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黄梅戏的电视时代

电视最初是作为一种技术性传播手段和戏曲结下不解之缘的。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正式开启中国化进程。同年6月26日,北京电视台首次在实况转播中播放戏曲节目,这是戏曲与电视最初结合的表现形式,保留了戏曲艺术家在舞台演出的实际风貌。实况转播是通过一种舞台戏曲录制存档的方式来对戏曲进行传播,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对内容的空间拓展。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比如《CCTV空中剧院》《九州大戏台》等。从1958年到1979年,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电视更多的是发挥载体作用,这一阶段可称为“电视戏曲”时期。可以说,电视从它在中国诞生之初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只不过这时的电视只是对舞台戏曲演出进行录制存档的一种手段,同今日的手机录像没什么区别。

新时期之后的改革开放,使得电视人的思想得到解放,随着电视文艺的觉醒,产生了一种戏曲和电视相互融合的新兴文艺形式——戏曲电视剧,连同随后出现的戏曲MTV、电视戏曲专题片、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等合称为“戏曲电视”。戏曲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文艺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节目形式,比如:以戏曲新闻为主的《戏迷采风》;以戏曲欣赏为主的《空中剧院》《九州大戏台》;以戏曲教育为主的《跟我学》;以戏曲服务为主的下社区、进校园等。最具活力的当然是戏曲综艺,如《相约花戏楼》等,这是一种最新颖、最活跃、最具现代审美特色的戏曲节目,它将戏歌、戏曲MTV、戏曲歌舞、戏曲小品、戏曲竞赛、戏曲晚会节目等融为一体,是将“戏曲艺术因子与其他艺术元素(例如歌舞、小品、音乐MTV等)相结合,充分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戏曲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既突出发挥戏曲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又充分体现电视技术创作功能的一种电视综艺栏目”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概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1986年至1998年(确切地说是2000年)是戏曲电视剧最辉煌的阶段,“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9年这十三年的时间中共拍摄了270多部戏曲电视剧作品,平均每年有差不多20部作品问世,而在前一时期的1979年到1985年这七年中只拍摄了20多部戏曲电视剧,平均每年只有3部作品问世”同上,第20页。杨燕教授将新时期之后,中国戏曲电视剧的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可以被看作是戏曲电视剧的产生阶段。……1986年至1998年的这十年可以被看作是戏曲电视剧的发展阶段。……1999年之后进入了停滞阶段,其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谷期’。”杨燕、徐翠主编:《戏曲电视剧创作新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1979 年,浙江电视台开风气之先,采用实景拍摄,将越剧《桃子风波》改编成戏曲电视剧。这时的戏曲电视剧“已经不仅是一种载体,它用景别、角度、镜头运动等电视语汇强制性地取代了广场、厅堂、剧场式的视觉全景体验;运用蒙太奇手法改变了舞台戏曲的虚拟时空;发挥运动摄影、场面调度、画面剪辑的特殊表现功能,增强画面的冲击力等,这时电视已经参与了创作,生产出了一种戏曲与电视的化合物”同上,第6页。紧接着,多家电视台陆续拍摄了多部戏曲电视剧作品,如越剧电视剧《祥林嫂》《西园记》《孟丽君》、沪剧电视剧《璇子》等。第一部黄梅戏电视剧是1982 年拍摄的《双莲记》,比最早出现的越剧电视剧《孟丽君》和《桃子风波》晚了四年,但是黄梅戏的种种特点使得黄梅戏电视剧后来居上。

黄梅戏电视剧中影响力较大的就是胡连翠导演创立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顾名思义,便是以黄梅戏音乐为灵魂和核心的戏曲电视剧,是由安徽女导演胡连翠确立并推广的戏曲与电视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自1987年胡连翠指导拍摄第一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起,便开启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探索之路。从以《西厢记》(1987年)、《朱熹与丽娘》(1988年)、《遥指杏花村》(1989年)为代表的探索三部曲,到以《桃花扇》(1991年)、《半把剪刀》(1992年)、《玉堂春》(1993年)为代表的创新三部曲,再到以《家》(1995年)、《春》(1996年)、《秋》(1997年)为代表的理想三部曲,及其他共计15部作品,胡连翠不仅确立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审美追求,还确立了自己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上无法超越的位置。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同,2000年之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探索越发艰难,除《二月》(2000年)外仅有《潘张玉良》(2002年)、《祝福》(2005年)、《郎对花,姐对花》(2009年)等几部。

