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一支小部队发现了流亡内奸的家属队伍。
正欲上前将其逮捕的时候,却发现流亡的队伍里,不光有内奸家属,还有一支非正规的火铳队。
若只凭借这一支巡山的小部队去和这个火铳队硬刚的话,肯定就是送了。
于是带头的士兵当机立断,让一部分人回去给赵云所在的大部队报信,而自己留一部分人继续跟着。
就这样小部队分为两股,一股回头,一股向前。
等到回头搬救兵的部队把赵云的大部队搬来时,跟踪的部队已经被发现,正在和火铳队交战。
见状,赵云也不含糊,直接拍马,领兵支援。
最终,火铳部队被歼灭,内奸大臣及其家属也被当场抓获,听从发落。
但由于赵云带的部队并不包含神机营,也就没有火器。最后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何深得知消息后,非常痛心。
没想到就抓个逃亡的内奸,还能损失这么多大清的好兵。
一怒之下,何深将内奸及其家属全数斩杀。
出乎何深意料的是,这次诸葛亮并没有阻止自己。
而诸葛亮看来自己没有阻止,并非是放弃了仁义之道。
因为仁义之道并非一味的忍让,也不是单纯的以德报怨。
在诸葛亮看来,一切事物都是讲究分寸的。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仁义到极致,那便是不义。对于这种挑战皇权的人,只能是死罪难逃。
后唐有一位皇帝特别喜欢戏曲,因而在朝中养了很多的戏子。这位皇帝对戏子特别的放纵,以至于戏子给他一耳光,他都笑呵呵的算了。
这算是仁义么?不算!这是软弱。
软弱之人很难成事,只能唯唯诺诺的做小人物。如果处在像皇帝这样位置的人是软弱的的话,等待着他的只能是悲惨的结局。
后唐的那位皇帝最后死于戏子造反。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阻止何深的原因。
在何深冷静下来之后,不由得思考,为什么抓一个内奸能损失如此之惨重。
其实原因昭然若揭。那便是内奸流亡队伍中的火铳队。
面对有着远距离杀伤能力的火铳队,没有同样装备着火器的禁军,就算领将是赵云,也损失惨重。
那么如果禁军同样装备着火铳呢?何深不由得接着想。
也许能够减少损失,但由于射程几乎相同,没有其他的因素的话,伤亡应该和对手差不多.
差不多?怎么能差不多!我不能接受。
突然,一个前世的记忆闪过何深的脑海。
之间何深突然愣住,然后直冲冲的跑向宫外驻扎的神机营。
宫中的宫女,太监看见皇上如此着急地跑向一个地方,以为要么是那个地方又出了叛军,要么就是急着入厕。
何深冲进军营,把里面的士兵和长官下了一跳,连忙下跪。
众人跪下后,正欲开口请安,之间何深直接打断:
“别整这些有的没得了,把管火器锻造的人给我叫来!”
“遵旨!遵旨!”听命的人也不敢怠慢,连忙撒丫子找人。
不一会,一个穿着官服,黑着脸的人来到何深的面前。
这人以为自己锻造的火器出现了问题,以至于皇上要这样急冲冲的找自己。看来今天大概率是小命不保了
不过何深随及说的话,超乎锻枪者的意料。
“你现在造的枪都是用引线的吧!”
用引线?这不废话么?
“陛下,大清一直以来用的都是这种火门枪!”
说着那官员跪下磕了几个头,他以为皇帝就为这事就要杀自己。
“那为何不使用燧发枪?”
燧发枪?
官员的脑袋飞速思考,随及答道:
“当年乾隆皇帝认为八旗子弟应善骑射,如果”
如果把火器升级的话,也许会荒废了这项技艺,何深心里答道。
何深摇摇头,其实大清之所以不使用燧发枪,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经费不足。
但现在应为何深提出的新经济制度,这个钱的问题已经不叫问题了。而自己相比于传统,更看重进步,因此如今大清应当是将军用火器跟新为火铳的.
但何深此次前来并非因为这个原因。
“那你可知燧发枪之原理?”
何深问道那个官员。
“臣略有耳闻。”
“那你可能想象将燧发枪的火石换做一个击针?”
“击针?”官员沉思片刻,问道:
“那该如何点燃火药呢”
霎时间,那位官员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激动地与何深异口同声地说到:
“将激发火药这个步骤放在子弹里完成!”
何深满意地笑了笑:
“没错,这也是那根撞针地作用。”
好!好!巧夺天工!
官员立马拜倒,对何深说到:
“微臣希望得到陛下的资金来研发这一新式火枪!”
“准了!”何深回答道,这也是他来这里的目的。
官员领命后,连忙钻进自己的工作间。
这个官员还以为是自己的皇帝想出这个新式武器的。他不知道,这其实又是击发枪的雏形。
何深抬起头,闭上眼,算了算。
如今距离自己前世击发枪被发明,还有个几年。也就是说,就火枪这一点,大清已是世界领先。
并且,就算几年后,那个法国人在西方将继发枪发明后,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直接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
而且,这种击发枪成本的制作成本很高。以至于问世很久之后,西方的军队都没有配备。因为西方当权者认为这么一支枪的价值高于一个士兵。
但是,这些问题在大清都不是问题。
何深之所以能够想到击发枪这回事,本身就是出于为了减少战斗时大清士兵的伤亡。
何深,搓了搓手。有了理论,不出半年击发枪便会被应用到军队。到时侯,大清就拥有了向外扩张的资本
何深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仿佛回到了永璇登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