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友情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友情在中华文化中属人伦之一占有重要的位置。友情诗始于《诗经》,其《邶风·燕燕》就是一首优美的友情诗具体内容为送嫁。其诗以燕起兴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汉代友情诗开始多起来有一组假托李陵送苏武的送别诗也很具艺术感染力有句云:“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尽管如此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友情诗在全部诗歌中还是不占重要位置主要原因可能是诗歌本身就不够发达人们用来表达友情的方式主要还不是诗其次知识分子之间的往来也许还少了些诗意。到唐代情况则完全不同了。第一诗这种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已经趋于成熟广大知识分子均掌握了这种艺术方式他们可以用它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这是一个崇尚诗歌的时代写诗是知识分子重要的进身之阶不要说在朝的高官们个个善于写诗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会写诗唐太宗的诗就写得非常好唐玄宗的诗也不错。第三人们的交往不仅注重情感而且注重情感的表达方式了。虽然情感的表达方式有诸多种但无疑在唐代用诗的形式表达情感是最为高雅的。由于以上原因在现存的唐诗各种选本中友情诗占据重要地位粗略统计《全唐诗》中友情诗的比例接近25%,《唐诗三百首》则接近30%。唐诗的魅力很大部分就在友情诗中。

一、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诗

说到唐代的友情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唐代两位顶尖级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友情了。《唐诗三百首》中录有杜甫怀念李白的一首诗《天末怀李白》,其实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是很多的李白也有诗写到杜甫。这些诗可以看作唐代友情诗的重要典范。

李白长杜甫11岁他们初次相遇是天宝三载(744年)春夏之交是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地点为东都洛阳。他们同游梁、宋在这里遇见了诗人高适相与豪饮畋猎。他们北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华盖是时已死他们视为终生恨事。然后到齐州访北海太守李邕。十月朔日李白、杜甫、高适等同饮于李邕宅。

李白与杜甫相遇时他的艺术创作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名动天下。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遭高力士谗毁被玄宗赐金放还虽然实际是逐出朝廷但形式上还是礼送。不能说李白的心中没有一丝落寞之感但还不能说因之而颓丧因为离开朝廷至少是无须防范高力士这样的小人迫害更自由了。也就在新的周游之中李白创作激情高涨写了诸多好诗。杜甫虽然当时已有一些声名但创作高潮期还未到来所以是时杜甫的地位还不能与李白并列事实上杜甫是将李白看作老师兼兄长的。这年秋冬之际李白与杜甫分手各自访友去了。

天宝四载(745年)杜甫再游齐鲁再访李邕然后来到鲁郡(兖州)李白闻讯来鲁郡与杜甫相会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共聚一些日子后再次分手李白南下赴江东取道邳州、扬州入越中游历。而杜甫则西归二人此次分手后再未相见。

他们同游的生活两人的相别、相赠、相忆的诗中均有所表露。

李白的诗集中写到杜甫的诗有四首其中两首是送别诗: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都是在鲁郡具体地点不同。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这个秋天在鲁郡游得非常畅快。“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见出李白一贯的豪迈此时的杜甫当也是青春气概壮志干云。他们的分手是在海边虽云“飞蓬各自远”不一定坐海船对于此番分别李白一方面是有些不舍对于何时相见似有些迷茫但并不悲观他压根儿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的分别。

李白是一位洒脱的诗人全是真性情没有丝毫的客套与虚伪。杜甫比他小十来岁虽然诗已是作得相当不错了但没有到与李白平起平坐的地位李白对他有同道间的尊重更有兄弟间的亲密和好朋友间的随意。他有一首诗名《戏赠杜甫》,对杜甫开起了玩笑。诗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此诗见孟棨的《本事诗》,孟棨认为此诗是李白讽刺杜甫“拘束”《唐书·文苑传》说此诗是李白对杜甫的“嘲诮”不能说此诗没有这样的意味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对杜甫做这样的“嘲诮”说明他们情同兄弟可以随意说话。

分别以后两人均写过思念诗李白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云“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再次提到鲁酒、齐歌可见他们在鲁地玩得多么开心。李白对杜甫的思念没有感伤充满着期盼。

