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隋晋以来300多年的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衰落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就出身寒微凭军功得到隋帝国的重要军事地位凭着不拘门庭只凭才干招贤纳士在短短的几年中组成一支强大的反隋力量平定天下建立新的帝国。凭军功、文才、德行博取功名成为唐帝国的重要人事制度。唐帝国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说:“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者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我欲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犹为一等?……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高士廉传》)这样一种人事制度让天下英雄俊杰为之振奋踊跃地通过当时人才通道——科举、进荐或投身军务等以为朝廷使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抒怀诗作。
唐代抒怀诗的开创者首推李世民。李世民(598—649年)出身于军旅随父南北征战先灭隋继灭各路草野英雄将天下归于一统是唐帝国的实际创建者。李世民重视文学雅爱诗歌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李世民在诗中抒发他的怀抱在马上实现他的理想。他的《经破薛举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此诗开篇云:“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表明自己不同凡俗的怀抱。他用“朗日”比其心以“秋霜”喻其节这就与一味自夸称霸群雄、一统天下的所谓帝王气概不一样还真有匡世救民的意味。在回忆当年惨烈的战争后李世民在诗末感叹道:“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头脑冷静反躬自省谦虚谨慎。
这种怀抱对于帝王特别可贵。李世民不只是在《经破薛举地》这一首诗中抒发这种怀抱还在别的诗中也抒发了这种怀抱。
《帝京篇》是李世民的代表作较之《经破薛举地》更为全面地展现出他的志向、胸襟和气魂。
诗前有序序云:
予以万几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李世民在此序中抒发的怀抱就是尚朴、崇俭、务实、爱民。他是反对奢华、淫欲的。对于宫室他认为只要能“避燥湿”就好至于“金石”这些东西那是用来供奉神灵的凡人不可亵玩。秦始皇的海外寻仙他认为是荒诞的周穆王的追梦瑶池更是没有必要。在《帝京篇》第十首中他写道: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一如《经破薛举地》,他反躬自问什么才是帝王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个人享受还是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如果是前者他认为“人道恶高危”是不能无止境地去追求的。至于后者倒是要“奉天竭诚敬”努力去做争取做得更好。整首诗突出的就是一个“谦”字——《周易》的“谦道”思想。《周易》谦卦《彖传》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诗中的“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亦是谦。《周易》谦卦的六五爻位最能体现“谦尊而光”。五为君位然而君不是阳而是阴。以阴居尊按朱熹的说法那就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为“大善之吉”(《周易本义》)。“四三”指谦卦的四爻位和三爻位。四爻位说“ 谦”三爻位说“劳谦”。李世民说“四三非易仰”意思是谦做到“ 谦”“劳谦”是很不容易的。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谦为立志之本才能采纳忠言励精图治赢来了贞观之治在中国3 000多年的封建史上写就最为光彩的一页。
初唐名臣魏徵(580—643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诤臣。他对太宗的数次犯颜忠谏成就了太宗的谦志对贞观之治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魏徵是能诗者他的《述怀》一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他的志向。诗云: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唐代抒怀诗的代表。唐代诗人的怀抱主要是报国而要报国需要得到天子赏识所以“谒天子”是非常具体的理想。报国的途径在唐代一是军功一是治策前者在唐代初期、中期很为知识分子所向往诸多文人投身边疆效力军幕拔剑蒿莱。随后兴起的边塞诗不仅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国士”虽然不是唐代出现的概念却是在唐代特别为知识分子推崇的概念。知识分子皆以“国士”自诩与这个概念相应的就是“国士”的气节:重然诺讲义气。魏徵此诗所言的怀抱在初唐、中唐的诗歌中很普遍我们在李白的诗中见到在杜甫的诗中见到只是到中唐以后就少见了。
唐诗是唐帝国的标志而李白是唐诗第一面旗帜。李白(701—762年)经历了唐代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他死后的第二年安史之乱结束。可以说李白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见证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白主要的诗歌作品是在他生命的前期创作的也可以说是他年轻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青春气概。这种青春气概主要是通过抒怀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李白的诗虽然题材非常广泛有山水有边塞有送别有爱情有唱和有咏史但贯穿这些作品的主旋律是抒怀。李白是主观诗人他笔下所有的景物和人物都说不上是客观实际的再现而只能说是他抒情言志的符号。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作品压根儿就不是写天姥山(李白没有去过天姥山)而是抒发心志的。
