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村的地主杨仁里一家不仅有钱,而且有势。因为家境富庶,且杨仁里家历来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在家中设有私塾,延请博学之士执教,还极力激励后辈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取功名,光耀杨家门楣。因此,杨家村杨仁里家出了不少科举人才,光清代就有进士七八名,杨仁里自己也是一名秀才。
通过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而进入仕途,升官发财,给祖宗脸上增光……这是杨仁里的“人生观”,也是他给家中的子弟们设定的一条“正确无比”的人生轨迹。没想到的是,就在1905年,朝廷突然把科举废除了,要求各地尽快设立蒙小学堂,为朝廷培养新式人才。
得知这个消息后,杨晴兴奋地跑回家,一脸得意地对母亲林氏说:“阿妈,听说朝廷废除科举了,读书人没事儿干了。”
“是吗?”正在做饭的林氏头也不抬道。
“是啊!全村人都议论呢。”杨晴继续说,“这下可好了,朝廷不再科举取士了,看他杨仁里还得意什么。他家儿子杨铁蛋读再多的书也没用,除了有钱有地,还不是跟咱们一样,平头老百姓一个!”
杨朗不知道什么叫“科举制度”,但听哥哥说读书无用,便一脸疑惑地问:“哥,杨铁蛋不读书了?朝廷不要读书人了吗?”
“我也不知道,反正从今以后,读书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当不了官了。”杨晴说。
“哎哟,我的两个傻儿子啊!”林氏停下手中的动作,回过头来说,“只要这世道不变,穷人就永远是穷人,地主永远是地主。今天的朝廷废除了科举,明天就会有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出台,只要这个世道不变天,当官的照样高高在上,我们穷人依旧暗无天日……”
“是啊,哥,阿妈说得在理,咱有什么好高兴的?这世道,到什么时候都轮不到咱穷人做主。”杨朗说。
杨晴歪着脑袋想了想,不再说话了。
就像林氏说的那样,地主杨仁里并没有因为朝廷废除科举制而感到烦恼,并不认为自家子孙的仕途就此被堵死了。杨仁里想:朝廷废除科举制度,不过是将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分离开来,鼓励地方兴办新式教育而已,并不是用不上读书人了。不管怎么说,朝廷的事儿总得有人干吧?替朝廷干事,总得有文化吧?没有了科举这条路,总有其他的途径吧?因此,我杨仁里的子孙该读书还得读书,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喝洋墨水、读洋书,要是子孙们真是可造之才,咱还得送他们去留洋哩!
此刻,看着两个儿子少年老成的样子,林氏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啊!正是八九岁的年纪,正是读书识字的时候,可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两个儿子至今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将来也得和自己一样成为“睁眼瞎”,受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欺负。
杨朗似乎看出了阿妈的心事,连忙上前安慰道:“阿妈,您就别难过了!您放心,不识字,没文化,我们哥儿俩照样不比别人差。”
杨晴也连忙转移话题,说:“是啊,是啊!阿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咱家的枇杷树又挂果了,可多了呢,密密麻麻,到处都是青枇杷。”
林氏抹了抹眼泪,高兴地说:“好,那就好!今年你俩可得守好咱的枇杷树,别让村里的孩子们毁了。等枇杷成熟了,换成钱,阿妈给你俩一人做一件新衣裳。”
一听有新衣裳穿,小哥儿俩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忙保证道:“放心吧,阿妈!我们俩一定保护好咱们的枇杷,不让别人搞破坏!”
杨尚义家旁边有一棵枇杷树,还是杨尚义的爷爷在世时种的,如今长得枝繁叶茂,年年都能结不少果实。这棵枇杷树,可以称得上是杨尚义家的“大功臣”。每年端午节前后,枇杷成熟后,林氏都会把枇杷摘下,挑到集市上卖,换些散碎银子回来。
在聪明贤惠的林氏手中,这些散碎银子可发挥了大作用,不仅能解决全家几个月的柴米油盐,还能给全家人各做一身新衣裳。因此,林氏格外看重这棵枇杷树,一再叮嘱两个儿子要好生看守树上的枇杷。
杨晴和杨朗也深知枇杷对自己家的重要性,枇杷挂果后,兄弟俩便开始轮流值守。枇杷将近成熟时,兄弟俩更是瞪大了眼睛盯着这棵枇杷树。为了不让别人靠近枇杷树,兄弟俩甚至上山砍来荆棘,围在树下;下河捡来一些尖利的小石子儿,铺在树下。拿杨朗的话来说,枇杷树就是他们家的“命根子”,就是不睡觉也得守在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