杜甫与李白在鲁郡分手后往长安方向去了天宝四载(745年)在长安杜甫写下著名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充满着对李白深挚的感情是显然的更重要的是他对李白的理解与评价。就为人来说“飘然思不群”可能是对李白人格与风度最准确的概括。而“清新”“俊逸”的确是李白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色。

李白与杜甫在鲁郡分别是在天宝四载即745年在江南游历中他参加了永王璘的幕府758年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杜甫在北方知道李白被流放事但不知他途中遇赦。这段时间杜甫特别挂念这位朋友不知他生死如何久思成梦于是写下著名的《梦李白》二首。其一云: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一颗焦灼的心在诗句中显露无遗。第二首由挂念拓展到对李白一生的评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一评价是经典性的直到今日还是最准确的评价。

李白与杜甫的情谊十分深厚这种深厚的情谊其本质是相互的了解是对对方准确的评价。这其中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更见深刻更具经典性。在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情谊中最高的莫过于知音了李白与杜甫是知音的卓越代表。

二、白居易与元稹的友情诗

虽然李白与杜甫友情深厚也相互均有很深的了解但李白与杜甫的诗风并不是一路因此他们是朋友而不是同志真正称得上朋友兼同志及兄弟的是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与元稹基本政治观点相同对于顺宗时“二王”的革新采取不介入也不反对的态度而与“二王”党中的刘禹锡有着很好的交往。他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同都抑李(白)扬杜(甫)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关于他们的同志及兄弟之情白居易在《赠元稹》一诗中有所表达诗云: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在唐诗中如此剖肝沥胆表白心扉的诗不多见。此诗强调他与元稹的情谊不在同科及第也不在同朝为官而在心心相印即“合在方寸”。心为处事之源既然心源无异端那就是最好的朋友——同志了。同志难白居易说他七年在长安就只交了元稹这一位朋友。这首诗中除了强调同志“合在方寸”还强调“节”——节操。这就是说做朋友还要看做什么样的朋友。心如古井不受诱惑立场坚定;志如秋竹傲霜迎雪枝竿遒劲。在这关涉做人的基本原则上白居易视元稹为同道。至于在生活上他们实际上已是亲如兄弟:“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不讲究等级与官场礼仪了。

元稹对于白居易也同样视为最好的朋友、同志和兄弟。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得罪宦官和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很长一段时间在偏僻的地方做小官可以说受尽屈辱。元稹在《寄乐天二首》中感喟道:“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在这个时候给予他最大安慰、最大鼓励的是白居易:“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真可谓患难见真情。

元稹远谪江陵白居易非常思念他因思念过深而致梦。他在诗中清晰地描绘梦境:“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巧的是梦醒即闻敲门声原来是商州使到了送来元稹的一封信。白居易言道:“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白居易梦见元稹不只一次有时一夜梦三回:“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对朋友怀念到这个程度可谓罕见。元稹对此深为感动他亦有诗回应:“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非常有意思一个频梦一个不梦然都思念对方甚深。

让人感叹唏嘘的是白居易与元稹同年及第也前后不到一年遭贬谪。元稹贬在江陵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白居易谪为江州司马。自京城赴江州的途中有一段路程为汉水水路白居易无心欣赏两岸风光把卷元稹诗篇以求慰藉。他有诗吟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舟中读元九诗》)元稹读到这样的诗句后十分感动在回诗中写道: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仿佛是“心有灵犀”元稹在听到白居易贬谪江州时震惊而痛苦他写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两位老朋友各自在贬谪地凭着诗书诉说着他们的思念对方诗书到来竟然是未开信而先流泪。关于这种情况元稹有诗诗云: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得乐天书》)

这样的情况通常只会在热恋的男女之间有同性朋友则极为罕见。

贬谪途中白居易经过商山路上一处驿站发现有元稹的题诗原来这是元稹赴江陵的必经之所。后来他们又多次经过此驿站留下题名。白居易激动了写了一首名为《商山路驿桐树曾与微之前后题名处》的诗诗云:

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

白居易与元稹相互问候、唱和的诗很多。他们的友谊是中国诗史中的一段佳话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唐代友情诗的兴盛及原因

