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下堡坪生活故事的人物群像

下堡坪人喜欢讲述生活故事,他们以生活中活跃的人物为原型,以多种方式塑造多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或者以写实的方式记录,或者以夸张的方式展现,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均是下堡坪人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形成了下堡坪人创作的生活故事中的人物群像。

下堡坪流传着许多有关官员的故事。这类故事中既有为民做主的县官,也有贪得无厌的县官。

从前有一人要出门做生意,自己的一头牛无人喂养,没有办法,只得请丈母娘帮忙喂养。这女婿说:“您帮我喂养,您可以耕种田地,下了小牛一人一半。”这样丈母娘就收下了这头母牛。

这女婿做了几年生意回来了去拉牛,丈母娘不承认了。凭什么证据说我喂养了你的牛?这女婿没有办法,只好到县官处告状,请大老爷帮忙做主。

这县官听了说:“你听我的安排,这案子是会有结果的。”县官喊道:“来人!”下面的差使都来了。县官说:“用白布把这人的头全包着,只把眼睛留在外面。差使们都跟我出发,到这人的丈母娘家去一趟。”

这县官到了这丈母娘的家,大声说:“你这目无国法的刁民听着,你现在已成了富户,你把强盗偷来的牛藏在你家里,赶快把牛交出来。”这丈母娘吓得面如土色,哭泣着说:“报告县官大人,没有这样的事,牛我是有一头,可这牛是我女婿的,放在我家叫我帮忙喂养的,等女婿回来后,我还要交给他的。”县官说:“你还认得你女婿吗?”丈母娘说:“认得。”县官叫随从们将这女婿头上的白布拉开,问:“这是谁?”丈母娘答:“这是我的女婿。”县官对女婿说:“你可以把牛拉走了。”(陈维刚讲述:《县官巧断牛案》)

故事里的县官不仅为民办事,而且还很智慧。这样的县官深得下堡坪人的敬重,他们渴望多一些为民做主、为民谋福的父母官。但是,下堡坪民间故事中也塑造了不少的昏官、贪官。

有一个县官,又贪又昏又暴。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都敢怒不敢言。好不容易熬了三年,听说这个县官要离任了,大家商量着去出一口气。

这一天,县官正收拾东西上轿,准备离开这里。忽然,衙门外响起了锣鼓声。差役们忙去对县官禀报:“百姓们要答谢您的德政,抬了块大匾,给您来送行!”县官平日蛮喜欢别人恭维,听说百姓抬匾来送行,当然欢喜得很啦!他整好衣冠,率衙役出门接匾,见匾上写着四个大字,叫“五个天地”。天本来只有一个,地也只有一个,怎么都有了五个呢?县官问手下衙役,衙役们也都弄不清楚。他只好问送匾的百姓:“这‘五个天地’是什么意思?”

“禀告老爷!”抬匾的百姓解释说,“这五个天地的意思是:老爷搜刮民财是金天银地,挥霍腐化是花天酒地,胡乱断案是昏天黑地,我们百姓对老爷是恨天怨地,现在老爷走了是欢天喜地呀!”(刘德方讲述:《五个天地》)

下堡坪人对一方父母官的评价和看法基于生活现实的判断。那些为民做事谋利的县官自然得到下堡坪人的喜爱和欢迎,关于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称颂和赞扬。而贪婪的县官、不顾百姓的县官就会遭到下堡坪人的唾弃,讲述的故事则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

下堡坪民间故事中的财主贪婪刻薄,不择手段地欺压百姓,然而财主的欺压却遭到聪明的长工的反击,因而没有得逞。

一个财主做事很刮毒(厉害),每天天不亮就喊长工出工,长工到地里做事去了,他再到床上睡,长工实在累得不行了。

这夜里长工刚睡着,老板就又在喊出工,长工未动,老板吼了起来:“太阳多高了,你还不起来出工。”长工打了个呵欠,又没动静了。老板没听到回音,又吼:“你在做什么?”只听见长工嗡嗡地说:“我在捉虱子。”老板说:“你真会瞎说,外面什么都不见,屋里也没点灯,哪里看得见虱子呢?”长工反驳说:“刚才你不是说太阳老高了吗?怎么这会儿又说什么都看不见呢?”(陈代金讲述:《催早工》)

