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羁旅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代诗人多流动或是赴边或是宦游或是访友或是干谒或是逃难或是游学或是游山玩水。他们的诗大多与这种游历有关。人在旅途视野扩大了胸襟开阔了阅历丰富了特别是遇上不少新鲜事欣赏到不少好风景情感易于激发灵感易于产生于是相对就易于触发诗情写出好诗来。

检点唐代产生在旅途上的诗大体上有三种诗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写旅途苦乐的诗;二是写思乡怀亲的诗三是写邂逅分别的诗。这些诗虽然重在诗人个人的流动生活却因为这流动多与社会相关因此这个人的生活就成为透视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像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一些诗多是羁旅诗由于反映社会问题深刻还被誉为“诗史”。另外人在流动期间相对是比较孤独的情感比较脆弱也比较敏感因此羁旅诗几乎触动了人们全部的情感大海仿佛打翻了五味瓶人们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一道喜怒哀乐。

一、抒写人生艰难的羁旅诗

古时出行是艰难的交通不方便有着诸多的凶险所以早就有诗人写过这种主题的诗篇以至于乐府《杂曲歌词》中就有“行路难”这样的名目。李白用此旧题写过三首《行路难》,当时就广泛流传很快成为名篇。那么李白在这样的旧题中翻出怎样的新意呢?且看第一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不是一次具体的行路纪实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字面上看它是在写行路但实际上这行路全是他想象的“欲”“将”“闲来”“忽复”用的都是虚拟的口气、假设之辞然而行路苦乐全写出来了:“冰塞川”“雪满山”这是险阻;“垂钓”“乘舟”这是快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险阻让人感到切切实实而快乐却显得虚无缥缈。李白是在写在行路吗?是又不全是。他是借行路难来写仕进之难。具有满腹才华的李白自长江东下踏遍名山大川干谒权贵政要希望有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然而希望渺茫。他失望了!他连声长叹“行路难”其潜台词就是仕进难。然而李白是不容易打败的他极其倔强这种倔强来自他的自负、自信在此诗的结尾他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借行路难的乐府旧题来发抒内心深处怀才不遇的愤懑是此诗的独特之处也是此诗迅速流传成为名篇的原因。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存有仕进的人生理想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而实现愿望的过程就是行路这路真有些像李白所写的那样充满着艰险但也有些美好的希望。虽然希望如梦一般缥缈但它的美丽足以鼓舞人们去努力奋斗了。实现个人愿望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需要李白这样的自负、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好!

李白也有真写行路难的诗篇那就是《蜀道难》。不过《蜀道难》重在写道不重写行以道写行是此篇的突出特点。所以也有人将它归属于山水诗。其实此诗还是在写人生写人生之难。诗的结尾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中说剑阁险要还算写实可以接受接着写到猛虎、长蛇就让人纳闷这是在写实吗?显然不是它在借喻着什么。那借喻什么呢?让人猜疑。李白虽然天纵豪迈自信满满但还是有诸多的担心、诸多的恐惧他在担心什么、恐惧什么呢?所以严格说来李白这首诗也不是写蜀道难而是借蜀道难写人生难。

不管行路多么难路总还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信心最为重要。在唐代拥有像李白这样自信心的诗人很多。号称“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710—782年)也写过一首《行路难》,诗云:

君不见明星映空月太阳朝升光尽歇。君不见凋零委路蓬长风飘举入云中。由来人事何尝定且莫骄奢笑贱穷。

钱起没有李白那样的自傲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人事难定。虽如此也足以见出其自信了。从容、恬淡其实也是一种力量而且此种力量更难以估计。

实实在在地写一次行路难李白的诗中似是少见。但他实实在在地写过行路乐。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既是写实又是写虚。身如轻舟心如江水。不尽的轻松不尽的轻快。那份豪情那份胜概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而同是写行路乐《望天门山》又是另一种情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那站在船头打量日出的情景是何等的潇酒何等的自信何等的乐观!

