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细读文豪

吉田兼好
——人心徒然
文/朱熙

吉田兼好(约1283—1352)

本名卜部兼好(うらべかねよし)。镰仓末,南北朝时代的歌人、随笔家、遁世者。吉田兼好又称兼好法师,他精通儒、佛、老庄之学,是有名的歌人,著有《徒然草》。

01

约1001年,清少纳言《枕草子》成书。

1212年3月末,鸭长明完稿《方丈记》。

又百余年后的1331年,吉田兼好带着《徒然草》姗姗来迟,和《枕草子》《方丈记》凑齐了“日本古典文学三大随笔”,并与同样写于出家隐居后的《方丈记》合称“日本隐者文学双璧”。

可这些终究只是后人所加的浮名罢了。

兼好生前,《徒然草》根本不曾流传于世。而他六十九岁死于伊贺后,同时代的武将、文学家今川贞世命人搜罗整理其遗稿,在伊贺找到了一批歌稿,又在兼好生前久居的京都吉田找到了散文随笔,才编成了共计二百四十三段的《徒然草》。

若被老法师本人知道了“三大”“双璧”等浮夸称号,他大概只会哼笑一声:“徒然。”

《徒然草》这个标题,取自序段起首的“百无聊赖”之句——

“百无聊赖,终日于砚前枯坐,心中诸事纷杂,遂信手而书,其中或有常理难度、不可名状事,目为狂言可也。”

原文“徒然(つれづれ)”在日语里是寂寞无聊的意思,“草”字则与《枕草子》中的“草子”同样,指用假名写作的随笔、日记等。“徒然草”三字直译,即为闲得没事干时所撰的小册子。据说兼好遗稿的随笔部分基本是在墙壁或经卷抄本的背面找到的——都不用细读其文,就已经可以想见老法师执笔时的散漫悠然之态。

但兼好所处的时代,其实并不太平。

02

吉田兼好生于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期。昔日贵族与新兴武士阶级经过旷日持久的对立和斗争,终于由武士取得胜利,建立了镰仓幕府。但随着后醍醐天皇重新夺取政权的所谓“王政复古”活动,镰仓幕府倒台,武将足利尊氏扶持光明天皇上位形成“北朝”,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今奈良县)形成“南朝”,日本出现了同时存在南、北两个天皇的分裂局面。战乱频仍,政局动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丝毫安宁,只能通过佛教寻找寄托。

兼好前半生身处宫廷——他原名卜部兼好,因为住在京都吉田而世称“吉田兼好”。卜部家族是神道名门,祖上出过给朝廷做占卜的神官,兼好的父兄也都做官。兼好自幼受到贵族文化的熏陶,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宫中任职,担任后宇多院上皇的秘书官、左兵卫尉。《徒然草》所写的各种宫廷八卦和仪式礼制,都源于这段经历。

约三十岁时,兼好离开宫廷,剃发出家,先后隐居修学院、小野、横川等地。同是遁世,兼好却没有鸭长明那般坎坷的遭遇,他出家的理由因而显得扑朔迷离。有人称兼好受到了政权更替的影响,有人以为兼好生性厌倦俗世,众说纷纭,无从定论。其实,从严格意义上看,出家的兼好并非真正遵守清规戒律的苦行僧,而是所谓的“在家居士”,即剃发而可以有家室、过“俗人”生活者。

兼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清新有趣,不必脱俗。

03

兼好的出家生活之趣,恰恰趣在他的“俗”。

这俗趣,写进了《徒然草》的字里行间。

在文体和题材方面,《徒然草》和《枕草子》颇为相像。都是用清丽简洁的语言,做碎片式的随记,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说理或记录随想,说明掌故仪式,描写四季景物,以及兴致勃勃地讲述各种八卦。

主旨方面,则与《方丈记》类似,“无常”二字贯穿全书。不过二者面对“无常”的姿势和表情截然不同,《方丈记》是无奈的,是阴郁绝望的,《徒然草》更像是故意凑近了,用饶有兴味的眼光打量着“无常”。

《徒然草》第七段写道:“若爱宕山野之露永不消,鸟部山之烟恒不散,人生在世,得能长存久住,则生有何欢?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百味无穷。”

“爱宕山野”是位于京都嵯峨野深处的一片墓地,“鸟部山”则是京都近郊东山的火葬场。人的生命如露又如烟,就该无常难测才好。倘若恒久不灭,反倒没有趣味了——兼好竟将“无常”当成可供品味赏玩之物,换句话说,他也就轻轻巧巧地超越了“无常”。

