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伤世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时伤世的诗篇。伤世诗的重要内核是人道主义精神与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而在创作方向上主要为现实主义。伤世诗溯其源是《诗经》,继之则为汉代的乐府诗。到唐代伤世诗得到突出发展出现了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杜甫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这与杜甫的杰出才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是唐帝国自己造成的不得不接受的安史之乱。短短的七年唐帝国遭受致命性的打击。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让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对唐帝国是重大灾难然而它却造就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其中最杰出的成为时代标志的是杜甫。杜甫的反映安史之乱的伤世诗被誉为“诗史”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出现一个短暂的稳定期虽然政权没有危险了但社会矛盾特别是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还在加深、加重。统治阶级对人民敲骨吸髓般的压迫与剥削让一些有正义感的诗人心中严重不安他们同情人民关心人民写下了一些今日读来仍感人肺腑的诗篇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诗是白居易的作品。

在中国的伤世诗人中杜甫、白居易是两面旗帜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在诗歌领域中的杰出代表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一、杜甫的伤世诗及其审美特质

唐帝国进入玄宗统治时期之后有过短暂的繁荣但很快因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造反(755年)全国陷入战乱。这场战争几乎将半个中国拖入战乱先后有三位皇帝——玄宗、肃宗、代宗在战争期间更替。唐帝国风雨飘摇。

身为唐朝的官员、士大夫杜甫对唐帝国的统治能否稳固深怀忧虑。他真实地描绘了这场战乱所带来的深沉苦难。在《北征》中他写道: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不回避战争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不掩饰战争的残酷这是杜甫战乱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尽管战乱给人的心理带来了凄凉、痛苦、可怖但作为诗人的杜甫仍然将它创造成一个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境、一个个电影镜头如: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彭衙行》)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北征》)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

精美的画面并没有淡化或者虚化战争的残酷但因为注意形象的组合、色彩的运用特别是真挚情感的渗入竟然创造出一种动人心扉的冷美效果。

杜甫的战乱诗在描绘战争苦难之时也不时跳跃出一些青春的色彩:如《北征》在一串诗句描绘战乱的恐怖景象之后竟又写道:“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花木不明人事它依然遵循季节的变化或开花或结果。这样写有两个美学效果一是减轻了阅读描绘苦难的诗句给予人心的沉重让读者心中悄然生出一份愉悦;另是让自然与人事构成强烈的对比让自然的生机启发人事的希望。因此这份由自然花木逗发的喜悦竟潜在着一种正面的能量。这种正能量诗人一直是有的他只是借诗境传达给读者。

《玉华宫》一诗也有同样的妙构。此诗作于公元757年。玉华宫是唐太宗的行宫杜甫离开凤翔往鄜州探望亲人途中路过此宫。眼前此宫已是“苍鼠窜古瓦”“阴房鬼火青”的破败景象了然而诗中间却跳出这样两句:“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仿佛为黑暗的屋子开了一扇天窗心里顿生出希望。

对于由安禄山、史思明制造的战乱杜甫忧心忡忡甚至也为某些战事而扼腕但仍然对战争的前途充满着信心对唐帝国充满着信心。在《北征》中他吟道:“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有人将杜诗归于批判现实主义杜诗有批判但也有歌颂对于参与安史之乱平叛的将帅他由衷地发出赞歌: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洗兵马》)

成王是肃宗太子李俶公元758年封成王时为兵马大元帅;郭相指郭子仪时加中书令杜甫认为他深谋远虑古来少有;司徒指李光弼时加检校司徒杜甫歌颂他眼光敏锐识人善任;尚书为王思礼杜甫认为他气度高朗胸怀广阔;张公指张镐他出身布衣故为江海客天宝十四载(755年)自布衣召征为左拾遗扶持国家颠危为收复两京出谋划策立下很大的功劳。这些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

杜甫的诗情感充沛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情感中两极为悲为喜杜诗中大悲有之大喜有之。表现大悲杜甫喜欢用哭。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常在诗中哭:灾难中的人民在哭他自己也在哭: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王命》)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平华宫》)

读杜诗我们发现悲极哭喜极也哭大悲大喜均哭。哭在杜诗中不是哽咽不是抽泣多是大哭痛哭恸哭“泪盈把”的哭。如此哭真可谓哭得豪壮哭得解气!

