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于一七二六年问世的作品。斯威夫特的作品以讽刺见长,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格列佛游记》《书的战争》《一个温和的建议》《木桶的故事》等。

乔纳森·斯威夫特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父亲在他出生前七个月时不幸离世,斯威夫特由其叔父抚养长大,后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一六八八年,斯威夫特来到英格兰,成为穆尔庄园的主人威廉·邓波尔爵士的私人秘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他在这个时期写了《书的战争》和《木桶的故事》两部作品。当时的斯威夫特深受“崇古非今”思想的影响,因此《书的战争》就内容而言并没有什么进步意义,但是斯威夫特在这部作品展现出的讽刺才能却令人刮目相看。一六九九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的一个教区担任牧师,但因为教会中的事务常去伦敦,后来便卷入了伦敦的辉格党与托利党之争,并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过该党《考察报》主编。一七一四年托利党失势,他回到爱尔兰,终其一生在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担任主持牧师。

在爱尔兰任牧师的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的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这时的他思想愈发深邃,对政治纷争和人间百态洞幽察微,因此作品中对时事、对人性的揭示与讥讽都达到了极为深刻、极为痛彻的程度。然而,晚年的斯威夫特在生活上则陷入极端孤独与凄凉的状态,他身边的朋友屈指可数。但他依然坚持善念,坚持用自己的行为弘扬人性。他将自己积蓄的三分之一用于各种慈善事业,用另外三分之一的收入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一七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斯威夫特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八岁。

《格列佛游记》的构思源于他与朋友的一次聚会,当时斯威夫特谈到英国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非常激动,不禁嬉笑怒骂,言辞激烈。然而,其犀利的言辞之间却流露出其对丑恶世事的洞观和对美好人性的热切向往。之后他便信笔开始了第一卷的创作。作品完成后他呕心沥血地进行了无数次的增删完善,最终于一七二六年匿名发表。作品一经发表,便因其辛辣的讽刺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二百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并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影视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格列佛游记》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主人公格列佛是位外科医生,他为人正直、单纯、坦率,热爱航海,而且具备一定的航海及医学知识。最初他是因为单靠行医不能养活妻儿,便接受了他人的邀请,到航海船只上去当外科医生。就这样,格列佛开始了他的航海旅行生涯。他先后航海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神奇的国度,经历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离奇故事。小说的情节充满无与伦比的想象,语言则真诚而生动。夸张的故事背后却饱含了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政治、法律、议会、竞争、军事、教育、社会风尚的无情讽刺。因为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当时英国政治现状的辛辣讥讽,所以一直以来,读者对于这部小说经常会有两个认知误区:一是把《格列佛游记》当作儿童文学而对待;二是把它看作一部政治性极强的讽刺作品。然而,这部小说绝非简单的少儿读物,其价值也绝不在于其对当时英国政治的讽刺和批判。其实细读这部作品,读者一定会为其中洋溢的奔放张扬的浪漫主义所打动,同时也会因为作品中极其厚重、极其深沉的对人性弱点的探讨与批判而陷入沉静的思考。这些特点使得《格列佛游记》能够在历经近三个世纪历史浪潮的冲刷后,依然屹立在世界文学史的巅峰。

的确,不能否认,这部小说的确有儿童文学的一些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夸张离奇的情节。如小人国、大人国便是最受小朋友喜爱并津津乐道的故事。格列佛在小人国中被绑缚的样子,以及在小人国中吃菜喝酒等情节都令人忍俊不禁;在大人国中被巨人放进口袋,被面包屑绊倒,跟老鼠搏斗等情节肯定也令小读者们读之捧腹。虽然这些充满着奇妙的想象的故事构成了《格列佛游记》历经两个多世纪依然受人钟爱的元素之一,可是这部作品绝不仅仅是供儿童一乐的童话。在这些绚烂多彩的情节背后,《格列佛游记》展现出的是更多的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思想。如在小人国中对小人国民族膨胀情绪的揭示,以及小人国王宫中的一些情况的描写,既充满无边的想象和神奇的色彩,但同时更是对于小人国王宫中政客之间明争暗斗、国王与佞臣之间相互勾结、国家与国家之间无端开战等现象进行的淋漓尽致的讽刺。尤其在描写小人国宫廷内部遴选官员时类似于小丑似的表演的描述,则把任命官员时的随意和不负责任的丑陋状态表现得既生动又深刻。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则更是笑泪交加。他被当作小怪兽对待,主人为了从他身上赚取最大的利润,不惜牺牲掉他的健康甚至生命,他努力搏人一乐的本事也因此带有了深深的伤感的悲哀。人与人之间的利用关系与冷漠情感由此在这些看似欢乐的表演中无声地展现出来。这些情节看似滑稽可笑,而所有的笑声背后都有极强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思想认知,由此也赋予了这些笑声更加深厚的内涵。借用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对于《格列佛游记》,儿童看见童话,成人则看到深刻的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对此,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做过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评价。他说:“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的小说。”王先生的评价可谓精准深刻,小说借用童话的形式,蕴含的是极为庄重严肃的政治、社会与文化主题,使本书可以寓教于乐,在笑声中展开沉思与感喟。因此,童话的外衣绝不是本书被归纳为儿童文学的依据,相反,童话使得本书极具可读性,其借童话引发的思考的范围也更广泛、时间才更久远。

