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黄梅戏大众传播的工具,更为黄梅戏进行形态拓展提供新的契机,催生出黄梅戏各种带有浓郁媒体化色彩的表现形态。那么,黄梅戏媒体化形态拓展对黄梅戏的发展究竟产生哪些影响呢?大致如下。
第一,媒体化形态拓展不仅丰富了黄梅戏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而且为黄梅戏培育了大量的观众,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要想让黄梅戏这种地方小戏在新时期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舞台方式,而要通过更加新颖的适合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所以黄梅戏媒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例如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除传播黄梅戏之外,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涌现出了如胡连翠、吴文忠、陈佑国等优秀的导演,还形成了一批同导演合作默契的编剧如王冠亚、金芝、陆洪非等,音乐创作如时白林、陈精耕、陈儒天、徐代泉等。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还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如马兰、黄新德、韩再芬、汪静、张辉等。黄梅戏的第二代演员主体大多通过电视这一新型传媒方式走进万千观众的视野。
第二,形式有可能对自身进行传播。以电视为例,大众传媒对于黄梅戏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当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时,其传播者(电视台)与传播对象(戏曲电视剧)的关系被确立起来,它通过巨大的号召力和普及度网罗了数量可观的电视人群,这是戏曲电视剧最早的观众群,也是其优势之一;另一方面,当电视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时,各种电视语言和要素参与到创作之中,电视作为传播者的身份消失了,戏曲电视剧就完全可以对它自身进行传播,即形式对形式、形式对内容的传播。可以这样说,戏曲电视剧的电视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它的顺利传播。而通过这种积极的参与,电视可以通过相应的收视率在第一时间得到电视观众对作品给出的正面反馈,由此对今后的工作做及时的调整、改进。故而,电视对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在一定时期内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杨燕、徐翠主编:《戏曲电视剧创作新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页。可以说,黄梅戏的电视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对自身进行传播,所以黄梅戏的深度电视化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黄梅戏的媒体化在表演方式上影响黄梅戏。戏曲舞台表演可以找到电视画面语言的影子,电视画面语言中也可以找到戏曲程式语言的影子。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结合起来,采用黄梅戏的优美旋律、电视的结构特点、蒙太奇的画面剪辑、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及戏曲化的场面调度等综合手段,表现社会变革时期的现代生活。其中有一段红杏、金大汉、张为泉三人对唱的戏,给人很深的印象。导演运用蒙太奇、闪回的电视技法,将三个人的唱段安排到三个连续、完整、互相穿插的时空,这一表现形式就是戏曲中“打背躬”的舞台调度。这种场景的设计使剧中人物关系更加直观,同时,在诗化的唱词中,每个人的心里话也都通过电视手法被剪辑到了一起。戏曲舞台上的写意性通过虚拟化的程式性表演传情达意,“镜头”艺术的写意性则是通过电视画面、镜头语言等表达手法传达出来。
再如2008年,黄新德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诗仙李白》中饰演的李白,侧重通过李白外在形体动作表现他的自责、愧疚、无奈、失落、不甘和痛苦等情感变化,展现他至真至纯的人间情和宏愿难遂的谪仙命。这部电视剧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生活化的表演,运用普通话,用黄梅戏的唱腔锁住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这道汤,在浪漫的音乐氛围中,把观众带入艺术的世界,通俗化、艺术化地再现了戏曲人物的境界。
第四,黄梅戏媒体化形态拓展都遵循着的一条规则,就是以黄梅戏音乐作为基础,不断丰富、完善、拓展黄梅戏的表现领域。在黄梅戏媒体化过程中,衍生出传统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相结合的新型黄梅戏唱腔,例如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中的“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夜深沉,停了绣花针”等唱腔吸收了一些当时在观众中流行的电影歌曲。可以说,黄梅戏的媒体化过程使得黄梅戏打开了流行化、通俗化、时代化的新大门。尽管媒体化的黄梅戏有可能失去黄梅戏在舞台上的独特韵味,但黄梅戏媒体化过程还是以黄梅戏音乐作为基础的,至少黄梅戏音乐的精华保存在其中,这就为不了解黄梅戏的观众提供了一条渠道。毕竟,黄梅戏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他是属于大众的,大众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去选择黄梅戏的呈现方式。
所以说,任何戏曲形态想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没有了横向传播,纵向的传承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只能进入人类历史的记忆,所以横向传播要比纵向传承对戏曲的意义更加重要。
余秋雨说:“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而这个对手又并不邪恶,那就有两件事可做:一是寻找自己身上为这个对手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重新确立自己的生存方位;二是探求与这个对手合作的可能,从对手身上汲取足以在现代社会求得发展的进一步可能。”毛小雨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 页。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不正是黄梅戏在大众传媒的视域下与电视结盟的吗?这种结盟使电视不但没有削弱黄梅戏的社会存在感,反而成为黄梅戏寻求突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