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每一次激活,都是一次新的可能

这是一本关于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书。

萌生撰写这本书的想法时,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了行业中最前沿的公司,比如腾讯、蔚来、顺丰、贝壳等。我们期待,从对这些公司的采访中找寻中国企业数字化变革的脉络。不过,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本关于企业的书,也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的书: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变化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

周富贵是中国1800万视障人士中的一员,他仅左眼有0.1的视力,每次打开电脑,都要把鼻尖贴到屏幕上,把屏幕上的内容放大5倍。身边大多数视障朋友都从事按摩行业,但他在按摩之外,还选择了另一条路——软件开发。他上网找视频学习,把屏幕放大,看清后暂停画面,把代码一行行抄下来,抄完再继续放,再停,再看,再抄。他要做一款给视障群体使用的App(应用程序),让朋友们也能通过手机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经过数月开发,他把视障用户常用的几类功能集合起来,做成了一个工具类应用,视障人士可以在上面听小说、查天气、逛视障者聚集的论坛。这个应用叫“掌中世界”。

2020年,周富贵拿到了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录取通知,正式成为一名信息无障碍工程师。“掌上世界”以及“保益”、“点明”等多款视障群体常用的工具软件,还得到了腾讯云提供的OCR(光学字符识别)能力的支持,对OCR的总调用量已经接近200万次。每一次调用,都意味着帮助视障人士解决了一个生活场景中的难题,比如网购时提取商品详情图中的文字,识别网页上的图片按钮、验证码等信息。一个在北京的视障父亲,打开应用对着电视拍照后,了解了节目单的排列顺序和内容,顺利为孩子播放了《小猪佩奇》动画片。

陈艳是博世汽车电子苏州工厂的“表面贴装产线”资深目检员之一,负责检查由自动光学检查设备筛查出来的印刷电路板,查看所有焊接点是否都牢固、组件归位是否都正确,并借助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找到微小的瑕疵。每半年,她就要接受一次视力检查。2018年以前,一位目检员负责两条产线,每天三班倒。

2018年初,由于人工智能(AI)在图片识别领域已经非常成熟,博世苏州工厂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决定用人工智能算法来提高自动光学检查的效率。小组成员包括:AI产品经理、AI项目经理、模型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以及目检员陈艳。陈艳在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对人工智能模型用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也就是“打标签”。由于第一次尝试人工智能,团队没有预计到,表面贴装印刷电路板的图片精细程度比普通的图像识别应用精密得多,陈艳会同产线的焊接制程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反复探讨和制定“打标签”的标准,图片精细程度每次都提高一个等级。7种产品部件、超过47万份图片和文本,都是她一份一份录入AI模型的。这个项目产生的AI模型最终以陈艳的名字命名:YANZ。

现在,陈艳日常超过80%的工作内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重复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是她的工作重点。她说:“我也曾经担心大家说的机器人会取代我们普通操作工的工作,但没想到现在我的工作是训练机器人。”

平均每分钟,中国会有几十个婴儿出生,每位母亲都要纠结一个问题:顺产,还是剖宫产?第四范式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AutoML的产品,只要把孕妇体检的指标数据以表格形式输入机器,很快就可以预测出新生儿的体重,帮助医生做判断。对新生儿体重的预测在三年前已经可以做到误差在0.2千克以内的精确度。妇产科的医生有了这个助手,减少了很多纠结的压力。

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说,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没有太多人工智能基础,不会写代码,可能只会操作Excel表格,但可以通过基本的学习来使用人工智能,“我认为这代表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

上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更让我们意识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的应用、数字化的转型,并不是悄悄地在写字楼内、工厂里、车间里、云端潜行,也不只是冷冰冰地在程序员与工程师的电脑中、Excel表里、应用程序中跳跃,而是实实在在地呈现在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个人生活的每个场景里,让经济运转更高效,让人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

这恰好是当前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企业向中高端转型、个人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过程中,绕不开的选择。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为什么要加快?因为传统的更为依赖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这在宏观上表现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负债率越来越高;在微观上表现为,很多企业不是为顾客生产,而是为库存生产。只有“两个加快”合在一起,让数字化在中国未来的5年到15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让数字时代真正来临,才能改变现存的问题,激活新的循环,创造新的可能。

可是,有关数字化和产业互联网的理论、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名词,也有无数解释,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呢?

