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建军的序幕。经过22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军队一步步由弱变强,最终在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当年从南昌起义起家的这支军队,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胜利之师,屡败强敌,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当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历史就会发现,与国民党军队相比,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军事力量层面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从一开始就在政治理念层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国共的博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军队这种政治上的优势一步步转化成了军事上的优势。这就是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组织打胜仗的基本原则:长期的胜利,一定是基于价值观的胜利。
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大陆?共产党为什么取得了天下?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做了大量的反思。因为他必须解释,为什么仅仅三年的时间,4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就被120万人的共产党军队打败了。
1950年、1951年左右,蒋介石对败于共产党有很多讲话。蒋介石的一个核心结论是: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失去了灵魂,而没有灵魂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
国民党的军队叫什么名字?“国民革命军”,表明一开始它是要革命的。当年培养国民革命军军官的黄埔军校,门口曾经有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你要升官发财的话,就到别的地方去;你要是贪生怕死,千万别进这个门。
讲得很清楚,你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
林彪是黄埔军校四期的学员,入学的时候蒋介石作为校长给他们训话: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到这里来?两条:一是革命的精神,一是牺牲的精神。
我们今天来看,当年黄埔军校的学员,所受的军事指挥训练是非常有限的。战争年代,用人之际,根本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有四年的时间让你读军校。四个月、六个月,匆匆忙忙学些指挥的皮毛,就要带兵上战场了。
所以黄埔军校这些学员的指挥底子,其实并不很扎实。黄埔军校为什么名将辈出?就是由于不怕死的精神。东征和北伐的过程中,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伤亡率是非常高的。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10万,横扫北洋军阀70万。当时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任何一支军阀的队伍单独拿出来,都在20万以上。10万人为什么打败了70万人?背后就是不怕死的精神。
但是国民党在北伐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中小军阀看到大势已去,纷纷投靠国民党,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这些军阀的队伍都是没有经过改造的。国民革命军的规模在迅速扩张,但核心的价值观被迅速稀释了。
这也是组织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当组织在迅速扩张的时候,核心的价值往往就会被稀释。
国民党面临的另一个更大的考验在于,国民党后来名义上统一了天下,变成了执政党。执政党和革命党是不一样的。革命党要抛头颅、洒热血,没有坚定的信仰和理念,根本就不可能坚持。而执政党掌握了国家资源,一是有好处,二是没风险。所以这时候很多人是为了求利而来的,国民党及其军队越来越变成一个靠利益凝聚起来的集团,越来越淡化了当年的价值与追求。
蒋介石其实内心非常着急,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旁边还有一个共产党在虎视眈眈。蒋介石几度想对国民党进行改造,甚至想给国民党改名,叫“劳动国民党”,不能老脱离劳动人民啊,但是已经无力回天了。
在竞争的环境中,人和组织都很容易迷失自我。组织最大的迷失,是初心的迷失。无数的组织,都是因为这一点而走向平庸和失败。
我们再回头看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取得了天下?中国共产党军队为什么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
了解党史军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军队当年的建军者,很多人的家庭背景其实都是很优越的。有的是地主,有的是富农,有的是资本家。这样才能受良好的教育,甚至出洋留学,接受马列主义,接受共产主义信仰。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侵略过中国,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想给中国找一条出路。
这些人是真心地相信:苏俄的道路,就是救中国的道路。
他们当年的选择,我们今天看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叶剑英是当年粤军第四军的参谋长。叶剑英在粤军指挥作战的时候,是坐在轿子里面的,旁边还有人挑着白兰地,他随时要喝。但是叶剑英换下了皮鞋,穿上了草鞋。
朱德当年是滇军的旅长,是一位少将,过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意义,全部放弃,去了欧洲。
刘伯承当年是川军名将。刘伯承想在川军里面混个飞黄腾达,非常容易。但是他参与发动了泸州起义,从此颠沛流离,无怨无悔。
全是这样一批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军队在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挫折、多少失败、多少打击,但是她的核心团队从来没有解体过,她有一种死而复生、散而复聚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军队经历的失败实在是太多了。南昌起义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失败了。三大起义全部失败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残部700多人上了井冈山,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残部1000多人上了井冈山,这是中国共产党军队起家的基础。
后来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又不断地遭遇失败,包括第五次反“围剿”这样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开始的时候,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有86000人。但是等到红军走到陕北之后,剩下了多少人呢?不到8000人。100人中有不到10个人可以活着走到最后。
但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有个什么特点呢?只要有机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于日本人入侵华北,抗日呼声高涨,民族矛盾取代国内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接下来是西安事变,共产党取得了合法性,北方的红军主力被改编成八路军,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加起来一共有4万人。
国民党正面抗战,但是顶不住,不断地败退,沦陷区的国民党政权也不断地崩溃。
日本侵华动作很快。但是日本军队人少,只能控制一些大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能控制点和线,大量的面,日本人是没法控制的。
国民党的政权已经崩溃了,日本人又没法控制,敌后出现了大量的空白地带。共产党迅速抓住这个机会,向敌后发展,很快就成长起来。
抗战开始的时候共产党的正规军是4万人,抗战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120万人。抗战开始的时候共产党的根据地人口是130万,到抗战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1亿。这时候共产党已经变成了一支很难被打掉的力量。
当年的红军,是一支让今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军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装备极差,颠沛流离,每天面对的是困苦和死亡。红军的长征为什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为这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
跟任何一个军阀相比,共产党的组织在初期看起来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更不用说跟更加强大的国民党比了。为什么最终是共产党取得了政权?
因为这是一个有理念的组织。
这是共产党和她的军队的真正优势。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军队的那些精英人物,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坚定的信仰,为了共产主义、为了新中国,他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一切。那些普通的士兵怎么办?
