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青云之志

唐代散文中有诸多以人生志向为主题的文章其中不乏精美之作著名的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刘禹锡的《陋室铭》。这些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情真、气雄、达观。首先是情真字字出自肺腑句句动人心弦。其次是气雄几乎所有这类文章都充满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这样的文章中虽然也有愁但绝不悲悲切切地曲尽愁肠也有忧但忧的是生民性命、家国、天下。第三是达观。达观重在达达者通也想得开也放得下。在这些文章中绝少看到对蜗角之名的追逐更没有蝇头之利的斤斤计较文中所透显出来的胸襟宽阔如蓝天情怀激荡似大海。而这一切的中心则是唐代文人特具的青云之志。

一、王勃的《滕王阁序》

唐朝散文首推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写这篇文章时应该为25岁是年(上元二年即675年)他去交趾看望他的父亲经过南昌巧遇都督阎公设宴南昌名胜滕王阁一时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雅士云集诗人毕至。在众多描写胜景盛宴的文学作品当中唯独王勃的《滕王阁序》能够胜出且自作品产生之日起广为传颂流传至今这不是偶然的。反复吟诵这篇文章悟出此文之魅力全在穿透人生之本从而让人身有同感情有同生心有同悟志有同奋。

且看下面一段的文字: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段文字在《滕王阁序》中是最为重要的。前几句概括人生之乐:一是“四美具”“四美”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是“二难并”“二难”为贤主难遇、嘉宾难聚。概而言之也就是山水之乐人事之乐。

人来这个世界为何而来?中国古代的儒道释三家哲学均有不同的回答。释家哲学说人是受苦而来人的出生就是苦活一辈子就是苦一辈子无法摆脱。想要摆脱只有一法那就是念佛求入极乐世界。道家没有明说这个问题但从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老子》第28章)来看他认为人长大了有了智慧就有了机心懂得荣辱就有了追求如此等等就难免痛苦。复归于婴儿不可能那最好的办法是“法自然”(《老子》第25章)。由道家发展出来的道教则明确提出成仙法自然难以捉摸还不如经过一段修炼羽化而登仙。

与释道两家相比儒家哲学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能最为务实也最为深刻。首先儒家不认为人生就是苦难儒家认为人生不是受苦而来的是求乐而来的。那么什么是乐?孔子就有种种说法。《论语》开篇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里就说了三种快乐:学习乐交友乐还有一种乐为“人不知而不愠”这种乐有点特别表面上看它不是乐但在这里“不愠”就是乐了。怎么不是乐呢?人家不知道你不理睬你你“不愠”——不埋怨人家很淡定心很安这不就是乐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乐不是因于外界而是因于内心。内心自持的乐才是最高的乐。

孔子有事功之乐这是不消说的不然他不会奔走列国去复周礼。孔子最重视的一种因于外界的乐是山水之乐这是大家熟知的如他在与学生们言志时独赞赏曾点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快乐。山水之乐在孔子是怎样的一种乐?从孔子的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来看他的山水之乐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与天地自然在精神上相通的境界。读这些名句总给人怦然心动之感。这只是在游山玩水打发时间或是锻炼身体吗?显然不是。在从天地自然中寻求精神支柱、精神境界这一点上来看儒家其实与道家是一致的。

那么王勃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在哪里呢?王勃说他来到滕王阁上躬逢胜饯欣赏风景“逸兴遄飞”这就是乐了。从他乐的“四美具二难并”来看此乐涵盖了孔子的山水之乐、交友之乐和学习之乐。

王勃的快乐中没有涉及“人不知而不愠”。王勃当时尚是青年正是建功立业的时期相当于《周易》乾卦中的“见龙在田”就心态来说期盼着“利见大人”以待“或跃于渊”哪里不希望人知呢?事实上他急急地赶到滕王阁就是想参加这个盛会就是想图个人知。

王勃的心态是青年心态的反映。青年特别是刚刚步入人生的青年哪个不想获得一个机会青云直上呢?青春活力无限青春光芒四射王勃就像是一棵沐着阳光雨露的小树正窜着向上长啊!

