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赛事
——黄梅戏保持活力的特殊方式

激发黄梅戏的活力,让其始终保持前进的兴奋姿态,是黄梅戏在新时期之后能够繁荣发展的一剂良药。其实,黄梅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种,迅速地登上全国舞台,便得益于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场赛事,可以说黄梅戏在当时是一个“赛”出名声的剧种。黄梅戏从赛事中尝到了甜头,在今后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着“角斗士”的激情,通过一场场的“赛事”保持着自身的活力。新时期之后,大众传媒在黄梅戏的宣传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黄梅戏赛事活动又被深深地打上了大众传媒的烙印。

1.大众传媒为黄梅戏人才队伍选拔提供平台

新时期之后,大众传媒成为黄梅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首先是广播。1985年8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宣传黄梅戏和推出黄梅戏新秀,举办了“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经听众投票评选出马兰、陈小芳、黄新德、吴琼、韩再芬、潘启才、刘红、丁同、江丽娜、刘广慧(按得票多少为序)等10名优秀演员,被誉为“黄梅十佳”。“十佳演员”扛起了黄梅戏“梅开二度”的大旗,而赛场则是其脱颖而出的地方。为了巩固战果,黄梅戏的人才选拔逐渐蔓延到大众化的电视领域。1989年7月10日至12日,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在合肥举行决赛,马兰、吴琼、韩再芬、陈小芳、江丽娜、马自俊、吴亚玲、周莉、陈兆舜、刘红等荣获“十佳”演员称号,被称为“后十佳”。1996年10月20日,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1996年“黄山杯”安徽省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在安徽艺术学校剧场开幕,此次评选出的“十佳演员”为胡杰、汪菱花、周源源、孙娟、余顺、赵媛媛、周珊、满玲玲、郭霄珍、潘文格。近十年间黄梅戏领域评选出的三十位“十佳”演员,成为黄梅戏舞台上的主力军,当今黄梅戏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演员全都出于此。“十佳”演员的评选活动,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黄梅戏演员和大众的血肉联系,无怪乎黄梅戏的观众能如此地喜爱这门艺术。

近年来,带有娱乐性质的综艺性赛事成为大众热捧的电视文艺节目,黄新德作为黄梅戏生行领域的杰出代表,经常亮相于各大戏曲综艺活动中,为黄梅戏获得强大的“粉丝群”(观众群)。2006年4月,安徽省剧协、安徽省电视台联合举办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评选活动,何云、陈小君、吴美莲、王琴、仝婷被评为“五朵金花”。2007年的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即第一届“寻找七仙女”大赛,不仅使得吴美莲等黄梅戏演员脱颖而出,而且使得这一综艺选秀节目“火”了起来。2013年,“寻找七仙女”走出安徽,由安徽卫视和央视联合主办,袁媛、郑玉兰、夏圆圆、魏瑜瑶、熊东旭、潘柠静、邬云七位黄梅戏新秀胜出。带有娱乐性的综艺比赛是当下年轻人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借助这个平台,许多年轻人喜爱上了黄梅戏。

为了有更好的“吸粉”效果,“2013寻找七仙女”评委中除了有黄梅戏专业领域的评委外,还增加了非戏曲圈的艺术界人士担当评委,可以想见从这种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演员关注度会更高。“2013寻找七仙女”评委黄新德这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利用电视平台进行推广,目的是要发现黄梅戏人才,帮助和鼓励他们,而不能成为一种娱乐消费的方式。”李燕然:《黄梅戏演员黄新德:黄梅戏迫切需要培养中坚力量》http://www.ahwang.cn/ent/20130806/1303476.shtml2013.08.06 22:25“五朵金花”和“寻找七仙女”这两项综艺选秀活动,不仅为黄梅戏培育了强大的粉丝群,而且在比赛中发掘出后备人才。

