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 ,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原注】

传家久远,总不外“读书积德”四字。若纷纷势利,真如烟花过眼,须臾变灭。古联云:树德承鸿业,传经裕燕贻。又云:树德箕裘惟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又云:天庥静迓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又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又云: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云。皆格言也。

【注释】

①世家:旧时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

【译文】

古往今来,世家的名声都是靠积累德行而成就的;要想具备高洁的人品,只有通过读书获取。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原注】

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译文】

读书即使不能成名,毕竟可以使人品行高洁;修养德行而不希望获得回报,自然饱食酣眠,心态安稳。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原注】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此事之最乐而莫可加者也。若徒求诸几席之丰,堂构之美,润屋润身,相去殆有天壤之别矣。张扬园云:人第见近世游庠序者,至于饥寒;衣冠之子,多有败行,遂以归咎读书。不知末世之习,攻浮文以资进取,未尝知读圣贤之书。是以失意斯滥,得意斯淫,为里俗所羞称尔,安可因噎而废食乎?试思子孙既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蚩蚩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黠者习为巧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勿耻也。然则诗书之业,可不竭力世守哉!

【译文】

为人行善,最能令人快乐;认真读书,最能让品格提高。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

擅一艺 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

尽五伦 本分,共成名教 中人。

【原注】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刘直斋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若夫少时无所持养,不为事亲从兄之事,不闻礼义廉耻之说,但为无根浮伪之文,骤登青云之路,其不蔑弃君亲、草菅人命者,鲜矣。

【注释】

①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②五伦:即“五常”,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译文】

各位为什么来到这里?难道只是为了做学问、写文章吗?难道在这方面有一技之长,就能算做读书人吗?在我看来,我们所探求的不过是“恕”,不过是尽五伦的职责,成为恪守礼教的人。

聪明用于正路 ,愈聪明愈好,

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

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注释】

①正路:大路,指正道。《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译文】

聪明如果用于正道,那么就越聪明越好,而学问和功名更能增加他的美德;聪明若用于邪路,那么越聪明就越谬误,学问和功名反会助长他的奸诈。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作战虽有一定阵法,但以勇敢为根本。办丧事虽有一定礼法,但以哀伤为根本。有识之士虽有学问,但以品行为根本。

飘风 不可以调宫商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

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注释】

①飘风:旋风。《尔雅·释天》:“回风为飘。”

②宫商:指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此处泛指音乐。

③中馈:饮食家务等事项。旧称妇女之职为主持中馈。《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译文】

回旋的风不能奏出美好的音乐,取巧的妇人不能管理好家务,只会写文章的读书人不能治理好国家。

经济 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 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注释】

①经济:经国济世。

②心性:佛教称不变的心体为心性。

【译文】

经国济世之道出自于学问,学问才是经国济世的本源。修心养性的成果体现于建功立业,心性才算圆满。除建功立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想获得修心养性的方法,不外乎文章。

何谓“至行” ,曰“庸行”

何谓“大人” ,曰“小心”。

何以“上达” ,曰“下学”。

何以“远到”,曰“近思”。

【注释】

①至行:至高无上的德行。

②庸行:日常行为。

③大人:品行高洁的人。《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④上达:向上进取。《论语·宪问》:“君子上进,小人下达。”

【译文】

什么是最高的德行?即日常的修行。什么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即谦恭谨慎之人。如何才能上进?即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怎样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即思虑当下。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 ,谓之度 。万物一体,谓之仁。

【注释】

①霁月光风:霁,开朗;光,与霁同义。霁月光风,比喻心胸光明坦荡。

②度:器度,胸襟。《左传·昭公十二年》:“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译文】

能竭忠尽孝的人称为人。学治国安邦的本领叫作学。具有平险定乱的才能叫作才。能规划天地万物的文字叫作文。光明坦荡的风度叫作度。万物与我一体的仁心叫作仁。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 为桢干

以学问为菑畬 ,以文章为花萼,

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 ,以义理为膏粱

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

①伦理:人类道德之原理。《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②桢干:筑墙所用的木柱,竖于两端的叫桢,竖于两旁的叫干。喻事物之本根。

③菑畬(zī yú):良田。初耕的土地叫菑,开垦过三年的田地叫畬。《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④鼓吹:原指鼓、钲、箫、笳等合奏之乐曲,此代称音乐。

⑤膏粱:喻珍美之味。《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译文】

把心术当作根本,把伦理当作枝干,把学问当作田地,把文章当作花萼,把事业当作果实,把书籍当作园林,把歌咏当作音乐,把义理当作食粮,把著述当作纹饰,把诵读当作耕耘,把讨论当作积累,把先贤的言行当作良师和益友,把忠信诚敬当作修身之本,把行善事、赐祥瑞当作享受,把乐天知命当作归依。