要说他是玩世不恭吧,他确实在“玩”。可要说他是将人世看得太透彻,以至于理性到近乎冷酷了吧,似乎也没错——既然人生注定无常,何必再做无谓的挣扎?徒增悲哀痛苦罢了。不如顺应,不如欣赏。如此这般,得不到永恒,至少还能得到愉悦和审美。

这样琢磨起来,兼好的个性里好像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周作人曾选译他认为《徒然草》“最有趣味”的十四节,并在杂志上发表时撰写了一篇《小引》添于译文前,其中也提到兼好性格的“不统一”,“禁欲家与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周作人看得透彻:“正是这个地方最使人感兴趣,因为这是最有人情的,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

不仅人的生死无常可赏,自然万物的变幻亦佳妙。“正因季节更移,世间方熙熙多趣。”

兼好还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幻之中,“始”与“终”比其全盛时更有意趣。譬如赏月:“眺月千里外,清辉遍照,不及期待一夜,破晓方显之月更有风情。”

非但“始”与“终”胜于全盛时,坎坷残缺也远胜于顺遂完满。他嫌明媒正娶的婚姻没意思,非要遭受百般阻挠,成就一段悲恋,才有情趣:“若无此等旖旎情事供日后回忆,莫奢望能百年好合。”

话说回来,老法师本人作为可以娶妻生子的“在家居士”,却终身未婚,一辈子放荡不羁,难怪周作人调侃他“波西米人性质”。

04

兼好出家,当然不单单图个愉悦乐趣。

在那动荡的乱世,人们试图(也只能)通过宗教寻求安宁。兼好直言:“人生到底,遁世修道为最佳出路。若一味沉溺世俗名利,而不潜心菩提,则无异于畜类!”

他遁世,虽遁得趣味盎然,但终究还是为了“修道”。

而这“道”具体该怎么修?兼好连讲故事带说理。

有个学射箭的人,手持两支箭去瞄靶。师父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初学者不能同时拿两支箭。有了后面那支箭,潜意识里就会对它产生依赖,从而轻忽将射的前一支箭。学射,非得专注于手头之箭,抱持一箭必中的决心不可。

用功修行,贵在持之以恒,不可有丝毫懈怠,还需时常反省——“学道之人,不但夕思朝课、朝虑夕功,念念相续,精进修行。更能于一刹那间,自知有无懈怠之心。”

要珍惜时间,不可将光阴花费于无益之处——“有志修道者于过往岁月绝不惋惜,心中唯系当前一念,不令其空过。”“何以惜光阴?内绝思虑、外断俗务;止于该止处,修于当修时。”

看清自身的不足,戒自夸,戒自满——“人应以不夸善、不争物为德。若存胜人之心,大过失也。”“凡真正精通一道者,皆明己非,志常不满,故于人前亦不自满。”

严肃的大道理讲得再多,兼好终究还是个活生生的“俗”人,难免有偷懒犯困的时候。于是他引用高僧妙语来给自己打圆场——“有人问法然上人:‘念佛时常觉倦意袭人,于修行大碍。此障何以祛除?’上人答曰:‘请于清醒时念佛。’”

回头想想,冷眼玩赏生死无常,淡然远观万物变幻,可能也算兼好毕生勤修的一种“道”吧。

遁世,是为了修道。修道,又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只是或许,兼好修道,修的是挣脱无所不在的“无常”的掣肘,通向真正自由的出路。

“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

花瓣飘零,遮天蔽日,弥散世间。有人为此痛哭悲哀,苦求时光倒流,以使这花朵死而复生。有人忧愁无奈,虽接受了花已凋落和花朵生来注定凋落的事实,却也因此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再赏别的风景。还有人走向极端,竟恨上了这朵花,报复性地碾碎花瓣丢弃了,扭头迷醉于万花丛中。

遁世修道的兼好会怎么做呢?

花朵落时,他大概只会笑眯眯地——沉默而又专注地望着吧。待花瓣落定后,才淡淡慨叹一声:花落的瞬间也很美丽啊。

正因为注定终将枯落,花才显得更为美丽。

人生亦然。人心亦然。 zmiYaOv8bip2vatMimEBXCgXV541YTMVQxQCclRuQhdqpEipHg4Hl0sJcnE+Fc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