唐代是一个精神相对自由、崇尚个人意志的时代抒写怀抱很自然地成为唐诗的主题。作为唐代诗人中的第一面旗帜李白的抒怀诗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
李白的抒怀诗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势磅礴吞吐宇宙叱咤风云在这方面他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二是想象奇特匪夷所思不合常理恰为至情;三是豪情胜概透脱率真天机呈露非同凡响。
李白所要抒发的主要是报国之志、匡世之情。这种报国之志、匡世之情体现为两种形态:
一是自诩。主要方式为比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大鹏赋》。从题材来说它取自《庄子·逍遥游》篇中的大鹏但作了很大的改造。《庄子》的鹏并不是至高的形象实际上《庄子》还是贬它的欲抑先扬。因为在庄子看来大鹏虽然伟大还是要御风而行而他所要推崇的生存方式不是御有形之物(包括风)而行而是要御无形之道而行。李白将庄子的这一层意思舍弃了。李白尽情地讴歌大鹏的雄姿表达“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的壮志。
二是自勉。李白虽有报国之志也有匡世之才但仕途甚为不顺。他曾“遍干诸侯”“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自诩“笔参造化学究天人”(《与韩荆州书》),都没能成功直到天宝元年(742年)他42岁时经道士吴筠(?—778年)的推荐才得以进入宫廷获得翰林之职。翰林虽然名声好听却无实权。实际上在唐玄宗眼中李白不过是为杨贵妃写写歌词的御用文人而李白也只能忍气吞声遵命写作。他的《清平调》写贵妃之美虽然笔致清丽想象奇妙但缺乏真情算不得好诗。对于宫廷生活李白自己也长喟“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高山人兼呈权倾二侯》)。正直的李白在朝廷不可能有所作为反因得罪高力士遭受毁谤而为玄宗赐金放还。3年的从政生涯可谓一事无成然而李白的报国之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泯他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机会以图东山再起。永王璘趁安史之乱起兵说是平叛其实是图谋不轨。唐肃宗命他“归觐于蜀”他却要去占领唐王朝的直接统治地扬州和金陵。对于永王璘的不臣之心李白懵然不知还赋诗说“帝子金陵记古丘”(《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真个是天真到家也傻到家了。李白自然绝无谋反之心他真的以为逮住个机会可以实现他的报国之志了。肃宗也明白李白不会真的谋反将他放逐之后不久又赦免这时李白还未到达流放地夜郎。李白回来后“闻李太尉[即李光弼——引者]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由此可见李白的拳拳报国之心了。只有对李白的报国之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理解李白自勉诗句中多夹有怨气诸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
李白的抒怀诗多为励志诗情绪乐观积极但个别的诗也有消极情绪。如《行路难三首》其三云: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此诗引用了诸多典故不外乎是想表达一个思想:贪图功名后果糟糕。李白用了那么多名人来说事为的是给自己获取功名不成找个理由。似乎不是自己没有遇到机会或者有机会没有能抓住机会、利用好机会而是自己压根儿就不想成就功名。所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欺人乎?不太可能。慰己乎?倒是可能的。
李白有道家的思想有成仙的愿望但是李白自始至终没有轻弃轩冕、超越庙堂的想法即使成仙也是为了更好地报国、匡世、救民。与李白同时代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其实也不时出入朝廷为皇上出谋划策何尝与红尘断绝?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白的怀抱中还真有出世的一面。当仕途不顺的时候这一面显得格外突出这在李白不只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手段还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在《酬王补阙惠翼庄庙丞泚赠别》中他说:“学道三十春自言羲皇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偶将二公合复与三山邻。喜结海上契自为天外宾。”这种言说不是矫情的自我调侃而是真诚的自我表白。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人生与仙家联系起来所以他的诗中总是出现神仙的境界诸如“玉女千余人相随在云空……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就是寻常的生活在他也别具仙味。如赏月那是“昨玩西城月青天垂月钩”(《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着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侍御》);饮酒那是“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自诩“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白》)。某种意义上讲李白确是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一种梦境里他不仅视这种梦境为仙境而且也视为真境——真实的人生境界。
