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熬干灯了

家塾阶段的启蒙,使尹达爱上了国文,背诵了很多经典名篇、诗文绝句,加之暴先生对古文深入浅出的解析和释义,这对尹达学习古文影响很大。这个阶段的学习,引起了他对古文的浓厚兴趣,夯实了他的古文功底。

民国年间,大概是在 1913年,按县里统一规定,停办私塾,整合资源,改办小学,乡里建立了粹化小学堂。

哥哥因年长尹达两岁,适龄入粹化小学堂学习。尹达因年龄尚小,不能入学,在家自学。直到 1915年,尹达九岁才进入乡办小学粹化小学堂学习。

粹化小学堂设在牛屯的东北角,后改为滑县第五小学堂。课程有国文、算术、练字、背书、自习等,小学堂按照旧学制属初等小学,学制是四年。

尹达家离学校的路程不算远,早上吃完饭,他就背着娘给他缝制的小书包上学堂,中午回家吃饭,下午继续上学。尹达在学校可谓是好学生,成绩总是排第一。那个时候,除了学校定期的考试外,县里还要进行统一考试。有时,县长还亲自来监考,考试结束后,会把全县学子的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在学校的一面砖墙上。尹达的名字总是排在前几名。稍有退后,比如是第三、四、五名,父亲就会体罚,或责骂。严苛的教育,锻造了尹达一身的硬本领,也给了尹达往上攀登的动力,所以尹达一直是刘举人家的骄傲和滑县的小才子。

尹达学习刻苦,不知不觉就到深夜,往往是煤油灯里的油熬干了他才睡觉。父亲催尹达睡觉时,不需说睡觉一词,而是说,学妞,熬干灯了!尹达已明白父亲的意思,赶紧熄灯休息。于是,父子俩达成一个默契。翌日天亮,父亲就会往灯里添麻油,方便尹达晚间学习时用。由此,父亲给尹达取名叫“熬干灯”。

尹达的童年记忆里经常有土匪闹事的恐惧。牛屯因与长垣、延津、封丘接壤,离滑县县城较远,属四不管地带,土匪猖獗。尹达的祖辈靠贩盐发迹,尽管到了父亲这一代日渐衰落,但土匪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想榨出点油水来。有时,家人早上打开大门,见门楣上扎了把尖刀,上面留有纸条:限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某坟头送银元若干,点上一炷香后迅速离开。若告官,或不按时送钱,杀个鸡犬不留。为保全家人性命,刘绍宣不得不筹钱送与土匪,拿钱消灾。

有时,尹达深夜读书,会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狗吠声,噼里啪啦的枪声伴有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哭喊声。这些声音将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血腥与恐怖之中。

第二天,或许是好奇心的驱使,尹达循着记忆找到昨夜寨墙附近发出惨叫声的地方,发现那里有斑斑血迹和人骨、衣服碎片、麻绳等,其状让人目不忍睹。那是被土匪杀害的无辜者,死后又遭野狗分食。

土匪闹腾刘家几次后,刘家积蓄几乎被榨干。刘绍宣认为土匪得寸进尺,讹诈无穷尽,实在忍无可忍,在送银元时,给土匪写了封信,夹在银元中。意思是说,土匪们也是父母所生,家有妻儿要养,因世道不公,社会不清明,才被迫走上了打家劫舍之路,但这毕竟不是一条光明正大的坦途,为人所不齿。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不如寻一条有政治远见的大路,云云……此后,土匪可能认为刘家真被榨干了,未再打搅刘家。

刘绍宣将社会乱象、弱肉强食、世道不太平的原因,归咎于朝政没落、官场腐败。由此,他引导尹达和哥哥,要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有所作为,铲除这些社会恶习和人间不平。

童年的这些经历,对以后尹达兄妹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

1917年 9 月,尹达的哥哥赵毅敏十三岁,以全省排名十五的成绩考入了开封预备留学欧美学校。兄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的学府,尹达也不甘示弱,鼓足劲头冲刺,当然学习压力很大。1919年 9 月,尹达十三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滑县第一高等小学。高等小学学制三年。

第一高等小学是尹达的父亲刘绍宣创办的,刘绍宣曾是校长。高等小学的前身是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滑县县城只此一所高等小学,面向全县招生,学生全体住校。学校有宿舍、餐厅、厨房。因餐厅小容纳不了蜂拥而至的学子,尹达与同学就买两个窝窝头,盛碗菜站在餐厅外吃。上体育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围着操场跑步,每到上体育课时,两个窝窝头就不够吃了。

书香世家的尹达,又读的是父亲创办的小学。此时,刘绍宣已不在该校任职,但治学严谨的刘绍宣,对尹达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加上尹达本人勤奋,悟性很高,所以他的学业一直是名列前茅。当时,在滑县第一高等小学,尹达的学习成绩,一直被学校当作教学成功的案例。尹达的成绩也是作为举人出身的刘绍宣骄傲的资本。滑县第一高等小学的教职员工在施教的过程中总是以尹达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为榜样来教育学生。

当时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唱歌、图画、修身、体育等。那时候,学校相当重视体育教育,还在一处空地上建了一个操场。操场有单杠、双杠、跳远的地坑等。

时光荏苒,两年一晃而过,当时,教育系统有规定,凡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跳级。尹达读完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刘绍宣便提议尹达提前一年考中学,但又怕尹达有压力,就鼓励尹达考考试试。1921年,尹达不负众望,考入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的前身,是卫辉府淇泉书院,淇泉书院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于卫辉府署衙的西院。20世纪初,清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堂,卫辉府知府于沧澜奉旨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取名为卫辉府官立中学堂。1913年,河南省教育司指令将学校改为河南省立汲县中学,并拨付专款盖起了一座能容纳二百多名学生的教学楼,上下两层,四个教室,这是当时河南最早的新式教学楼。1921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现称卫辉一中)。

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是豫北最好的学府之一。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老师基本上都是归国留学生、清末举人;校长皆由留日归国学生和北京大学毕业生担任。辛亥革命前,在学监和教师共十四人中,就有半数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如暴式彬、刘纯仁、张希圣、井伟生等。学校重视教学,同时还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

中学的功课有数学、英文、史地、国文、体操、音乐、修身、理化等,尹达以“熬干灯”的学习精神,如饥似渴汲取知识,所以,他的成绩一直排名在前,备受学校关注。

尹达毕业之际,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五卅运动。其间,在汲县省立第十二中学学习的滑县、道口籍的学生也纷纷组织起来,回到县城和道口镇发动学生和群众声援五卅运动。召集学生们在城内小校场组织群众集会,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抨击帝国主义镇压中国工人的罪恶行径,响亮地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口号,并号召各界民众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英勇斗争。

尹达与学生一道,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大罢工,声援反帝爱国运动。是年,尹达十九岁,他已从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是非分明、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尹达在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四年的学习,为他今后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Rnc84quBkRzVx3ZLjXV7LVR+olCQdjusqSJQIMw3L7Ycld+ZqtcC5jCurzXpo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