莫非盛唐的精神即使体现在表现苦难的诗歌中也别有一番英雄气概?

杜诗的风格学界定为“沉雄顿挫”。这在史诗类的作品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不过那多是写苦难的风格如果是写喜讯、写捷报杜诗的语句则分外流畅、轻快如江上轻舟夏日豪雨如: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洗兵马》)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诗的情感总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即使写苦难也不是凄凄惨惨一片悲凉。诗中总有亮点总有光辉让人在悲伤之余不至感到绝望在苦难之中仍满怀希望。

整体来看杜甫的战乱诗充溢着英雄气概。它不独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就其精神来说更是浪漫主义的。

二、杜甫诗的“诗史”价值

唐诗人孟棨《本事诗》称杜甫的诗当为“诗史”其根据主要是他写于安史之乱时的诗作。孟棨说:“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细检杜甫这个时期的诗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均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内容与此背景相关。战乱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在唐代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事件暴露了唐代政治、外交诸多的问题安史之乱虽然结束唐帝国的藩镇割据问题并没有解决河北三藩镇长期处于独立的状态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唐帝国内部产生新的纷争朝官与宦官之争、朋党之争累禁不绝且越演越烈最后把唐帝国拖入绝境。从唐帝国近300年的历史来看公元755年至762年的安史之乱确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正是基于对这段历史的重视人们也就特别看重反映这段历史的诗歌。

二是从唐诗的实际来看直接地、正面地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其实是不多的。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避地东南来往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庐山可以说是远离安史之乱腹心地区。安史之乱结束的762年李白去世。因此安史之乱在李白的笔下不可能有所反映事实上也没有反映。大诗人高适和岑参对安史之乱有所反映但都远远不能与杜甫相比不要说量不及杜甫多质也远弱于杜甫。

安史之乱时杜甫虽然在朝廷的官职卑小但能接触皇帝对唐帝国高层的情况及军队的讯息均比较了解。杜甫回乡探亲又深知战乱给民间带来的巨大破坏。更重要的是他曾被叛军俘虏过也知道一些叛军的情况。安史之乱期间他虽未上前线但在已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和当时肃宗所在的凤翔之间往来穿梭称得上是当时最为全面地了解时局的人物了。所有这些都在他的诗中有真切的反映读他这个时期的诗作简直就直接进入了那个时代。从他的诗中我们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唐军到叛军从皇上到百姓一个个人物都鲜活如生一场场情景都宛在面前。这样的诗作实在可以与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

三是就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来说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也是最有价值的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诸多诗篇内容与形式结合完美称得上是唐诗的典范之作并事实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如《月夜》(756年)、《春望》(757年)、《月夜忆舍弟》(759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63年)等。如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他的手笔: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谈到史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是真实的、意义重大的而且是深刻的。杜甫那些被称作“诗史”的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品格。

他著名的“三吏”“三别”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以《新安吏》来说它反映的是当时征兵的情况。诗云:“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此诗的背景是公元759年春围攻邺城的大唐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见到征兵的情况写下此诗。从“县小更无丁”的情况来看唐帝国与叛军的拼争也是竭泽而渔了。然而作战不能无兵成丁(23岁以上)虽然没有了但中男还有。按天宝初的兵役制度18岁至23岁称为中男。当时征兵已征到这个年龄。“三吏”“三别”除《潼关吏》外均是讲兵役的。《石壕吏》中的老两口三个儿子都在围攻邺城的部队里其中两个战死。家中的男人仅余老汉了征兵的吏半夜来捉人老汉吓得赶紧越墙走了然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无奈老妇提出由她去顶替。老妇又怎么上得了前线呢?当时兵源枯竭的情况于此可见一斑。这种叙述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正史未必如此具体地介绍当时的兵源杜诗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个空缺。