闲居以体独,卜 动念以知几

谨威仪以定命,敦 大伦以凝道

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为以作圣。

【原注】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注释】

①凛:敬畏。

②卜:推测、预料。

③几:几微,先兆。《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④敦:敦比,即精审躬亲。

⑤凝道:凝,成;道,理。《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译文】

闲居静坐体验慎独的意味,预测行动意念了解事物的先兆,严肃威仪遵从于天命,恪守人伦养成修身之道,具备各种品行成就仁德,改过向善成为圣人。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 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注释】

①素位:现在所居之职位。《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译文】

保持本真仁心,这是圣贤之士的最高学问;恪尽本分职守,这是圣贤之士的头等功夫。

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通晓万理,则能精心细致;用心专一,则能明识通达。

宇宙 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注释】

①宇宙:指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尸子下》:“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译文】

天下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天下的事情。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原注】

康节诗、白沙诗,皆超然物表,阅之作天际真人想。

【译文】

人身虽生天地万物之后,人心却能探知万物产生以前的情状;人身虽处天地万物之中,人心却为万物的主宰。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原注】

陈榕门云:自强不息,即诚之功。可见“诚”字乃澈上澈下道理、希贤希圣工夫。

【译文】

静观天地万物的景象,学习古圣先贤克己养性之功。行动实践自强不息,成就至诚没有止境。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 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原注】

陈榕门云:以圣贤教人,似易实难。莫若先以圣贤治己,人将慕而化之。即不然,而己不失为圣贤路上人,所得多矣。下二段,尤关吃紧。言行不符,是为假圣贤。始终不一,又成了两截人。必要一直认真到底,方得。陈榕门云:一言学问,治人便当修己。不修己而治人,真谓之未尝学问。

【注释】

①王道:儒家推行的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以圣贤之道教导别人容易,而以圣贤之道律己难。口头主张圣贤之道容易,但亲自实践起来却不容易。以遵圣贤之道奋斗开始容易,但要坚持到底很难。圣贤之道是学问与实践的统一,行王道必须本于仁德的本性。后代学问与实践相分离,不约束自身而只管治理别人。

口里伊周 ,心中盗跖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明旦,幽畏鬼神,

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注释】

①伊周:伊尹、周公。两人都曾摄政。史并称伊周,视为圣贤。

②盗跖(zhí):相传为春秋末期起义领袖,后引申为强盗。

【译文】

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奸邪无比,约束别人而不约束自己,这类人称为“挂榜圣贤”。行为光明磊落,心中敬畏鬼神,知道人事而又懂得天理,这才是真正有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

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

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原注】

不知者赏其一时,惑其一偏,每击节叹服,信以终身。吁!难言也。气节信不过人,有出于一时之感慨,则小人能为君子之事;有出于一念之剽窃,则小人能盗君子之名。亦有初念甚力,久而屈其雅操;当危能奋,安而丧其生平者。此皆不自涵养中来。若圣贤之学问,至死更无破绽。

【注释】

①炀灶:在灶前烤火。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像醉汉打人,醉的时候勇敢,而醒来后勇气消退,没有一分一毫力气;没有学问的见识,就像厨师面对炉灶,面前明亮但身后左右黑暗。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 ,不然,耳边口头也。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 ,不然,臆说杜撰也。

【注释】

①沉潜:深沉潜伏,含蕴不外露。《书·洪范》:“高明柔克,沉潜刚克。”后以沉潜为柔德。

②博洽:博物洽闻,指见识广。《汉书·司马迁传赞》:“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

【译文】

用心体会事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耳边风、口头语。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主观臆想、胡编乱造。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

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

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

只要有一点粗心大意的地方,就会认识真理不确切,所以说要精确,否则众说纷纭必然导致混乱而生疑惑。哪怕有一点三心二意,就不能守住事理,所以说要专一,否则面临利害时就必然发生变乱。

接人要和中有介

处事要精中有果,

认理要正中有通。

【原注】

陈榕门云:此三种是何等学识!何等作用!非浅学所可貌似。

【注释】

①介:刚直,耿介。

【译文】

待人接物要平和而不失正直,处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断,认识事理要中正而通达。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原注】

一恕字尽之。恕则公,恕则厚,其理如此。

【译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议论古人的缺点失误这很容易,处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难。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身体力行;而现今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悦别人。

古之君子,病 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原注】

吕新吾云: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之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

