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塔齐布为营官,说他就看中塔齐布这人“拙”。何谓“拙”?简单点说,便是为人朴实。塔齐布身处绿营这个大染缸之中,却无官气重、心眼多、浮滑取巧等缺点,训练场上踏实认真、一丝不苟,战场之上则殊死奋战、一往无前。
塔齐布打仗很有特色,每次开战时,他都喜欢身背一把火枪、两把腰刀,手持长枪和套马杆,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一般情况下,他不允许别人紧随左右,一定要跟随的,必得武功超群才行;否则的话,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一马鞭抽上去。
这时林绍璋占领湘潭也才只有一天时间,城防尚未完全布置好,见湘军杀来,仓促间立刻发兵出击。塔齐布见状,举起大旗,率先冲入太平军阵中,见主将如此勇猛,兵勇们也纷纷向前冲去,奋勇杀敌。林绍璋所部虽系太平军主力部队,但征战以来,从未见过清军敢与其短兵相接、大打白刃战,见塔兵团如此凶悍,均相顾愕然,产生了往后避退的念头。
太平军分前后队,四面山上都有很多肩负器杖行走的人,其中既有湘军,也有太平军前队的人马,甚至还可能有急于远离战场的百姓。后队的新兵望见了,却以为全是赶来助战的湘军大部队,惊慌失措之中,首先脱离战场,并因混乱拥挤而导致互相踩踏。塔兵团趁机大声呼喊起哄,远处观战的人包括一些胆大的百姓,也都跟着起哄;太平军前队精兵本就已经军心不稳,被这么一起哄,更加无心恋战,大军完全溃败。
林绍璋在城北立有木城,为的就是以守为战,阻遏湘军援兵。见出击部队败退下来,木城中的太平军便以火炮对兜后追击的湘军进行拦阻射击。太平军的铁炮以生铁粗制而成,与洋铁炮相比,除了射程较近、火力较小外,用的时间久还容易炸膛,所以轰击一段时间就需要暂停一下。塔齐布即率兵勇趁其停歇间隙进行冲击,以此渐渐逼近太平军营,太平军被迫放弃木城,撤入城中。
在当天的激战中,太平军被连斩九名将领,伤亡之重可想而知。林绍璋不甘落败,当晚就又重建了被湘军毁掉的木城;次日再次出城,分五路寻找太平军决战。塔齐布也打得兴奋起来,林绍璋分五路进攻,他亦分五路迎击,并且还是像第一天一样,亲自挥舞大旗,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面,率部消灭太平军达五百余人。
经过一个回合的交战后,湘军撤兵回营;太平军再至,但这次塔齐布并没有即刻亲自上阵。
塔齐布剽悍骁勇,但缺乏谋略。每次开战前,他从不向部下交代该如何进兵和怎么接应,往往使得部下不知所措,到了开战之时,也只知道一个人埋着头冲锋陷阵。在塔齐布兵团中,有关谋略和管理方面的事宜,另由一名营官负责处理,这就是同样出自绿营的周凤山。
周凤山的特点和塔齐布正好相反,胆识不够,却懂得谋划;塔齐布兵团之所以能征善战,正是得益于两人的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周凤山深知林绍璋急于翻盘,遂为塔齐布设计了一个诱敌深入之计。塔齐布按计在一座山的左右两边设下伏兵,配备了众多大炮,然后以少数部队迎击和引诱太平军。
林绍璋在金田起义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士兵,以后才逐渐带兵。有一次晚上军营失火,其他部队都有伤亡散失,唯有林绍璋带的兵保持完整,以此得到了东王杨秀清的认可,使其一跃成为太平军重要将领。然而实际上,林绍璋非大将才,用兵才能很一般,知晓其底细的太平军将领也认为他“无大本领”。在与塔兵团交战的过程中,林绍璋根本没看出人家是在诱他,还以为塔兵团真的不行了,结果被且战且退的诱击部队牵着鼻子,诱入了山中。太平军一踏进伏击圈,两边便大炮齐轰,太平军当场阵亡百余人后,队形大乱。早已埋伏在两侧山上的湘军趁势杀出,与太平军展开白刃格斗。
湘军也是清军,但居然敢在如此近的距离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前一天时太平军没想到,到了这一天,也依然无法适应。当湘军从山上冲杀下来的时候,很多士兵都被吓傻了,湘军以一当十,没多大一会儿,便歼灭太平军五百余人。太平军迅速向城内败退,在经过岭下塘边时,再遭湘军包围;太平军急于突围,慌不择路,兵将又溺毙了不少。
同一天,彭玉麟等率五个营的水师抵达湘潭附近,在距离湘潭尚有十里时,船队停泊下来,派人前去侦察。探马带回的消息,是塔齐布兵团已经大获全胜,彭玉麟等人立即决定鸣角发炮直上,与陆师会师。
次日,水师向湘潭进击,驻湘潭的太平军水营闻讯后顺流而下,对其进行阻击。参加此战的湘军营官,褚汝航、夏銮原先都是有品级的官员,且在督造战舰及创建水师营制方面有贡献,所以到了实际作战时,两人分别被作为五营水师的正、副指挥。褚汝航熟悉水战情形,他利用风向,令水勇居上风放火,太平军船只被焚无数,阻击遂告失利。
与此同时,林绍璋在湘潭城北再建木城,但湘军无论在作战效果还是心理上都已占有完全优势,塔齐布、周凤山分兵三路发起进攻,塔齐布一如既往地身先士卒,率兵勇杀敌数百。太平军再败,在退居湘潭城下时复遭湘军合围,死伤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