鼓。县太爷升堂,问:“你不回家过年,有什么冤枉,和谁打官司?”

李大哥说:“这两个瓦盆要喊冤。”接着,他把两个瓦盆拿出布袋,说:“盆呀,这是县衙门的公堂,你有冤枉,就直接对县太爷说了吧!”

李大哥对瓦盆说了两遍。盆却不说话。县太爷气得将李大哥打了二十大板,撵到门外。

李大哥拎着两个瓦盆刚出衙门,盆又说话了:“冤枉呀,李大哥,你要替我喊冤呀!”

李大哥说:“刚才在公堂上你不说话,害得我挨了二十大板。这会子你又来喊冤了!”

盆说:“李大哥呀,那门神爷站在门上,我不敢进去。”

李大哥问:“这咋办呢?”

盆说:“你用两张纸,叫门神的脸贴住,他看不见我,我就能进去了。”

李大哥照着瓦盆说的话,用纸贴了门神的脸,又拎着盆到大堂上告状。

县太爷升堂一问,盆仍然不说话。李大哥又被打了二十大板,撵到门外去。

这时候,盆又喊冤枉了。李大哥说:“盆呀,你害我挨了四十大板,屁股就打烂了。你不能再害我挨打了。”

盆说:“我到了公堂上,看见县太爷和衙役们那威风样子,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这一回,你用纸盖在盆口上,蒙住我的脸,我一定能说话申冤。”

李大哥拎着盆又来到公堂上,用纸盖了盆口,盆果然喊冤了。它一五一十说了自己被杀的过场。县太爷录了口供,找到窑匠,为货郎报了仇。

李大哥过年叫瓦盆拎回家里,他知道这两个瓦盆有灵气,就把盆放在自己房屋的床边上,一早一晚没人的时候,和盆说说笑笑,解解心焦。

李大哥是母子俩过日子。老妈年岁大,一得病就死了。他离开县衙以后,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家里,只有和两个盆说话。一来二去,李大哥就和盆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过了好多年,李大哥要死了。他对邻居们说:“我死后,什么也不要。你们叫我房屋里的两个盆拿出来,一个当枕头,枕在我的头下;一个放在棺材前的地上,有人来烧纸钱,就烧在盆内。埋我时,你们叫烧纸钱的盆打碎,就算它跟我一起走了。”

李大哥用盆当枕头,是他在阴司里还要和盆说话。用盆烧纸钱,是他相信盆是好朋友,替他收钱带到阴司里去用。

以后年长月久,武当山埋人,盆的典故就成了风俗:死人头下用盆当枕头;用老盆烧纸;死人脸上要盖蒙脸纸。办丧事时,门神的脸上也要贴纸,让阴魂自由出入。(伍明堂讲述:《人死为啥用瓦盆枕头》)

这则故事讲述了武当山地区“瓦盆当枕头”的丧葬习俗,强调了“盆”在伍家沟村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停放灵柩期间,伍家沟村人要请歌师傅打待尸。打待尸在晚上守灵时进行。这之前,主人家会在十字路口烧纸、放鞭炮。而后,歌师傅手拿引魂幡,在锣鼓声中,边倒退着往屋里走,边唱着:“月儿弯弯照九州,孝家请我起歌头。歌头非是容易起,未曾开口汗长流……”歌头大都是一些客气话,实际上是在昭告阴阳二界。唱完歌头,回到亡者家中,歌师傅将引魂幡交给孝子竖在棺材上。

晚饭后,锣鼓声响,歌师傅绕棺而唱,内容较为自由,但必须是阴调。“待尸歌”分为“起歌头”“孝歌”“盘歌”“翻田埂”“还阳”五大部分。歌师傅一边击鼓,一边唱歌,师傅唱一句,孝子就磕一个头。村民们来来往往,参与葬礼,打待尸通常是通宵达旦。在待尸歌快结束后,改阴调为阳调,此时需要按照固定的程式,依次送天朝、送地府、送阎王、送孤魂野鬼等。最后的“还阳”结束歌词大体如下:

还了阳来还了阳,阴歌改成阳歌唱;

天上的星星改月亮,地上的百姓改皇王;

老盆改成聚宝盆,阴魂幡改成摇钱树;

摇钱树上有钱用,聚宝盆中有金银;

寸寸黄金用斗量,春满人间福满门。

在停柩守灵仪式后,便要抬棺下葬。棺材放在两条木质长凳上,用钉子钉上,由十六位村民抬起,送至墓地。先由主人家放鞭炮“崩井”,后将棺材放置井中安葬。

近年来,伍家沟村丧葬仪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于厚葬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在政府的引导下,伍家沟村人基于生计压力,人员流动迁移,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和自身观念的改变,现在的丧葬仪式有去繁从简的倾向。在六里坪集镇上出现了殡仪公司,所售卖的丧葬用品都是配套的,诸如寿衣、孝衣、祭祀供品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作用于丧葬仪式的变化。

伍家沟村人通过人生礼仪的诞生礼、婚礼和葬礼承载了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理解和追求,表现了他们的人生智慧,也张扬了他们的生命观和人生观。伍家沟村人的人生礼仪是充满人情味的礼俗规矩,也是包含了丰富多样文化活动的生命实践。

故事传承人不仅组成了社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被特定文化背景所塑造;社区特殊的历史、经济、人文和自然条件等对传承人讲述内容、讲述方式及传承手段和传播渠道构成了深刻影响。 因为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和包括生产方式、节庆活动和人生仪式等在内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地方的口头传统及其表现不尽相同,所以对民间故事及其讲述和传承人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伍家沟村,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村落,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均为这里丰富绚烂的民间故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野土壤。民间故事是伍家沟村人在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历久弥新。 i98SU50R8Cb45SP/0++xPhRIc+1nV9pAnAqfTiI6+gWm1aQIkmFUfhOAxXkbhK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