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黄梅戏音乐主导下的形态拓展

20世纪50年代,一些受过西洋音乐理论及其作品影响,懂得西洋作曲技法的“新文艺工作者”介入并扎根到黄梅戏中来,使得黄梅戏的剧种音乐从传统的创腔方式向现代专业作曲过渡,具有革故鼎新传统的黄梅戏以其坦荡的襟怀吸纳外来音乐。徐志远先生在《黄梅戏通论》中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黄梅戏音乐创作的大致模式:“总体上,五十年来黄梅戏的旋律写作,主要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自然延伸、自由扩展、腔体重组以及吸收‘南腔北调’,也就是立足于本地音乐文化(以安庆地区为中心),融合本土音乐文化(以汉族为主),在旋律写作上吸收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主要是音乐主题的建立、发展手法的借用、多声部的唱腔(声乐)写作、曲式结构原则的比较和利用诸多方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黄梅戏的录音技术和配器写法得到快速发展,黄梅戏音乐的表现方式趋于多样:在电影、电视、光碟、录音带等媒体中,吸收流行音乐的元素比比皆是;在黄梅戏唱腔中融入通俗唱法,衍生出“黄梅歌”这一曾引起争论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电视剧、广播剧的产生促使音乐创作风格产生变化,在黄梅戏电视、电影、舞台剧的首尾和中间加入主题曲或插曲;尝试黄梅戏音乐剧,也成为黄梅戏形式突破的重要方面;黄梅戏舞台剧歌舞化,定场诗逐渐成为主题曲;交响乐伴唱黄梅戏唱段。黄梅戏是大众化的戏曲,黄梅戏音乐也是大众化的音乐,旋律的意义对于黄梅戏来说永远是首位的,徐志远总结说:“黄梅戏在吸收西洋音乐的多声部写作技法中,向传统的审美观念挑战,大胆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使黄梅戏音乐的整体感受具有当代性。”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xJT7JdHtsBcYi+ugXaZEc55m+QbJcbxJSr+NfLgdZKPQHOpG5j/Ke7RQZjaOrE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