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文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就是利用科技和市场的力量,有效地解决了高效率生产的问题,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生产最大化的问题。然而,历史也证明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是属于少数国家独享的文明,是一种让全球埋单,使少数国家享受的高成本、高能耗,并且已经陷入高风险的文明。传统经济学认为财富增长等于幸福增长的假定失灵。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财富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增长,反而带来了全球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从农业1.0到农业4.0》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破题,以最新的“浙江人”考古发现为依据,从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叙事视角论述了气候变迁、浅表地理资源决定的多样性农业起源与东西方人类文明的差异,让人们重新认识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国际比较视野和历史维度归纳世界农业“三分天下”的格局,构建农业理论研究的中国话语。
中华文明属于农耕经济主导的文明,农耕经济的载体不是城市而是乡村。中国作为世界巨体量的大国拥有很多资源,而且拥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历史和文化。如果继续跟着西方走,重复西式损人利己地让全球埋单的工业文明,那么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面临的前景就是走向共同的毁灭。目前一些主流学者讲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实现工业化,要超越美国。我认为这个目标定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这样一个巨体量大国的身份。中国的崛起,对人类的贡献不应该是重复西方的工业文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人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必须是一条新文明之路,一条不是让全球为中国埋单,而是中国要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新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新文明模式的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规律是:乡村兴则中国兴。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城市的定义就源于拉丁文。西方人认为文明只在城市,乡村并不代表文明。可是在中国,离开乡村我们能解读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吗?从古罗马到中世纪的欧洲乡村是真正的奴隶社会,只不过中世纪是农奴,西方真正获得自由的农民是近代以来农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而中国,从5000年前至今的乡村都是自由民。譬如《诗经》中表述民间爱情的“风”,如果那时中国乡村是一个奴隶社会,没有自由的人能够写出“思无邪”的爱情?中国的历史不是农民创造的,难道是奴隶创造的吗?
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隐藏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原动力,这个概念通行于东亚。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按照工业文明的经济形态,乡村无法承载高效率的发展;但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乡村具有城市没有的诸多优势。党的十八提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将是中国“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时代。乡村优势体现在:可再生能源优势,未来乡村将实现新能源自给自足;自然资本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讲的就是生态文明时代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未来乡村经济将由货币资本转向自然资本,特有文化资源使乡村具有迈向低碳生活的优势。乡村特有的低碳、低消费、互助关系、幸福度最大化,是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最经济的生活。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与已经开启的生态文明在能源形态、价值观、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天然契合性。生态文明和回归可持续的农业文明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