李白抒怀诗的特殊魅力也许正在这里现实与理想、入世与出世、报国与成仙种种对立的因素在李白的抒怀诗中总是达到最佳的统一且情感之真挚热烈、想象之奇特绝美、境界之冰清玉洁是无人可以企及的。
杜甫(712—770年)也有报国之志其热切不在李白之下但杜甫的抒怀诗与李白的抒怀诗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在李白抒怀诗是心理积郁的释放是关于人生乃至宇宙感悟的自由表达可以说他的抒怀诗是心理解放的一种象征是为自己而写的。杜甫的抒怀诗虽然也是心理积郁的释放却未必是关于人生乃至宇宙感悟的自由表达他嗫嗫嚅嚅地絮叨着生怕说得不妥当不全面。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从身世谈起的说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有这个必要吗?然读到“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则恍然大悟此诗原来是想献给皇帝看的。接着读下去则有:“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霍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这些话完全是对着皇上说的虽然要谦逊一点不可狂妄而致皇上误解但目的要突出一定要让皇上赏自己一个合适的官职。既然自己的才能不好多说就说忠诚吧“葵霍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样出自本性的忠诚难道还不可贵吗?更重要的是将皇上比作太阳。真是一箭两雕:既推销了自己又赞颂了皇上。杜甫生怕皇上不明自己的真实目的故明确地说他不愿做巢、由这样的隐士虚伪地固守所谓的节操而是想立足于庙堂为皇上效劳为国家献力。杜甫的抒怀诗就是这样。在那样的时代如此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品位是谈不上高的。不能说李白就没有杜甫这样的想法或者说没有杜甫这样的俗但是李白还有另一面——雅的一面这是杜甫欠缺的那就是:“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的自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自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的自信“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三首》)的预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旷达“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湖五首·其二》)的癫狂“寻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江上答崔宣城》)的潇洒最重要的是“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的人生哲学。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进入中期唐王朝已经风光不再了。肃宗之后几代君主均昏庸腐朽虽边衅不断倒还能勉强维持唐王朝版图最要命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剧宦官作为皇帝的亲信干预朝政与朝臣的矛盾日趋激烈。皇帝勉力在中间调停不可能做到公正眼看唐帝国又陷入新的危机国势危殆。是时顺宗即位顺宗颇想挽回国运颓势任王伾、王叔文为相实施改革朝臣中有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积极支持“二王”改革矛头指向宦官专权还有中央及地方政府各种对百姓的过分掠夺行为。如提出取消怨声载道的宫市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降低江淮海盐价格等等。改革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很快遭到宦官和腐朽官僚的反击顺宗被迫退位宪宗上台。宪宗贬“二王”流放柳宗元、刘禹锡等改革派干将。自宪宗始唐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一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后帝对前帝的私人不分是非功过一概敌视予以驱逐。宦官继续干政朝臣分成朋党。唐帝国就这样长期处于内耗之中再也看不到中兴的希望了。知识分子对于王朝缺乏信心虽然仍醉心为官但亦视仕途为畏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盛唐时期是普遍的中唐则少见了。中唐众多的抒怀诗笼罩着一种阴郁、凄冷的气氛这在柳宗元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晚年做官柳州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最有思想的文学家之一。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伾、王叔文改革弊政柳宗元是“二王”的重要助手因之擢至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后改为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他与同时被贬的刘禹锡等奉诏长安柳宗元以为复任有望谁想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以后就再没有回过朝廷卒于当时尚为蛮荒之地的柳州。
柳宗元大量的诗歌作品写于被贬谪之后这些诗题材广泛或咏山水或赠友朋或题故事均为抒怀写抱诗风冷峻而峭拔有些作品看似平淡、宁静却难掩酸楚与无奈。
