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积极的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

2019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我突然接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心理中心老师的电话。电话里,这位老师焦急万分。他告诉我,就在不久前,有一个学生企图自杀,幸亏被同学及时发现并制止。人虽然没事,但这件事实在是把大家吓到了。班主任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发现了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所以决定联系我,看我能不能为这个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挂掉电话,我马上赶去见这个学生。他告诉我,他知道我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也知道我从事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虽然不认识我,也没上过我的课,但觉得积极心理学也许能帮助他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问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要走到自杀这一步。这个孩子告诉我,他一直想做一个好孩子,听妈妈的话,努力学习,现在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他并不喜欢妈妈让他学的专业。他一直想学习哲学或者心理学,但周围的人都觉得读文科以后不好找工作,妈妈希望他可以学理科,他就乖乖听话,选择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但大家都觉得很“高大上”的专业。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越学越苦闷,越来越失望。最后,他实在是熬不下去了,再也不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了。他要永远摆脱外力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

我听后感慨万分,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孩子的父母知道是这样的原因导致孩子轻生,不知会做何感想。但我确信,他的父母一定很难理解,也无法想象孩子轻生的原因居然是自己望子成龙。

后来,我见到了孩子的妈妈,跟她沟通了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经历。妈妈坚持认为:“严格的要求,做社会需要你做的事,不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吗?教育难道不是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技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吗?”而且,当这位妈妈听我说到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教育后,更是嗤之以鼻,甚至狭隘地认为所谓积极教育就是让孩子傻乐,将来一事无成。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我们身边十分普遍。有多少孩子,做的都是父母让他们做的事,学的是父母看好的专业,几乎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取悦他人。甚至在社会上,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对此推崇备至。比如,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牵着小手,奔走于各种补习班、课外班。他们的教育理念已不再是“笨鸟先飞”,而是“是不是只鸟,都要先飞”。这种教育价值观堂而皇之地左右了很多家庭的价值取向,把孩子推向了高压状态。然而,这真的是为孩子好吗?或者说,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真的是我们希望培养的吗?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隔两三年就要在全球88个国家开展一次大型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201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88个国家中,中国孩子的学习时间最长,远远超过排名第二位的国家,而且课外学习的时间很长。但是,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排名十分靠后。同时,中国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排名也不高。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难道我们不能开展一种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满意、让教师这个职业更加令人向往和尊重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一定要与痛苦为伴?为什么不能让教育更积极、更幸福?

积极教育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积极教育是通过关注人心中的善良天性、人类社会的正能量,以及我们共同具备的灵性、悟性、善意和德行等,对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教育。积极心理学家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种子,而积极心理学家所研究和探索的,就是怎样发现并培育这些美好的特质,最终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简而言之,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积极教育的结果,而积极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找获得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培育”这些“原因”,使之真正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教育要比现在所谓的“心灵鸡汤”、快乐教育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长期在讲台上与学生们探索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积极的心理、什么造就了文化差异等专题的教师。为师者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加圆满地完成这一使命。

事实上,要解决知识与技术层面上的困惑并不难,真正的困惑往往源自生命的意义、个体的成就感与投入之间的比例,以及变化无常的情绪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这些困扰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个人真实的幸福与未来的发展。而我的使命就是将这些曾经那么不可捉摸又“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体验变成可以被人们证明与计量的科学结论。这是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全世界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与积极教育研究的人共同追求的生命价值。

用积极教育培养孩子的品格

2016年7月18日,首届世界积极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美国达拉斯市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围绕“积极教育”这个“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以推动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应用。中国代表团由我带领的一百多名代表组成,是除东道主美国之外,参会人数最多的团队。在开幕式论坛上,我代表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中国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的“351计划”,即中国积极心理学工作者的心愿:到2051年,中国幸福指数升至世界第51位,同时中国有51%的人感觉自己是真正幸福的人。

回顾这段经历,我们由衷地感受到积极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已经开始在全球流行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以积极心理学、认知科学、文化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积极教育实践运动。积极教育从人文视野的角度出发,依靠科学的手段以及对实证的研究,对人类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如何在教育中获得真正的幸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测量、评价与实践。

积极教育的研究者们认为,以往人们较多地关注智商和情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诸多人格特质与积极天性的保护和培养。许多专家与学术机构经过多年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真正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赋,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以“品格优势与美德”为核心的积极天性、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这些积极天性的特质包括审美力、自控力、好奇心、共情力、创造力、专注力、责任感、勇气以及自信心等一系列与善意、高尚人格相关的要素。对这些品格与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正是国际社会所共同提倡的积极教育的重要内容。

用积极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将积极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是国际上最先倡导积极教育的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南非、摩洛哥、日本、韩国和北欧国家也都在推广积极教育,并且进行了大力探索。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与联合国“幸福国家指数”的评价标准里,教育指数占有相当高的权重,而积极教育所倡导的健康、和谐、创新、善意、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是在教育指数指标体系里占有极大的比重。积极教育为何会受到世界各国如此追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积极教育是基于人心的教育,是把人的幸福创建作为一种信仰的教育,更是一种可以把幸福与心灵经由科学实证进行量化与展现的教育。

积极教育是面向幸福的教育,是得到全球公认的品格优势与美德的教育,是造就世界公民新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积极教育打破了民族与国界之间的藩篱,建立起世界文化与社会治理交流与学习的舞台。

积极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是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与无边界时代更具有生命力的、严谨而实证的教育。

积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具有创造力、审美力、同理心,更关注福流 与生命意义的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生活和消费水准日渐升级,提升幸福感不再是奢侈品,反而成为日常生活的刚需品。在这种情势下,积极教育也势必会形成一股浪潮,在不久的将来迅猛地席卷中国大地,并推动国家教育改革与教育从业者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转变。从孩子抓起,开展乐观的人格教育,能够让中国的孩子、老师与家长的明天更美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一个以遵行仁孝忠恕之道,怀揣天下之心,秉承内圣外王之志,尊亲重教之德,仁义礼智之行作为民族精神、务实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思维与历史统一体。正是这种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五千年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交融碰撞的时代,一个更加开放、融合、善意与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积极的社会理念、幸福的生活状态、有意义的生命展现必将成为地球村居民的普遍共识。而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越来越彰显出其在创建长治久安、和平发展、世界民族融合上的巨大价值。积极教育所倡导的品格优势与美德、积极的成就、积极的生活意义、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投入与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与《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及《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高度契合。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心理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国家部委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孩子心理品质建设,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纲领性文件与具体实施要求。此外,社会也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大量的教育机构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积极心态建设纳入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目标体系。清华大学的积极教育科研团队也在多个地方开展科研与教育辅导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上这一切都表明,积极教育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拥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帮助万千家庭走出习得性无助,走上一条更加美好与幸福的人生之路。 UGKtmCIJNWvq7xN4E9EzU69SU3MeWBMwQ+Xv32iQZD7UGTug8tfxg+APD3+pbn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