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防守球员瞪大了眼睛,没错,他也本该如此。他即将见证的是最为精妙绝伦的动作,正是它首次激发了人类发明慢动作技术的灵感——这样人们就能够通过细致的回放搞清楚这动作是如何欺骗大脑的。

这痛苦的一幕是如此的令人熟悉。进攻端突然的崩溃点燃了快攻之火,攻守之势,瞬间变换。防守者正要加速回撤,转身时却看见一道虚影闪过。篮球在那个身穿红色球衣的人手上,他快速运球前进,风驰电掣一般。从右向左一个交叉步之后,他大步迈出,并用双手将左胯附近的球拾起。

也就在这一刻,他吐出了舌头。有时候,舌头只是微微露出齿缝而已,但这一次,整个舌头都“掉”了出来,就像喜剧木偶在无声地嘲讽着防守者,仿佛即将上演的暴扣带来的羞辱还不够。在古代,勇士们想要震慑对手的时候会本能地做出这个表情。他之所以会这样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或者可能就是如他所说——这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对于全神贯注的一种特殊表达。

不管如何,此时20岁的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眼前一马平川。他一面耀武扬威地向防守者吐着舌头,仿佛他是代表着死亡和毁灭的远古之神湿婆一般,一面杀入罚球区。转瞬之间,舌头缩了回去。在又迈出一大步的同时,乔丹把球举至左肩。然后,他在紧挨着罚球线的位置离开地面,并用双手将球转到面前。防守者已然败退到了罚球区,此时只能目送这个纤细的红衣人起飞,眼睁睁地看着他从身边划过。在逐渐接近篮筐的过程中,乔丹把球换到他硕大的右手上。某一刻,他的胳膊呈90度,小臂竖直向上,就像眼镜蛇一般,向篮筐滑翔的过程中随时准备给出致命一击。时间仿佛静止了,他独自停滞在空中,正冷静地计算着何时该终结一切。对于观众来说,篮球被砸下时那振聋发聩的“铛”的一声,实在是令人激动不已。它会诱发出一种巴甫洛夫效应(即条件反射),甚至是人类对于肉食的欲望,就像在自然频道中观看一头雄狮狼吞虎咽地享用一只羚羊。

他的攻击轨迹构成了一条完美的抛物线,迟早有一天,物理学家甚至美国空军都会认真研究这一现象,尝试解答那个让全球观众思索已久的问题:“迈克尔·乔丹这算是在飞吗?”他们会测量乔丹的“滞空时间”,并且宣布,他的飞行只是一种假象,而这种假象是由他起跳瞬间的超高速度所带来的巨大动能导致的。然而,他们越是谈论超凡的大小腿肌肉和快肌纤维,探讨乔丹的“重心”控制,听起来越像是:人是可以抓住天空的。

他们还会说,从罚球线到篮筐,乔丹的“旅途”持续了将近一秒。

诚然,埃尔金·贝勒(Elgin Baylor) 和朱利叶斯·欧文(Julius Erving) 也拥有着非凡的滞空时间。但他们打球的时候,视频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观众们不可能彻底领略他们的高超技艺。飞人乔丹则完完全全不同,无论是在他所处的时代里,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都是现象级的人物,不仅超脱于过去,也绝对不会被未来的时间所淹没。

在无数打过篮球的人当中,他才是那个可以飞翔的人。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每次看完自己的录像带后,乔丹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我是在飞吗?”他说,“看上去的确是的,至少在那一小段时间里。”

如此罕见的天赋就像划过天空的流星,你只能抓得住它的尾巴。在迈克尔·乔丹那令人着迷的篮球生涯中,球迷、媒体、教练、队友甚至他自己常常都会难以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哪怕距离他最后一次上场打球已数年之遥,情况依然如此。

“有时候我会想,倘若回顾一切,会是怎样一种感觉,”乔丹曾说,“它是否会显得真实。”

真不真实?至少可能会有这样一种矛盾。未来某一天,一脸疲惫、老态龙钟的乔丹变成了各种嘲讽和网络抨击的对象,但即使这样,也无法掩盖他作为球员时的光辉。那个时候,他是超凡脱俗的。

一开始,他只是迈克·乔丹而已。一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非洲裔美国少年,前路茫茫,高中毕业后正考虑加入美国空军。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乔丹从迈克到迈克尔的惊人转变,他成了篮筐上的天使。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形象推动了耐克商业帝国的崛起,而耐克也把他塑造成了他们年轻的国王,这个角色既解放了乔丹同时也束缚了他。他很快就成了实力的代名词。看起来任何人在任何领域的水准都不可能与乔丹在篮球上的技艺相提并论。“唯一能超越乔丹实力的东西,便是他的自信了。”在芝加哥担任了多年体育写手的莱西·班克斯(Lacy Banks)说道。

美国职业篮球一直因为其浑浊的形象而显得很挣扎:一群大老爷们穿着像内衣一样的球服跑来跑去。但是乔丹用自己的“飞行”升华了这种形象。起初,一切还很微妙,他只是为这项运动注入了“酷”的元素。但很快,随着美国电视节目的影响力达到巅峰,他让全世界的观众陷入了痴狂。对于那一代人来说,乔丹在1991年为佳得乐(Gatorade)拍摄的那段广告令人如痴如醉,很快便成为传唱甚广的颂歌:“有时候我会做白日梦/把我想象成他/你会看到,这就是我的梦想/……/如果我能像迈克一样……”