在黄梅戏的多种形态探索中,以胡连翠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上的积极探索最为典型,她在戏曲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为黄梅戏开辟出一条新路。胡连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成为戏曲电视剧的一种创作模式,在创作理念上以保持黄梅戏的独特艺术价值为核心,而在实现的手段上偏向强化电视艺术的美学风格,以此来达到戏曲和电视的“中和”,实现黄梅戏借助电视进入大众视野并传播的目的。胡连翠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艺术特色是“对黄梅戏音乐的创新运用;用普通话进行念白和演唱;淡化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使演员的表演更贴近电视剧写实性和生活化的表演特征;运用实景拍摄,将电视剧的写实性与戏曲的写意性相融合;选择最合适的演员进行‘优化组合’”杨燕、徐翠主编:《戏曲电视剧创作新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胡连翠说:“我通过导演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和《朱熹与丽娘》,与合作者试图摸索一种‘好听,好看,好懂’的戏曲电视剧新形态,寻一条戏曲生存发展的好途径。”胡连翠:《戏曲电视剧走向的探讨》,载毛小雨主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用现代意识、现代科技弘扬民族戏曲艺术,汲取戏曲艺术中有生命力有现代审美意识的优秀成分,减去沉重的戏曲程式束缚,力求节奏明快,真实自然。”胡连翠:《〈孟丽君〉导演阐述》,载毛小雨主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可以说,胡连翠对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坚守和探索,就是为了黄梅戏的大众传播,既是目的也是结果,借助电视进行传播成为黄梅戏在20世纪末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除胡连翠外,安徽省电视台导演曹建坤、吴文忠、陈佑国等执导拍摄了黄梅戏电视剧《双莲记》(1982年)、《郑小姣》(1985年)、《七仙女与董永》(1986年)、《女驸马》(1986年)、《桂小姐选郎》(1986年)、《黄山情》(1991年)、《柯老二入党》(1992年)、《桃花女》(1993年)、《拉郎配》(1994年)、《李师师与宋徽宗》(1995年)、《嫦娥奔月》(1996年)、《不倒的汉子》(1999年)、《木瓜上市》(2001年)、《龙凤奇缘》(1998年)、《大树参天》(2003年)、《李清照》(2007年,导演葛晓)等,在事实上也是沿袭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创作风格。这些戏曲电视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欢迎,为黄梅戏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戏曲电视人坚守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阵地上,不断地探索戏曲与电视相结合的方式。

但是,正当戏曲电视剧强劲发展的时候,历史的车轮滚滚进入21世纪,“千年虫”的传说吞噬了戏曲电视剧的发展势头,一种更加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互联网。“20世纪末,互联网以更为迅猛的态势覆盖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称得上是革命性、颠覆性的传播载体。概括起来,它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滚动化、范围广、开放性、可检索、可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导航性、丰富性等特点。同时,它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壮大、兼收并蓄的过程当中。互联网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几乎所有的艺术形态都必然融入互联网中来。互联网之于中国戏曲而言,它是历史提供的又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可以为戏曲提供新的生存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戏曲能否抓住时代的机遇,用好新的媒介平台、探索新的传播形态、探索新的突破口,对于戏曲艺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戏曲的网络传播,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网络电视、戏曲网站、博客和‘群’为依托,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传播戏曲艺术及相关内容。其中戏曲网站、博客和‘群’影响面更大。”杨燕、徐翠主编:《戏曲电视剧创作新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黄梅戏如何同互联网结合,这是时代向黄梅戏人提出的新挑战。 cGiYB2k2/pTnSx0Za+mQp+24qlxRSp5jmP/J/7+tn0fPZCMtA6JDupvoTM9Zzf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