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律

岁时节日是随节令变换而产生的民俗文化事象,其形成要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以及节期中特定的民俗活动。 伍家沟村人的生活节律通过岁时节日得以表达和实践。《续辑均州志》载:

其节序景物与宗懔《岁时记》所载稍有异同。旧俗相沿,元旦礼神,供大馒首,取朱索,系松柏于门楣。上元夕,和粟、麦、荞面为金、银、铁盏,注以膏兰,爇置家神前。或按月为盏十二,闰月增其一,列釜甑蒸之,验盏中气水之盈虚,藉以知累月雨水之多寡,颇有验。又燃小蜡炬,偏置屋角、门隅,谓之照虚耗。清明节,咸斋香楮,载燔炙,展奠先茔。剪彩纸为旗,插垄首。亦有团坐草茵间,饱馂馀者。三月三日,城中士人,往往携酒榼,登沧浪亭游,眺流觞曲水,犹馀前代风。月望,迎城隍神。四乡男、妇顶礼焚香者杂沓云集,伏读世宗宪皇帝圣谕广训,禁男妇入庙烧香、谆谆劝戒。山陬下,民囿于流俗,倘月吉,悬书进编,氓宣德化,亦无难丕变颓风也。端阳,相款以角黍,与《岁时记》夏至节食粽少异。中秋夜,陈瓜果、月饼酹月。有乏嗣者,亲友撷小瓜盛盘中,爆竹、笙歌,载而往,置诸床,俗曰送秋。秋成后,村民率熙熙相约,谒武当山,建斋醮,以答神庥。真武为境内福神,揆诸有功,则祀之。义亦固其宜。十月朔备物祭先墓,与清明同。

古均州地区包括现今的伍家沟村,这里记载的均州岁时节日自然代表了伍家沟村的基本情况。时至今日,伍家沟村的岁时节日具体体现为以下内容:

伍家沟村人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要算春节了,俗称“过年”。过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饭开始。伍家沟村人吃了用大米、豆子和其他谷物等熬煮的腊八饭后,还要象征性地用这样的稀饭去浇灌果树,一边浇,一边碎碎念叨“吃了腊八饭,结成疙瘩蛋”。腊八节所做的腊八饭并不一定当天吃完,有的村民会特意多煮一些,在年前的每一天里都吃一点,一直吃到除夕夜,意为家里有余粮,日子很富足。关于腊月初八的风俗是怎么来的,罗成双解释道:

每年腊月初八,人们称为“腊八节”,家家要吃“腊八饭”,用米、面、苞谷糁、高粱、粟、大豆、小豆、豌豆、蚕豆、绿豆、白豇豆等,再掺些萝卜、红薯与各色野菜,煮一顿稀饭。这顿饭大人小孩都必须吃。还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与“腊八饭”为什么要这么隆重呢?

这里有个来历。

很早以前,有一家三口人,老爷子和儿子、媳妇。老爷子天天勤扒苦做,积攒些粮食,让一家人有吃有穿不受穷。儿子、媳妇呢?又懒又好吃,还来赌。老爷子巴家,儿子媳妇败家,所以这家人总是发不了财。这一年,老爷子去世了。儿子、媳妇坐吃山空,还是天天来赌。天天赌天天输,不到两个月,粮食吃光了,家具卖完了。儿子、媳妇饿了肚子,只好到邻居家去借。常言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儿子、媳妇不干活,借粮食只借不还。慢慢地,人们不借给他俩粮食了。

这年腊月初八,快过年了,正好下了一场大雪。儿子、媳妇已经饿了两天没吃饭了。两个人出外借不到粮食,就回家把原来老爷子装粮食的布袋拿出来,翻个过儿用棍子打,将布袋缝里藏的粮食都抖了出来。这样,好几个布袋里抖出来好几种粮食颗粒,还是不够做顿饭,就把原来割回的野菜,刨回的红薯、萝卜弄到一起,煮了一顿稀饭,两口子饱饱吃了一顿。这是两口子这一生最后吃的一顿饭。这一顿饭以后,两口子又冻又饿,不几天就被饿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让儿孙们记住这两口子被饿死的教训,就在腊月初八这天,仿照这两口子最后一顿饭的样子,用杂粮、野菜煮成稀饭,让儿孙们吃,教育儿孙们一定要勤劳致富,不准好吃懒做,不准贪玩来赌。这顿饭就起名叫“腊八饭”,一来二去,一代传一代,慢慢就成了风俗。(罗成双讲述:《腊八节》)