二、抒写朋友离合的羁旅诗

人在旅途会有诸多的事发生最让人情牵意挂、心动神飞的莫过于遇见什么人了。诸多的羁旅诗就写途中的相逢、相识、相交、相知、相别。友情之美就在诸多人之间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友情是重要的人伦关系中华民族对于此伦极为重视在伦理上有“义”这一道德范畴即是为处理这一人伦关系而提出的重要原则而体现在行动上它所绽放出来的则是更具魅力的人性之美。朋友之义、朋友之情是可以通过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在羁旅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且最具光彩。有句很有名的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关于唐诗中的友情之美我们已有专节论述此处专就羁旅诗中的友情作些赏析。羁旅中无论老友之相逢还是新友之相交均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虽然多为偶然但情感特别真诚、特别强烈、特具魅力这也许是身处羁旅这一特殊的情境之下彼此都有强烈的需要之故吧。

新友相识固然动人但形之于诗则不如老友重逢感人。唐代羁旅诗中老友相逢远比新友相识为多。老友羁旅中忽然相逢起初自然是惊喜的但羁旅本多为无奈言谈之后就难免伤心起来。且看郎士元(?—780年)的这首《长安逢故人》:

数年音信断不意在长安。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一官今懒道双鬓竟羞看。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这首诗让很多人感伤因为它写出了很多人共同的生活体验与心理感受。“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多年不见的朋友不要说记忆会有所模糊就是面貌也会多少有所变化万千人丛中如果不是靠得近或对撞着真难认得出来。整首诗情绪有些低落诗人自认为这些年过得不好不愿向朋友多谈。无奈自我调侃且自我超脱。“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虽是调侃语却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不管是什么人不如意的事总是十之八九因此哪怕春风得意之人不称心时也会说这样的话。

从个人的体验中写出大多数人的体验是这首羁旅诗的魅力所在。

韦应物(737—792年)有两首羁旅诗写与朋友相遇: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长安遇冯著》)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两首诗均写与老友羁旅中不期相遇。诗中似乎一点欣喜感都没有只有感伤。上引郎士元的羁旅诗也有感伤不同的是郎士元的感伤主要在人生不如意上而韦应物的这两首诗却是岁不我与不觉人就老了。“嗟老”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主题在诗词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诗词中又以羁旅诗最为突出。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两诗均以线性时间的流动为格局。《长安遇冯著》一诗中的时间流动有两条线索:自然风物在变着——花开燕来;人事也在变着——客来见面分别。《淮上遇洛阳李主簿》也有这样两条线索:自然风物在变——水流雁过日夕;人事也在变——来舟(即来客)逢客别客。这种缓缓的流动感突出的是人老了。《长安遇冯著》说“鬓丝生几缕”说明变化悄悄地缓慢地然而不可逆转地发生着。《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则明确地说“窗里人将老”将老还未老这里突出的是一种老之势正是这种势让人惊心。这首诗是名诗其得名全在此联。以“树已秋”预示着“人将老”既是比又是兴更是烘托、渲染、造势将岁不我与的思想表现得既让人惊心又让人宽慰。

朋友在羁旅中见面也可以不感伤的。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话话旧也是一桩快事。当然这就要看是什么样的朋友了。李白一生浪迹江湖总在旅途。他有一首与朋友在山中饮酒的诗值得一读: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此时就没有感伤他忘怀世事也忘怀岁月。在与朋友的对酌中他在意的只有两个东西:一是美味的酒二是盛开的山花。他还能想起的是琴因此临别时特别嘱咐朋友明天抱琴来。这种超然物外的快乐建立在两人均能喝酒的基础上如果此朋友不愿喝酒或不能喝酒那就有些尴尬了。李白还有一首这样的诗: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嘲王历阳不肯喝酒》)

羁旅中与朋友相聚多半是短暂的最后总免不了分别。分别是悲伤的事诗人们多半会写诗互赠。柳宗元与刘禹锡既是政治上的同志又是情投意合的诗友因王叔文改革案一道被贬前一段路同行到分路时各写一首赠别诗互道珍重。刘禹锡诗中说:“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柳宗元则说:“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在当年被放逐的人能不能回来是很难说的。放逐人行动不得自由不要说当年交通不便就是交通方便也不能来回走动互相看望。因此生离也可能是死别。如果说柳宗元基于对刘禹锡的安慰赠别诗于情感上还多少有些收敛的话那么他在途中写给从弟柳宗一的赠别诗就简直无法控制情绪一任悲哀之情宣泄了其诗云: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别舍弟宗一》)

如果不是逐臣赠别诗一般也不那么悲观一则后会有期即算无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不必悲伤。皇甫曾(?—785年)的《乌程水楼留别》就属于此类诗:

