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吊古之伤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一个朝代刚建立一件大事就是为刚逝去的朝代写史写史的目的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有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意思。中国的史学发达与之相关。除史学家外文学家也喜欢写史。文学家写史在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点上与史学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与史学家写史的重大不同在于他们多持审美的视角。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历史、写历史让他们从拘泥于历史事件的具体的真实性中解放出来。历史大事一般不违背、不虚构但进入作品中的具体事件则往往有虚构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注重历史活动中的人物情感生活而且也常常将自己的情感活动渗透进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是纯理智的而是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色彩使得历史文学更具感染力。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有小说诗歌也有散文。散文是夹在科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文章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散文在中国古代多以凭吊、追念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类文章不太注重历史事件本身的梳理而注重历史事件中所蕴涵的理性意义的开掘因而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唐代的文章中属于这类的也有不少最有名也最优秀的当推杜牧的《阿房宫赋》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一、杜牧的《阿房宫赋》

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是王朝兴替不断。这一现象成为诸多历史学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成为诸多有历史情结的文学家的创作题材。在散文作品中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这一方面的杰构。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杜牧所在的时代为晚唐唐帝国已经大为衰落了此时最大的问题是帝国内部的斗争。这种内耗导致唐代朝廷走马灯似地换人。820年宦官杀了唐宪宗立了穆宗。仅四年穆宗病死敬宗即位。827年宦官刘克明等杀了敬宗拥立宪宗子绛王李悟。不承想宦官王守澄等发禁兵杀了刘克明、李悟等拥立江王李涵为皇帝即为唐文宗。宦官如此凶残可谓肆无忌惮历史上仅见。朝官也不含糊他们一方面与宦官有矛盾另一方面内部也有矛盾牛僧孺、李德裕分别为对立的两派的首领他们的斗争非常激烈宰相也是换个不停。唐文宗对此束手无策叹息道:“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这种主要出自内部的斗争极大地损害了唐帝国的国力。帝国的命运岌岌可危。杜牧是晚唐头脑比较清醒的大臣虽然他曾为牛僧孺的幕僚又为李德裕所器重但未参加朋党出于对帝国命运的忧虑他写下《阿房宫赋》,虽然此文没有直接涉及唐帝国的现实但是体现在此赋中的忧国忧民精神显然是立足于当下的。

此赋立意精巧别具一格。它分四步走:

第一步精心描绘宫观的壮丽和人物、用物之美。

写阿房宫的美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宫观之美文章细致地描绘了阿房宫的外观、体量、气势还有自然环境: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种描写是有事实依据的。《史记》大致描写过阿房宫的规模:“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杜牧的描写属于文学性的它不局限于事实的陈述而比较讲究突出阿房宫的壮美。绚丽丰富的想象工丽对仗的语言杜牧驾轻就熟地完成了对这种美的描摹。

另一个方面是写阿房宫中的人物、用物之美。这里主要的手法是多镜头展示。有特写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可以想象那开窗理妆的宫女是何等艳丽、动人。也有长镜头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宫车驰过声音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小到如轻风大到如雷霆。这情景叫人一惊一乍心驰神飞。在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作者渗入情感道出宫女内心无限之苦楚:“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至于用物更是应有尽有都是奇珍。

如此凸显宫内人物、用物之美其意不在美而在吸引人们注意这美背后的肮脏血腥苦难。原来这宫内的人物、用物都是从六国抢来、盗来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突出一个“掠”字暴秦的性质由此而定原来秦不过是天下最大的强盗罢了。

第二步揭露阿房宫建设中的奢侈浪费。作者写道: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显然是夸张但这种夸张并不让人感到虚假因为在这里作者不是在对阿房宫作计量上的分析而是痛斥这种华丽背后的实质:对民脂民膏的糟蹋。它直接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于是宫殿的华丽成为罪恶的证据美在这里成了丑。

第三步明确提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其实并不是被别人推翻的而是被自己推翻的。它的暴政它的奢靡它的浪费它对百姓的残暴都不是别人要它这样做的而是自己的选择。也正是这种自我选择导致了它的灭亡。

第四步就是如何从秦的灭亡吸取教训。文章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最后一步才是文章的主旨。作者强调鉴之比哀之重要。这话是别有深意的显然是针对晚唐的现实而言。晚唐与暴秦当然不一样但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一样的那就是不珍惜民脂民膏、奢靡浪费百姓已经强烈地不满了。事实是从唐文宗登基的827年到王仙芝起义的874年也不过40多年。公元859年发生在浙东的裘甫起义就已经标志着唐朝廷崩溃的开始。

