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梅戏媒体化的多种形态中,以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最具戏曲形态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其中又以胡连翠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最具典范。因此,研究胡连翠开创及坚守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形态特征,便成为这一节的题中要义。
胡连翠在音乐上的追求,一是拿黄梅戏音乐来铺底,强化听觉效果;二是拿黄梅戏旋律和唱腔来强化对人物的塑造,刻画人物的心理;三是用音乐的精神,将整个电视剧的格调提高到诗的高度,这是戏曲的精髓。在胡连翠对音乐的总体阐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她是如何重视黄梅戏音乐这一灵魂的。胡连翠在《遥指杏花村》的导演阐述中说:“唱腔是戏曲音乐电视剧的灵魂,在设计上……用曲、粗、细三种不同的旋律线条来塑造红杏、金大汉、张为泉的唱腔,准确而有效地发挥黄梅戏音乐特长。不仅如此,在唱法上要求演员灵活多变。例如金大汉的唱,吸收京剧花脸行当的韵味,比较恰当地塑造了粗犷、豪放的人物性格。在一些戏剧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有意识地安排大段独唱和三人背工唱,来揭示人物内心多层次的细微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感人。”胡连翠《〈遥指杏花村〉导演阐述》,载毛小雨主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在阐述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时说:“音乐上,不拘泥于黄梅戏老的声腔,力求现代化和歌唱性,注重用音乐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大胆借鉴安徽民歌、沪剧、昆曲、岳西高腔等剧种音型,改变黄梅戏音乐婉转有余而激昂不足的弱点,扩大黄梅戏音乐表达复杂感情的能力。”胡连翠《〈半把剪刀〉导演阐述》,载毛小雨主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戏曲音乐是戏曲电视剧的灵魂和核心,也是这种艺术形式及其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志。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戏曲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为黄梅戏开辟出一条新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不得不对其进行大众化的改造。胡连翠说:“中国之大,民族之多,为适应现代化传播工具需要,将地方话改为普通话,克服方言的局限性,减少欣赏障碍,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观众审美情趣。努力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以及煤矿现代生活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浑然一体,珠联璧合。”胡连翠《〈遥指杏花村〉导演阐述》,载毛小雨主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在《戏曲电视剧走向的探讨》中,胡连翠说:“我通过导演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和《朱熹与丽娘》,与合作者试图摸索一种‘好听,好看,好懂’的戏曲电视剧新形态,寻一条戏曲生存发展的好途径。”胡连翠《戏曲电视剧走向的探讨》,载毛小雨主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活路”也好,“途径”也罢,最终都要落实在观众的身上。所以,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为适应现代化传播工具需要,将地方话改为普通话,努力克服方言的局限性,减少观众的欣赏障碍,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观众审美情趣。
为了增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画面美感,胡连翠采用“三个优化组合”的方式,即“选择最理想的演员担任男、女主角,将其美好的形象和出色的表演呈现在屏幕上;选择最满意的歌唱演员给男、女主角配唱,将其优美、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奉献给观众;选择台词过硬的演员给男、女主角配音,将其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的语言展现给观众。这种画面、唱腔、道白‘三个优化组合’的尝试,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但胡连翠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艺术享受的目的,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钟艺兵:《“好听,好看,好懂”——谈胡连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载《中国电视》1995 年第 3 期,第17—19页。甚至为了打破剧种界限,实行强强联合,在胡连翠的一系列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中并不都是清一色的黄梅戏演员,比如江苏扬剧演员侯长荣便是胡连翠的“御用”男演员,曾出演胡连翠导演的《桃花扇》《半把剪刀》《玉堂春》《家》《春》《秋》等多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黄新德在十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中为侯长荣扮演的侯朝宗配唱,在《半把剪刀》中为侯长荣饰演的曹锦堂配唱。这种强强联合的优化组合,不仅增强了电视的视听美,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受众面,至少黄梅戏、扬剧的观众会因为这种优化组合而更容易成为潜在观众。
在此期间,黄新德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艺术定位和审美观念上,曾与胡连翠产生分歧。多年之后,黄新德认可了胡连翠的做法:“在舞台戏曲艺术全面陷入低谷,观众纷纷远离剧场之际,她(胡连翠)这么做的出发点正是为了扩大黄梅戏的影响,提升、丰富戏曲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尤其是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黄新德:《萍踪浪迹几度秋》,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