下堡坪人尊重和敬仰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讨厌并嘲讽无理无知之人,尤其是不懂装懂、卖弄斯文的假文化人,由此反衬出他们对知识和学问的崇尚和向往。

不识字的人假冒斯文,装出会认字会写字,必定闹出笑话。这里讲这么一个人。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叫孩子送来一张便条,上写着:“想借你的黄牛耕一天田。”他接过条子看了一下,对这个孩子说:“回去告诉你爹,我明天来。”

又有一次他到亲戚家打喜,客人多,他掏出一本书看着。客人问:“你看的什么书?”他说:“是《三国志》啊!”客人问:“你怎么拿倒了呢?”他说:“是拿给你看的呀!”客人又说:“这不是《三国志》,是本皇历嘛。”他说:“我晓得是本皇历,我是考你的呀!”

他看到别人写字很高雅,也买了一支笔写起来。一字不识的人怎么写字呢?他左想右想,决定写草字,就弯弯曲曲地画了一大篇。他的侄儿横看直看,好一会还没认出一字,就问他究竟写的什么。他说:“你不懂就早点问,这么迟才问,我也忘记光了,不记得写的是些什么字了!”(刘德方讲述:《我也忘记光了》)

“秀才不中举,不如讨米的”,这是下堡坪人生活观的体现,也是他们重视文化教育的表达。下堡坪人对于文化知识和文化教育十分重视,这里曾经走出了100多位秀才,因此,下堡坪关于秀才的故事特别多。这些故事塑造了不同的秀才形象,有的落第秀才穷愁潦倒,有的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地“之乎者也”,有的说话不讲究,不合礼节,其日常生活知识贫乏。

有四个秀才,一个姓赵,一个姓姚,一个姓屈,一个姓常。他们一起到京城赶考,到京城以后,一起拜见了主考官。主考官要他们四个人登个记,报上名字。

姓赵的秀才说:“大人,我姓赵。”主考官问:“你是赵钱孙李的赵啊?”赵秀才说:“那不是的。”“那你是哪个赵啊?”赵秀才说:“我是走南闯北的走字,加个不肖之子的肖字。”主考官一听,心里就有点不高兴:“下一个!”

姚秀才说:“大人,我姓姚。”主考官问:“你是尧舜大禹的尧啊?”姚秀才说:“那不是的。”“那你是哪个姚啊?”姚秀才说:“我是男盗女娼的女字,加个不祥之兆的兆字。”主考官一听,心里就有点火了:“下一个!”

屈秀才说:“大人,我姓屈。”主考官问:“你是屈指可数的屈啊?”屈秀才说:“那不是的。”“那你是哪个屈?”“我是死尸的尸字,加个出丧的出字。”主考官一听,心里就更火了。

最后,姓常的秀才说:“大人,我姓常。”主考官问:“你是不是常胜将军的常啊?”常秀才说:“那不是的。”“那你是哪个常?”“我是光脑壳和尚的尚字,加个吊颈鬼的吊字。”

主考官一听,心中大怒,桌子一拍,大吼道:“今年皇上招考,是招进天下吉利之士,岂能容得你们这等不祥之徒?给我滚!”(刘德方讲述:《四个秀才报姓名》)

故事中,四个秀才参加考试原本是吉祥的事情,但他们在解读自己姓名时却生拉硬扯地解释得不吉利,结果气得主考官忍不住发火。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也没有生活常识,不知道随机应变,迂腐而又愚蠢,让人啼笑皆非。

讲两个穷秀才,一个姓陈,一个姓侯,都三十几了还没娶媳妇成家。

这两秀才经常你来我往,在一起讲斯文,说些之乎者也,把吃饭说成“用膳”。

后来,侯秀才娶了个妻子。夫妻二人有一天就到陈秀才家中去玩。快到中午了,陈秀才就说:“侯先生,你们还没有用膳吧?”