我们想,所谓行胜于言,答案一定在实践之中。所以,我们用100%实地采访的方式,从中国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中,挑出最具代表性和借鉴性的一部分,全景式地为你呈现。

在几十个案例中,我们几乎都采访到了最主要的数字化推手,比如:腾讯云与智慧产业群(CSIG),采访的是CEO(首席执行官)汤道生;蔚来,采访的是李斌;完美日记(广州逸仙电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采访的是总裁陈宇文(他在接受采访几个月后辞职,再创业),他是三个联合创始人之一;奈雪的茶,采访的是彭心;树根互联,采访的是贺东东;贝壳找房网,采访的是彭永东,采访时他是CEO,在董事长左晖不幸去世后,接任董事长。

在一本书里,汇聚如此多的案例,覆盖如此多的行业,而且全部基于第一手采访和权威访问,至少到目前,这应该是唯一的一本。

我们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一定要到现场采访当事人?

因为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受托者”。有很多人,比如企业里的、政府里的、民生服务机构里的,他们想了解数字化转型究竟是什么、产业互联网究竟如何展开,但不可能有时间、精力一个一个地去看、去问。我们相当于受他们之托,替他们去看,替他们去问,然后整理成文,加以总结提炼,供他们参考。

“创新理论之父”约瑟夫·熊彼特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显然,当期待要进行铁路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驿路马车或者邮车为坐标,而要探寻“运输”这件事的本质,也就是人与货物、效率与成本、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既然是关于数字化的书,我们需要探寻数字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著名IT(信息技术)研究机构Gartner对数字化做了几个基本定义。

数字式(digital):当用作名词时,是指通过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物理项目或活动;当用作形容词时,描述了最新数字技术在改善组织流程,改善人、组织与事物之间的交互,以及让新的商业模式变成可能等方面的主要用途。

数字化(digitalization):是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一种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

数字业务转型(digital-business-transformation):是开发数字技术,为创建一种强有力的数字业务模式提供支持能力的过程。

单独看这些定义,很多人会以为数字化很简单,就是0和1。这当然没错,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写道:“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数字化了,被简化为同样的0和1。”

虽然数字化的起点是简单的“0和1”,但是能把一种状态用数字信号进行表达,就意味着可以对这些状态进行度量、比较、存储、传输、发现问题、优化决策。数字信号简单透明,天生就是穿越者,穿越模拟世界的层层阻滞,让信息对称,把要素重新激活,迈向资源配置的最优之境。

不过,仅仅“0和1”就够了吗?答案显然不是,在现实的案例中,“数字化识别”只是第一步,在这之后,更加重要的第二步“数字化连接”随之而来。

比如,人们寻找酒店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是在路边穿行,看哪里挂有“有空房供应”的标牌,后来是通过电话簿,然后有了酒店的网站,再有了在线旅行社(OTA),最后是共享经济平台,游客通过爱彼迎(Airbnb)这样的短租平台可以绕过酒店,直接租住他人的民宿。

随着技术发展,一个平台在今天就可以连接天下,这就是“数字化连接”的作用。在这里,最核心的基础设施就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进入中国,而今1/4个世纪已经过去。人类历史的四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前后有200多年,在中国则浓缩在最近这二三十年,再加上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交融在一起,上演了无数精彩纷呈又起伏跌宕的活剧。如同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所说:“你能想象有一天走在大街上,同时看到钢铁大亨卡内基、金融大亨摩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还有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亚马逊的贝佐斯、脸书的扎克伯格这些人吗?现在的中国,就拥有这样的奇迹!优秀的创业者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并肩走在同一个舞台上。”

正因为有太多的“化”聚合在一起,数字化、智能化在中国也有着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广阔的空间:工业化+信息化,是“两化融合”; +移动互联网,是在线经济; +国际化,是跨境电商; +智能化,是“数字孪生”,是C2B(消费者到企业)的个性化、柔性化制造; +供应链和上下游,就成了平台与生态;城市化+智能化,是智慧城市……

这就是数字化的第三步——“数字化激活”。数据驱动、价值重构与敏捷创新,贯穿着所有“化化相融”,成就着“造化万千”:无论是各个产业、社会服务,还是政府治理,都存在大量盲点、堵点、痛点、难点。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就是要让盲点被照亮,堵点被击穿,痛点被化解,难点被克服。就像在茫茫人海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帮你找到了心目中最向往的那个“她”。你们原本不该如此遥远。当你和她之间的整个链路被激活、被缩短,人生从此不同。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地意识到——