真实性是历史的基础但不是一切真实的事实都具有历史价值进入历史的事件是需分成诸多层面的由重大到细小。一般来说重大的历史事实是关涉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正史的主体即为这样的大事以及与这样的大事相关涉的人物。杜甫的反映安史之乱的诗作也写到这样的事件有的正写有的侧写有的明写有的暗写。不管哪种写法总是触及事实的关键处透显出可贵的政治意识。

《悲陈陶》《悲青坂》涉及安史之乱期间一次重要的战役——陈陶之战。由宰相房琯率领的唐军大败。战斗十分激烈“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满怀悲愤之情一方面歌颂战士们的英勇另一方面也深切期盼朝廷能吸取教训“忍待明年莫仓卒”。《潼关吏》涉及安史之乱另一场战争——桃林之战。这场战争的唐军主将为哥舒翰。被安禄山叛军打晕了头的玄宗急不可耐地希望唐军创造奇迹迫使准备不足的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破敌哥舒翰知道必败拍胸痛哭引兵出关在灵宝遇敌一战即溃全军覆没败兵坠黄河者无数。杜甫这首诗中写道:“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正是因为有哥舒翰的教训杜甫才借这首诗谆谆告诫潼关吏:“慎勿学哥舒!”

安史之乱时肃宗从回纥借兵与回纥定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回纥可汗遣太子叶护率精骑四千参战。杜甫在好些诗中记载了这一事实如《哀王孙》中云:“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在《洗兵马》中亦云:“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在《北征》中也写道:“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从回纥借兵是存有风险的对回纥是否可靠诸多朝臣存有疑虑然肃宗在当时条件下也顾不得了只能虚心期待杜甫的诗准确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可能主要还不是在诗中涉及诸多重大的事实而是真实地、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现实:首先是战争造成的重大灾难十室九空家破人亡;然而人民能够理解这场讨伐叛军的战争愿意为它做出更大的牺牲。“三别”之所以堪为“诗史”之经典就在于它以真实具体的事例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心声。“三别”中没有豪言壮语诸如保家卫国之类其中有痛苦但也有对形势的理解对朝廷的理解对家人的理解。“三别”中《新婚别》最为动人。新妇对丈夫的告别语句句出自真情句句见出“理解”。请看如下几句:“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承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诸多方面都想到了都透出深深的理解非常难得!

尽管杜甫支持这平叛的战争但从骨子深处来看他是反对战争的。《洗兵马》一诗写于公元758年当时杜甫在华州时有喜讯传来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杜甫作此诗一是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二是歌颂平叛的将帅此诗命名为“洗兵马”明确表达的心愿就是:快点结束战争洗净战争创伤恢复太平生活。诗的结尾杜甫写道:“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任何史实的记载都透出一种史识所有史实的选取都决定于史识。杜甫那些反映安史之乱的诗透出一种什么样的史识呢?那就是对国家、对君主、对人民深沉的情感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未来坚定的信念对和平生活、太平盛世的无限向往。

三、杜甫诗的情感表现

战乱时生命朝不保夕情感也就变得分外脆弱。杜甫的战乱诗之所以具有丰富的审美魅力除了上面说的对时代的真实而又深刻的发映对时代正能量——英雄气概的歌颂还有对家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动乱中杜甫与家人常有离别。对于离别中的思念之情杜甫有深刻的反映。《春望》和《月夜》堪为代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两诗主题相同然手法不同。《春望》主要写思念的自己《月夜》主要写思念的对象。两诗都将自然景象写进来以增强思念的分量然而《春望》中的自然景象——春天之景已融入了人物的心灵成为情感之一部分。春花太平时日总是人们喜悦的对象而在这苦难的时日却让人睹花而流泪了;同样鸟鸣在太平时日也是让人喜欢的如今听来却让人惊心动魄。花、鸟的审美属性是审美者的特殊心态所造成的而究其源却是时势。此诗伤时之深于此可见一斑。而《月夜》中的自然景象——月色却是被思念人物的背景因为有了这种背景人物倍加清晰也越发让人思念了;更重要的是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跟人的团聚分离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月夜思人就思得越发地痛苦。春天、月色都是自然界的美景用在这里不仅没有减弱杜诗思念之重、思念之苦倒平添了一份凄婉与美丽!

