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制定战争计划并且实施战争计划

这是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中的一部分很有特色的内容,同时,也是克劳塞维茨对战略学基础理论建设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出版之前,欧洲的另一位著名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在拿破仑战争中曾经和拿破仑作战杀过平手而未分胜负的、奥地利的卡尔大公,也曾经把“战争艺术”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部分。他的战略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是从制定“战争计划”和实施“战争计划”的特殊角度来确定“战略”“战术”之内涵的。

卡尔大公认为,“战略”就是为整个战争制定出“战争计划”,确定整个军事行动的进程,“战略”是最高统帅的科学;而“战术”就是实施“战争计划”,是最高统帅以下各级军事指挥官的科学,“战略和战术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战术则从属于战略”

卡尔大公的上述战略、战术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欧洲封建社会中发生的战争,大多数只不过是封建君主、国王和贵族们的一些“赌博”或“游戏”。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揭露的:“它们有时只是为了庆祝女皇的诞辰(霍赫基尔希会战),有时只是为了争取军人的荣誉(库勒斯多夫会战),有时只是为了满足统帅的虚荣心(弗赖贝克会战)。” 那时,欧洲封建社会中的许多战争本身还缺乏整体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欧洲许多从事战争的将帅们并不重视制定和实施战争计划,他们往往只是凭借个人以往的战争经验,自发地指挥战争。可是,这种只是凭借个人以往的战争经验自发地指挥战争的作战方法,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就行不通了。也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论述的那样:“现代战争是由重大的民族利益引起的。” 由于拿破仑时代战争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与交战国双方人民和军队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拿破仑时代的战争已经具有了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整体性和必然性已经在拿破仑战争及其以后的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时,欧洲将帅们再不重视制定和实施战争计划,而只是凭借个人以往的战争经验自发地指挥战争,就很难在战争中获胜了。这是因为,战争的计划性与按照战争的客观必然性的规律指导战争有关系,也与统帅和军队在战争中发挥自觉的主观能动性有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计划性……是为了争取主动权” ;“战略计划,是基于战争双方总的情况而来的” ,而为了制定好战争计划,必须“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 。因此,卡尔大公认为,“战略”就是制定战争计划而“战术”就是实施战争计划,他实际上就是反对军事统帅和各级指挥官在战场上自发地作战,而提倡通过制定和实施战争计划,以便找出“带全局性的战争规律”,要求指挥官们主动而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战争。由此看来,卡尔大公对“战略”“战术”的阐述,其实已经触及“战略”“战术”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克劳塞维茨充分吸收了卡尔大公的“战略”“战术”思想,但是,克劳塞维茨对于“战略”也就是为整个战争制定和实施战争计划的问题,论述得更加细致、深刻而全面。在人类战略理论发展史上,克劳塞维茨首次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什么是“战略”,“战略”的外延有多大,其内涵是什么,“战略”的内部逻辑结构是由哪几个最基本的要素或环节组成的,以及“战略”有哪几个基本特点,“战略”所特有的内部规律是什么,等等。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在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给“战略”所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中,他是这样说的:“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政治〕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军事〕目标,也就是拟制战争计划;并且必须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同这个目标联系起来,也就是拟制各个战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战斗。所有这一切,大多只能根据那些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的预想来确定,而许多涉及细节的规定根本不能在事先作好。因此很明显,战略也必须到战场上去,以便在现地处理各种问题,并且不断对总的计划作必要的修改。所以,战略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停止工作。”

从克劳塞维茨给“战略”下的上述定义看,他已经相当清楚地回答了战略学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理论问题:

第一,什么是“战略”?“战略”的内部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有哪几个最基本的要素或环节?

克劳塞维茨说“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政治〕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这也就是说,战略就是军事统帅在战争中运用战斗的“作战方法”,战略属于哲学上所说的“方法论”的范畴。这种“作战方法”除了操作战略的主体即军事统帅之外,是由战略的“目的”(“为了达到战争目的”)、战略的“手段”(“战斗”)和战略的“方法”(“对战斗的运用”)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或环节组成的。战略的“目的”“手段”“方法”缺一不可,三者共同组成了战略的内部逻辑结构。克劳塞维茨给战略及其内部逻辑结构所作的这些规定,从此便构成了西方“战略”概念的理论基础。例如,美国的《军事战略》一书指出:“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1981年访问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时说:‘战略总是由目标、方法和手段几个方面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一概念:战略=目的(追求的目标)+途径(行动方案)+手段(实施某些目标的工具)。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总的概念来制订各种战略,如军事、政治、经济等战略。’”

第二,“战略”的外延有多大?