整个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经历数字化识别、数字化连接、数字化激活的“三步走”,从而整体性地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必须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精益、精准地提高全流程、全链条的效率。

如此,中国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经济体,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城乡治理、社会运行、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才能变得智慧、便捷和顺畅。

中国是有优势的。中国有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高水平的网络设施和十亿级别的智能设备用户;中国有全世界品类最完整的制造业基础,当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能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能在新兴消费者的加持下,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启动新的增长引擎。

几年前,到欧莱雅集团巴黎总部采访时,听到了digital beauty(数字化的美)的说法。在欧莱雅,digital不仅指大数据,还包括和消费者连接的一切活动。欧莱雅认为,今天的消费者不是纯在线上,也不是纯在线下,而是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来回穿梭,比如人在线下,却在用手机看线上达人如何,或进行线上线下比价。这样的消费者其实是phygital(physical & digital,真实与虚拟)的2.5次元消费者,他们在社交媒介上一边看直播,一边买货。传播和销售一体化了。

欧莱雅的高管说,欧莱雅的全球增长更依赖新兴市场,新兴市场更依赖中国,中国市场更依赖在线销售,这就是中国的digital beauty的作用。2016年欧莱雅就开始尝试直播带货,旗下品牌美宝莲纽约在“Make It Happen”的活动上举办了美妆业的第一场直播,接着又启动了线上美妆顾问(online BA)项目,招募愿意尝试直播的线下美妆顾问,并对其进行培训与孵化,今天的“主播顶流”李佳琦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4月在和李佳琦交流时,他说自己每年做300场左右的直播,每一秒的弹幕都代表了大量用户的反馈,长期积累,让他在脑子里对用户喜欢什么颜色、包装、设计、款式、材质、成分、功能等累积了大量“数据”和“算法”,以至于只要别人拿出一件商品,他仅看外观就可以提出很多意见。

数字化的时代和数字化的舞台,激活了李佳琦这样的年轻人。当李佳琦成为数字化营销的载体,他又可以激活很多新国货品牌,以及藏在深闺的原创设计师的作品。

在采访和李佳琦有过合作的逸仙电商的陈宇文时,我们问:“你们公司2016年才成立,为何只用了短短4年就在美国上市了?”

他回答:“我们从上大学起就有开网店的经历,对互联网比较熟悉。2015年、2016年,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毕,包括移动支付、云、大数据、物流和工厂网络,还可以利用微信等生态快速获得用户。基础设施搭建好后,就是有专业能力的创业者们的时代。于是,我们选择消费品这个赛道创业。”

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让欧莱雅这样的跨国巨头、李佳琦这样的创业者、完美日记这样的新创品牌,都能丰收。

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说,世界经济新格局的主旋律是什么?是“中国+技术”!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会。

“三步走”看起来很清晰,也是属于中国的机遇,但这个转型过程就像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的“历史的三峡”:路径清晰、水面平静,但是水道曲折,暗流、礁石林立。对每一个机构和企业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折戟沉沙还是轻舟飞跃,压在每个局内人的心头。

2015—2016年,遭遇下行周期影响,三一重工销售额大幅下跌,比2011年的高点下降了一半多,同时各项费用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率、库存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不断恶化。三一重工不得已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2018年,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总结说:“数字化转型,不翻身,则翻船。”

为了让全体员工深入了解数字化并达成数字化转型的共识,梁稳根让手下搜集了关于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数十本著作、几百个视频,深入学习,还经常在午餐会上和管理团队检讨灯塔工厂的建设。在他的率先垂范下,三一重工在2018年实现了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设备数据收集、反馈服务的数字化,后来又建成了包括无人化下料、智能化分拣、自动化组焊、无人化机加、智能化涂装、客户个性化定制等在内的数字化车间,还参与投资了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树根互联。该公司专注打造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其行动策略是“机器连得上,数据接得住,设备管得好,智能落得地”。

三一重工的实践证明了Gartner所提出的一个公式:capability = mindsets + technology + practice,即“能力=思维模式+数字化技术+企业实践”。