那些普通的士兵,就是一批农民,大字儿不认识几个。给他们讲共产主义、讲新中国,他们哪儿听得明白?怎么让这些人同你与之生、与之死,而不畏危?
这时候共产党真正厉害的地方就表现出来了。共产党这时候提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口号。什么口号?
“打土豪,分田地。”
几千年来,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民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土地。谁能满足他们对土地的需求,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地跟谁走。
“打土豪,分田地”,让所有的士兵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既是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战——建设新中国,也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战——打土豪、分田地。
“建设新中国”这个伟大的愿景,和“打土豪,分田地”这个具体的纲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包括在国共之争中,老百姓为什么站在了共产党一边?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孟良崮战役。当时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7万人,国民党进攻的部队是45万人,兵力对比差不多是1∶2。
但是沂蒙山区支前的百姓是多少呢?91万人。
一个共产党的士兵在前线作战,后面有三个多老百姓在提供保障:抬担架、运弹药、送水送粮。对国民党来说,这样的仗,怎么能打赢?
沂蒙山区的百姓甚至提了一个口号,叫作“毁家支前”,就是我的家毁掉了,我也要帮你打胜仗。
为什么?
很简单:共产党给我分地了。国民党回来,土地就要被夺回去。我的利益已经跟你绑在了一起,我一定要帮你打胜仗。
还有,那些被共产党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士兵,为什么愿意留在共产党的军队里?
解放战争时期,兵员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尤其到了后期,军队已经远离了根据地,从后方补充兵员已经不可能。兵员的补充主要是靠前线,就是靠俘虏。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中第九条就是:“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所以当时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解放战士”,顾名思义,就是解放过来的战士,也就是俘虏兵的意思。
淮海战役,共产党的部队60万人,打败了国民党的80万人。战争伤亡总是很大的,但是仗打完了,军队更强大了。为什么?俘虏兵补充进来了。
淮海战役期间的华东野战军,也就是第三野战军,解放战士占的比例是多少呢?我们今天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很多连队,解放战士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0%。
当时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在整个解放军中,解放战士占的比例是64.7%。
你可能会说,这是很可怕的数字。这么大比例的俘虏兵,很危险。
为什么这些解放战士,在国民党的军队里面不愿意打仗,到了共产党的部队就愿意打仗呢?
很简单,他们也都是农民。抓了俘虏之后,共产党先对他们进行诉苦教育,阶级仇、民族恨,唤醒阶级意识。然后告诉他们:你家里分地了。他马上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我跟你是一拨的,跟他不是一拨的。
国民党的士兵大多是受过正规训练的,一旦认可了共产党的组织和组织背后的价值观,打起仗来,战斗力的发挥往往超出想象。
这是中国共产党军队能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打败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因素。
所以,伟大的组织,一定要有伟大的价值追求。但是这个价值追求,一定要落到实处。
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他既是为组织的利益而战,也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战。这样的愿景和价值观,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
和战争一样,自古以来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为谁为战,为何而战。
企业当然是要追求利润的,但即使在商业这种以功利为特征的世界里,缺乏道德感的企业也无法走得长远。仅仅靠利益来凝聚的企业,只能是军阀,只能是雇佣军,乃至于土匪,没有愿景,没有是非,有利而来,利尽而散。
从来没有哪一支军阀或土匪的队伍能够成事,即使是在乱世之中。当尘埃落定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最后胜出的,一定是有着清晰理念的那支力量。
如果说在战场上,真正让人超越生死利害的,尤其是能够帮人度过至暗时刻的,是组织深层次的信念与追求,那么在商业世界中,清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才是一个成功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它构成了区别于对手的独特资源和竞争优势,是最难被对手复制和超越的。
所以好的企业,一定会建立清晰的价值主张。卓越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才可以真正对优秀的员工形成强大的激励,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让员工愿意去全力投入。
领导者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从一开始就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找到这样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理由,找到组织成员强大的自驱力。有了这样的理由,有了这样的自驱力,组织的成员就会不计一切地付出。
这是让组织变得强大的无形的精神内核,是组织能够历经挫折而长期生存、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伟大与平庸的不同之所在。
但是,就像共产党的“打土豪,分田地”一样,在企业管理中,好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同样也一定要让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听得懂、看得见,并且发自内心地认为跟自己相关。
好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一定是从组织成员最深层的需求出发,自下到上地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从上到下灌输给组织成员的。
从成员中来,到成员中去,这样形成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才会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在企业中尤其是这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组织愿景、使命、价值观的背后,一定要包含着具体的物质内涵,一定要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切实看到自己真实的未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华为“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之中,一定包含着“让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的这样内涵。
这样的愿景、价值、目标、追求,才是真正可信的,才能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所认同、所接受,从而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
这样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才不再只是宏大的理想,不再只是管理精英的自我期许,而成为与每一个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从而使组织的整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体目标高度一致,使得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员工的个人成长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样才可能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他们既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而战,也是为了个人的切身利益而战。
这样员工才能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从而全身心地投入组织的事业,从而推动着组织事业的完成。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组织打胜仗的基本原则:长期的胜利,一定是基于价值观的胜利。
组织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是:当组织在迅速扩张的时候,核心的价值往往就会被稀释。
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他既是为组织的利益而战,也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战。这样的愿景和价值观,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
领导者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从一开始就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找到这样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理由,找到组织成员强大的自驱力。有了这样的理由,有了这样的自驱力,组织的成员就会不计一切地付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组织愿景、使命、价值观的背后,一定要包含着具体的物质内涵,一定要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切实看到自己真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