克劳塞维茨说:“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政治〕目的的〔军事〕目标……战略也必须到战场上去。”这也就是说,克劳塞维茨在这里说的“战略”,指的只是战争时期、战场上的“作战战略”,这种“作战战略”涉及战争时期的“整个军事行动”。“战场”有多大、“整个军事行动”进行到哪里,“作战战略”就有多大,“作战战略”的范围也就延伸到哪里。克劳塞维茨所说的“作战战略”的外延,同“战场”和“整个军事行动”区即“战争区”的外延相当。

第三,“战略”的内涵,也就是“战略”的核心内容或实质性内容是什么?

克劳塞维茨一方面强调:“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政治〕目的的〔军事〕目标,也就是拟制战争计划。”另一方面又强调:“战略也必须到战场上去,以便在现地处理问题。”这也就是说,“战略”的内涵或者“战略”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包括缺一不可的两方面:其一是在战争发生以前,必须按照战争的规律制定战争计划;其二是在战争发生以后,还必须实施战争计划,按照战争计划采取军事行动,以便达到战争预定的军事目标和政治目的。因为,战略属于人类的“行为”科学,属于“实践方法”“实践艺术”的范畴,不制定战争计划而自发地指挥战争,当然谈不上是“战略”;但是,如果只是制定了战争计划,军事统帅却不在战争实践中贯彻、落实,看不到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那也称不上是“战略”。军事统帅只有从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既制定出符合战争实际情况的战争计划,又把这个战争计划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贯彻实施,确实达到预期的军事目标和政治目的,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胜利结果,那才叫作“战略”。换句话说,“战略”指的是人们既制定出战争计划、又按照战争计划指导战争实践的全过程。

第四,“战略”有目标性、计划性、概然性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克劳塞维茨既强调“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政治〕目的的〔军事〕目标”,又强调战略必须“拟制战争计划”,还强调在拟制战争计划时“许多涉及细节的规定根本不能在事先做好”,在实施战争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总的计划作必要的修改”。这就意味着战略有“目标性”“计划性”“概然性”三个最基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凡是“战略”都必须有一个“目的”或者“目标”,必须有实现这个“目的”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的计划方案。而人们所制定的任何计划都只能是大略的、粗略的,不可能预测到战争发展变化中的所有细节,而且,在实施战争计划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根据战争的发展变化对原有的战争计划作必要的修改,无论是拟制战争计划还是实施战争计划都有“概然性”。

由于制定战争计划并且实施战争计划是“战略”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所以,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又给“战争计划”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这样说:“战争计划总括整个军事行动,并使它成为具有一个最终目的(一切特殊目的都归结在最终目的之中)的统一行动。人们如果不知道用战争要达到什么以及在战争中要达到什么(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目标’),那么就不能开始战争,或者就不应该开始战争。这个主要思想规定了作战的一切方针,确定了使用手段的范围和所用力量的大小,而且一直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最小环节。”

从克劳塞维茨给“战争计划”下的这个完整的定义看,他又进一步论述了“战略”理论中的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五,在组成“战略”内部逻辑结构中的战略“目的(目标)”、战略“手段”、战略“方法(方案)”中,战略的“目的(目标)”是重点,是龙头和关键。 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想用战争这种暴力手段达到什么最终的政治“目的”,一个军事统帅想要在战争中最终达到什么样的军事“目标”,不但决定了战争中大大小小“战斗”的特殊目的和目标,而且还决定着“作战的一切方针”“使用手段的范围和所用力量的大小”。正因为如此,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在战略上,一切主要的东西都产生于双方的最终意图,即产生于一切思考活动的最高出发点。”

第六,战争计划中的最终政治“目的”、最终军事“目标”之具体的数量大小,又是“战略”中龙头中的龙头、重点中的重点、关键中的关键。 它们不但从数量上具体地“规定了作战的一切方针,确定了使用手段的范围和所用力量的大小,而且一直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最小环节”。