Gartner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ERP(企业资源计划)概念,掀起了ERP热潮。2019年,Gartner革新了ERP的定义,提出EBC(enterprise business capability,企业业务能力)。EBC系统是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将业务与技术融合,从客户角度出发,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的管理系统。

根据EBC的能力公式,首先需要的是思维(mindsets)的突破,尤其是领导人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蔚来采访时,本来想弄一个“打造用户企业”的N条“秘籍”,结果一条也没弄到。因为在李斌看来,这都是术,而道最重要。他本人把很多时间花在用户那里。他解释说:“每个人的时间只有这么多,你的时间花在哪儿,就证明这件事情对你重要。我周末经常去各地拜访用户,觉得很高兴,就像你要去拜访朋友,会觉得这是个累赘吗?不会,你觉得这是一个挺开心的事情。”

不少企业卖完产品,和用户的关系基本就结束了,而蔚来的用户关系才刚刚开始,有NIO House、NIO Day、NIO Life、App等各种方式。李斌说:“我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我觉得这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的用户需求。”

李斌说,2012年他就感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云开始连接万物,要用云的思维去构建服务。但很多企业还在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方式去服务用户,比如车主加油只能去加油站,人找服务。而蔚来的思路是用云把全国的充电桩、换电站、服务团队、车辆等都连接成一个能源云,用户只需要在NIO App上一键下单,全国的服务专员就能提供上门服务,做到服务找人。App上有用户点评,比如这个充电桩到底能不能用,充的速度大概会是什么样,让大家心中有数。另外,不同的充电桩由不同的公司运营,如何用一个账号就可以支付所有充电桩的费用,他认为这种体验特别重要,而非互联网出身的公司领导人往往会忽略这些。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道”只是一种观念,而对喜茶来说,道与术和每个动作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在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看来,每一杯茶饮、每一个包装袋、每一次数字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每一家喜茶店的设计,都是和消费者接触的内容,都要用心去做,都要表达喜茶的精神和灵感。他的办公桌上不放文件,放产品的出样,就算是一个袋子,他也会细细琢磨。

中国大量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在软件方面长期缺乏投入,要一步完成数字化转型,无论是在意识、组织还是在技术上都有很多压力。一些找不到恰当数字化之路的企业说:“不搞数字化是等死,搞数字化是找死。”另一些,则给自己挂上了“迷醉的面纱”:数字化并不难,我们的ERP、数据库都做得很不错……

Gartner公式中的另外两项,technology(数字化技术)和practice(企业实践),恰恰能回击这种“迷醉”:在采访中,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很强的IT、数据团队,没有分布式创新和扁平化管理的意识,没有云的思维,不了解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内涵并与之深入合作,不在用户服务、生产和管理流程、供应链等方面采用云和SaaS服务,并深度参与定制化开发,几乎就可以断定,这还是传统企业。

中国很多金融机构都说要搞金融科技,但我们在微众银行看到的是,这家银行的科技人员占员工数量的6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近10%,银行对他们来说从第一天起就和网点无关,而是包括支持场景创新的开放平台、基于开源软件等的开放创新、基于分布式技术的商业联盟等在内的服务系统。

微众银行首先是一家科技公司、人工智能公司,金融只是业务内容而已。

思维、技术和实践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微众银行的不少技术人员过去都在其他银行搞开发。他们说,过去和现在的区别是,过去业务人员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业务部门会向技术部门提出开发需求,由技术部门开发,层层审核后上线。由于技术部门害怕上线后出问题担责,所以慎之又慎,开发时间很长,中间的审核也特别复杂。最后市场机会没有了,产品也就无法上线了,甚至很多开发从第一天起就知道最后上不了线。而微众银行的做法是,业务线一旦发现机会,比如从车险市场上看到了一个产品机会,就立即和技术开发线的同事组成小组,一起并行工作,迅速上线,哪怕有点漏洞也不怕,快速去改,在和用户互动中改善、迭代。

“过去一个产品的开发上线要几个月甚至半年,而在微众银行最快可以10天。这就是集中式创新和分布式创新的不同。分布式创新是很多个大脑在动、在观察,当然会有更多发现,效率也更高。”

