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卷

天文训

【题解】

本篇是记载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文献,代表了汉代的最高科技成就,也成为淮南王自然天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探讨了宇宙本原、演化和形成的问题。对五星、二十八宿、八风、二十四节气、岁星和干支纪年法、五音、十二律、旋宫等许多问题进行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中对物候、气象、农事、政事及反常气候等也作了记载。作者运用先进的几何学原理,对正朝夕、大地东西南北的长度、日高等进行了测定。当然其中的数字是不实的,但是敢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则是十分可贵的。

而高诱的题解是: “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谓以谴告一人。”也就是说,用天象的变化,来禁告和责示人君,必须“仰天承顺”,“不乱其常”,顺应天道规律,否则上天必降祸殃。其中带有浓重的“天人感应”的成分。

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此)“高注本也。”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 ,故曰大昭。 〔1〕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 〔2〕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3〕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4〕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5〕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6〕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7〕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8〕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9〕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0〕

【注释】

〔1〕冯翼、洞 :高诱注: “无形之貌。”按:即混沌不分,没有定型的样子。 大昭:宇宙原始混沌的状态。大,《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太”。

〔2〕道:指宇宙本源。 虚霩:空虚、无形之义。 宇宙:高诱注: “宇,四方上下也;宙,往古来今也。”按:指无穷的空间和时间。气:指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汉:《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同。庄逵吉本作“涯”。《说文》: “涯,水边也。”“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即界畔义。与高诱注“汉垠,重安之貌”不合。疑“汉”字不误。

〔3〕清阳者:指清轻之气。 薄靡:高诱注: “若埃飞扬之貌。”按:即轻微浮散的样子。 重浊:沉重混沌之气。《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4〕清妙:指清微之气。 合专:聚合之义。专,通“抟”。《说文》: “抟,圜也。”《管子· 内业》尹知章注: “抟,结聚也。” 凝竭:即凝固。

〔5〕袭精:高诱注: “袭,合也。精,气也。” 专精:聚合之气。 散精:四散之气。

〔6〕“淫为”:《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本作“日月之淫气”。《广韵》“星”字注引此云: “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

〔7〕受:包容。

〔8〕颛顼: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史记· 五帝本纪》列为“五帝”之一,黄帝之孙。 不周之山:高诱注: “在西北也。”按:《楚辞· 离骚》王逸注: “在西北方,昆仑之西北。” 维:系地的大绳。

〔9〕倾:高。

〔10〕“地不满”二句:《楚辞· 天问》: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可与此相参。

【译文】

天地没有形成的时候,是一片混沌不分、迷迷茫茫的景象,所以称之为“大昭”。宇宙和自然的本原便从空旷的环境中产生了,空廓之中又产生了宇宙,宇宙之中又产生了大气。大气是有形态的。清轻的部分浮起飞扬而变成天,沉重混浊的部分聚结起来而变成大地。清微之气聚合容易,沉重混浊之气凝结困难,因此天先形成而后大地才逐渐定形。天地聚合的精气变成阴阳,阴阳聚合之气成为四季,四季的消散之气成为万物。阳气积聚,它的热气生成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气积聚,它的寒气生成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的过甚之气,生成星辰。上天容纳日月星辰,大地接受水潦尘埃。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天下的帝位,共工发怒碰倒了西北方的不周之山,撑天的柱子被撞折,系地的大绳子被拉断。西北方的天高起来,所以日月星辰便移向那儿。东方大地倾斜下去,所以水流尘土归向东方。

天道曰员,地道曰方; 〔1〕 方者主幽,员者主明。 〔2〕 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 〔3〕 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4〕 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 〔5〕 天之偏气,怒者为风; 〔6〕 天地之含气,和者为雨。 〔7〕 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 〔8〕 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9〕

【注释】

〔1〕道:指构成。“天圆地方”说,并见《吕览· 圜道》、《大戴礼记· 曾子天圆》、《周髀算经》等。

〔2〕主:主掌。

〔3〕吐气:放出气体。 “火曰”:顾广圻《校淮南子》云: “曰”疑当作“日”。《大戴礼记》作“火日”。 外景:光芒在外。指火和太阳。

〔4〕含气:吸收气体。 “水曰”:洪颐煊《淮南子丛录》:张衡《灵宪》: “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此本作“火日外景”,“水月内景”。两“曰”字是俗人所改。 内景:光芒在内。指水和月亮。

〔5〕施:施予。 化:生成。

〔6〕偏气:不正之气。

〔7〕“天地”:《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作“地”。 和:和调。

〔8〕薄:迫近。 感:感触。 激:剧烈。 “霆”:疑为“电”。《地形训》: “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

〔9〕散:散发。

【译文】

天的构成是圆的,大地的构成是方的;方的大地主管幽暗,圆的上天主掌光明。光明的天是放射出气体的,所以火和太阳光芒在外,叫做“外景”。幽暗的大地是吸收气体的,所以水和月亮光芒在内,叫做“内景”。太阳放射出光芒,施予大地;大地吸收光芒,生成万物。所以说阳气布施,阴气化育。天的偏斜方向聚集的气体,郁结了便激怒为风;大地吸收的气体,与风中和后便形成了雨。阴气阳气相迫近,感触而成为雷,接触剧烈便成为电,杂乱混合便成为雾。阳气强烈战胜阴气,那么便散发成为雨露;阴气强烈战胜阳气,那么便凝结而成为霜雪。

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 〔1〕 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 〔2〕 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 〔3〕 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羸硥膲。 〔4〕 火上荨,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 〔5〕 物类相动,本标相应。 〔6〕 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7〕 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8〕 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 〔9〕 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 〔10〕 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勃海决。 〔11〕

人主之情,上通于天。 〔12〕 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 〔13〕 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 〔14〕

【注释】

〔1〕毛羽者:指鸟类。

〔2〕介鳞者:指龟、蛇类。 蛰伏:指冬眠。

〔3〕除:坠落。即换毛。 日至:日冬至、日夏至。高诱注: “日冬至,麋角解;日夏至,鹿角解。”

〔4〕月虚:即月亏。 减:即减损。《说文》: “减,损也。” 月死:指月衰、月晦之时。《释名· 释天》: “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 羸:《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蠃”。“羸”通“蠃”。蠃,通“螺”,蚌类。 硥:《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作“蛖”。即蚌蛤。 膲:肉不满。据今人研究,蚌肉肥瘦盈虚变化,与月亮对蚌性腺刺激有关。

〔5〕荨:通“燂”。《说文》: “燂,火热也。”

〔6〕物类:万物的种类。 标:末端。

〔7〕阳燧:利用凹面镜聚光原理而制成的取火器。

〔8〕方诸:高诱注: “阴遂,大蛤也。熟磨拭令热,月盛时以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 津:生津。即汽化。

〔9〕谷风:即东风。 景云:祥云。

〔10〕麒麟:传说中兽名。《说文》: “麒,麒麟,仁兽也。”古代以犀牛、长颈鹿等为其原形。 食:通“蚀”。《说文》: “蚀,败创也。” 鲸鱼:高诱注: “大鱼,长数里,死于海边。” 彗星:俗称扫帚星。天体中运行的星体。

〔11〕珥:通“咡”。吐。 商弦:高诱注: “商音清,弦细而急。”贲星:又作孛星、流星。是一种忽隐忽现的星。 勃海:大海。《大戴礼记· 诰志》王聘珍解诂: “勃,大也。” 决:溢出。

〔12〕人主:指天子、国君。

〔13〕暴:暴虐。 飘风:疾风。《老子》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枉:歪曲。 螟:食心虫。

〔14〕赤地:即大旱。 令:违时之命令。 淫雨:久雨为淫。

【译文】

长着羽毛的鸟类,是在天空飞行一类的动物,所以归属到阳;身着鳞甲的龟、蛇之类,是在地下冬眠一类的动物,所以属于阴。太阳是阳类万物的主宰,因此到了春季和夏季,许多野兽便开始换毛。日冬至时麋开始脱角,夏至鹿角脱落。月亮是阴类万物的主宰,因此月亮亏的时候鱼的脑子重量减少;月缺的时候,蚌蛤之类肉不满。火气是向上燃烧的,水是向低处流动的,所以鸟儿向上高飞,鱼儿向下潜伏。万物种类之间是互相感应的,本与末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因此阳燧对着太阳,便可以聚焦取火;方诸放置月下,可使气体液化为水。老虎咆哮,便有东风来临;神龙举首,则有祥云相会;麒麟争斗,便会发生日食、月食;鲸鱼死亡,便有彗星出现;春蚕吐丝,商弦便会断绝;流星坠落时,大海就要漫溢。

天子的情感是和上天相通的,所以实行暴政,就会多有暴风;法律不正,就会虫灾为患;诛杀无罪之人,便会造成大旱;乱发违时之令,便会出现阴雨连绵。

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 〔1〕 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 〔2〕

【注释】

〔1〕期:约期,聚会。

〔2〕忌:通“ ”。告诫。《说文》: “ ,诫也。”

【译文】

春夏秋冬四季,是上天的官吏;太阳、月亮,是上天的使臣;星辰,是上天的聚会之处;虹霓、彗星,是上天发布的告诫。

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 〔1〕 五星,八风,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宫、太微、轩辕、咸池、四守、天阿。 〔2〕

【注释】

〔1〕九野:即九天。野,分野。 隅:《说文》: “陬也。”指边角处。 五亿万里: “盖天说”对天高的推测。

〔2〕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 八风:八方之风。亦见《地形训》。 二十八宿:古代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即月球和太阳视运动的天区部分)的若干恒星,组成二十八星组,称二十八宿。每七宿成一象,称为四象。 五官:高诱注: “五行之官。”

【译文】

上天中央八方为九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边相交,离开地面五亿里。有五星,有八风,有二十八宿,有五官,有六府,有紫宫、太微、轩辕、咸池、四守、天阿。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 〔1〕 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 〔2〕 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 〔3〕 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 〔4〕 西北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 〔5〕 西方曰昊天,其星胃、昴、毕。 〔6〕 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嶲、参、东井。 〔7〕 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 〔8〕 东南方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9〕

【注释】

〔1〕钧天:《吕览· 有始》高诱注: “钧,平也。为四方主,故为钧天。”

〔2〕苍天:《吕览· 有始》高诱注: “东方,二月建卯,木之中也。木色青,故曰苍天。”

〔3〕变天:高诱注: “(扬)[阳]气始作,万物萌牙,故曰变天。”

〔4〕玄天:《吕览· 有始》高诱注: “北方,十一月建子,水之中也。水色黑,故曰玄天。”

〔5〕幽天:高诱注: “幽,阴也。(酉)[西](北)方季秋,将即于阴,故曰幽天也。”

〔6〕昊天:高诱注: “皓,白也。西方金色,白,故曰昊天。”

〔7〕朱天:高诱注: “朱,阳也。西南为少阳,故曰朱天。”

〔8〕炎天:《吕览· 有始》高诱注: “南方,五月建午,火之中也,火性炎上,故曰炎天。”

〔9〕阳天:高诱注: “东南纯乾用事,故曰阳天。”

【译文】

什么叫九野?中央叫钧天,二十八宿中的属星是角、亢、氐。东方叫苍天,它的属星是房、心、尾。东北方叫变天,它的属星叫箕、斗、牵牛。北方叫玄天,它的属星叫须女、虚、危、营室。西北方叫幽天,它的属星是东壁、奎、娄。西方叫昊天,它的属星叫胃、昴、毕。西南方叫朱天,它的属星有觜嶲、参、东井三宿。南方叫炎天,属星有舆鬼、柳、七星。东南方叫阳天,它的属星是张、翼、轸。

何谓五星?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 〔1〕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 〔2〕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3〕

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 〔4〕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5〕

【注释】

〔1〕木:即木星,也叫岁星。古代认为木星十二年一周天(实际是11.86年),每岁行一次,故名。《说文》: “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 太皞:伏牺氏有天下之号,被祀为东方之天帝。 句芒:《吕览· 有始》高诱注: “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 苍龙:高诱注: “木色苍,苍龙顺其色也。”按:苍龙为古代四象之一。东方七宿,想象构成龙形,叫青龙或苍龙。《史记· 天官书》: “东宫苍龙。” 角:五音之一。《礼记· 月令》孔颖达疏: “角是扣木之声,但作乐器之用。” 甲乙:代表木日。

〔2〕炎帝:即神农氏,被祀为南方之帝。 朱明:即祝融。炎帝后裔,被祀为火神。 衡:义同“准”。《说文》: “准,平也。”测量水平的器具。 荧惑:五星之一。因其隐现不定,使人迷惑而得名。《汉书· 天文志》: “荧惑出则有大兵。” 朱鸟:亦名朱雀。四象之一。古人把南方七宿,想象成朱雀之形。《史记· 天官书》: “南宫朱鸟。”

〔3〕黄帝:五帝之首。少典之子。王天下,祀为中央之帝。 后土:炎帝之裔。 绳:绳尺。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和尺子。 镇星:因其二十八岁行一周天,好像镇压二十八宿一样,故名。《开元占经· 填星占》: “填星,其行岁填一宿,故名。”

〔4〕少昊:黄帝之子青阳。号金天氏。祀为西方之帝。 蓐收:少昊之子。 太白:晨出东方,又名启明星。《诗· 大雅· 大明》: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白虎:四象之一。古人把西方七宿想象成白虎之形,故名。《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白虎,西方之兽,主威武。”

〔5〕颛顼:黄帝之孙。号高阳氏。祀为北方之帝。 玄冥:水神。 权:秤锤。 辰星:即水星。水星距太阳最近,常在太阳左右一辰(30°)之内,故称辰星。 玄武:四象之一。北方七宿,形如龟、蛇相交,故名。《史记· 天官书》: “北宫玄武。”四象中的苍龙和白虎,见于湖北随州战国初年古墓中,而完整记载以《天文训》为最早。

【译文】

什么叫五星?