罗成双不仅讲述了腊八节的来历,而且对腊八饭的做法有详细的描述,食材主要有米、面、苞谷糁、高粱、粟、大豆、小豆、豌豆、蚕豆、绿豆、白豇豆、萝卜、红薯以及各色野菜,都是伍家沟村人农耕生产种植和日常采集的常见植物。在伍家沟民间故事中,腊八节是被赋予了教育意义的节日。通过故事讲述以及腊八节吃腊八饭的传统传承,伍家沟村人教育子孙后代要养成能吃苦、会耕作的勤劳品德,不能好吃懒做,更不能沾染贪玩嗜赌的恶习。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夜”,这一天要打扫庭堂、除旧布新,也是送灶神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举办祭灶仪式,以自家制作的祭品如猪头、米饭等祭祀灶神,祈求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护佑来年家里人畜安宁。

往时候,人们根本就没有过小年的风俗。

那时,有个才子叫吕蒙正,很穷,天天要饭,三十二岁了,还没有妻子。

一天,他来到舍饭场和叫花子们一起排队等饭吃,他站在最东头。当饭发到他面前时没有了,他饿了一天。第二天,他站在叫花子最西头。谁知发饭的人从东头发,当饭发到他面前时,又没有了。第三天,吕蒙正想:今儿我站到队中间。可是一看,发饭的从两头发,发到他面前又没有了。吕蒙正三天没吃一点饭,饿得直打哼声。

没办法,他走到肉铺门前,想要点东西吃。这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三了。铺里掌柜心肠好,给他一个猪头,说:“眼看就要过年了,你把这个猪头拿回去过年吧。”吕蒙正高兴地把猪头拿回去。他饿得咋能等过年,当天晚上就把猪头按到锅里煮起来。

谁知,刚煮好,要账的人来了,一听说他没钱,就把锅里的猪头拎起就走。

吕蒙正抱头哭起来。他用蒿子棍当香,花栗叶当纸,敬起老灶爷来,一面哭,一面叩头说:“老灶爷啊!老灶爷!我的命怎么这样苦?人家有钱,我无钱,猪头下锅当现钱,啥时有了时运转,盘装肉来碗装饭。”老灶爷可怜他说:“你莫哭,我这就去禀告玉帝。”说完就走了。

这年,吕蒙正中了状元。因他煮猪头和老灶爷上天的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人们图吉利,便把这天当作“小年”。(葛朝兰讲述:《为啥要过小年》)

故事讲述吕蒙正慌乱之中敬拜老灶爷,得到玉帝的庇佑,考取了状元,表达了人们祭祀灶神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腊月二十三,打扫房屋谓之“除尘”,“忙年”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妇女们在家中扫除尘土、拆洗被褥、清理杂物等,将家里的方方面面收拾得干净妥帖,以崭新、整洁的宅院迎接新年。

除夕,伍家沟村人又称“三十夜”。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年夜饭是家中全年菜肴最为丰盛的一顿饭。这一天,伍家沟村人起得早早的,妇女们为准备年夜饭忙碌起来,鸡鸭鱼肉、瓜果蔬菜,越丰盛越好。早餐则相对简单,往往只是喝点米粥饱肚即可。男人们张罗着贴对联、年画,以及点树蔸火、祭拜祖先等事情。那么,伍家沟村人怎样解释贴对联的来历呢?

武当山人过年,在腊月三十日这天中午,门外贴罢红对联,家家户户都把门关上,一家人都坐在屋内团圆。为啥要有这个风俗呢?