且看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题目中的漳、汀、封、连四州是指他在永贞革新中的四位战友: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这四位同时分别被贬到这四州为刺史。这首诗中的关键词是“愁思”。思什么?当然是他的这几位战友了为什么在思前加上“愁”?因为这四位朋友的处境都不好而且又何止这四位朋友的处境不好柳宗元自己的处境也不好也不只他们五人处境不好还有诸多同道处境不好特别是永贞革新的领导者王伾、王叔文尚在囹圄之中。也许柳宗元真正愁的还不是他们这些革新者的处境而是岌岌可危的唐帝国江山。“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惊风”这“密雨”也许不只是自然景象还是当时黑暗势力的象征。“芙蓉水”“薜荔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他们的革新事业呢?如此说来这样一首怀友的诗其实也是一首抒怀诗。
众所周知桂林、柳州等地多佳山、秀水风景极美然而在被贬谪的柳宗元看来“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他哪里能在这里安得下来呢?“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此诗题为《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唯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京华的亲故京华亲故当然有他的亲人但也有他的战友他关心他们的安危。
清代诗论家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说到柳宗元的诗说是“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诚如斯言。
身处蛮荒的柳宗元一直盼望重回京城再兴大业他认为应是可能的。几个月前他不是突然得到皇上的诏书从永州返回长安吗?返程过汨罗遇风还写了一首诗诗云:“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然而这次的贬谪却是长期的直至死他也未能回到京城。时间一年年地过去回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不能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刚来时心灵里的那份创伤也结成了疤。柳宗元逐渐振作起来在有限的范围内继续着他的为国为民的革新事业。在《冉溪》一诗中他写道: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这首诗最能反映柳宗元的情怀。此时的他已经冷静下来诗中没有牢骚话没有伤心语。“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四句平静地叙述了一段事实。那“希公侯”的事并不是谋官而是“许国”因此置生死于度外。看来回京城无望革新事业再兴无望所以他说“壮心瓦解”其实不是“壮心瓦解”而是“壮心空有”。壮心虽然空有那是指目前不可能直接效力朝廷但是不是就什么也不能做呢?也不是虽然自称“缧囚”但他其实不是囚犯他还是一位官员官位还不小刺史。虽无力做影响国家全局的大事但造福当地百姓的事还是可以做的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来做准备。诗中说要学樊敬侯种漆南园。这樊敬侯原名樊重东汉人。《后汉书》有传传云:“(樊重)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这樊重后封为寿张侯谥曰敬。柳宗元在诗中用上这一典故说明他其实并不消极他还在努力着为了他的报国之志为了唐王朝。
刘禹锡(772—842年)是柳宗元贞元九年(793年)的同科进士他们同是永贞革新的干将“二王”的得力助手。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正月终得与柳宗元等一并奉诏回京然不出三个月就因“诗语讥忿当路不喜”(《新唐书·刘禹锡传》)又遭贬谪。刘禹锡与柳宗元一样是有血性的汉子自小立下了忠君报国的志向。对于被贬他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悲愤。亦如柳宗元刘禹锡也发出不平之音。在《答杨八敬之绝句》中他说:
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今日知音一留听是君心事不平时。
偏切之音悲苦之韵出自杨八敬的琴声却也出自杨八敬的心境。杨也遭贬境遇与刘禹锡相似。因此刘能从琴声听出心声。
的确是痛苦的确是悲愤痛苦悲愤之后是消沉颓废还是执着坚持?刘禹锡选择了后者。
在《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中他抒怀: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元九即元稹(779—831年)他虽不是永贞革新干将却也是革新的支持者、同情者刘禹锡遭贬之后他以长诗《壁州鞭长句》相赠。刘禹锡在答诗中以竹为喻表示自己不屈的气节。刘禹锡对于未来是有企盼的不然怎么会说“何时策马同归去”呢?
刘禹锡果然有机会重返朝廷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均奉诏返回长安。时令正是春天长安名胜玄都观桃花盛开看花人摩肩接踵往来道路尘土飞扬刘禹锡有感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也许是有寓意的一些研究者也在做种种猜测。桃寓意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郎又回来了。