东方是木星。它的主管天帝是太皞,它的辅佐是木神句芒,手执圆规而管理春天。它的保护神是岁星,它的代表兽是苍龙,它在五音中属于角,它的代表时间是十干中的甲乙。

南方是火星。它的主管天帝是炎帝,它的辅佐是祝融,执掌衡而管理夏天。它的保护神是荧惑,它的代表动物是朱雀,它在五音中属于徵,它的代表时间是十干中的丙丁。

中央是土星。它的主管天帝是黄帝,它的辅佐是后土,执掌绳墨而统治四面八方。它的保护神是镇星,它的代表兽是黄龙,它在五音中属宫音,它的代表时间是十干中的戊己。

西方是金星。它的主管天帝是少昊,它的辅佐是蓐收,执掌矩形工具而管理秋天。它的保护神是太白,它的代表兽是白虎,它在五音中属于商,它的代表时间属十干中的庚辛。

北方是水星。它的主管天帝是颛顼,它的辅佐是水神玄冥,手执秤锤而管理冬天。它的保护神是辰星,它的代表兽是玄武,它在五音中属于羽,它的代表时间属十干中的壬癸。

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 〔1〕 太阴在四钩,则岁星行二宿。 〔2〕 二八十六,三四十二,故十二岁而行二十八宿。 〔3〕 日(月)行十二分度之一,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十二岁而周。 〔4〕

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之国,为乱、为贼、为疾、为丧、为饥、为兵,出入无常,辨变其色,时见时匿。 〔5〕

镇星以甲寅元始建斗,岁镇行一宿。 〔6〕 当居而弗居,其国亡土。未当居而居之,其国益地、岁熟。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岁行十三度百一十二分度之五,二十八岁而周。 〔7〕

太白元始,以正月甲寅与荧惑晨出东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百二十日而夕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三十五日而复出东方。 〔8〕 出以辰戌,入以丑未;当出而不出,未当入而入,天下偃兵;当入而不入,当出而不出,天下兴兵。 〔9〕

辰星正四时,常以二月春分效奎、娄,以五月夏至效东井、舆鬼,以八月秋分效角、亢,以十一月冬至效斗、牵牛。 〔10〕 出以辰戌,入以丑未,出二旬而入,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一时不出,其时不和; 〔11〕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12〕

【注释】

〔1〕太阴:也叫太岁、岁阴。古代天文学家假设的星名,与岁星相应。但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每岁行一辰。主要解决岁星超辰问题。用在岁星纪年等方面。《周官· 春官· 保章氏》: “以十有二岁之相。”郑玄注: “岁,谓太岁。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周。” 四仲:指十二辰中卯、酉、子、午四处,即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点。 岁星:即木星。

〔2〕四钩: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占经》二十三引许注: “四钩,谓丑寅为一钩,辰巳为一钩,未申为一钩,戌亥为一钩。”四钩,即四角(亦称四维)之处。《天文训》高诱注不正确。

〔3〕“二八十六”句:即:岁星行2宿×4(钩,即八辰)=16宿。“三四十二”句:即:岁星行3宿×4(仲,即4辰)=12宿。 “十二岁”句:16宿+12宿=28宿。木星实际是11.86年行一周天,我国约在二千年前测定为十二年一周天。

〔4〕“日月行”三句:《道藏》本亦有“月”字,刘绩《补注》本、《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史记· 天官书》无。“月”为衍文。古代以 为一周天的度数,木星每天行 度,一年是: 度× = 度。十二年是: 度×12= 度。

〔5〕太微:即太微垣。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 制:裁断。《说文》: “制,裁也。”

〔6〕甲寅元始:即甲寅年正月开始。 建:北斗星斗柄所指叫建。《周礼· 春官· 占梦》贾公彦疏: “建,谓斗柄所建,谓之阳建。”建斗,即镇星起于斗。

〔7 〕“日行”三句:每年行: 度×360= 度。二十八年行: 度×28= 度。

〔8〕正月甲寅:即甲寅年正月为一年之首。太阳、岁星相同。“二百四十日”以下四句:240+120+240+35=635(日)。这里指出的是金星的会合周期,比今值大51.08日。比《淮南子》早三十年的《五星占》中测得的是584.4日,比今值大0.48日,比《淮南子》精确。

〔9〕“当入而不入”二句:《史记· 天官书》: “未当出而出,当入而不入,(天)下起兵,有破国。”疑《天文训》有误。

〔10〕正:规定。 效:见。

〔11〕时:季节。

〔12〕饥:饥荒。

【译文】

太阴处在卯、酉、子、午四仲位置的时候,那么岁星行三宿。太阴在丑寅、辰巳、未申、戌亥四角之处,那么岁星行二宿。二宿乘八辰,是十六宿;三宿乘四辰,是十二宿。这样加起来十二岁行完二十八宿。太阴每天行进 度,每岁行进 度,十二年行完一周天 度。

荧惑常在十月进行入太微垣,受天帝之命而出巡列宿,主管无道的国家,使之出现动乱、盗贼、疾疫、丧亡、饥荒、战争。荧惑出入无常,经常变换颜色,有时出现,有时藏匿。

镇星在甲寅年正月起于北斗,每年镇行一宿。应当占据而没有占据时,这个星宿所代表的国家便失去土地。不当居留而居留时,这个星宿所代表的国家增加土地,五谷获得丰收。每日行程 度,每年行进 度,二十八岁运行一周天。

太白开始运行的时候,在甲寅年正月早晨,与荧惑一同出现在东方,二百四十天以后便被阳光掩蔽住。经过一百二十天,黄昏时又出现在西方。运行二百四十天,又隐没在阳光馀晖之中。这样经过三十五天,又重新出现在东方(完成一个周期)。出现在辰、戌之辰,伏入在丑、未之辰。应当出现而没有出现,不应当隐没而隐没,天下便会停息干戈。应当隐没而没有隐没,不应当出现而出现,天下便会兴起战争。

辰星能够规定四季的节气,常常在二月春分时出现在奎、娄二宿,在五月夏至时出现在东井、舆鬼二宿。在八月秋分时出现在角、亢二宿。在十一月冬至时出现在斗、牵牛二宿。出现时在辰、戌之辰,隐没时在丑、未之辰,出现二旬便要隐没。早晨在东方等候,晚上在西方等候。一个季节里没有出现,这个季节里便会发生不协调之事;四季里不出现,天下便会出现大的饥荒。

何谓八风?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1〕 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 〔2〕 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 〔3〕 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 〔4〕 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 〔5〕 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 〔6〕 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 〔7〕 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8〕

条风至,则出轻系,去稽留; 〔9〕 明庶风至,则正封疆,修田畴; 〔10〕 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景风至,则爵有位,赏有功; 〔11〕 凉风至,则报地德,祀四郊; 〔12〕 阊阖风至,则收县垂,琴瑟不张; 〔13〕 不周风至,则脩宫室,缮边城;广莫风至,则闭关梁,决刑罚。

【注释】

〔1〕条风:立春时的东北风。

〔2〕明庶风:春分时的东风。

〔3〕清明风:立夏时的东南风。

〔4〕景风:夏至后暖和的风。

〔5〕凉风:立秋时的西南风。

〔6〕阊阖风:秋分时的西风。

〔7〕不周风:立冬时的西北风。

〔8〕广莫风:冬至时的北风。“八风”之说,见于《吕览· 有始》,《地形训》亦载之,并见于《史记· 律书》、《说文》等。

〔9〕轻系:轻刑。 稽留:指拘留的人。

〔10〕田畴:田地。

〔11〕“爵有位”:俞樾《诸子平议》云: “位”疑“德”字之误。《白虎通· 八风篇》作“爵有德”。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太平御览》二十三引作“施爵位”。

〔12〕四郊:四方之神。

〔13〕县垂:指钟、磬等悬挂的乐器。

【译文】

什么叫八风?

距离冬至四十五日,立春的条风到来;条风到后四十五日,春分时的明庶风到来;明庶风到后四十五日,立夏时的清明风到来。清明风至四十五日,夏至时的景风到来;景风到后四十五日,立秋时的凉风到来。凉风到后四十五日,秋分时的西风到来;阊阖风到后四十五日,立冬时的不周风到来。不周风到来四十五日,冬至时广莫风到来。

条风到来时,便赦免轻罪之人,放出监狱犯人。明庶风来临(正是播种季节),要修正疆界,整治田地。清明风吹来,天子要拿出币帛之类的财物,聘问诸侯;景风吹拂之时,要给有功德的人授爵,赏赐有功劳的人;凉风到来,(五谷丰登),要报答土地之德,祭祀四方之神;阊阖风吹来,要收起钟、磬等悬挂的乐器,琴瑟等不再张弦;不周风吹来,(寒气袭人),就要修缮房室,整治边城。广莫风来临,就要封闭关卡、桥梁,处罚有罪之人。

何谓五官? 〔1〕

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为都。 〔2〕

【注释】

〔1〕五官:即上天五星所担任的官职。《管子· 五行》: “五官于六府也。”房玄龄注: “立五行之官,分掌六府也。”

〔2〕田:主农。 司马:主兵。 理:主刑狱。于大成《天文校释》:《五行大义· 论诸官篇》引《淮南》作“大理”。 司空:主土木工程。都:四方官之总管。

【译文】

什么叫五官?

东方是主管农业的田官,南方是主兵政的司马之官,西方是主管刑狱的理官,北方是主管土木的司空之官,中央是四方官之总管。

何谓六府? 〔1〕

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是也。

【注释】

〔1〕六府:古人以为天上贮藏财物之所。每两个方位为一府。分为水、火、金、土、木、谷六府。

【译文】

什么是六府?

每二个地支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所代表的方位叫六府。

太微者,太一之庭也。 〔1〕 紫宫者,太一之居也。 〔2〕 轩辕者,帝妃之舍也。 〔3〕 咸池者,水鱼之囿也。 〔4〕 天阿者,群神之阙也。 〔5〕 四宫者,所以为司赏罚。 〔6〕

【注释】

〔1〕太微:即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春秋元命苞》: “太微为天庭,五帝合明。” “太一”:俞樾《诸子平议》疑作“天子”。《太平御览》引《天官星占》曰: “紫宫,太一坐也。太一之宫,天子之庭,五帝之坐也。”

〔2〕紫宫:亦称紫微。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致相当于拱极星区,有十五星。《占经》引石氏云: “紫微垣十五星,西藩七,东藩八。”

〔3〕轩辕:《史记· 天官书》正义: “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

〔4〕咸池:《史记· 天官书》正义: “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潢南,鸟鱼之所托也。”《楚辞· 少司命》王逸注: “咸池,星名,盖天池也。” 水鱼:天神。

〔5〕“天阿”:钱塘《天文训补注》、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天阿”应作“天河”。俞樾《诸子平议》谓“天河”当作“两河”。 阙:门观。

〔6〕“四宫”:高诱注: “紫宫、轩辕、咸池、天阿。”按:《太平御览》卷六“天部”: “四守者,所司赏罚。”许注: “四守:紫宫、轩辕、咸池、天阿也。”知“宫”应作“守”。

【译文】

太微垣是天子的庭院。紫宫是天帝的居室。轩辕是天帝后妃的寝宫。咸池是天神的苑囿。天阿是群神进入天庭的门户。紫宫、轩辕、咸池、天阿,是用来守卫天帝,并且主管赏罚的。

太微者,主朱鸟。 〔1〕 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 〔2〕 日移一度,月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 〔3〕 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 〔4〕 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 〔5〕 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馀分,名曰一纪。 〔6〕 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 〔7〕 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 〔8〕 日行一度,而岁有奇四分度之一,故(曰)[四]岁而积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复合故舍,八十岁而复故(曰)[日]。 〔9〕

【注释】

〔1〕主:掌管。

〔2〕斗:北斗。《史记· 天官书》: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称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峻狼之山:南极之山。冬至时斗柄所指。《玉篇》作“日冬至入峻狼之山”。

〔3〕牛首之山:北极之山。夏至时斗柄所指。

〔4 〕反覆:指从冬至经夏至,再回到冬至,一周天是 度,是为一年。

〔5〕天一:又作“太一”。《史记· 天官书》: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义云: “泰一,天神之尊贵者也。”即北极神之别名。一说是太岁。 建寅:夏正以寅月为岁首(即农历正月),称为建寅。 营室:即二十八宿中玄武七宿的第六宿。也称“室”、“定”。

〔6 〕馀分:即小分。 日×76=399 日。 一纪:纪年的单位,为76 岁。

〔7〕二十纪:即:76岁×20=1 520岁。 大终:一个周期,也是一终。

〔8〕“日月星辰”句: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云: “大终”下当有“三终”二字。盖一终而建甲戌,积千五百二十岁;二终而建甲午,积三千四十岁;三终而复得甲寅之元,积四千五百六十岁。故曰:三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之元也。

〔9〕“日行一度”句: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云:本作“日行危一度”。后人删去“危”字耳。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占经》五引: “日行危一度。”许注: “危,北方宿也。” 奇:零数。《正字通》: “数之零曰奇。” “故曰”:《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四”。当是。“四岁”句, 日×4=1 461 日。 舍:宿。 “曰”:《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何宁《淮南子集释》引黄桢云: “曰”当作“日”。一岁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八十岁计有四百八十七甲子,而馀分皆尽,仍复故日干支也。

【译文】

太微垣主管南方朱雀七宿。紫宫执掌北斗斗柄,向左面旋转,每天行进一度,每年在天上轮回一周。在冬至之时,斗柄指向峻狼之山。每天移行一度,共行 度,正好是夏至之日,斗柄指向牛首之山。从夏至再到冬至,是 度,便是一岁的时间。纪年开始的时候,以寅月为岁首(即初一夜里三点至五点),太阳、月亮恰好在营室五度的位置,(为历元之始)。从太一开始确定纪元之时,过了76年,太阳、月亮又在正月份进入营室五度的位置,没有剩馀的小分,称作一纪。共行20纪,1 520岁叫一终。到三终时,日、月、星、辰又开始回到甲寅年正月朔旦的时刻。斗柄每日行进一度,而每年有零数 度,因此四年便是整数1 461 天,可以回到原来的宿位,80岁后又可以回到原来的日子。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1〕 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 〔2〕 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 〔3〕 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 〔4〕 阴气极,则下至黄泉,北至北极,故不可以凿地穿井。 〔5〕 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 〔6〕 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 〔7〕 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 〔8〕 日冬至则水从之,日夏至则火从之。故五月火正,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阴胜。 〔9〕 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10〕 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脱毛,麋角解,鹊始巢,八尺之脩,日中而景丈三尺。 〔11〕 日夏至而流黄泽,石精出,蝉始鸣,半夏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口。 〔12〕 八尺之景,脩径尺五寸。 〔13〕 景脩则阴气胜,景短则阳气胜。阴气胜则为水,阳气胜则为旱。

【注释】

〔1〕绳:指四辰所代表的冬至与夏至、春分与秋分,把一年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即经、纬来区分四季。 四钩:钩,连接。指把丑与寅、辰与巳、未与申、戌与亥八个辰勾连起来,每钩之间夹一维。

〔2〕报德之维:高诱注: “报,复也。阴气极于北方,阳气发于东方,自阴复阳,故曰报德之维。” 背阳之维:高诱注: “西南已过,阳将复阴,故曰背阳之维。” 常羊之维:高诱注: “常羊,不进不退之貌也。东南纯阳用事,不盛不衰,常如此,故曰常羊之维。” 蹄通之维:高诱注: “西北纯阴,阳气闭结,阳气将萌,蹄始通之,故曰蹄通之维。”按:蹄,《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作“号”,唐本《玉篇》同。