侯秀才说:“那没有。”

陈秀才说:“没用膳,那就在我这里用膳吧!”

侯秀才说:“谢谢你啊!就是不敢当。”

陈秀才说:“那不要紧。”

侯秀才说:“那我就在你这里用膳,叫我的媳妇帮忙。”

陈秀才就说:“那不屑(不用)帮得忙,有得我一个人就可以弄好。”

侯秀才的媳妇子没读过书,找不到这个用膳是什么意思,她把它当作是劁猪骟牛的“骟”。这个时候,陈秀才在屋里拿了一把明晃晃的刀,就往侯秀才这边走,实际上他是想去杀个鸡子来煨了待客。

侯秀才妻子理解错了,她以为是去骟她的男的,把男的往外头一拉,就喊:“骟不得呀!骟不得呀!你三十几哒还没得后,那个东西还要留到做种的呀!”(刘德方讲述:《用膳》)

两位秀才讲斯文,不用生活用语,故作文雅,结果妻子的知识与秀才的知识不是一套系统,他们之间形成强烈对比,由此产生笑料,嘲笑秀才的酸腐和故弄玄虚。

李秀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对子也做得好,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请他写对子。每年春节,他硬是忙不赢。

这一年腊月三十,有个富翁请李秀才写春联。李秀才问写什么,富翁说照实写。李秀才想了想,他一家父子都中过进士,婆媳都封了夫人,于是作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都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富翁很满意,谈起酬金时,富翁说:“你前几年写对联是半升米一个字,今年我给你一升,比以前多一点。”李秀才故意问:“你是说比以前的多一点,是不是?”富翁说:“正是,正是。”

李秀才说:“我写对联,要写得有你说的那个神劲,必须一个人用心思写。你给我弄一间书房,我写好了,你明天只管贴出去就行了。”

富翁答应了。李秀才就关起门一个人在书房里写。他把进士的士多出一点,成了土字,把夫人的夫字多了一点,成了失字。

大年初一,富翁的大门上就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都进土;

婆失人,媳失人,婆媳都失人。(刘德方讲述:《仅仅多一点》)

故事讲述的秀才有才又有名,在春节期间为人写对联,获得一定的报酬,这在旧时乡村十分常见。富翁也不是贪狡之人,他按照约定付给秀才酬劳。可是秀才却在富翁相信他的情况下捉弄他,令他出丑。故事没有包含特别的褒贬之意,而是叙述日常生活事件。从故事内容来看,传承人是识字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下堡坪人喜欢讲秀才的故事意味着他们对文化的推崇。

有个女子搭船过河,碰到船上有一个文秀才和一个武秀才。那个文秀才提议,每人吟一首诗,要第一句不离“尖又尖”,第二句不离“圆又圆”,第三句不离“三”,第四句不离“状元”。他还说,搭船的谁吟不到诗就一个人出三个人的船钱,划船的吟不到诗就全都不收钱。四个人都同意了。

文秀才首先吟道:“笔儿尖又尖,砚台圆又圆。进场三篇诗,中个文状元。”

武秀才接着吟道:“箭儿尖又尖,弓儿圆又圆。进场三发箭,中个武状元。”

船夫也随后吟道:“船头尖又尖,船身圆又圆。见滩三竹篙,中个水状元。”

三个男人以为这个女子吟不出诗来,该她一个人出船钱了。谁知这女子脱口而出:“奶头尖又尖,肚子圆又圆。一胎生三子,个个中状元。”(刘德方讲述:《个个中状元》)

故事中的三位男性是文状元、武状元和船夫,他们没有地位的等级差别。三位男性与一位女子吟诗作对,女子完胜,可见下堡坪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是智慧的,也是光彩的,她们不惹事,也不怕事。