王勃的这种心态也是唐代初期至盛唐的时代心态。有唐一代从唐高祖即位的618年至唐玄宗即位的712年虽然朝廷政权有些波动但整个社会是安定的是前进的。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可以说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美丽的梦不仅渴望实现这个梦而且相信可能实现这个梦。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唐帝国的开创者李渊、李世民一改魏晋以来凭门第取士的旧策实施的是凭才能取士、论功绩给赏的新国策。据《旧唐书·高士廉传》,唐太宗对于山东人氏好自矜夸门第的陋习十分厌恶命令高士廉等刊正姓氏重新编写谱牒“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并且说了如下一番话: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甚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衹缘齐家惟据河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亲纵多输钱币犹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昔汉高祖止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敬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这段话是唐代人才政策的精辟说明。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唐代取士是不看出身门第的汉高祖刘邦原只是山东一匹夫有何门第可谈?然而他平定天下谁还能说他出身低贱不能做皇帝呢?唐朝取士只看三点:功效、忠孝、学艺。这三点第一点为功效这是最重要的或是军功或是文治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总要做出成绩来。忠孝排第二说的是品德。学艺排第三讲的是才华。按这三点取士这就给广大出身寒微的人才开辟了道路。因此整个唐代都人才辈出。唐帝国几次遭遇严重危难几乎亡国终于挺了过来跟不乏人才大有关系。试想想安史之乱如果没有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这样的军事人才怎么能够平定?尽管由于帝国最高统治者未能处理好宦官与朝官的关系问题帝国中后期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朋党之争但总还是有更为出色的人才出来支撑危局。

因此整个有唐一代特别是初唐至中唐基本实施的是一条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政策。王勃的《滕王阁序》所见出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反映。那个时代有才能的人谁不在奔走寻找谋取功名的机会?王勃说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确是事实。王勃从山西来到江西虽不一定谈得上“关山难越”但也可说是路途遥远而李白从“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蜀地而来就完全称得上“关山难越”。因为报国就得离家就得奔走就得干谒就得投门种种艰辛和屈辱就难免了更重要的是即使受得了千般艰辛忍得了万般屈辱就一定能见得了皇上取得了功名吗?也未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悲剧比比皆是。

然而既然有希望就要奔走不奔走就没有希望所以这种奔走从本质来说还是快乐的是一种乐事。

王勃对于这种为了功名的奔走有诸多感慨: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有两种困难是无法克服的:一是时运一是命运。怎么办?

王勃认为要承认、要接受时运与命运。承认和接受时运、命运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消极的放弃一切努力任凭时运的摆布命运的安排。显然这是王勃不取的。他的态度是积极的这积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见”与“知”就大有讲究表现出一种审美的态度而且与《周易·系辞上》说的“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一致的也与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二是知而不安继续奋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尚要奋斗穷且不废壮志年轻还不算贫穷那就更不要说了。第三个层次是“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贪泉本是不宜饮的因为它会让人贪然而在奋斗之时人也无妨贪一点以这种贪为爽;处涸辙怎么会高兴呢?涸辙指艰难处境如果有人不以艰为苦而能以艰为乐那就不是常人而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这种人其实就是孟子说的大丈夫。王勃的意思很清楚即使因为时运、命运的缘故不能成就事业但只要努力也能成就为君子成就为大丈夫。按儒家哲学前者为“外王”后者为“内圣”外王不成内圣能成也是非常值得的而且在儒家内圣比外王重要。孟子非常看重艰难环境对人的锻炼作用他认为不能只是将艰难环境看成对人的考验还要充分看到艰难环境对于人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既如此奋斗就具有绝对的意义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消极都要积极。“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有些事表面看来不可能其实也未必不能。这话否定了时运、命运的绝对性。“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否定一切不愿动作起来的理由鼓励人们奋斗。

尽管在文中王勃也不时流露出一些悲观的态度说什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那都是有意说给阎公听的让阎公慧眼识才竭力荐才不让孟尝、阮籍这样有才能的人士空余报国之情。

不管言语如何委婉别致也不管内心确是思绪万千事实上有关人生的事王勃也是思虑过多次了可以说是心中早已有数胸有成竹。由于毕竟是在阎公面前何况还有诸多才俊在座只能谦而又谦尽管如此那种高远的人生之志还是脱颖而出直冲云霄。看似悲观实不悲观看似谦逊实是自负。时运、运命云云只是激起阎公爱才之心的托词王勃又哪里相信这些?

机会难得啊!首先这是都督阎公主持的聚会若得阎公赏识即可平步青云;其次此会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若才华出众即可风传天下。尽管王勃在文章中做了很多修饰但最后还是清楚地道出自己的凌云之志和当下的处境及心境: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不卑不亢言辞得体但表意很清楚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携。

值得一说的是为了赢得阎公和同座的好感王勃说一些诸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之类的谀辞也许是难能免俗吧。不过据《新唐书·王勃传》中所写阎公安排的这场文会本来的目的是希望让自己女婿的文章获得赞赏但因为王勃的文章胜出也就干脆明确地将这第一颁给了王勃因此阎公也还称得上“雅望非常”。