再没有比在战乱中思念亲人、思念家更沉重的思念了。杜甫在表达这种摧心伤肝的思念之苦时常用反常合道的艺术手法。比如他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色哪里不一样?还有比故乡的月色更明的吗?从常识来说是没有的但这种反常的语句却极好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爱对故乡的思。家书也是他在诗中常用到的“道具”。“家书”未必是“书”其实就是信息。《述怀》一诗中他反复说到“书”。先是“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设想了种种可怕的情景心中十分郁结。“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种盼书又怕书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乱离之世人们的心态。

杜甫对友人的情感也在诗中有充分的反映。李白是他如同兄长般的朋友在这动乱的年代李白音讯杳无思念自然就更为加剧了。杜甫共写了三首怀念李白的诗均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的759年。《梦李白二首》写得特别凄厉因为“三夜频梦君”不得不非常担心李白是否遭遇了不测。“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心怎么不悬着呢?“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重要的是消息断绝于是“鸿雁几时到”就成为《天末怀李白》的重要关注点了。在那样的年代生死难测杜甫更多的是恐惧甚至想到了屈原李白是不是也投水了呢?“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思念友人之情是人之常情然思到如此程度一是足以见出他对李白的情感之深二也足见出时势之艰危。

杜甫是不动真情不写诗的他的每一首诗都流淌着滚烫的情感这情一是他自己的情二是他猜度的他人的情。他的“三吏”“三别”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只是诗中所写到的事更重要的是诗中所抒发的情。上面我们谈到《新婚别》,诗中的新娘自述感人至深。我们再看《垂老别》,这是一位当兵老人的自述是另一种情感形态。那年月年轻人如《新婚别》中的男儿自然要去当兵而像《垂老别》中的老人也要去当兵。诗中老人与老妻分别之情景就更为凄惨了:“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这里句句写事也句句写情是老人对老妻之情也是杜甫对这一对老夫妻之情。情之真、深、切足以让人为之泪下。可贵的是老人并不囿于这夫妻之情也不为囿于个人的生死之虑将此情升华扩充成一博大、灿然、光辉的境界。老人在与老妻话别后云:“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是分析战局看来还有回旋余地这杏园之战未必就是死地。老人有这样的见解难得。下面的话就更了不得: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情感跌宕起伏一会儿提到哲学高度视人生为偶然表现出置生死于度外的姿态;一会儿回首青春留恋生命仰首长叹显然又回复到红尘;一会儿联想到“万国尽征戍”自己也不算倒霉既是自我解嘲又是实情可以理解;一会儿联想到国家状况“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油然生起爱国豪情决定勇赴国难不再迟疑;最后回到现实别妻抛家还是心痛如绞“塌然摧肺肝”。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感情一个战士的感情也是一个爱国者的感情。这情感可以说是老人的也可以说是杜甫的它的突出特点是真实。也正因为它真实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反映战乱的诗篇作为诗写的历史它以真为美;作为抒情诗它因情而美。

虽然安史之乱将唐帝国拖入灾难但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确是盛世。盛世中培养出来的杜甫怎么会一下子失去盛唐时那种昂扬的气概?只要看看他写于安史之乱前三年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杜甫的心胸是多么的宽阔志气是如何的豪迈: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这种吞天吐地、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不独杜甫拥有与他同登慈恩寺的诗人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也有也不只是与杜甫同登慈恩寺的这几位诗人拥有应该说这是一种时代精神情况不一地洋溢在那个时代各色人们的心中。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新婚别》中的新娘、《垂老别》中的老人、《无家别》中的老战士均有那样高的觉悟。

从这个意义言之杜甫的战乱诗也是盛唐精神的一面旗帜一面为战火烧破为鲜血染污然迎着劲风依然呼啦啦地飘扬的大旗!