姨佬故事塑造了互相戏谑、耍奸斗滑的姨佬形象,在一系列的矛盾斗争中激起笑声。

一个老头儿,他有三个女婿,都很爱讲面子,而且他们个个又很奸猾。

有一天,这个老头儿做六十岁。他们三姨佬就一商量:丈人佬喜欢喝酒,我们大家都挑酒来给丈人祝寿,事先就把这个消息给丈人说了。

这天早晨,老头儿就收拾了一个大缸,准备装三个女婿的酒。他一想:酒缸里没有酒,女婿来一看,还说我只是光想喝他们的酒呢!就挑了一担水先装到了缸里。

大女婿挑了满满的一担水,吆吆喝喝地先进了门。原来,大女婿在家同他的夫人商量说:“爹做六十岁,二女婿和幺女婿都要挑酒,不如我们就挑一担水去,往酒里面一兑,正好喝。”谁知二女婿和幺女婿也是这种想法,一个人挑了一担水,往丈人酒缸里一倒,装了满满的一缸。丈人一看很欢喜。

准备要开席,丈人被请在正席坐到,把酒都倒好了,三个女婿就跟丈人祝寿:“祝丈人高寿,干杯!”大家一喝,哎呀,全是水。都晓得是自己搞的鬼,也不好说得,就咬着牙巴骨喝啊,你一杯我一杯喝了不少。喝了一会儿,丈母来一看,今天他们喝了这么多,怎么没得一点醉意,让我也来尝尝。她就把老头子的杯子端来,往嘴里一倒:“哎呀,这是水嘛!”老头子就把她鼓了一眼:“你瞎说,你奈不何喝酒,哪晓得是酒还是水啊。”丈母娘说:“这确实是水嘛!”“水就水,人亲水也甜嘛!”(刘德方讲述:《人亲水也甜》)

这则故事原本是女婿们偷奸耍滑、贪占便宜的故事,通过丈母的口说出了真话,三个女婿与丈人觥筹交错,原来喝的都是水。丈母一尝就知道是水,引出喝酒者的滑稽可笑,但丈人却说出了“人亲水也甜”的话,使故事具有了情感温度。

下堡坪人喜欢讲“日白佬”的故事,也就是吹牛说大话人的故事。这类人在下堡坪人眼中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是受到嘲讽和讥笑的,同时也是传承人寄寓思想的载体,让人们在笑声中感悟道理。

有一个人吹牛皮上瘾,人们干脆叫他吹牛皮。他在大路边开了一个吹牛店,专门和别人赌吹牛。起初一百个钱一吹,以后赌瘾越来越大,干脆一吊钱一吹。他靠吹牛赢了不少钱,远近人都不敢和他比吹牛了。

一天上午,吹牛店来了一个过路客,吹牛皮就提出和他打一赌,一吊钱一吹,客人答应了。吹牛皮想,要是把钱说多些,不是会多赢些吗?就把钱说到十吊,最后一百吊,客人也答应了。吹牛皮又说:“你用一整个嘴吹,你赢了,我输给你一百吊钱。我呢,只用半边嘴吹,我赢了,你输给我两百吊钱。行不行?”客人还是答应了。客人说:“我俩赌这么大的钱,没有一些人作见证不行。你能不能把以往在这里吹输了的人弄些来做证人呢?”吹牛皮也同意,一会儿找来几个见证人。他自己用膏药贴了半边嘴,开始吹牛打赌了。

“已到中午,吃了中饭再吹吧。”吹牛皮首先开言。

客人问:“吃什么呢?”

吹牛皮说:“我打了三斗六升糯米的糍粑,刚好我和你吃一顿中饭。”

“那不够啊!”客人连连摆头,“我在屋里,一个人一餐要吃三石六斗米糍粑呀!”

吹牛皮抓住这个抵谎的机会,直问:“你一餐就吃这么多的糍粑,请问,你是在什么地方怎么打的呢?”

客人答:“我是在稻场里用牛拉石磙碾的呀!”

“你不怕牛把屎拉到糍粑里吗?”吹牛皮紧紧追问。

客人轻松一笑,说:“这个不用操心,牛屁眼用膏药贴了半边,拉屎拉不出来哩!”