老年人说,很早很早以前,在腊月三十日这天,深山里所有的狼虫虎豹都要下山来找东西吃。就在这一天,人们都不敢出门办事。每家每户当家的老辈子,生怕儿女们出外会生事,所以,就将所有的儿孙都叫到自己跟前,一个也不准少。外边将大门闩上,野兽进不了屋,保住全家平安无事。这就是“团年”的来历。

有一年腊月三十,人们正在屋里团年,一个小孩要到门外解手,大人们不让出去,小孩哭着闹着,硬要到门外去。大人们没法,只得开了大门。一看,大门外果然守候了一大群狼虫虎豹。这些野物一见小孩出门,都吓得调头跑开了。大人们都觉得很稀奇,他们过细瞅小孩。小孩身上穿着一件大红兜兜。人们意识到了,原来狼虫虎豹害怕红色。

打那以后,一到腊月三十日这天,人们就用红纸贴在大门两边。这就是贴对联的来历。(伍学金讲述:《过年为啥贴红对联》)

故事中,孩子身穿的“大红兜兜”就是过年贴红对联的原因,人们意识到红色对狼虫虎豹的威慑作用,因此,腊月三十就要在房屋大门两侧贴上红对联,保佑家人平安顺遂。

伍家沟村人吃年夜饭前要祭祀祖先,家中祭拜完毕,父辈们通常会带着男孩子去祖坟上坟送灯。之后,一家人围坐一桌,热热闹闹地“团年”,这时要关闭家门,不外出,也不让外人进来。年夜饭桌上的鱼和饭一般不能吃完、吃尽,有“年年有余”之意。

丰盛的年夜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以往多用红纸包起,现在用市场上买来的红包装上。除夕夜里,伍家沟村人有“守岁”的传统,全家人彻夜不眠。2019年1—2月春节期间的调查发现,伍家沟村老年人和孩子们除夕夜的重要活动就是讲故事,中青年人守岁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打麻将或者打纸牌。《守岁》的故事讲述了伍家沟村除夕守岁传统的由来:

很早以前,有个恶公恶婆,百般折磨儿媳。白天使她推磨碾米,夜里叫她织布纺线,常常做到三更半夜,不准睡觉。

这年腊月三十日吃罢了黑啦饭(晚饭),老婆子对儿媳说:“明天是大年初一,今夜你就纺一夜线,明日过年你好好歇一天。”另外又说:“你把纺线车端到门外檐下去纺。莫嗡嗡响,叫老娘睡不着觉。”

媳妇在房檐下纺线,一更过后二更来,三更四更难得挨,实在累很了,正想住手歇歇。这时,忽然满天通红,还隐隐约约地听到闷葫芦子雷响,她吓得端起车子跑进了屋。一进屋,天也不红了,声音也没了,外头仍然漆黑漆黑的。

这时,正好鸡子才叫头遍,离天亮还有两个时辰,她还得再去纺线。可那纺线车子贵贱就搬不动了。天亮一看,哎呀!原来变成金纺线车了。懂得的人说,媳妇看到了开天门,开天门的时候,拿什么进屋,什么就变金子。媳妇得了这个好,再也不受气了。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逢腊月三十夜里都不睡觉,一直坐到大天亮,还想得那开天门的财喜,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守岁的风俗。(王德江讲述:《守岁》)

故事中,儿媳妇因为辛勤劳动、任劳任怨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看到了“开天门”,便招财进宝,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惩恶扬善的诉求。大年三十晚上,伍家沟村家家户户屋里屋外有留灯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谈天说地,听老辈人拍故事 ,其乐融融。他们不时往火堆添加木柴,添柴意味着“添财”,柴火不断象征着财源滚滚。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伍家沟村的大人、孩子都会穿戴一新,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直到正月十五。

正月初一到初三,伍家沟村人基本不做新鲜的饭菜,只吃除夕当天做好的饭菜,即为过年预备的吃食。

大年初四,家家户户放鞭炮,预示要开始一年的农活劳作了。人们打扫屋里屋外,清洁衣物,并开伙做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伍家沟村一带有民谚曰“破五大似年”。这一天吃食十分丰盛,人们还要继续清扫和放鞭炮,意为“破除”。

正月初七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伍家沟村流传着《老鼠嫁女》的故事:

武当山风俗,每年正月初七,妇女们不能绣花,不能扎鞋,不能缝衣裳,不能动剪子、动针线。为啥呢?这天老鼠要嫁女儿。你若惹老鼠生气,它们就会啃柜子,咬箱子,叫你夜夜不得安生。

人们说,老鼠是很聪明的。它不甘心天天钻在墙洞里,偷吃别人的东西。它要女儿嫁一个最有本事的女婿,在世界上很厉害,自己也好到处风光风光,不受谁的欺侮。

老鼠的女儿是个大姑娘,长得排场。它对女儿说:“你等着,我一定给你找个最有势力的女婿,让你扬眉吐气,看谁敢瞧不起你!”

老鼠出外为女儿找女婿。它一看,天最高,天最厉害,它能打雷下雨,谁也把它没有办法。你说,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怕天呢?

老鼠找到了天说:“我有个女儿,她要找个最有本事的女婿。我女儿长得跟仙女一样好看。我要叫女儿嫁给你!”

天想了一想说:“你想错了。我并不厉害。我是靠太阳过日子的。若没有太阳,谁还看得见我呢?”

老鼠一想,也是。它就去找太阳。它说:“太阳,太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厉害。人、庄稼、树木,谁离了你都不行。我叫女儿嫁给你吧!”

太阳说:“我并不厉害。我怕月亮。你想,月亮一来,我就要退下去,谁还看得见我呢?”

老鼠点点头说:“你说的也是道理。”

老鼠扭转身来找月亮。它对月亮说:“你真了不起,你真厉害,连太阳都怕你。你一出来,太阳赶快隐起身子。你应该做我的女婿,我一定将女儿嫁给你。”

月亮说:“其实,我不厉害。要说最厉害的,应该是云彩。云彩一来,将我遮住,连整个天都黑了。”

老鼠一琢磨,也是这个理。它就找到云彩,说:“你是这世上的大英雄,连月亮都怕你。你莫推辞,我一定叫女儿嫁给你。我女儿长得可真排场了,像笔画的一样。”

云彩说:“我算什么呢?我怕风。风一吹,我就无影无形了,你应该找风当女婿。”

老鼠立马去找风,说:“风呀,你可真厉害呀,云彩都怕你。你做我的女婿吧,我要叫女儿嫁给你!”

风说:“我不算最厉害。我怕墙。墙在那里一堵,我就吹不动了。”

老鼠没有耽误时间,赶快来找墙,又叫先前嫁女儿的话说了一遍。

墙一听,“哈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厉害吗?我最怕你们老鼠。你们在我身上打上一些洞,不垮才怪呢?”

老鼠一下子想明白了,找来找去,还是应该找自己的晚辈当女婿。老鼠老两口一商量,决定正月初七晚上为女儿成婚。有好心人特地弄块碎花布,放在帐顶上,或放在床下最暗处,为新娘子老鼠添箱哩!(伍明贵、罗成贵讲述:《老鼠嫁女》)

正如故事所述,正月初七老鼠嫁姑娘这天,伍家沟村的妇女们遵从不动针线、不动刀剪、不梳头的传统,不去惊扰老鼠的活动,以免它们在家中作乱,闹得家宅不宁。在伍家沟村人的眼中,老鼠与人一样,过着富有喜怒哀乐的生活。《老鼠嫁女》故事及与之关联的民俗活动,表达了伍家沟村人对老鼠爱恨交织的情感和根除鼠患的愿望,所以他们采取“嫁”的方式,将祸害家宅的老鼠以喜庆的方式“嫁”出去。

伍家沟村人正月初九要为眼光娘娘过生日,眼光娘娘又称“眼光明目元君”“眼光圣母”,是专门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在这一天,妇女们不能洗衣服,也不能动针线,否则会患眼疾,影响视力。

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的生日,这天伍家沟村人不舂米、不磨面、不捶布,凡是与磨、碾等石制工具相关的工作都不能做,以免惊扰和触动石头神。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意味着春节即将结束。当天,人们欢乐地聚在一起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耍蚌壳精等。元宵节的晚饭要吃“银疙瘩”——饺子,预示这一年能发财致富。关于元宵节,伍家沟村也流传着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只神鹅从天宫飞到了人间。人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鸟,就用箭射,一下子把神鹅射伤了。

