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25] 十二月十一日,以胡克家本《文选》 [26] 校一过。十二日,以《开元占经》及《六帖》 [27] 校一过。十三日,以明刻小字本《艺文类聚》 [28] 校一过。十四日,以《初学记》 [29] 校一过。十五日,以《御览》 [30] 校一过。十六至十九日,以范晔书校一过。二十至二十三日,以《三国志》校一过。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以《北堂书钞》 [31] 校一过。二十八至三十一日,以孙校本校一过。元年一月四日至七日,以《事类赋》注校一过。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点。当写于1913年3月。
谢承《后汉书》
,鲁迅辑录的散佚古籍之一,1913年3月辑成,共六卷,未印行。
[2] 《隋书》《经籍志》 《隋书》,纪传体隋代史,唐代魏徵等著,八十五卷。其中《经籍志》为长孙无忌等著,载列汉至隋的存佚书目。它所采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直至清代相沿未变。
[3] 《唐书》《艺文志》 《唐书》,这里指《新唐书》,纪传体唐代史,宋代宋祁、欧阳修等著,二二五卷。其中《艺文志》载列唐时存书,所录谢承《后汉书》为“一三三卷,又《录》一卷”。
[4] 《旧唐志》 即《旧唐书·经籍志》。《旧唐书》原名《唐书》,纪传体唐代史,五代后晋刘昫等著,二百卷。后人为与《新唐书》区别,故加“旧”字。按该书《经籍志》载:“《后汉书》一百三十三卷,谢承撰。”本文作“三十卷”,字有脱误。
[5] 《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早卒。后十余年,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余卷。”注:“《会稽典录》:承字伟平,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三国志》,纪传体魏、蜀、吴三国史,晋代陈寿著,六十五卷。注文为南朝宋裴松之作。
[6] 王应麟 (1223—1296) 字伯厚,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宋末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困学纪闻》 ,读书笔记,二十卷。卷十三“考史”部“谢承”条有“谢承父婴为尚书侍郎”等语,下注:“谢承《后汉书》,见《文选》注。” 《文选》 ,即《昭明文选》,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共三十卷。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分为六十卷。《困学纪闻》引语见《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答贾长渊》诗李善注。
[7] 吴淑 (947—1002) 字正仪,宋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官至职方员外郎。宋淳化(990—994)年间,进所著类书 《事类赋》 百篇,又应诏自加注释,分为三十卷。他在《进〈事类赋〉状》中称:谢承《后汉书》等“皆今所遗逸,而著述之家,相承为用。不忍弃去,亦复存之。”
[8] 傅山 (1607—1684) 字青主,阳曲(今属山西)人,明清之际学者。据《困学纪闻》卷十三“考史”部“谢承”条阎若璩夹注:傅山自云其家有“永乐间扬州刊本”谢承《后汉书》;“郃阳曹全碑出,曾以谢书考证,多所裨,大胜范书。以寇乱亡失。”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碑刻,记当时郃阳(今属陕西)县令曹全事迹。明代万历年间在陕西出土。
[9] 姚之骃 字鲁思,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辑有 《〈后汉书〉补逸》 二十一卷,内收已经逸失的《后汉书》八家: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八卷,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四卷,晋薛莹《后汉书》、晋张璠《后汉记》、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山松《后汉书》各一卷,晋司马彪《续汉书》四卷。
[10] 孙志祖 (1736—1800) 字诒穀,一字颐谷,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御史。辑有《重订谢承〈后汉书〉补逸》五卷。著有《读书脞录》等。
[11] 汪文台 (1796—1844) 字南士,清代黟(今属安徽)人。辑有《七家〈后汉书〉》二十一卷,包括谢承书八卷,薛莹书一卷,司马彪书五卷,华峤书二卷,谢沈书一卷,袁山松书二卷,张璠书一卷,并附失名氏书一卷。
[12] 范晔书 指范晔所著《后汉书》。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曾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撰《后汉书》,成帝纪、列传九十卷,即被杀。梁代刘昭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分为三十卷补入。
[13] 《隋志》录《后汉书》八家 《隋志》即《隋书·经籍志》。该志载录的八家《后汉书》为:刘珍《东观汉记》一四三卷;谢承《后汉书》一三○卷;薛莹《后汉记》六十五卷;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华峤《后汉书》十七卷;谢沈《后汉书》八十五卷;晋张莹《后汉南记》四十五卷;袁山松《后汉书》九十五卷;范晔《后汉书》九十七卷(又刘昭注本一二五卷)。现除范晔书及附于其后的司马彪书“八志”以外,皆已散逸。
[14]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前两段写在《谢氏后汉书补逸》抄稿之前,最后一段写在抄稿之后。
[15] 何梦华 (1766—1829) 名元锡,字梦华,又字敬祉,号蝶隐,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主簿。精簿录之学,家多善本。有《秋神阁诗钞》。
[16] 丁氏善本书室 指钱塘丁氏小八千卷楼, 丁氏八千卷楼 又名“嘉惠堂”,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丁申(?—1880)、丁丙(1832—1899)兄弟继祖父丁国典而重建的藏书楼。分三部分:八千卷楼,藏四库著录书;小八千卷楼,藏善本书;后八千卷楼,藏四库未收书。
[17] 江南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奏请创办,时在南京龙蟠里。所藏善本图书颇多,包括从杭州购得的丁氏八千卷楼全部藏书。
[18] 汪辉祖 (1731—1807) 字焕曾,清代浙江萧山人。乾隆时进士,曾任湖南宁远知县、道州知州。著有《学治臆说》、《病榻梦痕录》等。
[19] 严元照 (1773—1817) 字九能,清代浙江归安(今湖州)人。诸生。藏书达数万卷。著有《尔雅匡名》、《悔庵文钞》等。
[20] “布衣暖菜根香” 句,原为宋末元初郑思肖(字所南)《隐居谣》的诗句。其中“菜根”原作“菜羹”,“读书”原作“诗书”(据《四库全书》本《宋诗纪事》)。
[21] 壬子 即公元1912年。
[22] 本篇据手稿编入,写于1912年9月(旧历八月)。原无标题、标点。
[23] 崔国榜 清代太平(今属安徽)人,曾任建昌知府。
[24] 本篇据手稿编入,写于1913年1月。原无标题、标点。
[25] 元年 指中华民国元年,即1912年。文末的“元年”当为“二年”。
[26] 胡克家本《文选》 胡克家(1757—1816),字占蒙,清代婺源(今属江西)人。他于嘉庆十四年(1809)翻刻宋代尤袤本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并撰《考异》十卷。
[27] 《开元占经》 即《大唐开元占经》,天文术数书,唐代瞿悉达著,共一二○卷。 《六帖》 ,类书,唐代白居易撰,又称《白氏六帖》,三十卷;宋代孔传续撰《后六帖》,三十卷。后人将二书合为一部,称《白孔六帖》,共一百卷。
[28] 《艺文类聚》 类书,唐代欧阳询等编,共一百卷,分四十八部。明代嘉靖六年(1827)胡缵宗刊刻小字本,鲁迅校勘所用的是嘉靖七年陆采加跋的胡刻重印本。
[29] 《初学记》 类书,唐代徐坚等编,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
[30] 《御览》 即《太平御览》,类书,宋代李昉等编,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书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4)十二月。
[31] 《北堂书钞》 类书,唐代虞世南等编,共一六○卷,分八五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