唐代诗史上最具经典性的诗人情谊为两段:一是李白与杜甫的情谊一为白居易与元稹的情谊。这两段情谊都极真诚但性质有异。李白与杜甫的情谊主要体现在相互欣赏上属于文人相重、惺惺相惜之类;白居易与元稹则主要为同志、同道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应该说前一种情谊具有较多的普适性后一种情谊则具相当的特殊性。

归属于前一种情谊的故事在唐代真还不少李白与孟浩然就是一例。孟浩然(689—740年)襄阳人终生未仕年长李白12岁。李白与孟浩然的相识为开元十三年(725年)王琦《李太白年谱》说:“开元十三年太白出游襄汉。”另据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孟浩然出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在黄鹤楼作诗送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因此二人成交应在开元十四年三月之前。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赠孟浩然》一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高度赞赏孟浩然“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品格。在李白的交往中受到如此推崇的人极少。

李白认识孟浩然时孟已名动天下了。李白真心地服膺孟浩然视孟浩然为师而孟也很喜爱这位后生(他们初次会面时孟37岁、李25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白的诗风、为人均受孟浩然影响极深。李白赠孟浩然的诗除上引二首外还有《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三首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贺知章(659—744年)与李白的友情也属于此类。贺知章长李白42岁他不仅是当时诗坛领袖而且位列太子宾客职备极荣耀。然而他并不以此自傲。据孟棨《本事诗》等资料记载李白是在长安紫极宫向他献《蜀道难》的他“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贺知章当时身上未带钱然而他太兴奋了一定要招待一下李白于是当即解下佩饰金龟让下人拿去换钱请李白饮酒。李白为人向以高傲闻名很少有他称许的人但对贺知章他尊重备至写了许多怀念贺知章的诗篇如《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一诗:“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与白居易、元稹友情相类的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情谊。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王伾、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骨干世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他们同遭贬谪。据《新唐书·柳宗元传》记载:

元和十年(柳宗元)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

虽然后来不需柳宗元替代朝廷已接受大臣的建议将刘禹锡改贬连州了但柳宗元对刘禹锡的友情仍让人极为感动。韩愈在为柳宗元撰写的《墓志铭》中谈及此事情不自禁地赞叹: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宑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在流放地柳宗元与刘禹锡相互赠诗倾诉衷肠相互安慰相互鼓励。这些诗均成为中国古代友情诗的名篇不少诗句今日还在吟诵。

唐代诗人之间有如此动人的友情故事而且不是孤例让人不禁要去探寻:这是为什么?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唐代社会比较开放。唐帝国虽然是专制社会但最高统治者还算比较开明。谏官制度的存在说明皇上多少还能听取臣下的意见至少容许臣下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士人的道德良心不至于因皇权的绝对权威而严重扭曲。

儒道两家作为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在唐代比较具有活力。儒家思想未能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它在生活中的影响主要还是道德意义上的。没有遭到政治污染的道德意识具有强大的正能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社会空气。

道家思想在唐代最为活跃道家的神仙观念与崇尚自然的观点对于儒家过热的功名利禄观念能够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李白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李白有强烈的入世观念但当入世受到打击就很自然地退回到道家立场在山水徜徉中寻回真实的自己。在唐代为官任何士人均有着儒道两种思想不会在一股道上走到底。道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士人的道德节操起到净化作用和保护作用。

正是因为唐代的社会比较开明唐代的士人能够将做人与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开来做人是基本原则不能变政见则可以变。政治观点可以不同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能违背。白居易、元稹、韩愈在政治上是反对王伾、王叔文的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将政敌全都视为坏人对于“二王”派中的柳宗元、刘禹锡能够持公正的态度对柳、刘的人品是肯定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将为政与为文区分开来。对于柳、刘的政治主张白居易、元稹、韩愈都不赞成但是他们都佩服柳、刘的文才对柳、刘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旧唐书·刘禹锡传》特指刘禹锡的《西塞怀古》《金陵五题》为佳作刘禹锡自己在《金陵五题引》中说:“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尔。”从这“引”可以看出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评价极高。事实也正是如此白居易曾经给刘禹锡写信云:“微之先我去矣诗敌之劲者非梦得[刘禹锡字——引者]而谁?”