这只神鹅是玉皇大帝最喜欢的一只鹅,它天天替玉皇大帝看门。玉皇大帝在天宫掐指一算,知道神鹅在人间被射了,遭了大难,便派天将下凡,将神鹅救回了天宫。

玉皇大帝一看,神鹅满身是血,伤势不轻,气极了,便要惩罚凡间的人,便传道圣旨:正月十五那天,派天兵天将下凡,放火焚烧人间,叫人们遭殃。

谁知这事被七仙女知道了。七仙女心肠好,就偷偷来到人间,把玉帝要烧毁人间的事说了,要人们赶快想法应付。

人们想了个办法。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挂灯笼、放鞭炮、玩灯、放花筒子,一天到晚,一夜到亮不歇不停。天兵天将正准备下凡间放火,打开天门一看,他们都惊呆了。只见人间到处红彤彤一片,火光冲天,浓烟四起。他们以为人间已经遭了大火灾,不必再烧了,就去向玉帝禀报。玉帝很高兴,说人间应该遭此报应。

人们为了庆贺没遭天火这个大灾大难,从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就放鞭炮,放花筒子,家家户户挂灯笼,上街玩灯,一夜到亮,玩个不停。所以,这一天就叫元宵节。(罗成贵讲述:《元宵节的来历》)

玉皇大帝因神鹅被射伤而要惩罚凡人,下令正月十五放火焚烧人间;七仙女得知,向人间报信;人们以整天整夜“挂灯笼、放鞭炮、玩灯、放花筒子”的办法躲避了灾难,从此有了元宵节。故事巧妙解释了伍家沟村人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也表达了他们对神灵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元宵节吃汤圆》的故事则讲述了伍家沟村人元宵节吃“汤圆”习俗的来历。

伍家沟村人谨遵慎终追远的传统。每年清明时节,他们都会在门前插柳枝,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此外,伍家沟村人要带上香蜡纸钱等祭品到祖先坟墓前祭拜,拔草培土、修整墓地。伍家沟村一带有“挂纸吊”的清明习俗,人们将彩纸做的纸吊系在竹枝或木棍上,插放在坟墓旁。有趣的是,伍家沟村人将这一习俗与秦始皇附会在一起: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需要好多砖,好多石头。这长城又修得很急,砖烧不赢,石头挖不赢,秦始皇就下道圣旨,把坟上的砖和石头全都扒了,抬来修长城。

那时候,秦始皇的爹刚死不几天,如果扒坟,他爹的坟也要扒。咋伍(咋办)呢?他又将扒坟的大臣喊到面前,说:“有记号的坟不扒。”

按风俗,埋人后,就叫引魂幡插在新坟上。引魂幡都是用白纸剪的,在新坟上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很惹眼。扒坟的大臣们走到秦始皇爹的坟前,看见挂有白纸吊,认为是做的记号,便没扒坟。

老百姓们看见挂白纸吊的坟不扒,便在上坟时,都剪白纸吊挂在坟上。这样,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风俗。(伍学明讲述:《清明上坟为啥挂纸吊》)

近些年,伍家沟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每到清明回乡祭祖多有不便,不少人表示,如果实在赶不回来,便会托同姓的亲朋帮忙“挂纸吊”,表达孝心。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伍家沟村人重要的节俗活动。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伍家沟村人知道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但在无江无河的伍家沟村,没有龙船可以竞渡,所以伍家沟村人用竹扎纸糊的船替代。“船”分为两种:一是端公手举的龙头,称之“龙船”;一是阴阳先生拿着的纸船,称之“瘟船”。 端公和阴阳先生们组成队伍,敲锣打鼓,走村串户,到村民家中除瘟驱邪,得到钱粮等回赠。这类玩船的活动通常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