传统金融机构讲的金融科技,是一个部门的事。对于微众银行,金融科技是基因,是生命。传统金融机构也讲数据驱动,数据是提交给领导的一套报告,而在微众银行,数据是血液。

一些传统企业搞数字化,领导人总是命令说,要开发一个App,似乎App代表了数字化的标配。但在优衣库和喜茶,我们发现,他们最为看重的数字化营销指标是微信小程序,小程序的数据变化图都贴在醒目位置。他们理解的数字内容还包括订阅号、视频号、朋友圈等等,如果善于运营,要比独立搞一个冷冷清清的App好得多。逸仙电商的陈宇文说,完美日记到现在也没有独立开发App,因为中国互联网的主要流量在平台而不在独立站,所以渗入平台生态进行用户挖掘是最合理的路径。他也提到了小程序,好处是可以沉淀私域流量。

一些传统企业动不动就说,线上线下的销售是一对矛盾,顾此失彼,没法搞好。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平台、门店、导购之间的利益壁垒是可以打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线下导购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微信小程序绑定更多会员,24小时在线营销,线上、线下会员数据和订单数据全部共享。导购和顾客ID(身份标识号)绑定后,顾客在线上产生的销售会计入导购的业绩。很多品牌都在采用“导购+小程序”对顾客进行1对1、1对多的服务,相当一部分销售额都来自线下的闭店时间。传统的销售时间和空间被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也被打破了,这就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力的激活。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必须思维模式、数字化技术、企业实践三者兼备,叶公好龙不行,自我封闭也不行。

中国的数字化是星辰大海般的进程,在应用端是非常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就像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健康码、视频会议、到家生鲜,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大受影响。

2021年5月11日公布结果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宏大的数字化实践。700万普查员、全体中国公民,首次在线上完成了人口普查数据采集。

这次人口普查创下了多项数字化纪录:

首次完全实现“无纸化”,实时及时上报数据,由于电子采集方式将登记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期数据录入、处理的难度;

首次利用行政大数据进行比对核查;

首次实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实时处理工作;

首次用信息化系统对700多万普查员进行线上管理。

这背后的重要支撑,是腾讯云。腾讯云数据库支持了10亿级用户数据、700万个终端和百万级峰值TPS(每秒处理量),保证在最终上线时,全国人口信息在15天内完成采集,每秒查询率(QPS)达到50万,而且数据一条都不能丢,系统一秒都不能断。

历史表明,每一次经济社会形态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必然依赖新的生产要素。如果说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时代的生产要素,资本和机器是工业时代的生产要素,那么今天,数据以及围绕数据的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

很多人都听过“VUCA”的说法,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混沌感的VUCA时代之中。

VUCA最初是一个军事用语,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使用。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商业价值研究院通过研究第二次海湾战争期间的美军表现指出,VUCA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因为数字化技术赋予了美军实时感知及应变决策的能力,让最前端的作战人员可以通过数据链感知变化,参与到指挥过程中来。身处最前线的侦察兵,甚至可以参与调动舰射巡航导弹、战斗轰炸机、自行火炮等战斗资源,对战场上新发现的目标优先级进行决策。这场战争没有狂轰滥炸,取而代之的是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

第二次海湾战争是第一次数字化战争。这场战争启发人们,推进数字化的目的是更好地决策应变,将决策权向前线人员转移,让离前线(客户)越近的人越容易调配资源。而要完成决策权转移,就需要建立一个能支撑实时感知变化、实时分析变化、实时制定最优决策,并能将决策自动执行的数字化平台。

通过这样的涉及技术、平台、组织、文化等变革的数字化转型,我们会迎来一个新的VUCA时代:vision(视野)、understanding(理解)、clarity(清晰)、agility(敏捷)。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变化,理解变化,并做出清晰而敏捷的反应。

商场如战场,很多规律是一致的。

最后,请允许我们再回到开篇,回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因为我们坚信,所有有价值的数字化探索,都是在探寻一种更加美好的工作、生活以及治理状态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只是潜伏在某个地方,只是被某些因素所束缚,无论是观念的、技术的,还是实践的。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只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就有让美好的可能性绽放的机会。

每一次激活,都是一次新的可能。而我们在本书中采访和描述的案例,已经把可能化为了现实。

愿你和他们相伴而行。 sv3qOB3OAAFGwIP/GseSzb6qzTZazCmPLhEam6+RjAHv8QhfHd6yEJbI09xJuK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