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山程随远水楚思在青枫。共说前期易沧波处处同。

送别在即而且将会是“千里”之远且不去管它只是珍惜眼前的这“一尊”与共。看似情淡实是情深!我们还是多说说前期吧轻松而又愉快;至于未来谁能说得清楚呢?哪里的江湖沧波不一样呢?看似达观实藏悲凉。唐诗基本品格也就是这样黄钟大吕中难免有几丝悲怆之声。

三、抒写历史、社会和个人境遇的羁旅诗

旅途遍观山水名胜风土人物自然有感感必然入诗。在某种意义上羁旅诗品位之高低决定于这感。大体上这感分为三种情况:

(一)发思古之幽情

这都是羁旅中路过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而引发的。杜牧这类诗较多。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从“泊”可知这是羁旅诗杜牧当晚就寓在秦淮河的客舍之中甚至可能就住在船上。晚上听到商女唱《后庭花》,勾起了他对六朝往事的遥思。六朝的灭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当权者醉生梦死不理国事整个社会风气缺乏振作颓废情绪像空气一样弥漫于南朝上下。英雄何在?人才何在?狂澜于既倒谁来挽?大厦之将倾谁来扶?生于晚唐的杜牧严重地感到唐帝国的末日快要到了有感而赋此诗。

杜牧这首《泊秦淮》还没有结合到自己的身世而有些羁旅诗中的怀古就明显地见出个人的身世了。李德裕(787—850年)就有这样的诗。李德裕字文饶河北赵州人。宪宗元和初以荫补校书穆宗时擢拜翰林学士文宗时累历节度使、观察使等大和七年(833年)拜相武宗时再拜相封卫国公。宣宗时贬死岭南。李德裕仕历六朝其才干、学问当属一流是中唐极为杰出的政治人物。无论任京官还是地方官都政绩卓著。可是中唐朝廷一是朝官与宦官斗争激烈二是朝官内部又有严重的朋党之争。李德裕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而且还是一党的领袖。这样他的命运就只能是以悲剧而告终了。宣宗时李德裕在朋党斗争中失败遭贬岭南。这于他是致命的打击。在被贬途中他来到湖南汨罗江当年屈原流放到此听到楚都被秦攻破的消息绝望地投江自尽。李德裕抚今追古无限感慨写了一首诗题名《汨罗》。诗曰:

远谪南荒一病身停舟暂吊汨罗人。都缘靳尚图专国岂是怀王厌直臣。万里碧潭秋景净四时愁色野花新。不劳渔父重相问自有招魂拭泪巾。

李德裕将屈原的被迫流放归罪于奸臣靳尚专国而将楚怀王开脱了这样写是有所用意的。实际上他借此表达了对自己被贬的看法:也是奸臣误国的结果不是宣宗昏庸所致。不知这首诗是否传到宣宗那里让宣宗有所感动但最后的结局是:在中唐政坛迭遭坎坷、几上几下的李德裕这次没能再翻过身来病死于被贬的任所。

(二)揭社会之弊端

诗人云游时较能发现社会的问题对于其中较为严重者常不禁陈之于诗并发起感慨来了。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样。晚唐的杜荀鹤(846—904年)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一次旅行中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再经胡城县》)

诗中的愤怒简直像火山喷发。这诗中所写实际上不是一般的有感而发而是对县宰的有力控诉。文学是不朽的。当年如果真有一份控诉书那早已化为尘土而诗却是永恒的它传之千秋万代胡城的那个县宰就这样永远被钉在杀人者立柱上。

晚唐社会问题非常多因此像杜荀鹤《再经胡城县》这样揭露社会问题的诗也比较多。皮日休有《三羞诗》是他上京“射策不上”途中所见种种社会问题所写的诗其价值与意义可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媲美而且在揭露统治者方面更见深刻。

(三)慨个人之殊感

诗人的感慨常与所见所闻所遇有关有些事关乎家国诗人借此抒家国之志有些事与家国无关与自身有关那就抒个人感受了。这些诗抒发个人的感受其价值、感染力区别很大。这一是看诗人的个人感受是否具有普遍性或是否与他人相通能否激起人们的共鸣所谓“惺惺相惜”;二是看艺术表现是否具有特色。诗人的这种特殊感受在家与处外均可以产生都可以诉之于诗但一般来说由于羁旅中诗人所遇之事往往出于意外再者羁旅中诗人也更为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好诗。晚唐诗人钱珝(生卒年不详)被贬自襄阳至江州一路走来处处写诗得一百首名为《江行无题一百首》,均为有感而发情景与实际相符很是真切。其一云:“高浪如银屋江风一发时。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如果不是真个遇上如此大风大浪大概不会有如此感慨竟将自己看成李白。再如晚唐著名诗人韦庄(836?—910年)羁旅中有次栖身石穴不想此穴为虎穴。韦庄事后写诗一首诗云:“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虎迹》)这样的诗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怎么能写得成?