与“十佳演员”的评选注重大众性和艺术性不同的是,“五朵金花”和“寻找七仙女”的活动增加了综艺性和全民性特点,其“吸粉”能力更加强大,但其整体艺术水平及对黄梅戏本体艺术的影响力而言,明显弱于“十佳”演员。所以说,比赛是个发现人才的地方,“角斗士”脱颖而出之后,就要努力培养,黄梅戏在当代迫切需要中坚力量引领舞台。但是,黄梅戏人才的选拔机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黄梅戏赛事机制偏向唱腔和旦行,这个不足足以影响黄梅戏未来的发展,在深层次上加重了黄梅戏行当不平衡的趋势。

2.大众传媒影响黄梅戏大众传播形态

大众传媒不仅仅为黄梅戏的人才选拔提供竞技平台,而且促使黄梅戏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进行形态拓展,黄梅戏广播剧、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等正是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黄梅戏表现形态。反过来,黄梅戏的形态拓展又进入黄梅戏领域的赛事序列。

1985年8月5日,黄新德成为“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的“十佳演员”,成为黄梅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演员。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趁热打铁,以“十佳演员”中的黄新德和马兰为主唱演员,制作出第一部黄梅戏广播剧《春城飞花》,并获得当年全国省级广播电台“优秀广播剧”奖。之后,黄新德陆续担任《花家村传奇》《桃花扇》等黄梅戏广播剧的主唱,其中1990年首播的《桃花扇》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优秀节目一等奖。黄梅戏广播剧《桃花扇》的制剧理念已经不同于《春城飞花》,演唱演员除了黄新德、马兰、陈小成等黄梅戏演员外,还有徽剧小生李龙斌、主题歌演唱者陶燕华。

再如,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作为大众媒体视域下形态拓展的典范,也融入赛事机制的评价体系中。几十年来,一些有影响力的赛事也对戏曲电视剧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戏曲电视剧的评奖机制也随着戏曲电视剧的发展而出现,一系列的评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戏曲电视剧的创作,为戏曲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导。例如创办于1980年的“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政府奖),从1986年始特设“优秀戏曲电视剧”奖;创办于1983年的“《大众电视》金鹰奖”(观众奖)也设有“优秀电视戏曲片”奖;2004年设立了“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黄新德参与主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黄山情》《柯老二入党》《潘张玉良》《大树参天》等荣获“飞天奖”,其中《黄山情》《桃花扇》获“飞天奖”“金鹰奖”双项大奖。

不仅广播、电视参与赛事机制,电影同样是黄梅戏角逐奖项的一个领域。例如1996年黄新德参演的彩色电影《徽商情缘》,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6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2000年,黄新德参演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影片《生死擂》,先后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繁荣黄梅戏事业“特别贡献奖”、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及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但是,戏曲类的评奖机制并非尽善尽美,例如在“飞天奖”众多奖项中从来没有戏曲电视剧的导演或主演获得最佳导演奖(有时称“优秀导演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有时称“优秀男女演员奖”),甚至戏曲电视剧的精髓——戏曲音乐也从来没有获得过“优秀音乐奖”。2000年以后,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评选不再专设戏曲电视剧相关奖项,这也说明戏曲电视剧在电视剧评奖中还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这从侧面说明了戏曲电视剧自2000年之后进入低谷期的现实。

诸如黄梅戏广播剧、黄梅戏电视剧、黄梅戏电影等黄梅戏本体的创新,在大众传媒的渐次影响下而衍生,又顺应时代的发展参与大众传媒的赛事之中,成为激发黄梅戏活力的一剂良药,不但对黄梅戏发展起到了鞭策鼓励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望。

3.赛事机制为黄梅戏走向更大平台提供动力

赛事选拔机制为黄梅戏迈向更大的舞台奠定了基础。首先,从各类赛事中选拔出来的黄梅戏“角斗士”,在安徽省各种展示平台上,以实体院团为依托而大放异彩,其中黄梅戏艺术节可谓黄梅戏的艺术盛会。自1992年至2018年,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八届,通过八届艺术节的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各黄梅戏艺术团体都把参加艺术节作为展示形象和实力的平台,尤其对县级剧团起到了激励和提高作用,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剧目不断涌现。湖北省自1989年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黄梅戏艺术节,多年来,湖北省委扎实落实“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精神,以振兴黄梅戏艺术事业为己任,大力发展黄梅戏。艺术节的开展,就像个磁场,吸引着喜爱黄梅戏的团体和群众。