吹牛皮把嘴上的膏药一撕,无话可吹了。

“你输了!两百吊钱拿出来!”来客高声喊道,证人们也一起助威。吹牛皮将所有赌吹牛赢的钱都拿了出来,还不够,只好当众打了欠条。(刘德方讲述:《半边嘴吹牛》)

故事奇思妙想,吹牛的人居然开了一家“吹牛店”,他却技不如人,以失败告终。下堡坪民间故事中的日白佬到最后均是失败者的结局,这就表明了下堡坪人对这类吹牛人的基本态度。

有一个大户老板,他有两个儿子,都读了多年诗书。老大学业有成,中了举人,到州府当了官。老二还只读了个秀才,可惜读迂腐了,在家里闲着。

有一天,这个老板叫小儿子给大儿子写封信,谈家里最近的几件事:一、伯父得急病死了;二、猪肉价陡涨到一百八十文一斤;三、家里新雇了一名账房先生;四、嫂子要生了。

小儿子啃了不少的诗文,都是吞硬的,没消化,一用就出毛病。你看他铺开信纸写道:“兹有伯父因发急症而一命呜呼了,其肉价每斤陡涨到一百八十文,又因家中新雇账房先生之故,所以嫂嫂怀孕即将生育了。”

老大接到信一看,以为父亲和弟弟把病死的伯父剐了,肉高价卖了,自己的妻子被管账先生弄出了孩子,还要生了,不觉吃惊,连忙提笔回信:“尊父至上,千千万万,家丑不可外扬……”(陈代金讲述:《家丑不可外扬》)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特点,下堡坪民间故事塑造了不少吝啬小气的人物形象。

有一个吝啬鬼,请了个先生在家教儿子读书,顿顿弄萝卜给先生吃,菜是萝卜,饭也是萝卜。

转眼一年到头了,吝啬鬼想考儿子学得怎么样,要儿子对对子。他说“白菜”,儿子对“萝卜”,他非常满意。又出“金玉满堂”,儿子对“萝卜一筐”。他再出“锦绣前程”,儿子对“萝卜万里”。吝啬鬼便火了,他把先生叫来问道:“你怎么光叫我儿子说萝卜?”先生不慌不忙地说:“我嘴里吃的是萝卜,肚子里装的是萝卜,每堂课想的都是萝卜,我成了萝卜先生,当然只能教出萝卜学生呀!”(陈代金讲述:《吃萝卜教萝卜》)

《吃萝卜教萝卜》的故事中,无可奈何的教书先生给吝啬之人上了一课,用婉转的方式控诉了主人家给他的不公待遇。

下堡坪民间故事中有讲述傻儿子、憨女婿的故事,他们因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或行为而闹出笑话,令人忍俊不禁。

讲有个富翁生了个憨儿子。这个憨儿子长得人长树大了,还不大会说正经话。爹跟到他就非常着急,给了他三百两银子,叫他出门学官话。憨儿子带上三百两银子,就出了门。

憨儿子走到河边,遇到一个打鱼的。对岸有人喊:“是哪个在打鱼呀?”打鱼的人说:“是我是我!”憨儿子一听,认为这两句话还好,就走拢去拜他为师:“我给您一百两银子,您把这句话告诉我。”憨儿子把钱交了,把这句“是我是我!”学会了。

憨儿子又一走,走到一农户家里,见两个半大子娃在打架。一个婆婆出来吼道:“你们再打架,我给你们一个人一棍子!”两个半大子娃说:“我们是搞得好玩的。”这个婆婆放了心,回屋里去了。憨儿子一听,认为“搞得好玩”也蛮有意思,就拢去说:“我拜你们为师,给你们一百两银子,你们把这个‘搞得好玩’教给我。”他又把“搞得好玩”这句话学到了。