再者,这本书常被定义为“政治讽刺”作品。这个定义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对照当时英国的政治现实,便能了解该书对当时政治时事的讽刺是多么入骨三分,多么辛辣尖锐。例如,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斯威夫特影射的是英国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之间极为可笑、琐屑的争端。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些无端而滑稽的争端,不但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造成了国与国之间的不睦与战争。斯威夫特用这些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英国现实,并借此讽刺了英国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党派纠纷和以宗教分歧为借口的侵略政策。这些例子在此不再一一枚举,因为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翻译家张健先生在《格列佛游记》的前言中做了极为细致深刻的说明与阐释。不过,在历史向前演进了近三百年的今天,这本书依然魅力无限,引人入胜,那只能说明这本书除了对当时的政治斗争的讽刺之外,还有其他更加永恒的主题。字里行间透出的绝妙恣肆的想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殷切期待让人感觉在读一本浪漫主义作品;而时刻透露出的对当时人性堕落的愤怒嫉恨,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倾心描摹与追求则令人感喟作者内心的深切渴盼。

《格列佛游记》堪称浪漫主义思想的早期源泉之一。作者丰富而绚丽的想象力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美好纷繁的想象,不但透露出作者单纯美好的心胸,更让人深深感悟到作者极为恣肆的浪漫主义情怀。十八世纪的英国是政治的世纪、理性的世纪。当时的文学作品如《鲁滨孙飘流记》,就带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主人公鲁滨孙凭借其智慧、力量和坚强的意志与自然抗争,他的奋斗历程折射出理性主义的光芒。鲁滨孙的生活中只有理性的奋斗与理性的成功,却丝毫没有必要的感情纽带与人际交往。小说对人的价值、科技的力量及世俗追求的肯定也体现了启蒙理性的精神内涵。即使是十八世纪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也都深深浸润着理性主义思想。如《帕美拉——贞洁得报》中的爱情便是在理性的计算与推理中一步步成功的,爱情成为理性主宰下的一份试验品,完全脱离了爱情本身的浪漫与激情。而《格列佛游记》虽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理性主义思想贯穿其中,但是想象的翅膀却高高飞起,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华美之门。《英国文学史纲》的编写者阿尼克斯特就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拜伦就是斯威夫特的追随者和继承者。

例如作者在描写科学院时,极度夸张的奇思妙想不禁令人捧腹:

我之后到了数学学校,那儿教授数学的方法令欧洲人无法想象。他们先把命题和定理清清楚楚地写在薄薄的饼干上,一律用颜色和头皮一样的墨水书写。然后,命令小学生把饼干空腹吞下。学生们在三天内只允许吃面包、喝白水,不许吃其他食物。饼干消化以后,头皮颜色的墨水会带着命题走进大脑。

除却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之外,对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各个令人浮想联翩的神奇国度的描写,本身就彰显出日后浪漫主义不拘一格的想象风姿。《格列佛游记》依靠对想象国度的异想天开的描写,从而达到揭露罪恶、建构理想的目的,这一点与日后浪漫主义依靠恣意放纵想象达成对罪恶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膜拜显然有一脉相承之态。作者描写的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等国度,虽然奇妙无比,但终究是“人”的国度,而这些国度初看起来都幸福安宁,经过一番了解后,才发现这些“人”的国度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与棘手问题,最后都令作者无法忍受而设法逃避。只有最后的“慧骃国”,却是完全颠覆了“人”之国度的形象,不但如此,“人”在这个国度中成为丑陋无比、邪恶无比、卑劣无比的一种人人憎恶的生物,而与“人”的国度完全不同的“马”的国度才是真正的理想之地、幸福之所。这种由于对人类世界的极度厌恶而导致的对理想国度的热切期待,彰显了作者激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世界,而这同样是浪漫主义者所拥有的特质之一。更重要的是,“慧骃国”所呈现的是一种原始社会的天然的美好,斯威夫特通过对天然状态的珍爱,表达了对文明与进步腐蚀人类社会的不满与愤懑。对自然状态的歌颂、对文明导致人类社会堕落的批判,同样是浪漫主义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除了这些浪漫主义元素,《格列佛游记》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强烈的对美好人性的勾画与渴望。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性的探讨与追求,使本书的价值不囿于当时,而是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及至今日,对美好人性的探讨与追求仍然是我们所热衷的话题。