韩愈对柳宗元也是非常推崇的。在《祭柳子厚文》中韩愈说柳宗元“子之中弃天脱馽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柳宗元“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对于柳子厚的被贬他说是“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实际上已突破政见的樊篱为其不幸遭遇而不平了。

唐代诗人的交往能够突破政治上的约束在唐代并不出奇因为唐代的皇帝就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文学爱好诗歌“于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唐朝开设有文学馆、弘文馆。太宗常与文士们吟咏唱和在政治上他们是君臣而在文苑他们是诗友。唐玄宗也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他招李白入宫授以翰林学士就是看中李白的才华。他与贺知章堪谓诗友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上表乞为道士还乡为民得到玄宗的批准玄宗为这位老诗友写了一首送别诗《送贺知章归四明》,诗云: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获知皇上要设宴送贺知章群僚纷纷给贺知章写送别诗此风一开诗人们的交往就更普遍、更顺畅了。

四、唐代友情诗的价值

友情诗大体上可以分为送别诗、忆念诗、寄赠诗、唱和诗四类。这四类诗内容上均为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要说有所不同主要在用途上:送别诗用于送别忆念诗表达怀念寄赠诗相当于信件唱和诗则你来我往、互相赠答。

友情诗不独用在诗人与诗人之间也用在诗人与普通人之间。诗中可以抒情也可以叙事还可以明理是一种方便且高雅的交际方式。上面所谈的诗人与诗人的情谊是经典的但不是普适的尽管不是普适的它仍然为普适的人际交往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友情诗不独唐代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但属唐代的友情诗最为丰富最为精美最具魅力。

唐代的友情诗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唐代的友情诗大量地涉及边塞、动乱、贬谪等内容从而反映了唐代对外战争、安史之乱、政治斗争等一些状况。

其次唐代的边塞诗中有许多属于送别诗。著名的边塞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高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是送别诗。边塞诗中的送别诗有些涉及某一具体的战役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有些虽只是一般地反映了边塞生活但对于了解那段历史、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边战的看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再次边塞诗中的送别诗大多描绘了边疆壮丽而又奇异的自然风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地理科学价值。如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其中写到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种描写尽管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但也有相当多的写实成分地理学家对于这样的诗肯定是感兴趣的他会从中找到诸多重要的地理考察的线索。

此外贬谪诗中也有不少属于送别诗。唐顺宗时发生的永贞革新造就了一批逐臣这些逐臣都是诗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柳宗元、刘禹锡。同为逐臣惺惺相惜柳宗元给他的同志写了一些送别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其诗云: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情真意挚、用典确切且不说这其中所透露的史实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此诗引发了刘禹锡的回应。《柳河东集》在这首诗的诗题下加有这样的叙述:

刘梦得集有重至衡阳悲柳仪曹诗引云:“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予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殁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诗云:“忆昔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元和乙未即十年也。

这段诗引和忆念诗同样记载了一段重要的史实。

当年他们从京城分别被贬去柳州、连州有一段不短的路同行直到衡阳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柳宗元写了上引的送别诗而刘禹锡也有回赠的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其诗云: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併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又有一段重要史事柳宗元与刘禹锡有过多次被贬的经历刘禹锡此诗中说是“三黜”:永贞元年(805年)初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流放十年后与被贬到永州的柳宗元同召回京此即谓“去国十年同赴召”。不想又一同被贬此番刘禹锡贬至连州为刺史柳宗元则贬至柳州为刺史。

柳宗元在柳州写了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此一诗题包含有重要的信息:永贞革新的积极参加者除柳宗元、刘禹锡外还有韩泰、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革新失败他们同贬为司马号称“八司马”。凌准、韦执谊皆卒贬所程异先召回京。元和十年(815年)余下的五人一起被例召回京不到一年后又同时再次遭贬分别任职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此次他们贬的官稍许高点为刺史。此诗不仅表达了柳宗元对朋友的不胜怀念而且也记载了这一段悲摧的往事。

与柳宗元同朝的诗人元稹因迕宦官权贵元和五年(810年)也被贬谪他的贬谪地是江陵。元和十年(815年)他被召还朝途中得知刘禹锡、柳宗元、李景俭等也将被召还京很是高兴在蓝桥驿站的墙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云:

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余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元稹料定柳宗元等也会路过此驿站留此诗就是想让他们看到。诗中的情感有些复杂既有对现实险恶的深深忧虑又有对未来的朦胧期盼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朋友的深切怀念。柳宗元、李景俭病故多年后元稹、刘禹锡还重提这段难忘的往事。大和四年(830年)元稹出镇武昌路经蓝桥回想当年事不胜感慨有诗作可惜已佚。然刘禹锡的和作尚存此诗名《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安平》:

今日油幢引他年黄纸追。同为三楚客独有九霄期。宿草恨长在伤禽飞尚迟。武昌应已到新柳映红旗。

永贞革新在新旧《唐书》中是有记载的但比较简略很难看出参加者的情感活动有了柳宗元等人的友情诗这段历史就鲜活起来。读友情诗其实也是在读史。

五、唐代友情诗的主题

唐代的友情诗是情感的大海也是人伦的大海从这些诗中我们不仅读出了人的真情也读出了伦理读出了人性这些诗不仅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而且也一直指导着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怎样为人处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友情诗也是人生的教科书。

唐代的友情诗有六个母题:

第一懂得感恩。人在世界上不能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这种帮助并不都是义务和责任懂得感恩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李白的那首《赠汪伦》,其价值就在此。诗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有南宋诗论家杨齐贤作的题引云:“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诗后有明末诗人唐汝询的评论:“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后人效之如‘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语非不佳终是杞柳杯棬。”

杨齐贤作的题引和唐汝询的评论都耐人寻味。一位村民(汪伦)对李白能有多大的恩德?不过是家酿美酒招待罢了酒又值几何?然而李白深为之感恩。他离开村子时汪伦唱着歌踏着节拍送他这更让李白感动了。这首诗明白如话语甚浅然情甚真。这样的诗是别人摹仿不来的所以后人效之终是杞柳杯棬。

第二叮咛保重。这是送别诗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不外乎希望分别的人注意保重自己。如高适有《送郑侍御谪闽中》:“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郑侍御被谪闽中因为他没有去过闽中多少有些担心不知自己能不能适应。高适说他去过闽中一一给他介绍闽中的地理、气候让他放心但是还需小心——“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第三激发壮志。友情诗中难免有些情感缱绻有些伤感甚至有些颓废但是好的友情诗不沉湎于这种消极的情感之中总是将人从消极的情感中振奋起来激发起建功立业的雄心。这在边塞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又如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分别在这些诗中是创业立功的开始。还有什么比建功立业更荣耀的呢?于是建功立业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激励着奔赴边疆的士子。这些送别诗就超越了感伤充满着豪情格调也就高亢起来。

第四达观处世。分别是让人伤感的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一分别很难知道彼此的信息至于能不能重聚就更难说了。因此在这个时候伤心流泪是很正常的。送别诗有一些反其道而用之不主张临别洒泪。初唐诗人王勃(650—676年)就写过这样的好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此诗诞生之日起就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华语汇中的经典。此句强调的是“知己”既然是知己自然会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那就是近的至于身体遥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交友之道重知己重知音。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第五安慰鼓励。分别远离亲人、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人可以交流比较寂寞比较孤单送别诗中就有一部分以此为主题对送别的人进行安慰和鼓励的。最有名的莫过于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脍炙人口给过诸多浪游天下的士子以安慰和鼓励。

第六节操自持。分别缺少友人在身边的监督、帮助是不是能保持节操就难说了。有一部分送别诗专就这一方面劝慰送别的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诗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意象很美这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呢?那就是固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第二首诗中“寂寂寒江明月心”是同样的意思。

唐代的友情诗意象瑰丽意境深邃同时又切合人心实际上用诗的形式概括了交友的道理因此许多名句播至四海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这里我们不妨再摘引若干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王昌龄《别刘谞》)“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王昌龄《别陶副使归南海》)“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知山下东流水何事长须日夜流。”(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之八)“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 ud+DMnk8c5NQOxnmK7NqfS3eTXy08CE9+xlsk4nprwbucbtv3aiPS9hBDoQ1AU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