【注释】

①病:忧虑,担心。《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古代的君子,担心别人耻笑自己无能,所以不断学习;现在的君子,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羞耻,却尽力掩盖避讳。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 诸史。

【注释】

①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译文】

要想眼界开阔,就要游历名山大川;要想具有恢弘的气度,就要熟读经史典籍。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后读史籍,那么讨论事理就不会与圣贤的言辞相悖;既读史籍再读经书,那么读书就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

读经传 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

观云物 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注释】

①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文深奥,义有难明,作传以阐明之。

②云物:景物。

【译文】

诵读经传可使学问根深底厚,看史籍鉴书可使议论气势宏伟,观赏自然景物就会眼界开阔,抛弃私欲则会心胸纯净。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 以外,别无奇书。

【注释】

①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译文】

一家之内,自有至高无上的快乐;除了六经外,别无奇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读未曾读过的书,就好像得到益友;看已经读过的书,就好像遇见故人。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住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思考些什么,忧虑些什么呢?心应如静水般平静;不停留,不忘记,读书应当如川流般不息。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原注】

用功过勤者,心力既疲,未见得手。须于诵读之余,闭目静坐,养其神气。令此心如鱼之在水,如鹤之在林,悠悠洋洋,活活泼泼,是读书之至乐也。

【译文】

用心不能杂乱,用心杂乱就会精神恍惚无法集中精力;用心也不能劳累,用心劳累就会精神疲惫难有收获。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原注】

心欲其时时结聚,结聚则聪明生。

【译文】

心里要谨防产生杂念,这样才能神安;眼睛要避免看杂乱的景观,这样才会明目。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原注】

张梦复云: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

【译文】

书桌上的书不能太多,心中的书却不能少。鱼儿离开了水就会鱼鳞枯干,心中没有书就会精神无所寄托。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穷山距 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原注】

朱文公云: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注释】

①届:到达。《诗·小雅·小弁》:“不知所届。”

②距:通“巨”。巨大。

【译文】

追求心中的志向,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即使山川大海也不能阻挡;追求心中的志向,就没有不可攻破的坚壁,即使精锐的军队也不能抵御。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原注】

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译文】

只要能让心境沉稳下来,什么事理弄不明白!只要能立志奋发,什么事不能成功!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 ,一毫转动不得。

【原注】

许鲁斋云:读书最怕是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学者当佩斯言。陈子兼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注释】

①胶柱鼓瑟:指调节音节。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译文】

不能虚心,就好像用水浇石头,水一丝一毫都进不去;不能用心去领悟,就好像调音时胶住鼓瑟的弦柱,一丝一毫也转动不得。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

一毫受用不得。

【原注】

薛文清公云:为学不是虚谈道理,须于应事接物时,随处详审体察。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究于实际何补?高忠宪公云:学者读书,须要句句反到自己身上来看,一面思索体认,一面反躬实践,这才是读书。

【译文】

读书而不亲身体验,就好像闪电照物,一点也把握不到;读书不亲自实践,就像走水路却得到车、走陆路却得到船一样,一点都用不上。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 有成。

【原注】

陈白沙云:疑者,觉悟之机;知其可疑而思问焉,其悟自不远矣。若徒以为晓得,便竟住了,大无益。吕新吾云:天地所以循环无端,积成万古者,只有四个字,曰:无息有渐。为学亦然。

【注释】

①启信:引起思考。

②克底:能弄清道理之究竟。克,成;底,底理。

【译文】

读书贵在能提出疑问,有疑问才能引发思考;读书贵在能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成就。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原注】

老妪能解之诗,便是幼妇绝妙好词。行文而如鬼咒神谶,尔虽得意,谁为点头?

【译文】

读书探求道理,必须让自己感到满意;和别人谈论道理,必须让别人点头称是。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原注】

人之一生,只靠这精神干事,精神不旺,昏沉到底。人若调养得精神完固,不怕文字无解悟、无神气,此是举业最上乘。

【译文】

珍惜爱护精神,留待日后担当重任;虚度光阴,何时才能报答君主亲人之恩?

戒治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苦神。

【译文】

戒酗酒,酗酒易伤神。戒贪色,贪色易销蚀精神。戒食美味,美味易使人智昏。戒过饱,过饱易使精神沉郁。戒多动,多动易使神志混乱。戒多话,多说话易损害精神。戒多虑,多虑易使精神郁闷。戒多思,思虑过多易扰乱心神。戒久睡,睡得太久易使精神疲倦。戒久读,久读易使精神劳累不堪。 Cm85TqWIPs53z7ZurMyZVEYi1RL7pUHApODfVOUN8ZHEaSJPnYy2zInk0eRcqe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