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描述日本年薪千万(约人民币60万元)的上班族,日子过得很拮据,对未来也没安全感。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下面这一段:
一位任职于大公司的T先生,某个周日带女儿们去游乐场玩,好不容易快要排到热门游乐设施时,老板电话来了,不能不接,等他打完电话却早已错过玩的时间,女儿从此不再跟他去游乐场。这位为了千万年薪日夜辛勤工作的父亲,因此感慨:“这样幸福吗?”
T先生的人生场景,可能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既是上班族又为人父母,为了让家人幸福,战战兢兢捧住饭碗,却因工作忙碌而对家人内疚,利用假日补偿缺席的陪伴,结果竟然难以两全。真是无奈!这篇报道的原意,也是想展现中上层的上班族在社会现实和职场结构下的辛苦。
我却在这则故事里看到三个人:其一,那个在周日打电话给下属的老板,让T先生不敢不接电话,不敢长话短说,不敢等女儿玩过了再详谈,他是个什么样的老板?其二,这位T先生,在假日不敢不接电话,不敢对老板说正在陪女儿玩到关键时刻,不敢说“待会儿再回电话”,又没有能力取得女儿的谅解,他是个什么样的员工和父亲?其三,T先生的女儿(八岁、十二岁和十四岁)为这件事生爸爸的气,从此拒绝和他去游乐场,她们又是些什么样的子女?
总之,同样一则故事,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结构:不再增长的疲软经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高涨的生活压力,陷入窘境的中产阶层上班族。我却看到了人的生命状态:君(老板)不君,臣(专业经理)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这则故事里,看结构只能无奈或无解,即便有解,也不操之在我,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得到改善;看到人,却可以一念之间当下圆满。那位老板可以不在假日给下属打电话,可以体察到员工正在陪家人而予以尊重,可以让员工敢说真话,敢表达需求,甚至敢说不。T先生可以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因而表现更好且更有自信,不必对老板卑躬屈膝;他也可以更用心地做好爸爸,不再抱着内疚和讨好的心态陪伴女儿,或者更用心地和女儿沟通甚至道歉,让“游乐场事件”成为父女共同成长的教材。T先生的女儿,当然也可以体谅父亲工作的辛苦,了解父亲陪伴的心意,理解父亲工作的无奈,做贴心孝顺的好女儿。
故事讲完了,下次当你问自己“这样幸福吗”的时候,你是向社会要答案还是自己找答案?如果你再多问一句:“这样别人幸福吗?”当然会更好。
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
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