让人叹息的是刘郎此番回来好景只是昙花一现。对于刘禹锡、柳宗元的回京顽固派自然是不甘心的他们从刘、柳回京后写的诗中挑出一些句子说是“讥忿”向宪宗告上一状宪宗对刘、柳等本就不够放心于是将他们再行放逐。刘禹锡此番被贬迁谪连州、夔州、和州等地直到宝历二年(826年)才结束流浪于巴山楚水之间的生涯被任命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又由东都洛阳调回朝廷任主客郎中。虽然未能再振革新大业但他的回京仍然是一个重大胜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又是另一番景象刘禹锡感慨之再赋诗一首诗名《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序概括了玄都观24年三个阶段:24年前观未有花;14年前观有花花盛如霞观者如云;如今观又没有花。观的变化大矣不变的是刘郎还在。由花的盛衰联想到政治风云同样是白云苍狗变化万千。24年前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遭贬那是宪宗当政;10年后返京仍是宪宗朝;而到大和已是文宗主政。从宪宗到文宗中间有过穆宗、敬宗两位皇帝当政。前后经历了四位皇帝自然不可能再像宪宗朝那样视革新者为异类当然刘禹锡也未能赓续永贞革新但是做上了主客郎中这样的高官也算是另一番景象了。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最大不同就是刘禹锡较柳宗元乐观。他的名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酬乐天见老见示》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最能见出刘禹锡豪情胜概的是他的一首短诗即《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正是因为刘禹锡如此的达观、雄健他还在世时诗友白居易就称誉他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
严格来说政治上的立场与人的品格没有直接关系拿中国历史上的革新与守旧来说未必革新者的品格就高守旧者的品格就低。他们的对立只是政治观点的不同将他们的政治立场冠上“革新”与“守旧”虽是通用语也未必恰当。发生在中唐永贞年间的革新其支持者中有大贤反对者中也有大贤韩愈(768—824年)即是。韩愈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继承者历史上的评价也基本上如此。作为持儒家道统的诗人他的抒怀诗可以视为儒家诗学主旨“诗言志”“思无邪”的注解。他的《利剑》一诗兼有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顿挫。诗云: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在中国文化中剑不只是兵器也是高尚气节之象征所以君子有佩剑的传统。韩愈从友人那里得剑佩之一是辟邪不只是辟外来邪侵也避自心生邪。二是刺邪这邪包括“谗夫”。然而让韩愈感慨的是此剑“不能刺谗夫”这当然是有某种不可克服的困难所致尽管如此也不能不让韩愈扼腕而恨甚至希望自己与剑俱化为黄泉。如此昂扬的气节显示出韩愈不愧为儒家道统的继承者。
韩愈因反对王伾、王叔文的革新而受宪宗的赏识召拜国子博士又因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然而官场险恶做上刑部侍郎不过两年仕途上春风得意的韩愈因表谏宪宗迎佛骨几遭杀头后贬为潮州刺史。如此朝云暮雨、生死瞬间的变故韩愈不能不害怕了儒家“乐天知命”的另一面凸显了。他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最为鲜明地反映出他的这种心态。诗前序说:“张功曹署也。愈与署以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赦自南方俱徙掾江陵至是俟命于郴而作是诗。”这官为功曹的张署看来是他的难兄难弟了。此诗中有句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韩愈没有在诗中发牢骚他坚持的是“怨而不怒”的儒家诗风因此后世有论者认为它有“小雅之风”。迭遭风波的儒者韩愈对于道家思想颇能接受。他有《落齿》诗诗中云:“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能这样看待人生看待生命韩愈算是透脱了。
将中唐的抒怀诗与初唐和盛唐的抒怀诗作个比较就不难看出这抒怀诗是越写越悲哀了唯有李贺(790—817年)还能多少保持初唐和盛唐那种可贵的英雄气概。他的《致酒行》就很有点李白的气概诗云: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此诗充满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假若李贺有马周那样的机会又设若当朝皇帝有如太宗那样的英明谁能说李贺不能成就一番大业呢?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边塞诗诗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战争的惨烈被写得有声有色。这是我们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诗中看不到的景象:尽管敌军如黑云一样扑天盖地向城压来城却似欲摧而不摧。日光中守城将士的铠甲发出金鳞般的光辉将士们意志坚不可摧为了君王为了国家随时准备着慷慨赴死。诗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边疆战士的心声又何尝不是李贺的心声。
可惜的是这位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并没有“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机会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为避讳他没有参加进士科举考试。李贺擅长乐府基于他的皇族出身朝廷给了他一个太堂协律郎的小官职他哪里有可能效力边疆创建功勋呢?连李白那样为皇上写歌词的机会也没有。据《唐子才传》,李贺死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板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顷之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这一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李贺的家国之志既然在尘世不能为国为君做成什么大事死了就去为天帝效力吧!