端午节的传统吃食有鸡蛋、粽子、大蒜,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粽叶包粽子;喝雄黄酒,并将酒涂抹在孩子的身上,以防毒虫;用蒜头煮水洗澡,目的也是除污消毒,保护身体。伍家沟村人在房门上插艾蒿,表示驱邪避灾、护佑平安之意。在伍家沟村,端午节插艾的风俗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事件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端阳节插艾》的故事。

那一年,李闯王的兵到了均州,老百姓乱纷纷跑前跑后逃难。

路上,一个逃难的女人,她带了一大一小两个娃子。大娃子五六岁,小娃子两三岁。这女人叫大娃子抱上,叫小娃子拉上赶路。小娃子走不动路,哭着要妈妈抱。女人赶不出路,急得伸手“啪啪啪”直打小娃子。小娃子哭得更厉害了。

闯王的兵觉得这个走路女人不近人情,就拦住她盘问:“你这大嫂,太不像话了!大娃子能走路,你却叫他抱着。小娃子走不动路,你却偏偏要他走路。你为啥这样偏心?”

女人话未出口,眼泪早掉下来了。她说:“军爷呀,我命太苦了。我是填房来到婆家的。这个大娃子,是前边女人留下的。这个小娃子,是我亲生的。没妈的娃子太遭孽了,我不忍心叫他走路,所以才叫他抱在怀里。”

闯王的兵一听,说:“你这个女人心肠真好。我们不杀心肠好的人。你快回家去吧!”

女人说:“我一回家,你们认不得我,咋知道我是心肠好的人呢?”

闯王的兵说:“你回家去,割几根艾蒿插在大门上,做个记号。到时候,我们不会难为你。”

女人转身回家了。

晚上,女人串通了全村的人户,要家家门上都插艾蒿。

第二天,闯王的兵进村了。他们一看,家家门上都插有艾蒿,都是心肠好的人家,不进屋打搅。全村人都平安无事。

插艾蒿这天,正是阴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打那以后,武当山下就有了端阳节插艾的风俗。(罗成双讲述:《端阳节插艾》)

故事中,这位母亲极其善良、贤惠、勇敢,她不仅保护了自己家中的孩子,而且帮助了全村人,使之免遭杀戮。起义军也是通人情、讲信用的好形象。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伍家沟村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姓王,娘儿俩过日子。他妈给人家做饭,他给人家放牛。牛郎十几岁时候,他妈死了,他就一个人生活。

牛郎对牛很好。牛棚里早晚垫得干干的。白天,他和牛一起上山;夜里,他和牛一起同铺。(他)一有闲空,就给牛梳毛;一有闲空,就给牛割草,把牛侍候得膘满肉肥,毛色闪闪发亮,溜光溜光,指甲也莫想掐住。

一年一年过去了,牛慢慢老了。那天,他赶老牛上山,牛不吃草,只是站在那儿出长气。他问:“牛大哥,牛大哥,你往日上山,甩尾巴,楞(扑棱)耳朵,大嘴大嘴吃草。今儿咋就不高兴啦?”

牛郎本是说着玩的,想不到老牛张张嘴,眼泪直流,真的答话了:“牛郎,牛郎,你侍候我这些年,把我看作亲兄弟。我今儿对你说实话,我是天宫牛头夜叉,因犯罪降下凡来。时间到了,我要回天宫了。我看你一个人怪孤单的,我要给你办个好事。明天正当午时,你翻过后山,河里有七个姑娘洗澡。你啥也别管,只拿那件黄绿色的衣裳,抱起就跑。这样,好事就能办成了。”

第二天,正当午时,牛郎照着牛大哥的话,抱回一件黄绿色的衣裳给它看。老牛点点头,可它又哭起来了。它一哭,牛郎也哭了。老牛说:“我是要走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把角取下来,有啥急事,这两件东西会给你帮忙。”说罢,老牛死了。

牛郎在老牛身旁大哭了一场,含着眼泪剥牛皮,取牛角,又埋了牛肉。

晚上,牛郎孤单单地正对着那件黄绿色的衣裳发愣,屋内突然进来个姑娘,她是天上织绸缎的仙女,长得像用笔画的一般。她说:“牛郎,我住下和你成亲吧!”