〔3〕斗北:斗柄朝北。《鹖冠子· 环流》: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德:即始生的旺气。

〔4〕刑:指肃杀之气。

〔5〕穿:打。 地:《广博物志》卷四引作“池”。

〔6〕蛰虫:指冬眠动物。 首穴:头朝向穴中。

〔7〕夷丘:平整山丘。

〔8〕兆:开始。《孟子· 万章下》赵岐注: “兆,始也。” 野:《说文》: “郊外也。”

〔9〕火正:火旺。 漏:渗漏。 水正:水旺。

〔10〕“燥故”二句:即用木炭来测量湿度。炭轻,湿度小;炭重,湿度大。《淮南子》中凡四见。《史记· 天官书》集解,孟康曰: “先冬至二日,县土炭于衡两端,轻重适均,冬至日阳气至则炭重,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

〔11〕八尺:指测日影的表,用来定节气。即冬至之时,立八尺高的表,日中时影子长一丈三尺。

〔12〕流黄:今作硫黄。 泽:通“释”,释出。 石精:五石之精。五石,指五色之石。 半夏:植物名。五月始生,居夏之半,故曰半夏。驹犊:小马和小牛。 黄口:指雏鸟。

〔13〕“八尺之景,脩径尺五寸”二句: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云:《艺文类聚》三引作“八尺之表,景脩尺五寸”。

【译文】

子午、卯酉四辰像两条直绳,(划出二至二分),丑与寅,辰与巳,未与申,戌与亥,相互勾连。(四钩的中间是四维),东北是报德之维,西南是背阳之维,东南是常羊之维,西北是蹄通之维,(处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冬至的时候,斗柄向北正当“绳”处,阴气处于极盛之时,阳气已开始萌发,因此说冬至旺气已开始产生。夏至的时候,斗柄向南正当“绳”处,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开始萌发,因此说夏至产生肃杀之气。阴气达到极盛之时,那么向北可以达到极远的地方,向下可以达到黄泉,因此不能够掘地和打井。万物隐蔽躲藏起来,冬眠的动物埋进地穴,所以说旺气在室中。阳气到达顶点的时候,那么向南达到南方极远之处,向上达到西南方天空,所以不能够平整山丘,登屋作业。万物繁茂,五谷开始生长,因此说旺气在野外。冬至时水跟随它,夏至时火跟随它,所以五月份时火气旺而水气容易渗漏,十一月份水气旺而阴气胜。阳气化为火,阴气化为水。水气胜,所以夏至时潮湿;火气胜,所以冬至时干燥。(可以用悬挂木炭测量湿度),干燥,所以炭轻;潮湿,所以炭重。冬至的时候,井水旺盛,盆水溢出,羊儿脱毛,麋鹿落角,喜鹊开始筑巢。冬至时立八尺高的表,日中时影长一丈三尺。夏至的时候,土中硫黄释出,石中五色之玉出现,蝉开始鸣叫,半夏正在生长,蚊虻不吮吸马驹牛犊的血液,凶鸟不搏击雏鸟。夏至时立八尺高的表,日中时影长一尺半。影子长时阴气处于优势,影子短时阳气处于优势。阴气胜时就会发水灾,阳气胜那么就会出现旱情。

阴阳刑德有七舍。 〔1〕 何谓七舍?室、堂、庭、门、巷、术、野。 〔2〕 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 〔3〕 德在室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德在庭则刑在巷。阴阳相德,则刑德合门。 〔4〕 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门。 〔5〕 德南则生,刑南则杀,故曰二月会而万物生,八月会而草木死。

【注释】

〔1〕阴阳刑德:古代五行家研究天象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学说。传世和出土文献多有记载。《管子· 四时》: “日掌阳,月掌阴。阳为德,阴为刑。”“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七舍:指七处居留之地。比附阴阳二气在天区的方位。钱塘《天文训补注》:室为子,堂为丑亥,庭为寅戌,门为卯酉,巷为辰申,术为己未,野为午。此七舍以门为中,在门内者庭、堂、室也,在门外者巷、术、野也。

〔2〕术:《说文》: “邑中道也。”

〔3〕“十二月”: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十二月”当为“十一月”。日至:即冬至。

〔4〕德: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云: “德”通作“得”。言阴阳二气相得也。

〔5〕“分平”:汪文台《淮南子校勘记》曰:钱注作“平分”。

【译文】

气象中的阴、阳二气居留变化有七处。什么叫七舍?由近及远是内室、厅堂、庭院、门闾、巷道、大路和郊外。十一月阳气停留在室内三十日,即在冬至之前十五日、在冬至之后十五日,并互相变换位置,而后刑、德各居留三十天。十一月阳气在室内,阴气在野外;十二月阳气在堂内,阴气在大路;正月阳气在庭院,阴气在巷道;二月阴、阳二气互相平衡之时,阳气与阴气同在门闾之内。每年八月、二月秋分、春分,阴、阳二气均等,日夜时间平分,所以说阳气、阴气同在一个门内。阳气向南,万物生长;阴气往南,万物凋落,所以说二月两气相会,则万物群生;八月两气相会,则草木枯死。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1〕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2〕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3〕 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 〔4〕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5〕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 〔6〕 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 〔7〕 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 〔8〕 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9〕 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 〔10〕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 〔11〕 大风济,音比夹钟。 〔12〕 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 〔13〕 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 〔14〕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15〕 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 〔16〕 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 〔17〕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18〕 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19〕 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 〔20〕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 〔21〕 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 〔22〕 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 〔23〕 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 〔24〕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25〕 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 〔26〕 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27〕 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 〔28〕 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 〔29〕 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30〕

【注释】

〔1〕“两维”几句:正文“九十一度也”,《道藏》本亦有“也”字。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无,当衍。一周天为四维,共 度。两维之间是 度。 升:《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升”当为“斗”,字之误也。言斗柄左旋,日行一度,而以十五日为一节也。 二十四时:即二十四节气。

〔2〕子:十二地支之一。 冬至: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开始。 黄钟:十二律之首。高诱注: “十一月也。钟者,聚也。阳气聚于黄泉之下也。”

〔3〕小寒: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 应钟:高诱注: “十月也。言阴应于阳,转成其功,万物应时聚藏,故曰应钟。”

〔4〕大寒:每年1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开始。无射:高诱注: “九月也。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随阴而藏,无有射出见也,故曰无射。”

〔5〕越:泄散。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 南吕:高诱注: “八月也。南,任也。(宫)[言]阴气内藏,阴侣于阳,任其成功,故曰南吕也。”

〔6〕雨水:每年2月19日或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夷则:高诱注: “七月也。夷,伤;则,法也。阳衰阴发,万物凋伤,应法成性,故曰夷则也。”

〔7〕“十五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前有“加”字。有脱文。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 林钟:高诱注: “六月也。林,众;钟,聚也。阳极阴生,万物众聚而盛,故曰林钟。”

〔8〕春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时开始。 蕤宾:高诱注: “五月也。阴气萎蕤在下,似主人;阳在上,似宾客,故曰蕤宾也。”

〔9〕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 仲吕:高诱注: “四月也。阳在外,阴在中,所以吕中于阳,助成功也,故曰仲吕。”

〔10〕谷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姑洗:高诱注: “三月也。姑,故也;洗,新也。阳气养生,去故就新,故曰姑洗也。”

〔11〕“四十六日”: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引黄桢曰: “凡言四十六日,举成数言之,其实四十五日又三十二分之二十一。”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

〔12〕大风:即今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 济:停止。 夹钟:高诱注: “二月也。夹,夹也。万物去阴夹阳地而生,故曰夹钟也。”

〔13〕小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 太蔟:高诱注: “正月律也。蔟,蔟也。言阴衰阳发,万物蔟地而生,故曰太蔟。”

〔14〕芒种: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大吕:高诱注: “十二月律也。吕,侣也。万物萌动于下,未能达见,故曰大吕。所以配黄钟,助阳宣功也。”

〔15〕夏至: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

〔16〕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

〔17〕大暑:每年7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

〔18〕立秋: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

〔19〕处暑: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

〔20〕白露: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

〔21〕秋分:每年9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开始。

〔22〕戒:《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戒”当为“臧”,字之误也。“臧”,古“藏”字。

〔23〕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开始。

〔24〕霜降: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

〔25〕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

〔26〕小雪: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开始。

〔27〕大雪: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355°时开始。二十四节气的第一次完整记载,当见于《淮南子》。《左传· 昭公十七年》中只有“分、至、启、闭”四气,《吕览》中有十个节气。

〔28〕子:指冬至之时。 午:指夏至之时。

〔29〕加:通“架”。 “人气钟首”句:即人所受阴气,聚集在头部。

〔30〕小刑:轻微的肃杀之气。指五月之气象。 荠:荠菜。《地形训》: “荠冬生中夏死。” 亭历:一年生草本植物,立夏后采实。《西京杂记》: “亭历,死于盛夏。”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图

《淮南子· 天文训》二十四节气图说明:

1.二十四节气全年为 日,两维之间为 度,具体分配如下:冬至—大寒46日,立春—惊蛰45日,春分—谷雨46日,立夏—芒种46日,夏至—大暑46日,立秋—白露46日,秋分—霜降46日,立冬—大雪45。

2. 中间为北斗运行方向,以斗柄所指定四季。“四立”为四季的开始。

【译文】

两维之间91 156 度北斗斗柄日行一度十五天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就是二十四节气。斗柄指向子位,那么正是冬至,相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癸,那么便是小寒,相应的是十二律中的应钟。增加十五日指向丑位,那么则是大寒,相应的是十二律中的无射。增加十五日指向报德之维,阴气在大地上泄散,所以说距冬至四十六天便是立春。阳气升起,冰冻消释,其音相当于十二律的南吕。增加十五天斗柄指向寅,便是雨水,其音相当于十二律中的夷则。增加十五天斗柄指向甲,那么雷声阵阵,惊蛰到来,其音相当于十二律中的林钟。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卯位,正当“绳”处,所以称为春分,那么雷声大起,其音相当十二律中的蕤宾。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乙位,清明之风吹来,其音相当于十二律中的仲吕。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辰,那么则是谷雨,其音相当于十二律中的姑洗。增加十五日指向常羊之维,那么便春分终止,因此说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停止。其音相当于十二律中夹钟。增加十五日指向巳位,那么便是小满,其音与十二律中太蔟相当。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丙位,那么便是芒种,其音与十二律中大吕相比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午,那么阳气达到极点,因此说有四十六天而夏至。其音与十二律中黄钟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丁位,那么便是小暑,其音与十二律中大吕相应。增加十五日指向未,那么便是大暑,其音与十二律中的太蔟相当。增加十五日指向背阳之维,那么夏节终了,所以夏至后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吹来,其音与十二律夹钟相应。增加十五日指向申位,那么便是处暑,其音与二律中姑洗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庚位,那么白露便要降落,其音与十二律中仲吕相应。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酉位,正当“绳”处,所以叫秋分。雷声躲藏,蛰虫冬眠,头向北面,其音与十二律中蕤宾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辛位,那么便是寒露,其音与十二律中林钟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戌位,那么便是霜降,其音与十二律中夷则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蹄通之维,那么便秋节终了,所以说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全部枯死,其音与十二律中南吕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亥位,那么便是小雪,其音与十二律无射相应。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壬位,那么便是大雪,其音与十二律中应钟相应。增加十五日指向子位,因此说阳气生于冬至,阴气生于夏至。阳气生于冬至,所以十一月冬至之时,鹊儿开始架巢越冬,人所受阴气也聚集在头部。阴气生于夏至,所以五月含有轻微的肃杀之气,荠菜、麦类、亭历等植物枯黄,越冬生长的草木一定死去。

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 〔1〕 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 〔2〕 太岁,迎者辱,背者强,左者衰,右者昌。 〔3〕 小岁,东南则生,西北则杀,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其此之谓也。大时者,咸池也; 〔4〕 小时者,月建也。 〔5〕

【注释】

〔1〕斗杓:即北斗斗柄二颗星,也指招摇。 小岁:指用“斗杓”纪月。 建寅:夏历正月为建寅之月。 月:每月。 十二辰:十二地支运用到天空区域,就叫十二辰。即沿地平线的大圈,以正北为子,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

〔2〕“太岁”:王念孙《读书杂志》引钱大昕说,“太岁”当作“大岁”。用“咸池”运行来标示四季。

〔3〕太岁:即指“咸池”。非与木星相对应的假设星名。

〔4〕大时:指“咸池”的运行。区分四季。

〔5〕小时:指“斗杓”的运行。标明月份的位置。 月建:农历每月所置之辰为月建。如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等。

【译文】

北斗斗柄五至七颗星称为小岁,夏历正月为建寅之月,每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是大岁,二月建卯,每月从右行十二辰中的卯酉子午(即四季),终而复始。大岁,迎着它的方向,将要受辱,背离它的方向,将要强大;在它的左边,将要衰弱;在它的右边,将要昌盛。小岁,斗柄朝东南,万物得以生长;朝西北方向,将要出现杀伐。不能够迎着它,而可以背着它;不可以在它的左边,而能够在它的右边。这种现象,说的就是小岁和大岁。用以指明四季的大时,是咸池;用以纪月的小时,是月建。

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1〕

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 〔2〕

【注释】

〔1〕天维:指太岁。 建元:每年纪元的开始。夏正建寅,即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2〕“淮南元年冬”句:指淮南王即位之元年。即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太一”: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 “太一”当作“天一”。《广雅》曰: “天一,太岁也。”古者天一、太岁、太阴,名异而实同。

【译文】

太岁纪年的开始,常常用农历正月为岁首,太岁每年向右移动一次,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终而复始。

淮南王元年的冬天,太岁在丙子之年,冬至在甲午之日,立春在丙子之日。

二阴一阳成气二,二阳一阴成气三。 〔1〕 合气而为音,合阴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故曰五音六律。 〔2〕 音自倍而为日,律自倍而为辰。 〔3〕 故日十而辰十二。

【注释】

〔1〕“二阴一阳”二句:俞樾《诸子平议》云: “二阴一阳”,则二二如四,一三如三,其数七。除五生数,则得成数二。所谓“二阴一阳成气二”也。“二阳一阴”,则二三如六,一二如二,其数八。除五生数,则得成数三。所谓“二阳一阴成气三”也。此阴阳之数,即《易》少阳、少阴之数。

〔2〕合气:聚合之气。 合阴:指二阴加一阴,成为阳气。 合阳:指阳气加阳气,为“律”。 五音:宫商角徵羽。 六律:阳六为“律”。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3〕日:日干为十。用以纪日。即甲、乙、丙…… 辰:纪月的地支为十二。即子、丑、寅……