更重要的是王勃出自真诚描绘并赞赏豫州地望之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这些描绘当然能获得豫章都督阎公的欢心但不是谀辞是对豫章扩大一点是对中国山川风物、历史文化的写真和由衷赞美。王勃的报国之志其实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王勃所希望做的是在中国这壮丽的大地上添上一笔新的图画在中国辉煌的历史上续上一曲新的篇章。

《滕王阁序》是唐代士人的功名曲更是唐代士人的青春歌。

二、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关于李白《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内容大同小异其中最为重要的不同是《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家世平常;而《新唐书》则说他为“兴圣皇帝九世孙”他的出生也被赋予神秘色彩说是“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这样写当然是为了突出李白的不凡。不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中国李白都称得上是一个代表性人物:唐代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谈到中国如果要联系上人物李白当是其中之一。

人们都知道李白是大诗人但少有人知道李白也是大散文家。《古文观止》收入他两篇散文:《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这两篇文章在精神气质上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致的都充分反映出唐代青年士人强烈的入世之心、报国之志。这其中《与韩荆州书》和《滕王阁序》都有浓厚的干谒色彩《滕王阁序》干谒的对象是都督阎公《与韩荆州书》干谒的对象是荆州刺史韩朝宗。《滕王阁序》是序序的本义为诗集之引言然而王勃在此文很少谈诗而是大谈自己的人生抱负从阎公主持的滕王阁盛宴谈起由江山胜迹到人物风流再到自己还不算跑题。《与韩荆州书》则直奔主题。

按常规干谒文字都是需要做自我推销的。李白的自我推销如何呢?且看他的文字表白: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这些文字让我们马上联想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自我陈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表达的方式是差不多的但各有特色相比较而言王勃比较谦虚而李白则很自负。这与两人当时的处境不同有关。就年龄来说王勃写此文时不过25岁而李白则过30岁。另王勃当时犯了事据《旧唐书》,王勃年少即入沛王府担任修撰一职。诸王斗鸡互有胜负本是好玩的事然王勃却将它当回事为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唐高宗李治看了此文后大怒说“据此是交构之渐”将王勃赶出王府。很长一段时间后王勃才补为虢州参军。王勃不善与同事相处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更糟糕的是他还犯了官司本为死罪后获得赦免的机会保住了性命但已从官场中除名了。如此状况王勃焉能不小心谨慎哪敢自唱高调呢?李白不同他在遇到韩朝宗前已经名动天下只差做官了他来拜见韩朝宗为的是做官。他的干谒策略则是自我表扬与表扬(表扬韩朝宗)相结合。

一般来说自我表扬是容易让人生反感的认为是吹牛皮然李白的自我表扬不是这样。首先他说的都是事实。据《李白年谱》,他五岁能诵六甲十岁通《诗》《书》,观诸子百家之书。开元三年(715年)李白15岁《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这好剑术是不奇怪的李白自幼习道。另他的《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云:“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据《李白年谱》作者的推断此赋即是《明堂》。开元八年(720年)李白20岁此时他卓异不凡的个性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他任侠曾手刃数人武功应是超人的。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才华已经受到权贵重视。《新唐书·李白传》云:“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又有逸人名东严子者隐居于岷山李白跟从他亦在此地巢居读书。有学者认为此即是杜甫赠诗“匡山读书处”的匡山。这几年的埋头读书对李白大有好处李白作诗奇思妙想喷涌而出新词丽句光彩照人其中不乏前人的养分只是不露痕迹。李白其实并不是只凭才气作诗也凭学问作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25岁。是年他“出游襄、汉南泛洞庭东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还憩云梦故相许圉师家以孙女妻之遂留安陆者十年。”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30岁此时还在安陆与孟浩然等游。又过5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35岁他离开安陆开始他的第三次壮游第一次是出川第二次是25岁前游苍梧、洞庭、淮扬、金陵一带这第三次出游则是北上太原转齐、鲁一带。这出游一路结交了不少地方官吏、诗人文友写了不少的好诗。时有人评论他:“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上安州斐长史书》)。

一般人如果像李白这样自我表扬的确有胡吹之嫌而李白这样说人们只会信其有不会疑其无因为他人的评论甚至远远超过了他的自许。像当朝权贵、亦为诗坛泰斗的贺知章一见李白竟以“谪仙人”称之吟李白的《乌栖曲》,说“此诗可以哭鬼神矣”。杜甫也是这样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从《与韩荆州书》中我们感受到的李白精神主要有哪些呢?壮游天下、心融天地、笔追自然的审美态度;志登龙门、心雄万夫、心忧黎民的青云之志;灵慧通天、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绝世才华。 s9GqLBlyTLiJaMkl4bezuDPvLjibFSoxTTm+1fI2s2DFmQKWGfPuv6u+KmmN5N4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