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兄弟,要像个爷们儿!

我简单地讲一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这是一篇值得称道的七言古诗。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写七言长篇古诗,像骆宾王的《帝京篇》,还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都写得波澜壮阔。

我们来看看这首《长安古意》,他一起笔就写得特别好。“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写得真是太漂亮了。可惜太长了,在有限的篇幅里,无法把它讲透。

这一讲我重点聊王勃和杨炯的五言律诗,王勃、杨炯和骆宾王的五律都写得很出色,这次要把骆宾王冷落一下,以后再讲他。

先讲一首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清代选入了《唐诗三百首》,现在选入了中学课本。

“少府”是个官名,唐代把县令称为明府,县尉是副手,称为少府。杜少府,生平不详。“蜀州”一作“蜀川”,此处指四川的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崇州市。“之任”就是到蜀州去赴任。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喜欢当京官,不喜欢到地方上去当官。杜少府被外放到蜀州去当县尉,他窝了一肚子火,情绪非常不好,自然是不想赴任。王勃当时在京城,杜少府赴任之前,王勃特地给他送别。

题材上,这是一首送别诗;体裁上,它是一首五言律诗。送别诗有一些基本的格式,我们下面会细细道来。先看原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阙”是宫阙,是指整个首都那些巍峨壮丽的宫殿。“辅”本意是辅佐,在这里是环卫、拱卫的意思。所谓的三秦,就是项羽破秦以后,把整个八百里秦川分封给了秦国投降的三个将军,所以称为三秦。“三秦”指八百里秦川,以秦川的三个地方,来泛指整个秦川大地。

“城阙辅三秦”,这句是倒装句,应该是“三秦辅城阙”,就是整个八百里秦川环卫着巍峨的首都。这一句交代二人的相送之地。

“风烟望五津”,“五津”就是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这句应该是“望五津风烟”。这一句点明杜少府将到之处。

我把这两句翻译一下,“城阙辅三秦”,是说八百里秦川环绕着我们巍峨壮丽的首都。“风烟望五津”,是说远远地眺望蜀州,眼中是一片烟水葱茏。

这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觉得我们从来都没有把这两句讲明白。

“城阙辅三秦”,唐朝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建立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辽阔又平坦。他说辽阔的关中平原啊,你环绕着我们巍峨壮丽的首都。

杜少府明明不想离开,王勃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现在在上海讲课,举上海的例子,上海一名牌大学有个教授,从偏远的农村考到上海读书,后来在大学当了教授。一当上教授后就开始鬼混,不知不觉中铸下大错,要把他遣送到他原来的农村去。大学里的朋友和同事就给他送行。他本不想离开上海,那要怎样送行呢?一般的送行人会说,离开上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个鬼地方,房子又狭窄,空气又浑浊,工资上涨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没事时出门人挤人,有事偏又找不到人。你到乡下去,吃自己养的鸡鸭,吃自己种的新鲜菜,空气清新,人更纯朴,也没有什么不好。

虽然明明知道说的是假话,但是给了他心理安慰。如果哪个来送行的人说,上海真好,地面上黄浦江静静地流,地下面地铁快快地跑,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在这儿待习惯了,到乡下哪过得惯?他明明不想离开上海,还要把上海说得这么好。不扇说这话的人一个耳光才怪!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名诗,可惜千百年来人们都没发现,它显然违反了人之常情。

问题是,可王勃为什么要写呢?

有哪位朋友想过这个问题吗?想过能够说清楚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老兄,你干吗要愁眉苦脸呢?我们大唐帝国的江山处处都是一样美好,首都固然巍峨壮丽,四川也是烟水葱茏,大唐帝国处处都一样迷人。你从京城调到蜀州,不过是从一个美好的地方到另一个美好的地方,哪值得像你这样凄凄惨惨的呢?