憨儿子走到一家榨坊跟前,看见一老头打了一壶油,正提着往外走。恰恰外面又来了个挎菜籽的,到这个屋里来换油,不小心把老头这壶油撞泼了。这个老头说:“你把我的油撞泼了,要赔的啊!”挎菜籽的人就说:“那当然。”就舀了升把菜籽赔给他了。憨儿子一听,认为这句话也蛮好,是一句官话,就跟这个老头说:“您把这句话告诉我,我给您把点学钱。”就把一百两银子给他了,老头就告诉他说这句话——“那当然”。憨包头儿子把这句话也记住了。

钱花完了,就回去。憨儿子走到屋跟前,听到屋里在哭。他走拢去一看,原来他的富翁爹被抢犯杀了。这个憨儿子就把爹的尸体抱起,看还有没有气。他把爹搬过去、倒过来,自己脸上、手上、身上都糊满了血。正在这时候,县府里派人赶来了,一看这个憨儿子身上都是血,把他当作凶手抓到县衙里去了。儿子在路上一想,这回到县衙里去,肯定要用官话对付他们才行。

县官升堂,开口就问:“这个人是被谁个杀死的?”

憨头包儿子说:“是我,是我!”

县官又问:“你为什么要杀他?”

憨儿子又说:“我是搞得好玩的。”

县官又问:“你晓不晓得杀人要抵命的?”

憨儿子又说:“那当然。”(刘德方讲述:《那当然》)

故事中的憨儿子“憨”到了极致,他花了三百两银子学来三句话,却并不知道这三句话的意思,不辨场合地使用,最终害了自己。“憨儿子”形象在下堡坪人的讲述中虽显愚蠢却又让人同情。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展现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的故事在下堡坪较为普遍。这类故事大多以下堡坪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内容,讲述他们言行处事中体现的智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斗智斗勇”与相处模式。

酒是下堡坪人基本的生活物资之一,红白喜事少不了酒,平日待客少不了酒,日常饮食也常饮酒,所以下堡坪流传有不少酒的故事。

有一个老头,最喜欢喝酒,一喝酒就发酒疯,一发酒疯就喜欢打他的老婆。

他的老婆蛮气愤。有一天,等到这个老头出外去了,她就把屋里的酒都藏起来了。老头子回家以后,就问婆婆:“我的酒呢?”婆婆就很气愤地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得准你喝酒!”老头说:“你不准我喝酒可以,你要不提这个酒字。”

婆婆一直不说这个“酒”字。老头儿就憋了一向(一段时间)没喝酒,憋得没得法。一天,他就在屋里想出了一条妙计。九月初八,出去约了九个老头来商量,你们九月初九就到我家里去,你们一人手里拿一把韭菜,一个人肩膀上背一个酒筒,接我去过重阳节喝酒。

商量好以后,九月初九,这九个老头儿就来了。没看到那个老头,就问这个婆婆:“你老头呢?”婆婆说:“我老头啊,不在屋里哒。”婆婆就问:“你们来做什么子的呢?”他们说:“我们来接你的老头到我们那里去过重阳节,九月九喝酒去的。”说完以后,没见到那个老头,这九个老头就走哒。

走了以后,这个老头就回来了,问他的婆婆:“今天我们屋里来了几个什么人没有?”

婆婆说:“那来了的。”

老头问:“来了几个什么人啊?”

婆婆说:“八个老者搭一翁。”

老头又问:“手里拿了什么没有?”

婆婆又说:“手里拿了一把瘪瘪葱。”

老头又问:“那背心里背了个什么没的啊?”

婆婆又说:“一个人背了一个竹筒筒。”

老头问:“他们来做什么的呢?”