四、白居易等人的伤世诗

安史之乱历经唐朝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皇帝公元779年德宗即位。按说安史之乱后国内矛盾应该得到缓和君臣同心同德以复兴盛唐为大业然而事实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德宗即位仅仅一年因成德藩镇李宝臣的儿子要求朝廷承认其继承权而引发了一场战争战火再次在中原大地燃烧直到785年战祸方大体上结束。然朝廷内部宦官与朝官的矛盾激烈起来皇上极为昏庸为两派势力所左右总的倾向竟是宁信家奴不信朝官从而将国内政治弄得乱七八糟。德宗极为贪婪嫌国库每年供应朝廷的财物不够用私兴宫市甚至让宦官带人去市场上勒索。皇上做出此等丑事让百姓十分失望民怨沸腾。公元805年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二人深得顺宗信任实施改革罢宫市但很快此改革失败反对派拥立顺宗儿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新的社会矛盾又开始了唐帝国衰败的局势不仅未能挽转而且愈演愈烈。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这四类诗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是第一类。讽谕诗实是伤世诗与杜甫的伤世诗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的不同在于对于人民与统治者的态度。在诸如征兵这样的问题上杜甫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百姓实在苦年轻男子都上前线了几乎无丁可抽;另一方面叛军强大兵强马壮唐军兵力奇缺这战如不能胜唐帝国就完了。杜甫的心十分纠结但基本立场还是明确的将唐帝国的存亡看得高于一切他的名篇“三吏”“三别”都是这一主题。白居易的诗也写到战争年代抽丁的事然而他就没有这种纠结的情绪。比如他的《新丰折臂翁》。此诗写新丰一位年88岁的老翁。他“左臂凭肩右臂折”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折臂的老人说是为了逃丁自己用大石捶折的。这样做值得吗?老人的回答是: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谁愿意折臂断腿?老人这样做实在是不得已问题是作者——白居易是如何看的。他这样说: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白居易的立场很清楚他反对“边功”此边功应是开疆拓土性质的侵略战争。开元年间玄宗有对外侵略的想法当时唐朝边境有河西、陇右、幽州(后改为范阳)、剑南、朔方、天兵(后改为河东)、安西、北庭等节度使玄宗提高节度使的地位宰相往往出任节度使而节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做宰相。节度使领若干州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在朝廷与宰相平起平坐。当时边境并无强敌唐玄宗这样设置目的是对外侵略。诗中说的“开元宰相宋开府”是宋璟为了防止边将生事邀功宋璟赏赐边将特别谨慎。 与之相反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为了谋求玄宗的恩宠迎合玄宗好大喜功之心极力怂恿玄宗对吐蕃等外族国家用兵而当时的边将也有好战的行为。玄宗的好战养大了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促成了安禄山的反叛。白居易从反对侵略战争这一维度来看待折臂翁这一事件不能不说是很有思想高度的。杜甫面对的是叛军发起的旨在推翻唐王朝的战争面对这样的战争必须迎击为了卫国也为了保家因此他支持平定叛军的战争。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相似杜甫的名篇《垂老别》也写了一位老人但这位老人毅然从军去了他参加的是平定叛军的战争。杜甫对老人的处境极为同情对他的行动又充满着敬佩。应该说白居易、杜甫的立场都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他们的立场不同但须知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战争。

由于白居易处的时代战争不多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具体表现形式是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残酷压榨白居易在不少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映对老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对于统治阶级明确地表示出不满。这方面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卖炭翁》,此诗还有一个副题——“苦宫市也”明确地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专为皇宫服务的宫市也指向了皇帝。此诗云: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穿着黄衣骑着大马而来的人就是宦官他们来到市场巧取豪夺口口声声说是皇上的旨意事实上他们也有皇上的文书。这回他们就将卖炭翁的一车炭抢走了。眼睁睁地看着这重达千余斤的炭被宦官抢走老人心痛如绞这一年的生活又怎么办呢?对于宫市白居易深恶痛绝尽管这是皇上所为白居易也没有丝毫的犹豫。在这些方面白居易似乎表现得比杜甫更有骨气更有人民性。

白居易对于贪官污吏、骄兵悍将有广泛的揭露与批判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新乐府》之中。如《母别子》,就揭露了关西骠骑大将军的荒淫和霸道。其诗云: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这位骠骑大将军不仅荒淫无耻喜新厌旧更重要的是拆散了人家母子实在是丧尽天良!可悲的是那女子也不觉悟贪图荣华。诗人警告那新人你听着洛阳的红楼女多得很将军下次再立个功你就等着被更新的人取代吧!

