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不断更新的大众传媒为黄梅戏的形态拓展提供契机

历史地看,黄梅戏的大众传播媒介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各种传播媒介相继更替与取代的历史,而是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相互叠加和兼容的过程,而每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又都为戏曲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来适应新的审美需要。所以,大众传媒不仅是黄梅戏大众传播的工具,更为黄梅戏进行形态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黄梅戏的大众传播媒介有很多,诸如唱片、盒式磁带、CD、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都曾是黄梅戏传播的载体,但是真正能进入黄梅戏形态拓展领域的却不多,电影、广播剧、电视剧可说是黄梅戏在大众传媒视域下进行形态拓展的成功案例,同时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形态拓展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

黄梅戏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和平易通俗的念白,以及富有民间色彩的生活化演出形态,使得电影首当其冲地成为黄梅戏电影化形态拓展的领域,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为代表的黄梅戏电影一开始便形成完整的艺术形态。新时期之后,《龙女》《孟姜女》《朱门玉碎》《杜鹃女》《母老虎上轿》《徽商情缘》《生死擂》《六尺巷》等陆续被搬上银幕,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但黄梅戏电影始终没有摆脱戏曲开放式的结构而进入影视语言结构,从而显得美中不足。

无法摆脱戏曲结构而进入电影结构,成为黄梅戏电影化形态拓展的制约因素,而黄梅戏音响化(广播化)则表现出另外一种状况。其实,戏曲广播化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便进入探索阶段,这时的戏曲广播一般只有戏曲选段这种节目形式,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戏曲实况转播这类节目形式才发展起来,黄梅戏与广播的“联姻”正在此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唱片社在灌制了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汲水》和现代戏《柳树井》《新事新办》等4个小戏之后,又把《天仙配·路遇》的选段一并灌制了唱片,这时的广播只不过是一种传播的载体。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各种大众传媒的出现,戏曲广播面临着新的危机,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受众,广播剧则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态来延续戏曲广播的命脉。黄梅戏广播剧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应运而生,它是以黄梅戏音乐唱腔为主导,综合运用语言、音响、解说、剪辑等手段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帮助听众欣赏的戏剧形式。其代表性的剧目有《情深似海》《凤灵》《春城飞花》《严凤英》《看戏路上》《花家村传奇》《汉宫秋》《桃花扇》《贵妃恩怨》等。但是,进入21世纪,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方式逐渐受到大众的冷落,连带着黄梅戏广播剧的探索也进入停滞阶段。

同受制于结构特征的黄梅戏电影不同,黄梅戏广播剧的形态拓展受制于传播媒介本身,尽管黄梅戏广播剧偶有新作,但也不会有大的成就和影响力。相对于黄梅戏电影和广播剧来说,黄梅戏电视剧是最具黄梅戏形态拓展研究价值的范例,并且有可能在将来发挥它无可限量的优势。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的出现,给了黄梅戏极大的鼓舞,一大批有志于黄梅戏的人才加入其中,逐渐演化出黄梅戏音乐剧电视这一媒体化戏剧形态。整体来看,在这一领域要以胡连翠及其开创并推广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最具典型意义,它实现了让黄梅戏借助电视进入大众视野并传播的目标。

虽然胡连翠的作品都被冠以“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名称,但在事实上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黄梅戏音乐,而是在黄梅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创造。黄梅戏音乐是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灵魂和核心,也是这种艺术形式及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的主要标志。如前所述,胡连翠导演开创并推广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用现代意识、现代科技弘扬民族戏曲艺术,汲取戏曲艺术中有生命力和现代审美意识的优秀成分,在黄梅戏的低潮期稳住了观众,锻炼了一支精明强干的队伍。 cGiYB2k2/pTnSx0Za+mQp+24qlxRSp5jmP/J/7+tn0fPZCMtA6JDupvoTM9Zzf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