文化融合与科技进步助他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角色——一个全球性运动中的飞翔之神以及让几乎所有人为之疯狂的商业品牌。乔丹还在北卡罗来纳大学 打球时,阿特·琼斯基(Art Chansky)曾像追美剧一样对他进行持续关注、跟踪报道。据琼斯基回忆,他后来去芝加哥看乔丹比赛时同样惊讶万分。“在老芝加哥体育馆(Chicago Stadium)里,我真的是被吓到了,当时他正从篮架后面靠近底线座位中间的通道走向球场。他走过人群的时候,那影响力太可怕了,两旁的男女老幼都站了起来。你知道要想买到这样的位置得花多少钱吗?就只是为了能在距离乔丹几英尺(1英尺≈0.3米)的地方看他一眼。我观察了他们脸上那些夸张的表情,简直跟见到了救世主一样。赛后,在更衣室中,媒体也会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乔丹身边围个水泄不通。”

救世主,的确没错。几个赛季以来,这份尊崇正以可怕的速度增长着,长期在公牛队担任公关经理的蒂姆·哈勒姆(Tim Hallam)甚至开始用耶稣来指代乔丹。哈勒姆会这样问他的宣传助理:“你今天看见耶稣了吗?”

这样的故事发展方向是由一份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好运气推动的。拉夫尔·桑普森(Ralph Sampson)与乔丹在大学时代的竞争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他们都在为年度最佳大学球员而奋斗。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桑普森又亲眼见证了这位对手的崛起。的确,乔丹拥有极高的身体天赋以及无与伦比的工作热情,这一点桑普森绝对承认,但是乔丹好到爆的时运也不容忽视。他是受上天眷顾的,让他遇到了最好的教练,并且能和伟大的队友并肩作战。

“我的意思是他一直都在打磨自己的球技,如果有哪个方面做得不够好,他就会有动力把它提升到最好。”桑普森在2012年被选入名人堂的夜晚接受采访时说,“但是他也的确在正确的时间加入了正确的球队,被正确的教练发现了他的天赋与才能,然后他们围绕着他构建了球队,并且取得了成效。所以我认为,上述的一切组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今天的乔丹。”

没有人比乔丹更清楚这一连串非凡的事件是如何驱动他的人生的。“时机就是一切。”乔丹在年近五十回顾往事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现在,时机与运气已经为成就传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动心理学家乔治·穆福德(George Mumford)在第一次观察32岁的乔丹时,就被他充满活力的训练方式震惊了。虽然对于乔丹极好的胃口早有耳闻,也听说了他睡得有多么少,但这位刚刚开始为公牛队工作的心理学家还是立马怀疑这位巨星要么患有躁郁症,要么就是双极情感障碍,甚至可能二者兼具。“他的表现堪称狂热,时时处处都带着这种巨大的能量。”

不会错的,某些情况下,乔丹的行为确实达到了狂躁的级别,穆福德想。躁郁症的典型症状就是,一段时间的情绪高潮过去后,紧接着会是一段低谷。在接下来的几周中,这位心理学家密切关注着紧接着乔丹情绪高峰后随时可能出现的抑郁信号。但研究了他一段时间之后,穆福德渐渐开始意识到,源源不断的活力与超凡的竞争心不过是乔丹的正常状态。本身就在马萨诸塞大学打过球并且和朱利叶斯·欧文做过室友的穆福德有着丰富的与精英天才相处的经验,他很快便得出了结论:乔丹明显与众不同。其他运动员拼尽全力想要达到的高水准“区域”对于乔丹来说不过是一个日常基础而已。“迈克尔确实需要一些东西来激发他停留在那种状态之中,”穆福德解释说,“你进入那个‘区域’的次数越多,你越想要待在那里。大多数人不能持续,而他却能够找到那种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那里。他把自己锁定在那个‘区域’的能力简直是非人类。老兄,他绝对来自外星。”

而在比赛中呢?“他就是风暴的中心,”穆福德说,“战局越是白热化,他越是冷静。”

职业生涯早期的大部分时间,乔丹都在学习如何开发和利用自己的天赋,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在团队作战中,因为他极度渴望胜利,胜利是高于一切的。当他的“飞翔”第一次吸引观众目光的时候,是无与伦比的竞争意识让他得以保持。没过多久,大众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乔丹永无止境的追逐上面,这种追逐所产生的压迫感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为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带来了考验。他考验了朋友和爱人的忠诚,也考验了教练与队友的内心和精神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足以和他在场上并肩作战。他越是提高自我,带来的考验也就越多,而这种考验的严厉程度绝对是创纪录的。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乔丹的好友也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时期的队友,用“盛气凌人”来形容乔丹。

这一点乔丹也会承认。“我确实会很严厉。”他在1998年时说。

不过,大部分的考验,他都留给了自己。

在争强好胜的人生中,他似乎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越是鞭策自己,给自己压力,越能在球技上有惊人的进步。

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

泰克斯·温特(Tex Winter)在芝加哥公牛担任过多年助教,他和乔丹合作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人。温特说,在他六十载打球和执教的岁月里,从没有遇到过比乔丹更复杂的人。“从人物性格角度来说,可以给他立个课题。他绝对值得研究。”在1998年谈论乔丹时,温特如是说,那也是他和乔丹共事的最后一段时光,“要提炼出是哪些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乔丹,我估计我是没有那种智慧的。不过我认为我对他的分析已经够好了,他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我也认为他会一直这样。可能对他自己来说,他都是个谜。”

很多球迷在2009年乔丹进入名人堂那尖锐的演讲之后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时他给了很多他职业生涯里的重要人物非常残酷的评价,甚至包括他在北卡罗来纳的恩师迪恩·史密斯(Dean Smith)教练。乔丹尖锐的演说让旧同事、媒体评论员、球迷都感到无比震惊。他表现得和他们心目中乔丹早年完美的形象一点都不相符。

他们自以为了解乔丹,但事实却相反。 MCvlyU+jZcqijg+W1MZHmVfmrXh0kgHgwrgvua20HhWt9x9oug7OghGjOx0tTD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