白居易对劳动人民有着难能可贵的同情。那首《缭绫》有副题为“念女工之劳也”此诗先是描写缭绫如何美比喻为“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强调这是越溪寒女的作品。这样美的缭绫送到宫廷做成美丽的衣裳为皇宫中的妃嫔、宫女享用。真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啊!“春衣一对直千金。”然而她们珍惜这样美丽的衣裳吗?绝不!诗中写道:“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最后诗人慨叹道: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这种感情非常难得。一般说来不管这缭绫是如何来的它到了宫廷成为妃嫔、宫女的服装她们怎样对待它似是轮不到别人说话了但白居易却要说对劳动者成果的珍惜虽未必要提到对劳动的尊重但至少可以说是不许暴殄天物吧!

出于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对统治者的急敛暴征极为愤怒。在《杜陵叟》一诗中他痛斥那些食人者:“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耐人寻味的是白居易的诗一方面对于统治者的掠夺有猛烈的批判其中有些诗的锋芒也触及了最高统治者——皇帝但是在另一些诗中他又会肯定皇帝的“恻隐”之心和“忧农”举措如《牡丹芳》即为“美天子忧农也”。这不能说是美化皇帝很可能它就是事实。最高统治者为了江山的永固也还知道不能竭泽而渔在某种形势下会采取一些如蠲免租税或放赈救灾的举措给百姓以生息。

白居易自诩他的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这就非常了不得了。在封建社会为君而作并不是错误君在许多情况下是国的象征因此为君而作也就是为江山社稷而作为国家的兴盛富强而作。

就对人民的态度来说白居易不弱于杜甫他们的诗基本品格是一致的既伤国又伤民只是相比较而言杜甫更多地伤国而白居易更多地伤民。

中国儒家美学特别强调诗的社会责任主张“诗言志”这志指的是家国之志。杜甫、白居易可以看作是儒家美学在诗歌领域中的杰出代表。儒家有着可贵的“民本”思想不管持的立场是什么爱民总是对的。杜甫、白居易同情劳动人民呼吁统治者要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在白居易的时代有一批作家具有白居易这样忧国伤民的崇高思想他们中有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有张籍、李绅。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唐代末年帝国再次陷入战争战争的性质比较复杂有统治阶级的内部纷争也有农民战争还有外族的入侵。帝国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折腾了最后土崩瓦解。国家一时出现不了足以统一全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只能走向分裂。战争肆无忌惮地在全国蔓延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批伤世诗以皮日休(约834—约883年)、杜荀鹤(约864—约904年)、聂夷中(837?—884?年)的作品为代表。皮日休有《正乐府十篇》,分别是《卒妻怨》《橡媪叹》《贪官怨》《农父谣》《路臣恨》《贱贡士》《颂夷臣》《惜义鸟》《诮虚器》《哀陇民》。仅仅从这些题目就知道反映世乱已达多深多广了。杜荀鹤《山中寡妇》写了一位“夫因兵死守蓬茅”的寡妇极为感人。本来夫死家中没了顶梁柱生活就十分困难了可怕的是国家的税重重的税压得她没办法生活了只得逃往深山然而“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聂夷中是很知道农家艰难的他在《咏田家》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然而有什么办法呢?没有唯一的希望是:“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但这希望只是奢望。

虽然都是反映战乱虽然都是伤世但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的作品与杜甫的作品有着突出的不同。杜甫诗篇中那种既同情人民又极力支撑朝廷的心态看不到了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的伤世诗见不出对唐王朝有什么好感时不时地还见出讽刺与批判他们唯一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如果说杜甫的诗在哭喊虽然悲痛却充溢着一股热情那么杜荀鹤、皮日休、聂夷中的诗不是在哭而是在长叹叹息中透出一股冰凉。 ydz6jS4TVCq3B/+B57rwnphREk7WS+CJ6tGyh2hAsYW77MnrR3xOnIhCkf9aUf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