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战争不断关于战争人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情感要倾诉。尽管人们普遍能接受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的观点对于正义的战争不予以反对还加以赞颂但是一个不能否定也不能漠视的现实是战争毕竟是要流血的让诸多的生命毁于战争总不能说是什么好事。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反战的声音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第31章)“善为士者不武。”(《老子》第68章)“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第74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与杜甫同一时期的文人李华(715—766年)在其著名的《吊古战场文》中对战争做了深刻的反思。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他所写的战争基本上属于处于中原地带的汉民族政权与处于边界地带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可以概括为夷夏之战少数民族政权为夷汉民族的政权为夏。从具体场景来看主要指西北地带的战争。这一地带的确是夷夏之战的主战场自春秋战国以来战争不断。李华深感这没完没了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伤痛而写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给人的突出印象是美在历代以战争为主题的散文中在审美这一点上可能很难找到与之相媲美的文章。在取审美维度写文章这一点上杜牧的《阿房宫赋》与之是一样的但《阿房宫赋》有一个讨巧的地方那就是阿房宫本身就是美的对阿房宫的审美是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而古战场本身是丑的对古战场的审美实际上是在对丑的对象进行审美径直说是在审丑。由于此种审丑融汇了作家的情感、理解这种情感、理解均是正能量更重要的是融汇了作家情感、理解的古战场风光是通过美丽的艺术媒介(在这里是美丽的文学语言)予以传达的因而它就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了这里的美感不能简单地归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它是一种融入诸多元素烹制出来的心灵鸡汤一种正面的高峰心理体验。

文章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种审美的维度而在具体展现上它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是典型环境的设置上充分考虑此环境的代表性、概括性。

就时间来说有实虚之分。从文字交代来说它说的是“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包括了从秦到近代这漫长的历史实际上它着眼于近代因为这近代指的就是唐代李华关心的只能是唐代。这种写法是古代常用的通常不明说自己所在的朝代而托名前朝。就空间来说它确定为以“平沙”为特点的战场然平沙在哪?众所周知沙漠战场在中国主要在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一带。然具体为何处文章不说。这样文章就有了一个广阔而又纵深的时空作者就在这时空中抒发情怀纵论对战争的看法探讨历史的教训。这种写法有它的优点。但如果不能具体则会显得空洞抽象而缺失审美的感染力。所以作者又为文章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时空。

空间:沙漠。时间:秋冬。于是构成这样的具体情境: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文章在这里营造出一种荒凉、空旷、冷寂、肃杀的氛围给人一股恐怖感。到这时作者才托亭长之口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个环境是典型的。既具体又有很大的概括性。

其次在战场残酷性的表述上将具体情境的描写与历史事实的概述结合起来。

具体情境的描述用“吾想夫”领起。具体写了三个情景:一是期门之战二是穷寒远征三是白刃拼搏。均写得极为生动很有层次类似电影手法有全景有特写有近景有远景镜头或推或拉或摇。如期门受战: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是全景而“利镞穿骨惊沙入面”则是特写。战斗之激烈让人惊心动魄目骇神飞。

关于历史事实的概述则由“吾闻夫”领起从周朝一直讲到汉朝。其基本观点是战争虽然难以避免但并不在杀人能达到目的将敌人赶走就可以了保住边疆就可以了。这种观点跟杜甫的“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是一致的。

文章最精彩的是结尾一段的吊祭它不取这类文章通常取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立场而取人道主义的立场由一连串的“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夫妇”引出“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如此引己入人设身处地将读者拉了进来历史近了他人近了战争切身了。

作者何尝不知道世界上诸多事情不是按照人的意愿来行事的。战争也是如此你不希望战争战争硬将你拉进去。作者不能不慨叹:“时耶命耶?”尽管如此他还是明确地表白自己的观点:“守在四夷”。即不反对战争但反对侵略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卫边疆概括为一个字——守。

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看法也表现出他对历史的审美态度其中流露出的审美意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人是有历史感的人的思维对象不只在现实还在历史。人们喜欢思考历史。因为历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历史不可重复但历史又可以重复。不可重复的是事物的现象可以重复的是它的内在规律。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历史不仅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它的突出优点与现实形成了一个距离既有物理的距离又有心理的距离。物理的距离指它已经成为过去不可重现只能让人们去想象去体会因此它给人们更多的思维自由的空间、想象自由的空间这种思维的自由、想象的自由为审美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事件成为历史它对于现实人们的心理距离有些远了但还不是非常远它既是不切身的因为它不可能对现实人们产生实际的利益又不是不切身的不仅人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去感受更重要的是参加过历史事件的人们是我们的先人与我们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仍然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这种不远不近的心理距离同样为审美的可能创造了前提。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历史没有中断其脉络是清晰的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体现在对历史的审美上一是体现在历史文献记录中的审美二是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审美三是体现在历史文物遗存中的审美。三者汇成一条浩瀚的江河奔流至今并通向未来。这条历史审美的大河唐代是绚丽的一段。唐代所审美的历史是此前的历史基于唐帝国自身的强大它对于历史的思考与审美较少顾念唐帝国的存亡而多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这样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也是这样。 QuQqO+ZXBpxly2tTUSf/xEn3BT44XWDcWaIybS3fhxm4VQb2F2hB1u9ysod3e5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