【译文】

二份阴气加一份阳气,形成二份阴气;二份阳气,一份阴气,可以形成三份阳气。五份聚合之气,形成五音。二份阴气加一份阳气,形成三份阳气。三份阳气二合,而成为六律。所以说产生了五音和六律。五音的倍数而成为十个日干,六律的倍数而成为十二辰。所以有十个日干而十二个地支。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 〔1〕 岁有馀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2〕

【注释】

〔1〕“二十六”:高诱注: “六,或作八。”按: “六”当作“八”。 日行度数:1 076 (月周)÷76 (日周)= (度)月行度数:27 759 (日数)÷940 (月数)= (度)一岁度数(十二朔望月): ×12= (日)

〔2 〕“岁有馀”句: 日— 日= 日“十九岁七闰”句: 日×19= 日(约合七个月)

【译文】

月亮每天进行 度, 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岁。每年尚差 日不够 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

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 〔1〕 冬至加三日,则夏至之日也。 〔2〕 岁迁六日,终而复始。 〔3〕 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 〔4〕 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 〔5〕 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庚子受制。 〔6〕 岁迁六日,以数推之,七十岁而复至甲子。 〔7〕

甲子受制,则行柔惠,挺群禁,开阖扇,通障塞,毋伐木。 〔8〕 丙子受制,则举贤良,赏有功,立封侯,出货财。 〔9〕 戊子受制,则养老鳏寡,行粰鬻,施恩泽。 〔10〕 庚子受制,则缮墙垣,脩城郭,审群禁,饰兵甲,儆百官,诛不法。壬子受制,则闭门闾,大搜客,断罚刑,杀当罪,息关梁,禁外徙。 〔11〕

【注释】

〔1〕子午、卯酉:干支纪日。

〔2〕“冬至加三日”句:高诱注: “冬至后三日,则明年夏至之日也。”按:钱塘《天文训补注》云: “冬至距夏至有百八十二日十六分日之十,去百八十日,馀二日过半,举整数言三日。”

〔3〕“岁迁六日”二句:高诱注: “今年以子冬至,后年以午冬至也。”按:迁,移动。如:2015年五月初七夏至(农历,下同),2015年十一月十二日冬至。2016年五月十七日夏至,201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冬至。每年变动约六日。钱塘《天文训补注》云: “亦举整数言之,实五日四分日之一。”

〔4〕受制:即受命。 用事:行事。

〔5〕“七十二日”句:即把一年分为五个时段,每段为七十二日。

〔6〕“庚子”: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今本作“庚子”,涉上文“庚子”而误也。当作“庚午受制”。

〔7 〕“岁迁六日”句:指每年尚馀六日(实 日)。“七十岁”句: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由“甲子受制”每岁以迁六日推之,至十岁而六十甲子终而复始,则当作“十岁而复至甲子”。今本“十”上有“七”字,涉上文“七十二日”而衍也。按:钱塘《天文训补注》与此不同: “七十岁积二千五百二十日,适盈四十二旬周,故复至甲子,至是五子已五十四周矣。”

〔8〕柔惠:即爱抚。 挺:宽缓。《礼记· 月令》陆德明释文: “挺,宽也。” 群禁:众多禁令。 阖扇:门扇。用木叫阖,用竹苇叫扇。《说文》: “阖,门扇也。”

〔9〕封侯: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赐人,在特定区域内封邦建国。

〔10〕鳏寡:老而无妻及老而无夫。 粰鬻:饭食。《广雅· 释器》: “粰, 也。”即粥。 饰:通“饬”。整治。 儆:警戒。《说文》: “戒也。”

〔11〕“大搜客”句:《左传· 昭公十八年》: “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 息:关闭。

【译文】

太阳冬至时在子午之时,夏至时在卯酉之时。冬至后三天,就是第二年夏至的日期。每年变动六天,终而复始。在壬午时冬至,甲子之日受命,东方木气行事,火的烟色是青的。隔七十二天,丙子之日受命,火气行事,火的烟色是红的。隔七十二天,戊子之日受命,土气行事,火的烟气是黄色的。隔七十二日,庚子之日受命,金气用事,火的烟气是白色的。隔七十二天,壬子之日受命,水气用事,火的烟色是黑的。再隔七十二天,转完一年,是庚子之日受制约。每年变动六天,按照这样的数字来推算,经过十年可以恢复到甲子之日。

甲子之日受命,那么应该实行爱抚百姓的政策,宽缓众多的禁令,打开城门的关卡,沟通障碍和关塞,不要砍伐树木。丙子之日受命,那么应该推举有贤德之人,奖赏有功的人员,把爵位土地授予诸侯,拿出仓库里的货财,以供民用。戊子之日受命,那么应赡养无妻、无夫的老人,向穷苦人施舍饭食,广施恩泽于民。庚子之日受命,那么应该修缮墙垣,修治内城和外城,审查各项禁令,整治军队武器装备,警戒百官,诛杀违法之人。壬子之日受命,那么就要紧闭大门和巷道,全面清查居留新老客户,施行刑罚,杀戮应该处死之人,封闭关口和桥梁,禁止人员向外流动。

甲子气燥浊,丙子气燥阳,戊子气湿浊,庚子气燥寒,壬子气清寒。 〔1〕 丙子干甲子,蛰虫早出,故雷早行。 〔2〕 戊子干甲子,胎夭卵( )[毈],鸟虫多伤。 〔3〕 庚子干甲子,有兵。壬子干甲子,春有霜。戊子干丙子,霆。庚子干丙子,夷。 〔4〕 壬子干丙子,雹。甲子干丙子,地动。 〔5〕 庚子干戊子,五谷有殃。壬子干戊子,夏寒雨霜。甲子干戊子,介虫不为。 〔6〕 丙子干戊子,大旱,苽封熯。 〔7〕 壬子干庚子,大刚鱼不为。 〔8〕 甲子干庚子,草木再死再生。丙子干庚子,草木复荣。戊子干庚子,岁或存或亡。 〔9〕 甲子干壬子,冬乃不藏。丙子干壬子,星坠。戊子干壬子,蛰虫冬出其乡。庚子干壬子,冬雷其乡。 〔10〕

【注释】

〔1〕燥浊:干燥,混浊。 燥阳:干燥,暖和。

〔2〕干:冲犯。《说文》: “干,犯也。”

〔3〕“ ”:《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当作“毈”。《说文》: “毈,卵不孚也。”即卵败坏孵不出禽鸟。已见《原道训》。

〔4〕夷:伤。一作“电”。

〔5〕地动:地震。《史记· 秦始皇本纪》: “十五年,地动。”

〔6〕介虫:龟之类。 为:成。

〔7〕苽封:苽,茭白。封,通“葑”。《广韵》“用”韵: “葑,菰根也。” 熯:干涸。《说文》: “熯,干貌。”

〔8〕“大刚”: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 “大刚”二字,义不可通。“大”,衍。“刚”当为“则”,字之误也。

〔9〕“岁或存或亡”句:指年岁有丰有歉。

〔10〕“其乡”:郑良树《淮南子斠理》:疑涉上文而衍。

【译文】

甲子之日空气干燥混浊,则丙子之日空气干燥暖和,戊子之日空气潮湿混浊,庚子之日空气干燥寒凉,壬子之日空气清新寒冷。丙子之日反常,冲犯甲子之日,那么冬眠的动物会提前出土,雷声也会提前来到。戊子之日冲犯甲子之日,胎儿夭折,鸟卵坏死,鸟虫之类多受伤害。庚子之日冲犯甲子之日,有战争发生。壬子之日冲犯甲子之日,春天会下起霜来。戊子之日冲犯丙子之日,惊雷滚滚。庚子之日冲犯丙子之日,电光闪闪。壬子之日干犯丙子之日,冰雹来袭。甲子之日冲犯丙子之日,将有地震发生。庚子之日干犯戊子之日,五谷就会发生祸殃。壬子之日干犯戊子之日,夏季寒冷下起霜来。甲子之日干犯戊子之日,甲壳之虫不能长成甲壳。丙子之日干犯戊子之日,发生大的旱灾,水生的茭白要干死。壬子之日干犯庚子之日,那么鱼儿就会长不成。甲子之日冲犯庚子之日,草木死而复生。丙子之日干犯庚子之日,草木会结实两次。戊子之日冲犯庚子之日,年成有丰有歉。甲子之日干犯壬子之日,地气上升,冬天转暖。丙子之日冲犯壬子之日,星辰坠落。戊子之日干犯壬子之日,蛰伏之虫冬天从地下爬出来。庚子之日冲犯壬子之日,冬天打雷。

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 〔1〕 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 〔2〕 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3〕 行十二时之气,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闭其寒。 〔4〕 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 〔5〕 孟夏之月,以熟谷禾,雄鸠长鸣,为帝候岁。 〔6〕 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员地方,道在中央。 〔7〕 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 〔8〕 远山则山气藏,远水则水虫蛰,远木则木叶槁。日五日不见,失其位也,圣人不与也。 〔9〕

【注释】

〔1〕季春:春三月。 丰隆:雨师。又说为雷。《楚辞· 离骚》王逸注: “丰隆,云师。一曰雷师。”

〔2〕至秋:秋三月。 “地气不藏”:《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不”作“下”。郑良树《淮南子斠理》云:当作“地气下藏”。谓季秋之时,地气下降闭藏而冬乃成矣。 杀:肃杀之气。

〔3〕青女:高诱注: “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4〕十二时:指十二个节气。

〔5〕女夷:高诱注: “主春夏长养之神也。” 鼓歌:击鼓唱歌。 司:管理。 天和:自然祥和之气。 “禽鸟”:汪文台《淮南子校勘记》、《艺文类聚· 岁时部》上、《太平御览· 岁时部》四、《百谷部》一“鸟”并作“兽”。

〔6〕雄鸠:布谷鸟。 帝:天帝。 候岁:守望年岁。《说文》: “候,伺望也。”

〔7〕“天员地方”句: “盖天说”认为,天员形如伞盖,地方形如棋盘。 道:指自然规律。《周易· 说卦》: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8〕月归、日至:指阴气归去,阳气来到。

〔9〕与:通“豫”。《尔雅· 释诂上》: “豫,乐也。”

【译文】

春三月的时候,雨师便出现了,它将布施雨水。秋三月的时候,地气向下隐藏起来,并收缩起肃杀之气,各种各样的昆虫潜伏起来,静静地躲着以便渡过难关。主管霜雪的青女之神出现了,她使霜雪降落大地。并且运行十二时之气,而到仲春二月下旬,才收敛起所藏而闭塞寒气。主管春夏长养之神女夷击鼓唱歌,以便管理自然祥和之气,使百谷禽兽草木都能茁壮生长。孟夏之月到来,谷禾全部成熟,布谷鸟长时间鸣叫,为天帝候望年岁。所以上天不产生阴气,那么万物将不会生长;大地不产生阳气,那么万物将不会成熟。上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而自然规律便在其中。太阳是旺气之所在,月亮是杀气之所在。阴气归来时而万物枯死,阳气到来时万物复苏。阳气远离山峦,那么山上云气便躲藏起来;远离水源,那么水中昆虫便蛰伏起来;远离树木,那么树木枝叶枯死。太阳五日隐藏不出现,便失去它的规律,圣人便感到不快。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1〕 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 〔2〕 至于曲阿,是谓旦明。 〔3〕 至于曾泉,是谓蚤食。 〔4〕 至于桑野,是谓晏食。 〔5〕 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6〕 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7〕 至于鸟次,是谓小还。 〔8〕 至于悲谷,是谓 时。 〔9〕 至于女纪,是谓大还。 〔10〕 至于渊虞,是谓高舂。 〔11〕 至于连石,是谓下(春)[舂]。 〔12〕 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 〔13〕 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14〕 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15〕 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16〕

【注释】

〔1〕旸谷:日所出之处。 咸池:古代传说中的东方大泽。 拂:经过。 扶桑:东方神木名。传说太阳出其下。《楚辞· 离骚》: “总余辔乎扶桑。”亦见《地形训》、《览冥训》。 晨明:指晨昏朦胧之时。以下把白天时间分为十六时段。(参见陈广忠《淮南子科技思想》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朏明:天将亮时,即黎明。

〔3〕曲阿:山名。 旦明:天明之时。指太阳出地平线时刻。《仪礼· 少牢馈食礼》: “旦明行事。”

〔4〕曾泉:徐坚《初学记》卷一: “临于曾泉。”注: “曾,重也。早食时在东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 蚤食:又叫旦食。蚤,通“早”。《说文》: “早,晨也。”

〔5〕桑野:东方之地。 晏食:《黄帝内经· 素问》王冰注: “谓寅后二十五刻。”

〔6〕衡阳:山名。 隅中:日近中午。

〔7〕昆吾:日正午所经之处。在南方。 正中:指正当午时。即今十二点。

〔8〕鸟次:西极之山名。 小还:太阳运行通过鸟次山之时,叫小还。《初学记》卷一作“小迁”。

〔9〕悲谷:高诱注: “西南方之大壑,言其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曰悲谷也。” 时:日行至申时为 时。即午后三至五时。《说文》:“ ,日加申时食也。”

〔10〕女纪:太阳运行的第十一个处所,位在西,时在申。 大还:《初学记》卷一作“大迁”。太阳行至女纪的时刻。

〔11〕渊虞:太阳申时所经之处。 高舂:指傍晚时分。

〔12〕连石:西北山名。 “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舂”。下舂,高诱注: “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13〕悲泉:古代传说中的水名。 “其女”:《初学记》卷一作“羲和”。 “其马”:《初学记》卷一作“六螭”。 县车:指日落之时。

〔14〕虞渊:传说日落之处。 黄昏:天将近黑时。

〔15〕蒙谷:北方之山名。 定昏:天已黑之时。

〔16〕汜:水边。 曙:明。 浦:水涯。 九州:指连同中国在内的大九州。 七舍:即七个停宿之处。高诱注: “自阳谷至虞渊凡十六所,九州七舍也。” 禹:《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禹”字义不可通,“禹”当为“离”。“离”者,“分”也。言分为朝、昼、昏、夜也。

【译文】

太阳从东方旸谷升起,在咸池里洗澡,在扶桑枝下拂过,这个时候称作晨明。升上扶桑枝头,将开始一天的旅程,这个时间叫朏明。到了曲阿山,称为旦明。到达多水的曾泉之处,这时称为早食。到达东方的桑野,叫做晏食。到达衡阳山,这时称为隅中。到达昆吾,这时是正中。到达乌次山,这时叫小还。到达西南悲谷,叫做 时。到了西北女纪,这时叫大还。到达渊虞,叫做高舂。到达西北连石山,这时叫下舂。到了悲泉,羲和为太阳驾车停止了,拉车的六条龙也休息了,这时叫悬车。到达虞渊,叫做黄昏。到达北方蒙谷山,这叫做定昏。太阳进入到虞渊的水边,在蒙谷水边放射着光芒。所行的地方是天下九州七舍,共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分别为早晨、白天、黄昏、黑夜。