李贺处于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时候他的《雁门太守行》可以看作初盛唐抒怀诗的回光返照进入晚唐后再也看不到这样光辉四射的抒怀诗了。
公元820年唐宪宗为宦官所杀次年穆宗即位史家一般将820年至唐灭亡的907年称为晚唐。晚唐的政治可以用混乱糟糕来概括。短短的87年历9个皇帝。贯穿于唐晚期的政治斗争主要是宦官与朝官的斗争胜败此起彼伏全是皇帝在中间左右基本上没有是非对错可言。每一次斗争总是有不少人流血、流放。然而这种斗争没有穷尽如灯蛾扑火似的前仆后继没完没了。这种悲剧不独晚唐存在但以晚唐最为突出。唐代自开国以来就存在的藩镇痼疾直到唐灭亡也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安史之乱之后藩镇的势力遭到重创然不久后新的割据又形成。唐帝国的版图内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统一唐王朝多次对割据的藩镇用兵胜负参半每一次用兵又涉及朝臣与宦官、皇帝与臣下(含宦官)的矛盾更可怖的是朝臣中存在严重的朋党之争内部的倾轧将唐王朝逐渐拖入深渊中晚唐的君主也没有一个出色的不是昏庸腐朽就是刚愎自用处在臣下的矛盾漩涡之中经常错断是非误伤好人。晚唐时期也不是没有出过能力强的大臣但处在这种环境实在是无能为力。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斗争的双方得到的都不是永久的胜利往往胜利后不久即遭到或来自对方或来自皇上的严厉打击当然最后的失败者是唐朝的皇帝是唐帝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要说初盛唐那样明朗爽劲的抒怀诗不可能产生就是中唐那样或含有悲愤或透显达观的抒怀诗也难以产生。社会太可怕了人言可畏。尽管如此也不能没有抒怀诗情感总得要抒发志向总得要表露。那就只有变换表达的方式了。
晚唐诗歌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怀古诗比较有分量。本来怀古诗不是唐代才出现的文学现象各个朝代都有。纵览历朝历代的怀古诗大体上凡是社会黑暗面临崩溃之时怀古诗就比较多也比较好。晚唐的怀古诗之所以特别好跟日薄西山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晚唐诗人怀古诗写得最好的是杜牧(803—852年)。他的《赤壁》颇耐人寻味。此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似是在这里说笑话赤壁之战这样的大战竟然不是双方实力、战略、战术的较量而仅取决于偶然的自然条件。虽然这样的认识没有多少人能接受但是它似是在为唐帝国敲警钟提醒唐帝国不要以为自己很强大说不定一场偶然事件就将你终结了。
不能不佩服杜牧的清醒他这样说一是对最高统治者提个醒另就是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他的《题乌江亭》一诗也是怀古其真实意思就直接说出来了。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唐帝国还有救重要的是认识人才、用好人才暗含着他也是人才的意思。
品读杜牧的怀古诗报国的拳拳之心清晰可见。
晚唐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艳诗呈现强劲的势头。艳诗并不产生于唐朝早在六朝就出现了。初唐、盛唐、中唐都有艳诗但不占重要地位诗坛上有影响的还是以“言志”为主题的抒怀诗、山水诗、乐府诗以及咏物诗等。到晚唐似乎抒怀诗、山水诗、乐府诗以及咏物诗等已经走到山穷水尽了引不起诗人多少兴趣于是走向艳情。艳情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其中一部分确也是写男欢女爱但是有一部分则摹仿楚辞托言香草美人藉以写君臣朋友之间的恩怨离合这就是抒怀诗了。
李商隐(813—858年)是这类诗最重要的写作者。《无题》是他的代表作历代传诵经久不衰。这首诗的含义扑朔迷离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首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解释成相思那是最容易的。它完全可以看成是爱情诗。但是如果稍许了解一下李商隐的生平就会对以上的理解产生动摇是什么样的女子或男子值得相思者奉献自己全部的生命去爱而且又是如此难以相会?此诗所写的相思对象应该不是他的妻子王氏与王氏不存在“见”与“别”的问题那就只能是他的情人了李商隐爱恋过的女子不止一位其中让李商隐情感投入比较深的可能是道姑宋华阳然宋华阳不想还俗对李商隐一直保持距离。基本上属于单相思的这段感情大概也还不值得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向对方表白。仔细品味这首诗它表达的主要是一种无奈、执着、真诚和恳切地希望被对方接受的意味这种情感未必只能献给私情的对象难道就不可以献给政治生活中他热切希望得到理解帮助的人吗?