第七,在组成“战略”内部逻辑结构的“目的(目标)”“手段”“方法(方案)”之间,还隐藏着一个战略所特有的内部规律,那就是:战略的“目的(目标)”“手段”“方法(方案)”三者之间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匹配,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满足。 换句话说,人们所制定的“目的(目标)”如果过大,“手段”的力量不够,或者“方法(方案)”不得当,那么,原来所制定的“目的(目标)”则肯定实现不了。这是制定任何战争计划和实施任何战争计划必须遵守的一条最基本的客观规律,任何种类、任何性质的“战略”、任何人都违背不了这条客观规律!

总而言之,克劳塞维茨关于战略的核心内容、实质性内容就是制定战争计划并且实施战争计划之理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科学的战略观和方法论已经初步形成。显然,这种战略观和方法论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性质,是值得我们肯定并且给予高度评价的。

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上的局限性,在克劳塞维茨的战略观中不免存在一些片面性和不足之处,正如美国《军事战略》一书的作者之一马特洛夫所说:“由于过去两个世纪中战争的规模增大,用于实施战争(现在来说,也就是慑止战争)的人力和物力越来越多,战略一词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早先的狭窄含义,不再仅仅指战局和会战的指挥艺术了。” 然而,时至今日,那些更加复杂、更加科学的战略理论和战略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说都是在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逐步成长、深化、发展起来的,它们都远远地超出了“作战战略”的狭小范围,演变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家们思考和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国家的发展和安全问题,乃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各种战略问题的基本思路。所以,无怪乎美国的马特洛夫在指出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之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又盛赞克劳塞维茨是“对战略进行现代研究的奠基人”

在介绍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和实施战争计划的理论之后,我也想在这里比较一下《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的异同。

我们从克劳塞维茨对“战略”核心内容的一系列论述来看,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的确是清楚、明白,而不是模糊、混沌的。在论述“战略”的核心内容时,克劳塞维茨很重视深挖战略的“本体论”含义,他不仅继承了欧洲早期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标洛、若米尼、卡尔大公“求真索实”的优良传统,也给“战略”和“战争计划”下了定义,而且在定义中还明确揭示了“战略”的外延、内涵、“目的”“手段”“方法”三要素以及“战略”的内部规律。虽然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上的局限,克劳塞维茨论述的只是“作战战略”,但是,他在论述“作战战略”的同时,也揭示了所有“战略”中共同具有的一般内涵、三要素和内部规律。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人马特洛夫才称赞克劳塞维茨是“对战略进行现代研究的奠基人”。

而与克劳塞维茨关于“战略”核心内容的论述相比较,《孙子兵法》战略理论中的科学性就显得比较薄弱。孙子是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里,论述“战略”和“战争计划”问题的,但因为孙子有轻战略本论的倾向,所以,他并没有给“计”即“战争计划”下过定义,也没有论述过“计”即“战略”的核心内容,更没有(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揭露“计”即“战略”的外延、内涵和内部规律。在《计》篇中,孙子只是强调在战争之前必须通过“庙算”而制定战争计划,只是强调在制定战争计划时,必须考虑和比较敌我两国的“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内容,“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只是强调国君带领文武百官在祖宗庙里进行“庙算”时“多算胜,少算不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的意思是:只要在战争之前多进行“庙算”、制定好战争计划,就可以预见战争的胜负结局了。至于“计”即“战略”的外延、内涵、构成要素、内部规律,他都没有论述。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之间的差距,也可见我们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同时,研究西方战略理论的必要性。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孙子和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又有一致之处,他们都是世界上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学家。因为孙子是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计》中,首先论述从事战争必须制定战争计划问题的,而克劳塞维茨是在《战争论》里的第三篇《战略概论》中,首先给“战略”下了定义,认为战略的核心内容或本质内容是制定战争计划并且实施战争计划的。这就有力地说明,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正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认为从事战争必须要首先制定战争计划,要首先研究“战争双方总的情况”,要首先“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以争取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 X7fLpKfXyvmRDCUm9nUd6D+my5V6lF5mNErIUmclDSsV+WjxRReIFqxA8B7Qdd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