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 〔1〕 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2〕 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脩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脩。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 〔3〕 正月指寅,十二月指子,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4〕 指寅,则万物螾,律受太蔟; 〔5〕 太蔟者,蔟而未出也。 〔6〕 指卯,卯则茂茂然,律受夹钟; 〔7〕 夹钟者,种始荚也。指辰,辰则振之也,律受姑洗; 〔8〕 姑洗者,陈去而新来也。指巳,巳者生已定也,律受仲吕; 〔9〕 仲吕者,中充大也。 〔10〕 指午,午者忤也,律受蕤宾; 〔11〕 蕤宾者,安而服之。指未,未昧也,律受林钟; 〔12〕 林钟者,引而止也。 〔13〕 指申,申者呻之也,律受夷则; 〔14〕 夷则者,易其则也,德以去矣。指酉,酉者饱也,律受南吕; 〔15〕 南吕者,任包大也。 〔16〕 指戌,戌者灭也,律受无射; 〔17〕 无射,入无厌也。指亥,亥者阂也,律受应钟; 〔18〕 应钟者,应其钟也。指子,子者兹也,律受黄钟; 〔19〕 黄钟者,钟已黄也。指丑,丑者纽也,律受大吕; 〔20〕 大吕者,旅旅而去也。其加卯、酉,则阴阳分,日夜平矣。 〔21〕 故曰: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

【注释】

〔1〕乘:《汉书· 朱云传》颜师古注: “因也。”即依附义。 就:靠近。

〔2〕仰:向。

〔3〕帝:天帝。 运:旋转。斗柄左旋。 斗:北斗。 反:返回。

〔4〕寅:《史记· 律书》: “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 “十二月”:《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太平御览· 时序部》一作“十一月”。 “子”:《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补注》本作“丑”。“丑”字是,“子”字误。 匝:周。

〔5〕“则万物螾”:《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史记· 律书》作: “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知有脱文。 律: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用来定音或候气的仪器。蔡邕《月令章句》: “截竹为管谓之律。” 受:对应,接受。 太蔟:《史记· 律书》: “泰蔟者,言万物蔟生也,故曰太蔟。”十二律之一,正月律。

〔6〕蔟:《白虎通义· 五行》: “蔟者凑也,言万物始大,凑地而出也。”即聚集义。

〔7〕卯:《史记· 律书》: “卯之为言茂也。” 茂茂然:草木冒地而出的样子。 夹钟:《史记· 律书》: “夹钟者,言阴阳相夹厕也。”

〔8〕辰:《史记· 律书》: “辰者,言万物之蜄也。” 振:振动,振作。 姑洗:《史记· 律书》: “姑洗者,言万物洗生。”

〔9〕巳:《史记· 律书》: “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 仲吕:《史记· 律书》: “中吕者,言万物尽旅而西行也。”

〔10〕中充大:即充斥大地的意思。

〔11〕午:《史记· 律书》: “午者,阴阳交。” 忤:违反,抵触。 蕤宾:《史记· 律书》: “言阴气幼少,故曰蕤;痿阳不用事,故曰宾。”

〔12〕未:《史记· 律书》: “未者,味也。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林钟:《史记· 律书》: “林钟者,言万物就死气林林然。”林,通“ ”。《说文》: “ ,止也。”

〔13〕引:引退。

〔14〕夷则:《史记· 律书》: “夷则者,言阴气之贼万物也。”

〔15〕酉:《史记· 律书》: “酉者,万物之老也。” 南吕:《史记· 律书》: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

〔16〕任包大:即阳气包裹阴气之义。任,通“妊”。

〔17〕戌:《史记· 律书》: “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 无射:《史记· 律书》: “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馀也。故曰无射。”

〔18〕亥:《史记· 律书》: “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应钟:《史记· 律书》: “应钟者,阳气之应,不用事也。”

〔19〕子:《史记· 律书》: “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黄钟:《史记· 律书》: “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

〔20〕丑:《史记· 律书》正义: “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 大吕:《白虎通义· 五行》: “十二月律之谓大吕者何?大者,大也。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阴不许也。吕之为言拒也,旅抑拒难之也。”

〔21〕“其加卯、酉”三句: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当在前“日短而夜脩”下。 卯:指春分点。 酉:指秋分点。

十二律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图

说明:

1. 横线表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

2. 虚线表示十二律与二十四节气之变化。

3. 下行数字表示十二律之管长。

【译文】

夏至的时候是阴气依附阳气,因此万物靠近它而逐渐死亡;冬至的时候阳气依附阴气,所以万物向着它而逐渐复苏。白昼,是阳的分界;夜晚,是阴的分界。所以阳气胜就会昼长而夜短,阴气胜就会昼短而夜长。

天帝布张四维,用北斗围绕它们旋转,每月北斗旋转一辰,十二月后又回到它开始的地方。正月斗柄指向寅位,十二月斗柄指向丑位,一年运行一周,这样终而复始地运行下去。斗柄指向寅位,寅就是万物复苏活动的样子,十二律中由太蔟来配合。太蔟,就是聚集而没有进出的意思。指向卯位,卯就是草木冒地而出的样子,十二律中由夹钟来配合。夹钟,就是种子开始结荚的意思。指向辰位,辰就是使万物振作的意思,十二律中由姑洗与之相配。姑洗,就是陈去新来的意思。指向巳位,巳就是生长已经定型的意思,十二律中由仲吕来配合。仲吕,就是万物充斥大地的意思。指向午位,午就是阴、阳二气相背的意思,十二律中由蕤宾来配合。蕤宾,就是阴气安定而阳气宾服的意思。指向未位,未就是阴气将走向暗昧的意思,十二律中由林钟来配合。林钟,就是阳气极盛就此停止并引退的意思。指向申位,申是万物受约束而呻吟之意,十二律中由夷则与之配合。夷则,就是改变阳气极盛的规则的意思,旺气将要离开了。指向酉位,酉就是秋熟作物子粒饱满,可以收割的意思。十二律中由南吕来配合。南吕,就是阳气包裹阴气之意。指向戌位,戌是万物尽灭的意思,十二律中由无射来与之配合。无射,就是万物衰落,阳气消失之意。指向亥位,亥就是阳气闭藏之意,十二律中由应钟来配合。应钟,就是应时聚藏的意思。指向子位,子就是万物在地下滋生之意,十二律中由黄钟来配合。黄钟,就是阳气聚集黄泉之下的意思。指向丑位,丑就是寒气纽结待解的意思,十二律中由大吕来相配合。大吕,就是阳气从地下缓慢离去的意思。在它们中间增加卯、酉(春分、秋分),那么就会阴阳平分,日夜相等了。因此说: “规”使万物生存,“矩”使万物凋零,“衡”使万物生长,“权”使万物隐藏,“绳”处在天地中央,成为确定四季的依据。

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1〕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兵重三罕以为制。 〔3〕

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 〔4〕 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 〔5〕 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 〔6〕 日冬至,德气为土。 〔7〕 土色黄,故曰黄钟。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 〔8〕 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七十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钟大数立焉。 〔9〕

【注释】

〔1〕“道曰规”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 “曰规”二字,与上下文义不相属。此因上文“故曰规生矩杀”而误衍也。《宋书· 律志》作“道始于一”,无“曰规”二字。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云:《五行大义》论律吕引《淮南子》云: “数始于一。”作“数”不作“道”。无“曰规”二字。 道:指宇宙本原。 一:指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庄子· 天地》: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列子· 天瑞》: “一者,形变之始也。”

〔2〕“故曰”几句:见于《老子》四十二章。

〔3〕时:季节。 三饭:《仪礼· 有司彻》: “尸又三饭。”古代礼制,祭祀用尸代表被祭祀的鬼神。尸含一口饭叫一饭,士礼用三饭。 三踊:即三次椎胸顿足号哭之意。《史记· 齐太公世家》: “(晏婴)开门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 “兵重三罕”: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重”、“罕”二字,义不可通。“重”当为“革”,“罕”当为“军”。言兵革之事以三军为制也。郑良树《淮南子斠理》云:《喻林》九七引“罕”正作“军”。又《五行大义》引《淮南子》云: “兵有三令。”

〔4〕参:三倍。 如:为。 调:和。

〔5〕“因而九之”句:每寸九分,共八十一分。黄钟之长八十一分之说,历代律家宗之。南宋蔡元定《律吕新书》: “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

〔6〕土德:金木水火土五德之一。土色黄,为五色之首。 种:施种。

〔7〕德气:指自然界所表现的旺气。

〔8〕“分为雌雄”句:十二律中分为阳六律、阴六吕。 副:相配。

〔9〕“七十万”:《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作“十七万”,当是。 黄钟大数:即177 147。其计算方法是:

子 置 1=1

丑 3 1 =3

寅 3 2 =9

卯 3 3 =27

辰 3 4 =81

巳 3 5 =243

午 3 6 =729

未 3 7 =2 187

申 3 8 =6 561

酉 3 9 =19 683

戌 3 10 =59 094

亥 3 11 =177 147

以上计算,《史记· 律书》“生钟分”、《汉书· 律历志上》,与《淮南子》不同。《后汉书· 律历志》、郑玄《礼记· 月令》注等,与《淮南子》相同。

【译文】

道,从“一”开始,到了“一”便不再产生,但是可以分为阴气、阳气,阴气、阳气结合可以生出万物。因此《老子》中说: “一”产生“二”,“二”产生“三”,“三”产生万物。用来表示天地运行时间,三月称为一季;祭祀时尸享用三饭作为祭礼;行丧礼时要扑向死者三次痛哭作为礼节;行军作战时要申明三次命令作为军纪。

用三乘以所用的律管,三三而为九,所以黄钟的管长定为九寸,而宫音便能够和谐。(每寸九分),因此用九乘九,九九八十一,所以黄钟管长八十一分便确立了。黄色是土德所表现出来的颜色,钟是大气所施种的意思。冬至的时候,自然界所体现出来的旺气是土,土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称之为黄钟。“律”的数目是六,又分为雌雄两类,所以说用十二律来配合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各自又以三倍生成,所以先置一而从一到十一月都用三来相乘,第十二个月便得到分母是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的数字,这样黄钟律的大数便可以确立了。

凡十二律,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 〔1〕 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 〔2〕 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二,主十月,上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

【注释】

〔1〕成:组成。 立:成立。 如:为。 八窍:八个孔洞。《孔子家语· 执辔》: “龁吞者八窍而卵生。”

〔2〕写:摹仿。“写凤之音”,据《吕览· 古乐》载,黄帝乐官伶伦模仿凤凰鸣叫之音,而定十二律。 八生:隔八相生法。《吕览· 音律》、《汉书· 律历志》与《淮南子》相同。其管长计算是:

黄钟九寸

隔八相生图

【译文】

在十二律与五音搭配上,如果黄钟是宫调,那么太蔟是商,姑洗是角,林钟是徵,南吕是羽。万物是用三来组成的,音调是分为五阶的。三和五相加得八,所以卵生的动物有八个孔窍。音律开始建立的时候,是模仿凤凰鸣叫的声音,所以音律的规定是隔八相生。黄钟为宫调,那么宫调便是五音的主宰。所以黄钟处在十二地支子位,它的长度数是八十一分,主管十一月之气,下生林钟。林钟的管长是五十四分,主管六月之气,上生太蔟。太蔟的管长是七十二,主管正月之气,下生南吕。南吕的管长是四十八,主管八月之气,上生姑洗。姑洗的长度是六十四,主管三月,下生应钟。应钟的管长是四十二,主管十月之气,上生蕤宾。蕤宾的管长五十七,主管五月,上生大吕。大吕的管长是七十六,主管十二月之气,下生夷则。夷则的管长是五十一,主管七月之气,上生夹钟。夹钟的管长是六十八,主管二月之气,下生无射。无射的管长四十五,主管九月之气,上生仲吕。仲吕的管长六十,主管四月之气,这样十二律的相生便结束了。

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 〔1〕 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 〔2〕 日冬至,音比林钟,浸以浊; 〔3〕 日夏至,音比黄钟,浸以清。 〔4〕 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 〔5〕 甲子,仲吕之徵也; 〔6〕 丙子,夹钟之羽也;戊子,黄钟之宫也;庚子,无射之商也;壬子,夷则之角也。

【注释】

〔1〕“徵生宫”二句:刘绩《补注》本: “当作宫生徵,徵生商。”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宋书· 律志》、《晋书· 律历志》并作“宫生徵,徵生商”。 正音:古代对宫商角徵羽五音及黄钟、太蔟、姑洗、林钟、南吕,都叫正音。因其律数为整数。 比:相近。 和:从姑洗隔八至应钟,生出一个“变宫”,称为“和”。蔡宾牟、袁运开《中国物理学史》认为: “变宫”与“羽”的拍音近70,尚且可以说“比于正音”。

〔2〕缪:应钟隔八至蕤宾,生出一个“变徵”,称为“缪”。“变徵”与“角”的拍音近于33,自然不能“比于正音”。

〔3〕浸:逐渐。 浊:低音。

〔4〕清:高音。

〔5〕二十四时:即二十四节气。

〔6〕“甲子”等五子:皆干支纪日。黄钟配五子,则各居其室,各应其声,始于戊子,卒于丁亥,而合六十律。

五音十二律旋宫以当六十甲子表

【译文】

宫音生出徵音,徵音生出商音,商音生出羽音,羽音生出角音,角音生出姑洗,姑洗隔八为应钟,(生出一个变宫),同上述正音相并列,因此称为“和”。应钟隔八相生为蕤宾,(生出一个变徵),不能同正音相比并,因此称为“缪”。冬至的时候,与十二律相配的为林钟,逐渐降为最低音;夏至的时候,与十二律配合的为黄钟,逐渐上升为最高音。

用十二律可以表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变化:甲子处于仲吕之徵时,(是冬至的开始);丙子处于夹钟之羽时,(是冬至后十三日);戊子处于黄钟之宫时,(是冬至后二十五日);庚子处于无射之商时,(是冬至后三十七日);壬子处于夷则之角时,(是冬至后第四十九日)。

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 〔1〕 黄钟之律脩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 〔2〕 音以八相生,故人脩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 〔3〕 有形则有声。音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4〕

【注释】

〔1〕天道:指自然的规律。

〔2〕幅:布帛的宽度。

〔3〕寻:古代长度单位,即八尺。《说文》: “寻,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吕览· 悔过》高诱注: “八尺曰寻。”高从许说。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淮南》云: “人臂四尺,寻自倍,故八尺曰寻。”正文“人脩八尺”,“八”当作“四”。