婆婆又说:“接你到他们那里去过重阳节,陪你席上饮一盅。”

这么多的酒字,婆婆一个都没说,这个老头搞急哒往地下一倒,假装死了。那个婆婆就哭:“我的姊妹呀,我的人啰,你生也只为酒啊,你死也只为酒。”老头从地上一爬起来:“婆婆子,你说了酒字哒,我就要喝的啊!”(刘德方讲述:《不说“酒”字》)

这则故事中,婆婆为了不让老伴喝酒,表现出了生活智慧,但老伴喜欢喝酒的习惯很难改变。好喝酒,醉酒又闹事,这是下堡坪人不提倡的饮酒方式。喝酒人的生活进入民间故事中,成为生活故事的类型。吃饭与喝酒是故事创作的生活题材,彰显了下堡坪人编创故事的知识和能力。

一个好吃佬,他天天吃人家的,人家吃不到他的。有一天,有两个人正准备弄好吃的,这个好吃佬又来哒。那两个人一想,不给他吃吧,面子上过不去;给他吃,他又不还情。他们把菜准备好了,弄了一只船推到河当中去弄了吃。他们想,这回好吃佬就找不到哒。谁知这个好吃佬一下又发觉了,到河当中他又不得去。他就把屋里装衣服的大箱子腾了一口,搬到河边上,他就钻到箱子里躺着。箱子在水面上漂啊漂,那两个人在船上看到了:“伙计,这上面涨水打来了一口箱子,这是宝贝。”他们赶快把船推过去,把箱子搬到船上。一搬有多重,心里很欢喜,以为得了一笔财钱。打开箱子一看,又是这个好吃佬。

那两个人就搞怏了。为了难住这个好吃佬,不吃他们的饭,他们就提议:“我们一个人说一个四句子,你说得到就吃,说不到今天就不把你吃。”这个好吃佬说:“那好啊,那就请你们出题。”那两个人就说:“我们的句子里要不离明明白白,要不离漆里麻黑,要不离容易容易,要不离难得难得。”

好吃佬说:“那行!你们出的题,你们就先说。”

第一个就说:“天上下雪是明明白白,化成水了是漆里麻黑,要雪变水容易容易,要水变雪难得难得。”

第二个就说:“水在砚窝里是明明白白,挨(研)成墨哒是漆里麻黑,要墨变字容易容易,要字变墨难得难得。”

该好吃佬说了,好吃佬就说:“我在箱子外头是明明白白,装在箱子里头是漆里麻黑,我吃你们的容易容易,你们想吃我的难得难得。”(刘德方讲述:《吃你们的容易容易》)

还有好吃佬常在别人吃饭的时候出现,并且以自己的文采蹭到饭吃,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本事。下堡坪人对此虽有嘲讽,但是并不讨厌。

讲一个好吃佬,他把自己的家当吃光了,就想吃人家的,一直在外头谋口食。他闻到哪里油烟子一香,他就往哪里走。

有一天,他的邻居正在弄饭吃,这个邻居一想到这个好吃佬要来,就把门关上了。刚把门一关,好吃佬就来了。他就在外面敲门,邻居在屋里一看,见是这个好吃佬,就说:“你今天要想吃我的饭,那就要有个条件。”好吃佬就说:“有个什么条件呢?”邻居说:“那我们要吟一首诗。”好吃佬就说:“那请您出题。”邻居就说:“那我们的诗里要不离老不老,要不离小不小,要不离巧不巧,要不离好不好。”

这个好吃佬在外头脑壳一转,就说:“请您听到!

太公八十遇文王,你说老不老?

甘罗十二为丞相,你说小不小?

我一来您就关门,你说巧不巧?

何不开门我进来,你说好不好?”

邻居一听,只好把门打开,又让好吃佬进来撮了一顿。(刘德方讲述:《何不开门我进来》)

这个好吃佬颇有文采,尽管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是,他是以自己的文采挣到吃的,这与泼皮无赖是完全不一样的,表现了下堡坪人对好吃佬这类人的宽容。