作者借着无穷的想象,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无情鞭挞,也对美好人性进行了倾情勾勒。在几个游记中,慧骃国最能体现出人性的这一特点。作者把美好人性的拥有者想象为一种只有自己简单语言的“马”,直接表明了作者对于现代语言的不信任。正是因为语言作为载体,使真实的情感和端正的品格遭到扭曲,使得违背真情实意的虚伪表达成为可能。

慧骃们从来不知道“怀疑”和“不信任”为何物,所以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表现是好。我记得,我曾经多次跟马主人说起世上其他地方的人性,有时会提到“撒谎”“说假话”这样的词汇,尽管马主人在其他方面有着精准的判断力,但是每每这个时候,它总是很难理解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辩驳道:“语言就是让我们彼此理解,接收事实信息的,如果有谁说的话与事实不符,我就无法充分理解它,那么语言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我听了这些话后,会接收到错误的信息,这比不知道还要糟糕。明明一件东西是白的,我却以为是黑的,明明是长的,我却以为是短的。”这就是它对谎言的理解,人类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可还是常常去编织谎言。

这种批判将人性的扭曲几乎归结为普遍现象,似乎只要会讲现代语言,人性就一定会走向堕落与邪恶。这种对人性虚假的过激批评显示出作者极度渴望真诚的内心追求。进而,他又借“慧骃”的形象对人性的缺点进行了极具针对性、极为深刻的鞭挞。

除了对虚伪人性的指责与批判,作者还借慧骃国中单纯而美好的社会现状的描写,与人类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将人性的丑恶无限放大。当作者对“慧骃”谈起人类世界的种种情形时:

马主人像是被这些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事情惊呆了似的,它瞪起眼睛,抑制不住满脸的惊讶和愤怒。权力、政府、战争、法律、惩罚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在它们的语言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却想把它们表达清楚,这困难简直难以克服。好在马主人的领悟力极强,它时而沉思,时而同我交流,最终彻底明白了人性在我们那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段文字以春秋笔法批判了人性的丑恶,同时也彰显了慧骃国的纯洁与真诚。借助慧骃国的生活细节与认知方式,斯威夫特对于人性中的丑恶之处进行了贬斥与痛批,其批判的尖锐性与深刻性可以说至今难有人与之比肩。例如在批判人性的贪婪时,他说:

在它们国家的一些地方,有一种色彩斑斓的闪亮石头,野猢们对其极为钟爱。这种石头一般半露在地上,野猢们会用爪子挖上一整天,直到将石头挖出来为止。之后,它们会把石头带走,藏在自己窝里的土堆下面。藏完石头后还不住地四处张望,唯恐同伴发现了它们的宝贝。

想到至今人类对宝石的狂热情结,这段文字的确令人不禁难掩尴尬。斯威夫特通过描写丑陋肮脏的“野猢”莫名其妙对彩色石头的狂热的占有欲,令人反思文明社会的种种物质束缚。当今社会中人们在追求房子、车子、黄金、钻石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贪婪,最终丢弃了自然丰满的美好人性,变得扭曲而堕落。斯威夫特的批判的确有些过于尖刻,但其本质上对人性的理解则令人敬佩。通过对“野猢”和“慧骃”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一系列对比,作者将人性的丑恶一一呈现,同时也将理想人性的状态进行了清晰描摹。虽然作者笔下的理想人性还有原始的色彩,但作者热切的建构理想的初衷则令当代读者深刻反思,同时唤起人类对人性丑恶的认识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之情。

可以说,《格列佛游记》既有童话的绚美想象,又有政治讽刺的深刻与尖锐;儿童读来兴致盎然,成人读来则禁不住掩卷深思。但更重要的是,本书有着更加永恒的阅读价值,其浪漫主义的元素令人读来振奋,使阅读成为愉悦身心的快乐之旅;而对人性的探讨与批判又令阅读成为滋养心灵、深化对人性认知的有益过程。我想,这也是该书在多元化的今天依然魅力无限的主要原因吧。

刘春芳
2013年6月6日于美国肯塔基 tycUHfBrSMy8clj8e2M27rAJs8Ay/s55KHyT/ioC2HaRNV4lyRA87+EKk+lWnT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