四、抒写乡愁的羁旅诗

羁旅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核心的情感是思乡。中唐诗人杨凝(?—803年)有一首《行思》:

千里岂云去欲归如路穷。人间无暇日马上又秋风。破月衔高岳流星拂晓空。此时皆在梦行色独匆匆。

大家尚在梦中他早早起来借着晓星亮光奔走于途了真个是“行色独匆匆”!诗人这是在写自己还是在写他人?最大可能还是在写自己。那么为什么这么急赶路?是想早点回去路远着呢!此诗写归途。归途的情感很复杂大概既不能说是苦也不说是乐在杨凝主要还是思思家心切。

思乡是羁旅人普遍的情感。只是具体写法不一样。杨凝写归途以行色匆匆见思;刘皂(生卒年不详)却以错望为思。他有一首《旅次朔方》诗诗云: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诗中交待得很清楚刘的家乡是咸阳他日夜思的是咸阳。然而他现在住的地方是并州而且在此住了数十年。此次他出差朔方奉命办事办事毕还得回并州因此这回在外眺望的是并州且把并州当故乡。诗中这种无奈衬托了他数十年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之深。此诗读之让人感喟不已!

都是在路上都是在思乡杨凝的《行思》重在思之切刘皂的《旅次朔方》重在思之深。卢纶(748—799?年)的《晚次鄂州》所写的思却别是一种情调: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这是一次战乱后的归乡写的是他一段堪称痛苦的经历。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卢纶陷贼中朱泚乱平定后咸宁郡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卢纶此诗当是写于军旅归来。他知道因征战原有的家业早已荡尽最为挂念的自然是亲人的安危然音信全无。可怕的是战火还没有停息江上还传来鼓鼙声。于是离家越近心倒越发紧张起来了。《晚次鄂州》的重要价值就是极为准确深切地写出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对家乡的特殊思念。这种思既不是思之切也不是思之深而是思之悲和思之惧。

羁旅中的思情感意味非常丰富就思的对象来说主要是思乡。乡情在人的情感中联系的是亲情、家园之情特别动人。但是羁旅中的思也不只是思乡而可能是思别的。像下面这首张继写的《宿白马寺》,其思就颇耐人寻味了。诗云: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这思的不是家乡是白马?似又不像那是什么呢?让人悠然凝想也就在这种凝想中佛寺、白马、唐僧、人生际遇……依次涌上心头。

唐代羁旅诗中温庭筠(816?—870?年)的《商山早行》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诗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此诗为人称道主要是中间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确在描写赶路之苦上无出其右者以之来表达行路难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称赞它“不用一二间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此诗耐人琢磨的地方还有一些如“客行悲故乡”一句语虽浅意却深。“悲”什么为何“悲”?它决定了诗中人物为何要那样赶早为何要那样贪黑。

张继的名篇《枫桥夜泊》也是写羁旅之思的但写得极为含蓄极为优美甚至让人看不出思来。诗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写羁旅的吗?应该是的。整个诗所透出的分明就是羁旅之思。且不说对愁眠的渔夫那夜半来到寒山寺码头的船不就是一只客船吗?此位客人一夜赶路为的何事?强调此船为客船一个客字勾起了诗人诸多思绪。尽管此诗蕴含的情感是忧伤的但至少在字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羁旅诗写到这个样子给予人的真个是一种如入梦境般的享受了。

五、抒写归情的羁旅诗

有旅就有思有思就有归。有思之切就有归之喜。杜甫身经安史之乱饱受与家人分离之苦。他的羁旅思乡诗常被人视为羁旅诗的典范。《月夜》写于756年是年叛军占领长安肃宗即位灵武杜甫获知信息安顿好家小即赶往灵武不想途中被叛军所获关在长安。此时他特别思念更非常担心家中的妻儿。诗中他写思儿:“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思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不仅情真意切而且非常的美。此美增情情又增美。杜甫从长安逃脱后去了灵武第二年即757年回家探亲与妻儿相见。此番见面他写下《羌村三首》。诗中他描绘羁旅归来与妻儿相见的情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呢?“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