下堡坪人喜欢勤快的人,对于懒惰者是看不起的,也是唾弃的,这种生活观念在民间故事中多有体现,它告诉人们“勤快勤快,有饭有菜”的生活道理。

民间旧时习俗,腊月三十送穷鬼,正月初一迎财神,家里在新一年里或兴或败,全凭孩子在这一送一迎活动中说的是不是吉利话。

讲有两兄弟,几年前就分家,哥哥好吃懒做,分得大笔财产却吃得要光了。弟弟勤劳节省,本来没分什么东西,却渐渐富了起来。

哥哥见弟弟富起来了很眼红,腊月三十用茅草扎了个穷鬼,夜里送到弟弟的堂屋门前,靠在门板上。初一清晨,弟弟带着儿子开门迎财神,这个茅草人倒进了屋里,儿子说:“爹,财神爷真是进了屋,快接到神龛子上,供起来。”弟弟真的这么做了,这一年果然大发,富上加富。

弟弟认为这个茅草人真是财神,想到哥哥这么穷,不如大年初一给哥哥送去,让哥哥也发财。第二年正月初一清早,弟弟就把这个茅草人靠到哥哥堂屋门前。一会儿,哥哥家起床了,刚一开门,茅草人倒进了屋里。哥哥的儿子吃了一惊,喊:“爹,这个穷鬼又回来了。”这一年,哥哥更加无心劳动,把家当吃光了,没办法,出门讨米去了。(陈代金讲述:《穷鬼又回来了》)

两兄弟故事在世界民间故事中是重要的讲述类型。两兄弟的勤快与懒惰构成对比,勤快的弟弟照顾懒惰的哥哥,同样的事情在懒惰的哥哥那里是不吉利的,而在勤快的弟弟这里则是吉祥的,它为弟弟一家带来财富。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陈代金讲述的《穷鬼又回来了》就是这类型故事的代表。

下堡坪人生活中讲究礼尚往来,这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交往方式。下堡坪民间故事往往从反面展开对礼尚往来生活习俗的教育。

一个老板杀年猪,老板就把儿子的先生接来喝血花。正准备上席,有个好吃佬又来了。老板一看就为了难,叫他上席吃吧,又不情愿;不叫他上席吃吧,情面上又过不去。这个先生看出这个老板的心思,就想了个办法,说:“我们每个人来吟一首诗,吟到了就吃,吟不到就不上席。”大家都说行,请先生出题。先生说:“我们这个诗要不离尖又尖,要不离未见天,要不离千千万,要不离万万千,后头还要带个没有。”

先生把题说出来以后,大家就请先生先说。先生是个教书的人,有才华,他就说:“一支毛笔尖又尖,插在筒子里未见天。大字写了千千万,小字写了万万千。”

众人就问:“先生,你写错过字没有?”

先生答:“那没有。”

屠户师傅就接着说:“点刀磨得尖又尖,插在鞘子里未见天。大猪子杀了千千万,小猪子杀了万万千。

众人问:“屠户师傅,您这么会杀猪,失过手没有呢?”

屠户师傅说:“那没有。”

好吃佬想了一想,舌头伸出来把嘴舔了舔,他就想起来了:“舌条生得尖又尖,长在嘴里未见天。大户人家的饭吃了千千万,小户人家的饭吃了万万千。”

众人就问:“那你还过情没有呢?”

好吃佬答:“哎呀,那我没有。”

老板一听,还是没难倒这个好吃佬,认为三个人都说得好,就说:“那你们三个人都上席吃饭啦!”(刘德方讲述:《还了情没有》)

故事中的好吃佬在与其他人的吟诗作赋中获得了上席吃饭的资格。故事讲述好吃佬吃遍大户小户却从来不还情是不合常理的,从这种情况中呈现下堡坪人“上情”“还情”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准则。

这些以吃和喝为中心建构的故事就是下堡坪人日常生活的故事化和情感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感。下堡坪人喜欢讲,喜欢听,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来自生活的智慧,饱含了下堡坪式的幽默。

下堡坪民间故事塑造的人物群像是下堡坪人生活中鲜活人物的艺术化,尽管充盈着不少夸张的艺术虚构,但是传承人和听众都能够在故事人物及其言行中找到生活的影子,体验到生活的情感,从而使民间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在民众中广为流传。 oERfFoYekmEKmHhdHv6KhrkNIUQMEh/Elte4prAc5ATpbiKZvCk8cA5u206Pgp6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