初唐的五言律诗,跟后来成熟的五言律诗,形式上稍稍有点不一样。大家注意到没有?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是可以不对偶的,但是王勃对得特别工整。“城阙”对“风烟”,“辅”对“望”,“三秦”对“五津”。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是工整的对偶句起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本应对偶,他却偏偏不对。“离别意”对“宦游人”是对了,但是“与君”与“同是”完全不对。

为什么成这个样子?该对的不对,不该对的对了。在初唐,五言律诗还不是那么成熟,不像后来格式特别固定。

那么,颔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宦游人”就是在外面当官的人。

王勃是王通的孙子,他们是山西人。山西人王勃来到首都京城当官,他自己是宦游人。从京城到蜀州去当官,杜少府也是宦游人。看看他是怎样劝杜少府的:“老兄,你干吗愁眉苦脸呢?要说是宦游人,我跟你一样都是宦游人。你从首都到蜀州,我从山西来到京城,我们都是宦游人。”

他从哪个角度去劝?他的意思是说:“兄弟,男儿志在四方,老死家乡又算什么幸福呢?我都不忧愁,你忧愁个啥呢?”颔联是从事业和功名的角度来劝慰朋友。

我们再看看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劝呢?从个人友情的角度来劝杜少府。他说:“兄弟,你别愁眉苦脸,只要我跟你两个人志向相同,我们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邻居一样心心相印。我们还是好知己,还是铁哥们儿。”曹植《赠白马王彪》说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两句显然是从曹植那儿化出,但它提炼得更为精美醒豁。

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歧路”就是岔路口。“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是个偏义复词,此处的意思是说,别像女孩子一样。他说:“老弟,你千万别在岔路口哭哭啼啼的,像个小姑娘似的,一定不要哭。”这两句是王勃勉励友人,“无为在歧路”,我们一定要表现得像男子汉,而不能“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第一联,从大唐帝国的江山处处都一样美好,来劝慰杜少府到蜀州去赴任,这不仅没有什么可悲凉的,反而是人生难得的机会。第二联,从事业和功名的角度来鼓励他,男儿应该志在四方。第三联,从个人友情的角度,说离开了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心心相印,只要我们志向相投,即便我们远在天涯海角,仍然还是好兄弟,还是铁哥们儿。尾联,是直抒胸臆,是郑重叮咛,一定要高昂,一定要乐观。

中国古代的送别诗或离别诗,特别发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一,古代的交通特别不方便,这就造成“别时容易见时难”;其二,这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有关,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世族血缘之上的。它有哪些特点呢?它不仅有政治上的服从,也有经济上的依附,还有血缘上的相近,以及情感上的依恋。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重视离别,不仅亲友难别,而且故土难离,喜欢一辈子守在家乡。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名言,比如,“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外面的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此还要用动物为自己垫背,说不仅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同样。远在汉代就有谚语说,“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北方的马依恋北方,飞鸟总喜爱旧巢。《礼记》中也有“狐死正首丘”的说法,说狐狸死时头向老窝。

再加上先贤孔子反复叮咛,“父母在,不远游”。老子更郑重告诫,“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是家的扩展,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伸,我们古代礼制特别重视亲情,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通常都写得哭哭啼啼。江淹《别赋》一起笔就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希腊因商业而繁荣,希腊文明也是一种商业文明,农业文明安土重迁,商业文明则看重四处奔走,所以古希腊人说,“无家可归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现代西方人也认为,“哪里好,哪里就是我的家”。

王勃的这首诗,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观念,他之前的送别诗都写得痛苦、凄楚,写得哭哭啼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送别诗中是一首别调,在我们民族的送别诗中,建立了一种新的情感体验模式:变传统的送别诗中的哭哭啼啼为乐观的鼓励,化消极感伤为豪迈旷达,他表现了初唐一代诗人积极进取、开阔坦荡的胸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他一起笔就气势不凡,境界开阔。我觉得所有人都要认真地背这首诗,它能够培养我们一种健康的情感,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最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表现了分别时候的那种豪迈、那种激烈、那种壮怀,至今读来还让人热血偾张!看到现在一些青年,一分手便哭哭啼啼,一有挫折便唉声叹气,我就自然而然想起王勃这首诗。 Qxfp5NNzfx8cabt9b0hpiKoxANNbV+kHxTdttYHnRGDltDTA0PVRjKYK9Rh7P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