牛郎说:“你是神仙,我是凡人,咋能成亲呢?”

仙女反问:“不能成亲,你为啥拿我衣裳?”

牛郎被问住了。他只好留她住下。

一年过去了,仙女生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娃子又胖又逗人爱,四口人在一起,虽说日子过得苦,牛郎心里还是怪快活。

第三年的七月初七,天上突然“咚咚咚”响起了天鼓。只听天神在云里大喊:“织女归天!织女归天!”

仙女听到喊声,咋舍得牛郎和娃子!她哭起来了。她对牛郎说:“我在天上天天织布,不回去不行。我走后,你要将娃子招护(呼)好。”说着,天鼓又响了,天神又喊又叫,她只得飞上天去了。

一对儿女看着妈妈上天了,更是哭得不住嘴。牛郎一边哄娃子,一边自己也哭。这时候,他猛地想起了老牛的话,赶紧拿了牛皮披在身上,把牛角踩在脚下。说来也怪,一对牛角一下子变成了两只小船。牛郎用两只筐子挑着一儿一女,两脚蹬在船上,也“呼”一下飞上天去了。他拼着命,也要追赶自己的媳妇。

牛角变成的船飞得真快,牛郎和仙女越过越近,看看就能撵上她了,就要抓住她的衣裳了。这时,只听“呼啦啦”一声响,一道大河冲了过来,劈中隔断了他们。

原来王母娘娘怕牛郎抓住了织女,忙用簪子一划,便流来了滔滔大水,这就是天河。

今天,你看天河两岸,有牛郎星和织女星,那就是牛郎和织女变的。听说每年七月初七,他俩还偷偷见面。不信,十二岁以下的小娃子钻进苦瓜架,能听到他俩的哭声。(冯明文讲述:《牛郎星和织女星》)

七夕晚上,牛郎织女久别重逢,定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身在凡间的人们对神仙的爱情充满遐想,希望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伍家沟村人传说要想听清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须是12岁以下的孩子钻到苦瓜架下侧耳倾听。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月半”。这天是伍家沟村人重要的祭祀日子。“月半”祭拜烧纸是出门边走边烧,以祭奠沿路的孤魂野鬼。走到路口或者荒地,就为祖先烧纸,禀告祖先前来接受祭品。每烧纸一次,周围都要撒大半个纸灰圈,缺口对着所祭祖先坟墓的方向。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伍家沟村,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过中秋,与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拉家常。伍家沟村流传有关于月饼的传说《杀鞑子》:

从前,鞑子侵入中原,把百姓当成牛马,都给带上笼头,拴在铁柱子上,绾成死结,难以挣脱。那是十家派驻一个鞑子,日夜盯住大家。只要谁出气粗点,他都知道,不杀也罚。十家共用一把菜刀,轮流使用,像走马灯。到了晚上,他就收藏起来,别想用它动武。谁家娶媳妇,第一个晚上,得陪他先睡。有什么好吃的,必须先让他享受。那真是骑在头上屙屎撒尿,还要逼着人作揖磕头喊老爷啊,日子无法过下去了。

十家一个鞑子,一人吐一口唾沫不就把他淹死了吗?不是力单势小,是怕丝单不成线,无法拧成绳啊!

官逼民反,大家暗中相约:“八月十五杀鞑子。”这话写在红绿纸条上,藏在月饼中。它们非常醒目,谁吃月饼谁能看到。心想一处,大家同时动手,一把菜刀正好对付一个鞑子。人心齐,泰山移。一夜工夫,再也不见鞑子作威作福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次行动,便在月饼里加入了青、红丝,使人永不忘那些纸条。(伍明堂讲述:《杀鞑子》)

岁时节日是伍家沟村人周期性的节令生活,展现了他们生动而富有意蕴的生活画卷,反映了他们时间节律下张弛有度的生活情怀。在岁时节日期间,伍家沟村人祭祀祖先、团聚家人、联系邻里,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建立起家庭、家族与村社之间紧密互动的关系。 6vLp+jklQ/t3um7SGkm2JsdEkrCXaN7u7J0ffuT1qiVpJqbNlmnWMMTOk4uyse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