〔4〕制:定制。

【译文】

古代制定的长度、容量、轻重的标准,是从自然界的客观实物中产生的。黄钟的律管长九寸。万物是按照三倍的规律产生,三九二十七,所以布帛的宽度定为二尺七寸。音律是隔八相生的,因此人的臂长是四尺,一寻是人自身臂长的一倍,因此八尺作为“寻”的标准。有形体之物就会有声音产生。音律的数目是五个,用五来乘八,五八四十,因此四丈而作为一匹。一匹,是中等之人的身长,一匹而成为裁制的长度规定。

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 〔1〕 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以当日。 〔2〕 日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 〔3〕 其以为量,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 〔4〕 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 〔5〕 天有四时以成一岁,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两而为一斤。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故三十斤为一钧。四时而为一岁,故四钧为一石。 〔6〕 其以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下生者倍,以三除之; 〔7〕 上生者四,以三除之。 〔8〕

【注释】

〔1〕蔈:高诱注: “禾穗粟孚甲之芒也。”按:通“秒”。《说文》: “秒,禾芒也。” 定:形成。

〔2〕律:指十二律。 辰:十二辰。

〔3〕“日之数十”句:指甲、乙、丙……,共十位。

〔4〕量:《说文》: “称轻重也。” 铢:古代重量单位。诸说不同。

〔5〕衡:称。

〔6〕石:重量单位。《说文》: “䄷,百二十斤也。”“石”为借字。

〔7 〕“下生者倍”二句:即

〔8〕“上生者四”二句:即 。《史记·律书》: “生黄钟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与《淮南子》相同。如上四句,就是对上文“隔八相生”的总结。

【译文】

秋分后谷物果实的芒已经形成,芒成形后谷物便成熟了。乐律的数目是十二个,所以十二个蔈累积在一起便成为一粟,十二粟的累积便定为一寸。乐律的数目与十二辰相当,五音的倍数与十干相同,日干的数目是十,因此十寸而为一尺,十尺而为一丈。它作为重量单位,十二个粟重量为一分,十二分重为一铢,十二铢而定为半两。秤有左右两边,因此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倍,所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天有四季才能成为一岁,因而用四倍乘它,四四十六,所以十六两定为一斤。三个月而成为一季,三十天而成为一月,所以三十斤定为一钧。四季而成为一岁,所以四钧便为一石。它作为音律的规定是这样的,一律中可以生出五音,十二律便可以产生六十音。因而在此基础上扩大六倍,六六三十六,因此三百六十音便相当一岁的时间。因此律历的规定,是出于自然的规律。十二律相生时,下生的增加一倍,用三来除它,便是 ;上生的增加四倍,用三来除它,便是

太阴元始,建于甲寅。 〔1〕 一终而建甲戌,二终而建甲午,三终而复得甲寅之元。 〔2〕 岁徙一辰,立春之后,得其辰而迁其所顺,前三后五,百事可举。 〔3〕

【注释】

〔1〕太阴:即与“木星”相对应的“太岁”。又称“太阴”。 元始:开始。 甲寅、甲戌、甲午:指的是太阴纪年。

〔2〕一终:即1520年。 二终:即3040年。 三终:4560年。“三终”句:即回到甲寅年纪年的起点。

〔3〕徙:迁徙。 得:合乎。 辰:指十二辰。 迁:改变。 顺:顺序。 三、五:即三、五天。 举:施行。

【译文】

太阴纪年开始,定在甲寅之年。一终即1520年定在甲戌之年,二终即3040年定在甲午之年,三终即4560年又回到甲寅年元月一日零时开始之时。太阴每年行进十二辰中的一辰,在立春之后,合于十二辰的度数,而改变其运行顺序。太阴到达各辰前三天或后五天,各项事业都可以施行。

太阴所建,蛰虫首穴而处,鹊巢乡而为户。 〔1〕 太阴在寅,朱鸟在卯,句陈在子,玄武在戌,白虎在酉,苍龙在辰。 〔2〕 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 〔3〕 午为定;未为执,主陷; 〔4〕 申为破,主衡; 〔5〕 酉为危,主杓; 〔6〕 戌为成,主少德;亥为(牧)[收],主大德; 〔7〕 子为开,主太岁; 〔8〕 丑为闭,主。 〔9〕

【注释】

〔1〕建:即建元。纪年开始。 首穴:头部隐于穴中。 乡:通“向”。

〔2〕句陈:即钩陈星。在紫微垣内,靠近北极,又谓之极星。共有六星。 “太阴”以下数句:以“太阴”之位置,确定二十八宿及句陈之位置,以便于占验。

〔3〕建、除:又称作建除十二神、建除十二辰。古代占卜用十二地支定方位、岁月,以占人事吉凶,每辰皆有专名。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楚帛书《式盘》,《汉书· 艺文志》“五行”有《转位十二神》,疑与此相似。

〔4〕陷:攻陷。

〔5〕衡:平衡。

〔6〕杓:斗杓,指小岁。

〔7〕“牧”:《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作“收”。当正。

〔8〕“太岁”: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此“太岁”亦当为“大岁”,写者误加点耳。斗杓为小岁,咸池为大岁。

〔9〕“主”:《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主”下有“太阴”二字。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 “主”下当别有所主之事,而今脱去,上文云“太阴在寅”,何得又言“主太阴”乎?

【译文】

太阴建元之时,冬眠的动物正隐藏在穴中,鹊类筑巢向着门户。太阴运行在寅位的时候,朱雀七宿在卯位,句陈六宿在子位,玄武七宿在戌位,白虎七宿在酉位,苍龙七宿在辰位。太阴运行到寅月时为“建”。行于卯月时为“除”。行于辰月时为“满”。行于巳月时为“平”,主管万物生长;行于午月时为“定”;行于未月时为“执”,主管攻陷敌阵;行于申月时为“破”,主管平衡万物;行于酉月时为“危”,主管小岁;行于戌月时为“成”,主管人的最美的品德;行于亥月时为“收”,主管人的最高尚的品德;行于子月时为“开”,主管咸池大岁。行于丑月时为“闭”。

太阴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 〔1〕

太阴在卯,岁名曰单阏,岁星舍须女、虚、危,以十二月与之晨出东方,柳、七星、张为对。 〔2〕

太阴在辰,岁名曰执徐,岁星舍营室、东壁,以正月与之晨出东方,翼、轸为对。 〔3〕

太阴在巳,岁名曰大荒落,岁星舍奎、娄,以二月与之晨出东方,角、亢为对。 〔4〕

太阴在午,岁名曰敦牂,岁星舍胃、昴、毕,以三月与之晨出东方,氐、房、心为对。 〔5〕

太阴在未,岁名曰协洽,岁星舍觜雋、参,以四月与之晨出东方,尾、箕为对。 〔6〕

太阴在申,岁名曰涒滩,岁星舍东井、舆鬼,以五月与之晨出东方,斗、牵牛为对。 〔7〕

太阴在酉,岁名曰作鄂,岁星舍柳、七星、张,以六月与之晨出东方,须女、虚、危为对。 〔8〕

太阴在(戊)[戌],岁名曰阉茂,岁星舍翼、轸,以七月与之晨出东方,营室、东壁为对。 〔9〕

太阴在亥,岁名曰大渊献,岁星舍角、亢,以八月与之晨出东方,奎、娄为对。 〔10〕

太阴在子,岁名困敦,岁星舍氐、房、心,以九月与之晨出东方,胃、昴、毕为对。 〔11〕

太阴在丑,岁名赤奋若,岁星舍尾、箕,以十月与之晨出东方,觜雋、参为对。 〔12〕

【注释】

〔1〕摄提格:古代以太岁在天宫运转方向来纪年。太岁指向寅宫(斗、牛之间),称为摄提格。《史记· 历书》正义引孔文祥云: “以岁在寅正月出东方,为众星之纪,以摄提宿,故曰摄提;以其为岁月之首,起于孟陬,故云格。[格],正也。” “其雄”句:《周礼· 春官· 保章氏》郑玄注: “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按:雄,指木星,即岁星。雌,指太阴。 “十一月”:钱塘《天文训补注》: “《天官书》云‘正月’,《天文志》作‘十一月’。《史记》用周正,《淮南》、《汉志》用夏正。” 对:相对。

〔2〕单阏:《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李巡曰: “阳气推万物而起,故曰单阏。单,尽也。阏,止也。”

〔3〕执徐:《史记· 天官书》正义引李巡曰: “伏蛰之物皆敦舒而出,故曰执徐。执,蛰。徐,舒也。”

〔4〕大荒落:《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姚氏曰: “言万物皆炽盛而大出,霍然落落,故曰荒落。”

〔5〕敦牂:《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孙炎曰: “敦,盛;牂,壮也。言万物盛壮。”

〔6〕协洽:《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李巡曰: “阳气欲化万物,故曰[协洽]。协,和;洽,合也。”

〔7〕涒滩:《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李巡曰: “涒滩,物吐秀倾垂之貌也。”

〔8〕作鄂:《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李巡曰: “作咢,皆物芒枝起之貌。”

〔9〕戊:《道藏》本作“戌”。“戊”字误,当正。阉茂:《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孙炎曰: “万物皆蔽冒,故曰[阉茂]。阉,蔽;茂,冒也。”

〔10〕大渊献:《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孙炎曰: “渊,深也。大献万物于深,谓盖藏之于外矣。”

〔11〕困敦:《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孙炎曰: “困敦,混沌也。言万物初萌,混沌于黄泉之下也。”

〔12〕赤奋若:《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李巡曰: “言阳气奋迅。若,顺也。”

【译文】

岁星纪年法表

太阴在寅之时,它的岁名叫摄提格。它的对应雄星是岁星,岁星的位置在斗、牵牛二宿,在十一月早晨一起出现在东方,和它相对应的是东井、舆鬼二宿。

太阴在卯之时,它的岁名叫单阏。岁星运行的位置在须女、须、危三宿,在十二月早晨一起出现在东方,和它相对应的是柳、七星、张。

太阴在辰之时,它的岁名叫执徐。木星运行的位置在营室、东壁,在正月一起出现在东方,和它相对应的是翼、轸二宿。

太阴在巳之时,它的岁名叫大荒落。木星运行的位置在奎、娄,在二月一起出现在东方,角、亢二宿和它相对应。

太阴在午之时,它的岁名叫敦牂。岁星运行的位置在胃、昴、毕三宿,在二月一起出现在东方,氐、房、心三宿和它相对应。

太阴在未之时,它的岁名叫协洽。岁星运行的位置在觜雋、参二宿,在四月一起出现在东方,尾、箕和它相对应。

太阴在申之时,它的岁名叫涒滩。岁星运行的位置在东井、舆鬼二宿,在五月一起出现在东方,斗、牵牛和它相对应。

太阴在酉之时,它的岁名叫作鄂。木星运行的位置在柳、七星、张三宿,在六月一起出现在东方,须女、虚、危和它相对。

太阴在戌之时,它的岁名叫阉茂。木星运行的位置在翼、轸,在七月一起出现在东方,营室、东壁和它相对。

太阴在亥之时,它的岁名叫大渊献。岁星的位置在角、亢,在八月一起出现在东方,奎、娄和它相对。

太阴在子之时,它的岁名叫困敦。岁星的位置在氐、房、心三宿,在九月一起出现在东方,胃、昴、毕和它相对。

太阴在丑之时,它的岁名叫赤奋若。岁星的位置在尾、箕,在十一月一起出现在南方,觜雋、参和它相对应。

太阴在甲子,刑德合东方宫,常徙所不胜。 〔1〕 合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合。 〔2〕 所以离者,刑不得入中宫,而徙于木。 〔3〕 太阴所居曰德,辰为刑。 〔4〕 德,纲日自倍因,柔日徙所不胜。 〔5〕 刑,水辰之木,木辰之水,金火立其处。 〔6〕 凡徙诸神,朱鸟在太阴前一,钩陈在后三,玄武在前五,白虎在后六,虚星乘钩陈,而天地袭矣。 〔7〕

【注释】

〔1〕刑:杀气。 德:旺气。 合:聚合。 宫:古代天空区域划分为五宫:即东宫、南宫、中宫、西宫、北宫。参见《史记· 天官书》。常:按照规律。 不胜:不能制服。

〔2〕“合四岁”句:即从东往西、从西向南、从南至北、从北至东,四岁而刑德相合。 “离十六岁”句:刑德离合二十年一周期。

〔3〕入中宫: “德”入东西南北中五宫,“刑”入东南西北四宫。“刑”不入“土”(中宫),而可入“木”(东宫)。

〔4〕“曰”:《道藏》本、刘绩《补注》同。钱塘《天文训补注》: “日德”二字当作“日为德”。“曰”字误。

〔5〕纲日:古代阴阳家有阴阳相生相克的说法,择日行事。认为十日中有五刚、五柔,即五阴五阳。以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刚日,也叫奇日;以乙、丁、己、辛、癸五日为柔日,也叫偶日。纲即刚,古通。 “自倍因”:钱塘《天文训补注》: “(申)[甲]在东,丙在南,戊在中,庚在西,壬在北,为自倍因。”按:以钱氏所注,“德”于“纲日”可自行东、南、中、西、北宫,皆吉。倍,疑通“培”。《广韵》“灰”韵: “培,随也。”因,《吕览· 君守》高诱注: “犹顺也。”

〔6〕“刑”以下几句:钱塘《天文训补注》: “子辰申,水也。卯未亥,木也。丑巳酉,金也。寅午戊,火也。”按:分别代表水、北方、冬季;木、东方、春季;金、西方、秋季;火、南方、夏季。 “水辰之木”句:意为:刑杀之气进入北方、东方,会使冬季变为春季。 “木辰之水”句:意为:刑杀之气进入北方、西方,会使春天变为冬天。

〔7〕虚星:北方玄武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二颗。 乘:《小尔雅· 广言》: “凌也。” 袭:和。

【译文】

太阴在甲子之岁,肃杀之气与旺气聚合在东方之宫,按照规律运行到它不能制服的各宫。(从东方宫到北方宫,从西向南,从南向北,从北向东),刑、德聚合四年后,便开始分离,分离十六年后又回到了原位。所以分离的原因,是刑杀之气不能进入中宫(土),而可以运行到东宫(木)。太阴所居留的地方,太阳为“德”,月亮为“刑”。“德”,在十个天干中的刚日(即奇日),可自然运行各宫;在柔日(偶日)运行到不能制服的地方。“刑”,刑杀之气运行到北方(水)、东方(木),会使冬季(水)变成春季(木);刑杀之气进入到北方(水)、西方(金),会使春天(木)变成冬天(水)。而金(西方、秋天)、火(南方、夏天)则处于原位。太阴处在寅位,各神的运行情况是:朱鸟在太阴之前,距离第一;钩陈在太阴后面,距离第三;玄武在太阴前面,距离第五;白虎在太阴后面,距离第六;虚星处在钩陈之上,这样天地就会出现平和的景象。