其次,赛事机制为黄梅戏迈向全国的舞台奠定了基础。全国舞台是展示黄梅戏艺术成就的平台,也是黄梅戏发挥“角斗士”精神的大型舞台。“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被誉为“中国戏剧的奥斯卡奖”,至今已有马兰(1987)、黄新德(1992)、杨俊(1996)、韩再芬(2000)、吴亚玲(2002)、李文(2004)、赵媛媛(2004)、蒋建国(2007)、周源源(2009)、张辉(2009)、王琴(2013)、孙娟(2013)等黄梅戏演员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黄梅戏《红楼梦》《未了情》《徽州女人》《长恨歌》《风雨丽人行》《雷雨》《妹娃要过河》等作品,在“文华奖”的赛事方面表现不俗,屡获大奖。在这些全国性的赛事平台上,有一位黄梅戏演员比较特殊,那就是黄新德,他在马兰、韩再芬、吴亚玲、李文、蒋建国、王琴所获得的“梅花奖”剧目中,均担任重要角色,以至于业界戏称黄新德为“老梅树桩”。“老梅树桩”既说明了黄新德表演艺术的强烈感染力,同时也说明了黄新德总是做“桩”的遗憾。

黄梅戏的赛事活动自上而下地渗透到校园内。2017年3月31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倡“全国青少年戏曲嘉年华”,并在天仙配茶戏楼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一场全国地方戏少儿阶段的同台竞技。

在一系列的赛事中,黄梅戏演员就像“角斗士”一样在赛场上拼搏,永不退缩,通过一场场的赛事活动保持黄梅戏和大众的密切联系。黄梅戏在现当代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黄梅戏的“赛事史”。到目前,黄梅戏赛事已形成人、团、剧、戏全方位的赛事选拔机制,可以说黄梅戏的青春和活力,就是靠着在各种竞技场上挥洒汗水换来的。

对黄梅戏来说,历史短、家底薄、积累不足的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仅仅依靠舞台演出很难让这个剧种快速发展,所以黄梅戏便抓住“传播”这一命根子,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空间传播,让庞大的传播范围积累相当大的观众群,让观众成为黄梅戏的衣食父母。举凡新兴的传播媒介,都被黄梅戏运用,像唱片戏曲、广播戏曲、磁带戏曲、CD戏曲、电影戏曲、电视戏曲、网络戏曲等,无一不作为黄梅戏舞台传播的延伸。大众传媒不仅为黄梅戏的迅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还促使黄梅戏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进行形态拓展,使现代科技和黄梅戏形成相互影响、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黄梅戏从大众传媒中寻找到一种激发剧种活力的经验,无论人才建设、剧目生产还是形态拓展都被纳入赛事机制之中,即便是像黄新德这样唱、念、做、打样样皆通的成熟演员,也必须通过赛事这种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可以说,黄梅戏演员是由喜爱他的观众双手送进舞台中间的,这也就是黄梅戏受大众欢迎的原因。实践证明,新时期之后黄梅戏的发展史,就是黄梅戏使用不同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历史。

今后,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科技时代,人们用网络时代、动漫时代、指尖文化时代、快餐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等来描述这个时代,社会思潮和高科技向更深层次结合。最近又产生一个新词“自媒体”,这是一种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确定的大多数人群和单位进行传播的方式,其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APP软件等网络社区,具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显著特点。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对于黄梅戏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o/mVtfSYxk3TGIJwqAX/VcGzcpHWF8y1RHkf0NAGlpgvfrVbDALXwqaKGB3+JN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