杜甫的羁旅诗均为写实也正因为此他的诗被人称为“诗史”但还有两点值得特别肯定。一、他是讲究技巧的。写实正如摄影也需要讲究技巧。当时没有摄影但杜甫委实使用了摄影的技巧。他善于捕捉镜头。思念中的妻儿镜头特别鲜亮、美丽。而对见面时妻子吃惊的神情给予了放大成为特写。二、情感是极为真实且极为充沛的。正是因为这两点他的诗不仅堪为诗史而且也堪为诗画。

杜甫写思、写归均为实写也有些诗人善于虚写。虚写也有多种手法:

宋之问(656?—712年)有一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不是一般的紧张、激动而是怯。为什么怯?怯什么?其实诗人是清楚的读者也是清楚的。多年的战乱音信断绝家人的存亡日日系在心头也日日想象在心头很快就要揭晓了。是啊与其知道那最坏的结果还不如不知道是何结果!

这种羁旅之归既是盼归又是恐归。怎一个“怯”字了得!

当然如果不是这等战乱后的归家而是和平时期的回家特别是衣锦还乡那自然是高兴的了。贺知章就有过这样的荣归。贺知章是武后、玄宗两朝重臣官至太子宾客兼秘书监。他的诗文均佳堪称当时文坛领袖。天宝三载(744年)上疏为道士归隐镜湖。玄宗率文武百官为之送行并赠诗可谓风光无限。贺知章回乡后写了《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种归当然是喜归了。诗中虽然不免有些岁月沧桑的慨叹但基调是欢快的。一个“笑”字将贺知章那份得意的神情心态表露无遗!

羁旅之归写得最好的属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790年)字文房宣州人。在唐代诗人中也许他是一位值得格外注意的诗人。刘长卿系天宝后期进士仕途坎坷。肃宗时因事下狱。代宗大历初为转运使判官后擢鄂岳转运留后遭鄂岳观察使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时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782年)李希烈叛刘长卿流寓江州。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于他写诗有很大的作用。刘长卿长于表达人生那种颠沛流离的沧桑之感诗的风格苍凉然不乏清新寓意深刻然平易出之。刘长卿与杜甫年岁相若然以诗出名则在肃宗、代宗后他与钱起诗名并起称为“钱刘”为大历诗坛的主要代表人物。刘长卿于羁旅有深切体会可以说他一生都在羁旅。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据题应是下雪天天晚投宿一个名“芙蓉山主人”的朋友家。诗云: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全诗全是叙事几无情感波动。雪夜无声只有犬吠打破苍山的寂静报知山村白屋的主人有人来了。本是投宿此应不是家然诗题的结尾句用了一个“归”字一种家的温馨感油然而生。可以想象随着犬吠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温暖的灯光射了出来。下面的情景就尽读者去想象了。无须作更多的分析此诗意境之清新隽永尽在读者的品味之中。刘长卿善于写羁旅佳作甚多《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是其中之一难怪明代的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这样评价他:“《刘长卿集》凄婉真切尽羁人怨士之思。”

归一般是温馨的但也有凄凉的。晚唐许浑(791?—858年)的《洛东兰若夜归》就完全没有温馨感了因为他实际上没有家半生流落在外的他只有一衲老禅床而已然他还是思乡、思家。诗云: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鸟急山初暝蝉稀树正凉。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

有一首言归诗在言归诗中是一朵奇葩。诗的作者为赵嘏(806?—852?年)诗名《到家》,诗云: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写得太妙了不独写出浓浓的父子之情还借稚子之口委婉地对自己多年来热衷功名进行了批评。据有关文献的记载赵嘏多年应试不举不得已奔走权贵之门以事干谒早期的诗不少为应酬之作多阿谀之词质量不高。直到武宗会昌四年(844年)登进士第后才端正诗风写出一些比较好的诗。此诗似是游戏笔墨实是难得的佳作。说它是言归诗的奇葩当不为过。

羁旅以归为结相应羁旅诗以写归为最难更重要的是以写归品位最高。

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朝代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唐代的士人们都在外流动着就像天空中有无数朵云彩在飘浮在交汇亦像大地上有无数条河流、山溪在奔逐在喧嚣。羁旅诗就是天空中无数朵云彩闪耀的霞光亦是大地上无数道河流、溪水喷溅出来的浪花。 9pfo4CUjk8pvOsMKvzR4A3H9aF7WgOKePxKXor1aDd2ta+Q9mEbgyM9JJqH1OH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