凡日,甲刚乙柔,丙刚丁柔,以至于癸。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 〔1〕 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故五胜生一,壮五,终九,五九四十五,故神四十五日而一徙。 〔2〕 以三应五,故八徙而岁终。 〔3〕

【注释】

〔1〕“木生于亥”诸句:五行与十二辰(十二月)相配是这样的:

〔2〕五胜:五行相胜。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生一:生于一个月。 壮:壮健。 终:终结。 神:指北斗之神。

〔3〕三:指五行中每一行从生到死经过三辰。 八徙:即45×8=360(日)。

【译文】

十干纪日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刚五柔。五行中的木生于十二辰中的亥,强壮在卯,死亡在未,亥、卯、未三辰都属于木。火生在寅,强壮在午,死亡在戌,寅、午、戌三辰都属于火。土从午产生,强壮在戌,死亡在寅,午、戌、寅三辰都属于土。金从巳产生,强壮在酉,死亡在丑,巳、酉、丑三辰都属于金。水从申产生,强壮在子,死亡在辰,三辰都属于水。所以五行相胜,每行产生在第一个月,强壮在第五个月,终结在第九个月。五行乘以九便是四十五,所以北斗之神斗柄移动分为四十五日一段(三个节气)。五行中每行从生到死占据三个时节,因此斗柄运行八段(即360日)而一岁终结。

凡用太阴,左前刑,右背德,击钩陈之冲辰,以战必胜,以攻必克。 〔1〕 欲知天道,以日为主,六月当心,左周而行,分而为十二月,与日相当,天地重袭,后必无殃。 〔2〕

【注释】

〔1〕击:攻击。 冲辰:冲击之星。《汉书· 艺文志》“兵阴阳”序云: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可与此相参。

〔2〕心: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主星叫商星,又叫鹑火、大火、大辰。 “左周而行”句: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而行,黄道就是想象中太阳绕地的轨道。黄道和赤道相交的两点分别是春分和秋分,两“分”的中间,便是夏至、冬至。四季分出后,便可以分出十二个月来。

【译文】

大凡用太阴来观察阴、阳变化,它的左面、前方是“刑”,它的右面、背面是“德”。在钩陈星冲击其他星辰之时,兴兵征伐必定取胜;用来攻取,所战必克。要想知道天道的变化,要依据太阳为主,六月份时,正对着心宿,向左绕地球而行(实际地球绕太阳而行),可以分为十二个月。太阴同太阳运行相称,天地运行和谐时,以后必定没有祸殃。

(星)[日],正月建营室,二月建奎、娄,三月建胃,四月建毕,五月建东井,六月建张,七月建翼,八月建亢,九月建房,十月建尾,十一月建牵牛,十二月建虚。 〔1〕

【注释】

〔1〕“星”:《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高诱注: “星”宜言“日”。《明堂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仲春之月在奎、娄,季春之月在胃。此言“星正月建营室”,字之误也。

【译文】

太阳正月处于二十八宿中的营室的位置,二月处在奎、娄的位置,三月处在胃宿的位置,四月处在毕星的位置,五月处在东井的位置,六月处在张星的位置,七月处在翼星位置,八月处在亢星的位置,九月份处在房星的位置,十月份处在尾星的位置,十一月份处在牵牛的位置,十二月处在虚星的位置。

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斗二十六,牵牛八,须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东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卯十一,毕十六,觜嶲二,参九,东井三十三,舆鬼四,柳十五,七星、张、翼各十八,轸十七。 〔1〕 凡二十八宿也。

【注释】

〔1 〕分度:即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度数。东方苍龙七宿为 度,北方玄武七宿98度,西方白虎七宿80度,南方朱雀七宿112度,共 度。

【译文】

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夹角可以分为不同的度数: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心宿五度,尾宿十八度,箕星十一度四分之一,斗宿二十六度,牵牛八度,须女十二度,虚十度,危十七度,营室十六度,东壁九,奎十六度,娄十二度,胃宿十四度,昴宿十一度,毕宿十六度,觜嶲二度,参宿九度,东井三十三度,舆鬼四度,柳宿十五度,七星、张宿、翼宿各十八度,轸星十七度。总共二十八宿 度。

星部地名:角、亢,郑;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牵牛,越;须女,吴;虚、危,齐;营室、东壁,卫;奎、娄,鲁;胃、昴、毕,魏;觜嶲、参,赵;东井、舆鬼,秦;柳、七星、张,周;翼、轸,楚。 〔1〕

【注释】

〔1〕星部地名:这是古代分野观。即把天空二十八宿与各国联系起来。这里沿袭的是先秦诸侯国之划分。

【译文】

二十八宿与中国境内各国对应关系是这样的:角、亢二宿代表郑国,氐、房、心三宿为宋国,尾、箕二宿为燕国,斗、牵牛二宿是越国,须女是吴国,虚、危二宿是齐国,营室、东壁是卫国,奎、娄二宿属鲁,胃、昴、毕三宿属魏,觜嶲、参属赵,东井、舆鬼属秦,柳、七星、张属周,翼、轸二宿属楚。

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其对为冲,岁乃有殃。 〔1〕 当居而不居,越而之他处,主死国亡。 〔2〕

太阴治春,则欲行柔惠温凉。 〔3〕 太阴治夏,则欲布施宣明。 〔4〕 太阴治秋,则欲脩备缮兵。太阴治冬,则欲猛毅刚强。三岁而改节,六岁而易常,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 〔5〕

【注释】

〔1〕冲:冲撞的星。

〔2〕居:停留。“当居而不居”句,指木星有盈缩的情况。

〔3〕“温凉”:俞樾《诸子平议》云:当作“温良”。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谓作“谅”,有诚信义。

〔4〕宣明:宣布,明白。

〔5〕衰:《太平御览》卷十七引注作: “衰,疾也。” 康:通“荒”。灾荒。《太平御览· 时序部》二引作“十二岁而一荒”。

【译文】

岁星所居留的时候,五谷丰收,和它相对的有星冲犯,这样的年岁便有祸殃。应当居留而没有居留,却行到了其他的地方,国君将会死去,国家将要灭亡。

太阴治理春天的时候,那么应该实行宽缓温和的政策。太阴治理夏天的时候,那么应把财物施舍众人,向人民宣明意旨。太阴治理秋天,那么就要修缮完备兵器。太阴治理冬天,那么就要实行刚强而严厉的措施。三年而改换一次节序,六年而改变一次法规,所以三岁而出现一次小的饥荒,六年出现一次疫病,十二年出现一次灾荒。

甲齐,乙东夷,丙楚,丁南夷,戊魏,己韩,庚秦,辛西夷,壬卫,癸越。 〔1〕 子周,丑翟,寅楚,卯郑,辰晋,巳卫,午秦,未宋,申齐,酉鲁,戌赵,亥燕。

【注释】

〔1〕“甲齐”诸句:这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代表各诸侯国,古人用来占卜吉凶。亦载于《开元占经》、《汉书· 天文志》等。

【译文】

甲代表齐国,乙代表东夷诸国,丙代表楚国,丁代表南夷各国,戊表示魏国,己代表韩国,庚代表秦国,辛代表西夷各国,壬代表卫国,癸代表越国。子代表周朝,丑代表翟国,寅代表楚国,卯代表郑国,辰代表晋国,巳代表卫国,午代表秦国,未代表宋国,申代表齐国,酉代表鲁国,戌代表赵国,亥代表燕国。

甲乙寅卯,木也; 〔1〕 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曰义,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专,母胜子曰制,子胜母曰困。 〔2〕 以胜击杀,胜而无报; 〔3〕 以专从事,(专)而有功; 〔4〕 以义行理,名立而不堕;以保畜养,万物蕃昌;以困举事,破灭死亡。 〔5〕

【注释】

〔1〕“甲乙”等句:用天干、地支表示五行。

〔2〕义、保、专、制、困:当是占卜之语。《抱朴子· 登涉篇》云:《灵宝经》曰: “所谓宝日者,谓支干上生下之日也;所谓义日者,支干下生上之日也;所谓制日也,支干上克下之日也;所谓伐日者,支干下克上之日也。”可与此相参。

〔3〕“以胜”句: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当作“以制击杀”。击杀:攻击,杀伐。

〔4〕从事:处理事务。 “而有功”:《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同。刘绩《补注》本“而”上有“专”字。当脱。

〔5〕举事:起事。

【译文】

干支中的甲乙、寅卯,代表木;丙丁、巳午,代表火;戊己、四季,代表土;庚辛、申酉,代表金;壬癸、亥子,代表水。水可以生木,木老可以生火,火尽可以为土,土中可以生金,金中可以生水。干支中下生上(子生母)叫“义”,上生下(母生子)叫“保”,上下相称(子、母)叫“专”,上克下(母胜子)叫“制”,下克上(子胜母)叫“困”。用“制”日攻取杀伐,可以取胜而不会得到报复。用“专”日来处理事务,用心专一而会成功;用“义”日来进行治理,名声建立而不会坠毁;用“保”日来畜养万物,就会繁衍昌盛;用“困”日来起事,就会失败而死亡。

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 〔1〕 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 〔2〕 太阴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 〔3〕 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故为奇辰。 〔4〕 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处为合。 〔5〕 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合。 〔6〕 合于岁前则死亡,合于岁后则无殃。

【注释】

〔1〕雌雄: “雌”指阴建,即厌日。与“阳建”反向而行。下文亦称“太阴”。“雄”指阳建,即北斗斗柄。自东向西向南左旋。 “从”:《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 “从”当为“徙”,字之误也。 “左行”、“右行”:即斗柄左旋,“雌”神右旋。

〔2〕午:指夏至。夏至阴生,故曰“谋刑”。 子:指冬至。冬至阳生,故曰“谋德”。

〔3〕厌日: “雌”神所居之日叫“厌”。《周礼· 春官· 占梦》贾公彦疏: “建,谓斗柄所建,谓之阳建,故左还于天。厌,谓日前一次,谓之阴建,故右还于天。”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 “厌日”本无“日”字,因下句“厌日”而衍也。

〔4〕堪舆:《文选· 扬雄〈甘泉赋〉》李善注引《淮南子》云: “堪舆行,雄以知雌。”许慎注: “堪,天道也;舆,地道也。”知正文无“音”字。 奇辰:指十二辰中的单数。

〔5〕子母:母为天干,子为地支。

〔6〕八合:钱塘《天文训补注》: “十一月,丙午为一合。二月,乙酉为二合。三月,甲戌为三合。四月,癸亥为四合。五月,壬子为五合。八月,辛卯为六合。九月,庚辰为七合。十月,丁巳为八合。”

八合之图

[清]钱塘《天文训补注》

【译文】

北斗之神有雌雄,即阴建(太阴)和斗柄。十一月斗柄指向子位,每月移动一辰,斗柄向左运转,阴建向右运行。五月份时雌雄相合于夏至“午”辰,谋划施行刑杀;十一月雌雄合于冬至“子”位,谋划施行恩德。太阴所居的日前那一辰,叫“厌日”,“厌日”不能够作各样事情。雌、雄和天地都在缓慢地运行,雄的斗柄凭借音声可以知道雌的太阴,所以叫“奇辰”。计数从甲子开始,天干、地支,子、母相配,所配合之处称为“合”。十干、十二辰,相配可以得到六十,为一个周期,一年共有八合。干、支相配在太岁之前便预示死亡,相配在太岁之后便不会出现祸殃。

甲戌,燕也;乙酉,齐也;丙午,越也;丁巳,楚也;庚申,秦也;辛卯,戎也;壬子,代也;癸亥,胡也;戊戌、己亥,韩也;巳酉、己卯,魏也;戊午、戊子。 〔1〕 八合天下也。

【注释】

〔1〕“甲戌,燕也”以下数句:即八合所代表的诸侯国和地区,用于占卜。 “庚申”:钱塘《天文训补注》云: “申”当为“辰”,字之误也。“戊午、戊子”句:钱塘《天文训补注》云: “脱二合。”

【译文】

干支相配,甲戌代表燕,乙酉代表齐,丙午代表越,丁巳代表楚,庚辰代表秦,辛卯代表戎,壬子代表代,癸亥代表胡,(这是八次大会)。戊戌,己亥,代表韩;巳酉,己卯,代表魏;戊午,戊子。(这是八次小会)。这样大、小八次会合于天下。

太阴、小岁、星、日、辰,五神皆合,其日有云气风雨,国君当之。 〔1〕 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或曰天一,或曰太阴。 〔2〕 太阴所居,不可背而可乡。北斗所击,不可与敌。

【注释】

〔1〕小岁:指北斗第五至第七颗星。即“斗杓为小岁”。 辰:指北极星。也叫“北辰”。

〔2〕青龙:即太岁。

【译文】

太阴、斗杓、岁星、太阳、北极星,五神如果都能聚合,那一天将会出现云气和风雨,国君要能承当它。天神中最尊贵的,没有超过太岁的,有的叫天一,有的叫太阴。太阴所居留的时候,不可以背着它,而可以向着它。北斗所要打击的,不可以和它相敌对。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 〔1〕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 〔2〕 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3〕 天(地)[有]九重,人亦有九窍; 〔4〕 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 〔5〕 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 〔6〕 以日冬至,数来岁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 〔7〕 不满五十日,日减一(十)[升]; 〔8〕 有馀日,日益一升。有其岁司也。 〔9〕

说明:

此图为《淮南子》中原图。钱塘《天文训补注》云: “此明太阴在四仲四钩、岁星行三宿二宿并太岁所在图也。”岁星即木星,太阴为假想的与木星运行方向相反的星辰,无超辰现象。古人用以纪年。图中包括四方、四季、五行(生壮老转化)、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月)、二十八宿等内容。此图有讹误,钱氏已作了校正(参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附录)。

【注释】

〔1〕设:设置。

〔2〕错:交错。 “或死或”:《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下“或”字下有“生”字,当补。

〔3〕孔窍:指眼、耳、鼻、口等器官。

〔4〕“地”:《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作“有”。 九重:即九野。扬雄《太玄》云: “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一说九层天。 九窍:阳窍七:眼、耳、鼻、口。阴窍二:大、小便处。

〔5〕十二节:当指十二经脉。《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6〕逆:违背。

〔7〕朔日:即阴历每月初一。 “五十日”句:指冬至至正月初一的日数,是中数。多则为五十九日,少则有三十日。

〔8〕“十”:《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作“斗”。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太平御览· 时序部》十三、十四引作“升”。于大成《天文校释》:《北堂书钞》百五十三、《天中记》五引亦作“升”。当正。