李商隐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人他就是令狐绹。令狐绹的父亲是令狐楚宪宗时任过宰相。令狐楚非常喜爱李商隐让其在门下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读书并亲加指点。公元837年借令狐楚的力量李商隐进士及第。也就在这年冬时为兴元节度使的令狐楚走到生命的尽头临死前一天他急召李商隐自京城来兴元令他代草遗表。如此这般的信任足以让李商隐感激涕零了李商隐此时决不会想到命运会给他开一个大玩笑不久他就会被令狐家扫地出门。就在令狐楚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38年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受到王茂元赏识娶王茂元女为妻。王茂元属李德裕朋党与令狐绹的朋党处于对立地位。李商隐娶王女为妻被令狐绹视为忘家恩、叛师门的大逆不道的行为深恶而痛绝之从此李商隐陷入朋党的漩涡之中一生不得脱身极为痛苦。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令狐绹任宰相李德裕党大败。李商隐力谋接近令狐绹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宽恕和原谅但未能如愿。令狐绹任宰相10年对李商隐始终怀恨在心李商隐的很多艳体诗实是向令狐绹表明心志的诗。上引《无题》应是这类诗。此诗首句云“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相见”可能是他求令狐绹见他令狐绹予以拒绝;“别”是当年他们的分别因为是背叛师门的一桩行为内心十分纠结故称“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表白心志意是对于令狐家的深恩至死也不忘记;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宽恕与原谅的心一直不死。“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述说自己当下的身心状况长期的负罪心理与生计的艰辛已经摧毁了自己的健康心境凄凉。这两句显然是乞求令狐绹的同情与原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两句是向令狐绹传递信息想去见他。这首诗取名《无题》也暗示着它非艳体诗它有难言的苦痛之所以取这样的题目是别有原因。
除了朋党之争严重影响李商隐的仕途出身的寒微也给他的仕途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李商隐是一位极具才干的优秀人才然终其一生也只是在幕僚位置辗转。对于寒士实现政治抱负的艰辛李商隐较宦家子弟有更多的感受在《少年》一诗中他喟然长叹:“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更重要的是统治集团一味以私利为重哪有是非之辨?正直有作为的人士得不到提拔反是邪恶小人官运亨通。对于这种现象李商隐极为悲愤在《鸾凤》诗中他直斥“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的社会不公现象。尽管如此李商隐并没有完全陷入消极颓废的境地他对前途仍然充满着信心。也就在《鸾凤》一诗中他吟道:“岂无云路分相望不应迷。”意思是:不要说显达之仕途我辈无分当望路争驱又何疑虑之有?
韩偓(844—914年)是晚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一五一卷“韩内翰别集一卷”云:“偓为学士时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言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道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
韩偓于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历官至兵部侍郎。韩偓为人正直有骨气朱温专权恨偓不附己贬之为濮州司马寻徙邓州司马后召复原官韩偓拒不赴任。韩偓诗深得其姨父李商隐的赏识称之为“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诗以构思工巧、刻画细致、精于用事见长诗风多婉曲含蓄。他早年所作《香奁集》多涉艳情婉丽妩媚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也许不良的影响后期他较少作艳体而多作山水诗、咏物诗、赠别诗也有一些直抒胸臆的诗作。这些作品多伤感时局慨叹身世诗中不时透闪愤怒的火花于其通常的婉约风格之外别具刚毅、锋利、鲜亮的风采。《安贫》一诗中他坦言“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表白自己的立场:就是要给权臣朱温制造点麻烦要捋他的虎须。诗的末句云:“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齐竽”用的是齐湣王典。齐宣王喜欢听合奏吹竽者多达300人其中就不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齐湣王则喜欢听独奏他继位后让吹竽者一个个地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就只得逃之夭夭了。韩偓用此典似是在问这个朝廷是否真还有人能像齐湣王选乐师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呢?人才问题在韩偓看来是拯救唐帝国的关键。他在许多诗中提出此问题不完全是自身怀才不遇的宣泄应还是向朝廷也是向社会的沉痛呼吁。
唐帝国的灭亡是韩偓难以排遣的心头之痛。在《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中他慨然悲歌云:
缉缀小诗钞卷里寻思闲事到心头。自吟自泣无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
是“闲事”吗?不是而是家国存亡的大事“闲事”反用乃为要事。吟、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同情、无人理会成了自吟、自泣这就难怪痛断肝肠了。
300多年的唐帝国经历过兴盛到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唐诗跟着唐帝国走完它的路。这一路走来狂歌慷慨有之抑郁婉转亦有之;兴高采烈有之缠绵悲苦亦有之。总的来说是初唐多激昂之声盛唐多豪迈之歌中唐多凄婉之语而到晚唐则多无奈之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