〔9〕司:伺望。通“伺”。

【译文】

天地设置以后,分离而成为阴阳。阳从阴中产生,阴从阳中产生,阴阳互相交错,四维才能通达。有的死亡,有的产生,万物才能形成。用脚行走,用嘴呼吸的,没有比人更高贵的了,人的眼耳口鼻等器官,以及肢体,都和自然气息相通。天有九重,人也有九个孔洞;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以用来分制十二个月份,人也有四肢,用来贯通十二经脉;天有十二个月来分制三百六十日,人也有十二部位,来掌握三百六十个经络。所以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是违背生存法则的。从冬至日开始,计算到来年正月初一,如果正好是五十天,那么这一年中人民衣食便会充足;不满五十天的,每天的食粮可减少一升;超过五十天的,每天的食粮可增加一升。这些是由岁星运行来候望的。

摄提格之岁,岁早水,晚旱,稻疾,蚕不登,菽、麦昌,民食四升。寅。在甲曰阏蓬。 〔1〕

单阏之岁,岁和,稻、菽、麦蚕昌,民食五升。卯。在乙曰旃蒙。 〔2〕

执徐之岁,岁早旱,晚水,小饥,蚕闭,麦熟,民食三升。辰。在丙曰柔兆。 〔3〕

大荒落之岁,岁有小兵,蚕小登,麦昌,菽疾,民食二升。巳。在丁曰强圉。 〔4〕

敦牂之岁,岁大旱,蚕登,稻疾,菽、麦昌,禾不为,民食二升。午。在戊曰著雍。 〔5〕

协洽之岁,岁有小兵,蚕登,稻昌,菽、麦不为,民食三升。未。在巳曰屠维。 〔6〕

涒滩之岁,岁和,小雨行,蚕登,菽、麦昌,民食三升。申。在庚曰上章。 〔7〕

作鄂之岁,岁有大兵,民疾,蚕不登,菽、麦不为,禾虫,民食五升。酉。在辛曰重光。 〔8〕

掩茂之岁,岁小饥,有兵,蚕不登,麦不为,菽昌,民食七升。戌。在壬曰玄黓。 〔9〕

大渊献之岁,岁有大兵,大饥,蚕开,菽、麦不为,禾虫,民食三升。

困敦之岁,岁大雾起,大水出,蚕、稻、麦昌,民食三(斗)[升]。 〔10〕 子。在癸曰昭阳。 〔11〕

赤奋若之岁,岁有小兵,早水,蚕不出,稻疾,菽不为,麦昌,民食一升。

【注释】

〔1〕阏蓬:高诱注: “言万物锋芒欲出,拥遏未通,故曰阏蓬也。”

〔2〕旃蒙:高诱注: “言万物遏蒙甲而出也,故曰旃蒙。”

〔3〕柔兆:高诱注: “言万物皆生枝布叶,故曰柔兆也。”

〔4〕强圉:高诱注: “言万物刚盛,故曰强圉也。”

〔5〕著雍:高诱注: “言位在中央,万物繁养四方,故曰著雍也。”

〔6〕屠维:高诱注: “言万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维。屠,别;维,离也。”

〔7〕上章:高诱注: “言阴气上升,万物毕生,故曰上章也。”

〔8〕重光:高诱注: “言万物就成熟,(成)其煌煌,故曰重光也。”

〔9〕玄黓:高诱注: “言岁终,包任万物,故曰玄黓也。”

〔10〕“斗”:《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 “斗,本或作升。”王念孙《读书杂志》云: “斗”当为“升”。《开元占经》引此,正作“民食三升”。

〔11〕昭阳:高诱注: “阳气始萌,万物合生,故曰昭阳。”

【译文】

岁阴摄提随斗柄指寅之岁。这一年中雨季来得早,秋季出现旱灾,稻子生病,蚕不能生成,豆类、麦类繁茂,人民每天可食四升。处于十二辰寅位。在十干甲之时,叫作阏蓬。

指向卯辰为单阏之岁。这一年天气平和,稻谷、豆类、蚕业兴盛,人民可食五升。处于十二辰的卯位。在十干乙位时,叫旃蒙。

指向辰为执徐之岁。这一年旱情来得早,秋季出现大水,有小的饥荒,蚕早封茧,麦子能够成熟,人民可食三升。处于十二辰之辰位。在丙位之时,叫做柔兆。

指向巳为大荒落之岁。这一年有小的战争发生,蚕业小收成,麦子收成好,豆类病害严重,人民可食二升。处于十二辰巳位。在丁位之时,叫强圉。

指向午叫敦牂之岁。这一年有大旱灾,蚕业丰收,稻子收成差,菽、麦类丰收,禾苗不能长穗,人民可食二升。处于十二辰的午位。在戊位叫著雍。

指向未叫协洽之岁。这一年中有小规模的战争,蚕业收成好,水稻旺盛,豆类、麦子不能成熟,人民可食三升。处于未位。在己位叫屠维。

指向申位叫涒滩之岁。这一年中天气平和,小雨降落,蚕业收成好,豆类、麦类昌盛,民可食三升。处于申位。在亥位叫上章。

指向酉位叫作鄂之岁。这一年里有大的战争,百姓疾病流行,蚕不能结茧,豆类、麦类不能成熟,谷类虫害严害,人民可食五升。处于酉位。在辛位叫重光。

指向戌位叫掩茂之岁。这一年中有小饥荒,有战争发生,蚕不能结茧,麦子不能成熟,豆类旺盛。人民可食七升。处于戌位。在壬位叫玄黓。

指向亥位叫大渊献之岁。这一年中有大的战争,出现大饥荒,蚕茧张开,豆类、麦类不能成熟,禾苗虫灾严重,人民可食三升。

指向子位叫困敦之岁。这一年中有大雾出现,发大水,蚕业、稻子、麦类昌盛,人民可食三升。处在子位。在癸位叫昭阳。

指向丑位叫赤备若之岁。这一年中有小的战争,早发大水,蚕不能孵出,稻子病害严重,豆类不能成熟,麦类兴旺,人民可食一升。

正朝夕: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去前表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 〔1〕 又树一表于东方,因西方之表以参望。 〔2〕 日方入北廉,则定东方。 〔3〕 两表之中,与西方之表,则东西之正也。 〔4〕 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 〔5〕

【注释】

〔1〕正:校定。此用日出、日入之影来确定东西之方向。 表:古代天文仪器。汉代一般为八尺。 操:执掌。 步:《玉篇》: “六尺为步。” 参:参照、配合。 “日始出”二句:钱塘《天文训补注》: “日东表北廉,则景入西表南廉。” 廉:侧边。《仪礼· 乡饮酒礼》郑玄注: “侧边曰廉”。

〔2〕“又树一表”句:此表在东方表东南,用来正朝。 因:用。

〔3〕“日方入”句:钱塘《天文训补注》: “日入西表北廉,则景入东南表南廉,定东方。”

〔4〕两表:即东方表与南方表。 中:中点。

〔5〕“至则正南”句:疑有脱文。不可解。

正朝夕图

说明:

A是第一表,即东表;B是西表,C是第三表。立C表要在A表的正南或正北的方位上,才能使AC连线的中点D与B的连线BD,成为△ABC的角平分线。根据三角形外角平分线平行于对边的原理,BD线与朝夕太阳的连线平。朝夕太阳的连线基本是正东正西的。

但是,文中只说“又树一表于东方”(即C表),没有说明与第一表A的方位关系。而AC的中点D与B的连线,只有△ABC的中线,未必平分∠A BC。那么BD就不能保证平行于朝夕的太阳连线。也就是说,这个BD线段并非准确的东西方标准线。

(以下六表及说明,参照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先生《淮南子· 天文篇初探》一文,打印稿。《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引。)

【译文】

如果校定东西即朝夕的方位,可以先立一个圭表在东方,并在离开前表十步的地方再立一表,用来互相参照观察日影。太阳开始从圭表北侧出现,日影直接照射到西南表边。又树立一表在前表的东南方,用西方所立之表与它相参照。这时太阳从西表北边直接射到东南表的南边,那么便可以确定东方的准确方位。取东方表与南方表的中点,和西方之表连接,那么便是东西的准确方位。冬至的时候,太阳出自东南维,落到西南维。到春分、秋分的时候,太阳出自东方的中点,落到西方的中点。夏至的时候,太阳出现在东北维,落到西北维。

欲知东西、南北广袤之数者,立四表,以为方一里岠。 〔1〕 先春分、若秋分十馀日,从岠北表参望日始出及旦,以候相应。 〔2〕 相应,则此与日直也。辄以南表参望之,以入前表数为法,除举广,除立表袤,以知从此东西之数也。 〔3〕

假使视日出,入前表中一寸,是寸得一里也。一里积万八千寸,得从此东万八千里。视日方入,入前表半寸,则半寸得一里。半寸而除一里,积寸得三万六千里。除,则从此西里数也。 〔4〕 并之东西里数也,则极径也。 〔5〕

【注释】

〔1〕广袤:东西为广,南北为袤。《说文》: “一曰:南北曰袤,东西曰广。” 方:正方。 岠:通“矩”。正方形。

〔2〕若:或者。 候:等待。

〔3〕辄:就。 “除举广”句:钱塘《天文训补注》: “以小勾除小股,知有几倍也。” “除立表袤”句:钱塘注: “以小勾除大勾,知有几倍也。”

〔4〕除:《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疑衍。

〔5〕极:指东、西两极。

东西距离测量图

说明:

立四表,形成边长一里的正方形,北两表在正东西方向上。在春分或秋分期间,离二分十多天的日子里,从北两表参望初升之日,当两表与日共处于一条直线上时,从南两表参望它,看这时日与西南表的连线离东南表多远,再以此法去除立表的长宽乘积,就可以知道东西的距离了。

设四个表为A、B、C、D,太阳为G。AB=BC=CD=AD=1里。从西南D表参望时,DG经过BC线上的E点,那么就可以进入计算了。具体算法是:

古人认为太阳是从大地的东极出来,所以早晨测算出的太阳的远近,就是从观测地到地的东极的距离。用同样的方法,观测日落时的远近,便是观测地到西极的距离。从观测地到东极、西极的距离之和,就是东极和西极的距离,也就是大地东西的长度。

【译文】

要想知道东西、南北广袤的长度,可以树立四个圭表,把它们排列为正方各一里的矩形,在春分或者秋分之前的十馀天,从矩形北表的边缘参照观察,太阳开始出来到旦明时分,用来等待相应的时候。如果相对应,那么这便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并用南表来观察太阳,把进入前表的数字作为准则,用小勾除小股,以小勾除大股,从而得出东西长度的数字。假如看到日出,进入前表中是一寸的距离,这样一寸便是一里。一里的长度是一万八千寸,能够从此知道东方的长度是一万八千里。观测太阳的落下,如果射入前表中半寸,那么半寸便是一里。用半寸除一里,那么积得万八千寸,就是三万六千里。那么这便是从此往西的里数。把东西的里数合并起来,就是东西两极的直径距离。

未春分而直,已秋分而不直,此处南也。 〔1〕 未秋分而直,已春分而不直,此处北也。分、至而直,此处南北中也。从中处欲知中南也,未秋分而不直,此处南北中也。从中处欲知南北极远近,从西南表参望日,日夏至始出,与北表参,则是东与东北表等也。正东万八千里,则从中北亦万八千里也。倍之,南北之里数也。其不从中之数也,以出入前表之数益损之。表入一寸,寸减日近一里。 〔2〕 表出一寸,寸益远一里。

【注释】

〔1〕“未春分”以下内容:此段为测量南北极的内容。

〔2〕“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疑衍。

南北极测量图

说明:

要知道大地南北的距离,也是要树立A、B、C、D四表,组成正方形。AD和BC是南北方向,AB和CD是东西方向。在夏至那一天,从西南标杆D向东北方向眺望日出,如果日出正好在东北表B处,也就是说,D和B,与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如图1中所示,那么,这就说明,从观测地到北极和东极的距离是相等的,即DH=GF。如果离东极一万八千里,那么离北极也是一万八千里。加倍便是南北极的距离,而观测地就是大地的中心了。这是特殊的情况。

一般情况是,从D观测夏至日出时,太阳不刚好在B点上,或者往南一点,或者往北一点。假设观测到B点往南一寸的E点,那么BE=1寸(图2)。按照一里一寸的比例,那么北极就比东极离观测地近一里。

同样道理,如果从D点观测太阳时,视线经过B点北边一寸远的E'处(图3),即BE'=1寸,那么北极离观测地就要比东极远一里。

【译文】

没有到春分而日影直,已经到了秋分而日影不直,这时太阳正处在南面。未到秋分而日影直,已经到春分而日影不直,这时太阳正处在北面。到了春分、秋分而影子正直,这时太阳正处于南北方向的正中点。从中点处要知道南面的位置,未到秋分而影子不直,这时太阳正处于南北方向的正中点。从中点要想知道南北极的远近,可以从西南表参照观察太阳,夏至时日出东北维,和北表参互,那么东方和东北方的表距离相等,正东方是一万八千里,那么从中点至北也是一万八千里。增加一倍,就是南北极三万六千里的距离。如果不用中间的数字测定,可以用太阳出入前表的数字增加或减少。日影在表中减少一寸,一寸就应减去一里,表中超出一寸,一寸就应该增加一里。

欲知天之高,树表高一丈,正南北相去千里,同日度其阴,北表二尺,南表尺九寸,是南千里阴短寸,南二万里则无景,是直日下也。阴二尺而得高一丈者,南一而高五也,则置从此南至日下里数,因而五之,为十万里,则天高也。若使景与表等,则高与远等也。 〔1〕

【注释】

〔1〕“欲知天之高”以下内容:这是测量天高的方法。

测量天高图

说明:

文中说立一丈高的表,来观测日影。南北相距千里,同一天观测日影,如果北边的表影为二尺,南边的表影为一尺九寸,那就是说往南地隔千里,影长短一寸。往南两万里,二尺的影子就完全消失了,就到了日的正下方。

如图BC是一丈高的表,AC是表北的影子二尺长。D是日的正下方地。AD是观测地到日下的距离二万里。在△ADG和△ABC两个相似三角形中,

这就是天的高度。

【译文】

要想知道天的高度,可以立一丈高的表,测量表影。在正南北相距千里的地方,在同一个时刻测量它们的影长。北面表影长二尺,南面表影长一尺九寸,这样往南千里的影长便减少一寸。向南二万里,就没有日影了,那么此地正处于太阳直射之下。影长二尺,而要一丈高的圭表。所以南表的影长与表高的比例是1 ∶ 5。那么从放置南表到日下无影,计二万里,乘以五,得到十万里,这就是天的高度。如果使日影和圭表比例相等,那么天高和北表至日下的距离相等。 bMbozTU6BIdNXf3Ht11nFVPlVn4YZg0mQGDIg8l7MRsrrzvjycWsBvhAilBI94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