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就是一部戏曲艺术使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任何戏曲形态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没有了横向传播,纵向的传承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只能进入人类历史的记忆,所以横向传播要比纵向传承对戏曲的意义更加重大。新时期之后,大众传媒得到迅猛发展,黄梅戏迅速抓住时机,运用大众传媒对黄梅戏进行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从此黄梅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文艺战线迅速恢复、全面发展、百花竞艳的时期,整个戏剧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黄梅戏来说,逐渐形成了以安徽合肥、安庆和湖北为核心区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格局。黄梅戏的蓬勃发展,很快吸引了电影、电视、广播等现代大众传媒的关注,纷纷与之结“盟”。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顾名思义便是以大众为对象进行信息传递的载体,举凡报纸、期刊、通讯、广播、电视、电影等,都属于大众传媒的领域。对中国戏曲来说,舞台传播无疑是最传统、最主要、最具稳定性的传播媒介,而戏曲唱片、戏曲广播、戏曲磁带、戏曲CD、戏曲电影、戏曲电视、戏曲网络等则是随着现代科技进步而不断出现的新型大众传播媒介。当然,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发展史并不是各种传播媒介相继更替与取代的历史,而是传统形态和新型媒介相互叠加和兼容的过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和广播等大众传媒便成为黄梅戏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黄梅戏与电影结缘,始于1956年首搬银幕的《天仙配》,电影的强势传播使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流传着“七仙女”的故事,传唱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优美唱腔。不仅如此,1956年,电影《天仙配》还迈出国门,在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上亮相。之后,黄梅戏趁热打铁,1959年由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经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后,再次引起轰动。这两部电影的上映对黄梅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确立了以严凤英、王少舫为黄梅戏艺术创作的核心,更奠定了黄梅戏第一座艺术高峰的根基。与此同时,黄梅戏与广播“联姻”,上海唱片社在灌制了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汲水》和现代戏《柳树井》《新事新办》等4个小戏之后,还把《天仙配·路遇》的选段一并灌制了唱片,并通过电台播向全国。电影和广播是黄梅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主要的大众传媒方式,可以说,黄梅戏在建国初期的强势发展是借着大众传媒的非即时制约而迅速走向第一座高峰的。本来,黄梅戏可以借着这股大众传媒之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愈演愈烈,黄梅戏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
新时期之后,电影仍然是黄梅戏传播的重要方式,马兰、黄新德这两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是借助电影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的。1981年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带着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出访香港并连演了8场,观众上座率场场攀升。通过赴港演出,马兰、黄新德等演员脱颖而出,受到格外关注。这次赴港演出,极大地提高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黄梅戏“梅开二度”的“破冰之战”。黄梅戏的复苏引起电影的青睐,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度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携手,将正在舞台上演出的黄梅戏《龙女》改编成电影,马兰、黄新德、吴亚玲、张辉等黄梅戏新秀首次亮相银幕。通过电影《龙女》的观众效应,黄梅戏确立了以马兰、黄新德为黄金搭档的艺术核心,从此黄梅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电影《龙女》之后,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朱门玉碎》《杜鹃女》《母老虎上轿》《徽商情缘》《生死擂》《六尺巷》等陆续被搬上银幕,使得新时期的黄梅戏插上电影的翅膀飞向全国。
就黄新德本人而言,参演的电影作品不多,其中《龙女》《生死擂》《徽商情缘》《六尺巷》比较有名。1984年9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遮幅式电影《龙女》在全国上映,这是黄新德首次“触电”作品,在剧中饰演姜文玉,马兰饰演龙女。该片由文化部选定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览”影片之一。2000年,安徽省委宣传部、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彩色宽银幕立体声影片《生死擂》,编剧为金芝(执笔)、草青,导演为王好为、李晨声,作曲为时白林、尚廷文、庄润深,黄新德饰演郑京生。该片先后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繁荣黄梅戏事业“突出贡献奖”、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及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11年,安徽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联合出品黄梅戏数字电影《六尺巷》,编剧王训怀,作曲陈儒天,配器董润淮,导演苑原、潘明光,韩再芬饰演姚香兰,黄新德饰演和知县,刘国平饰演胡洋,吴美莲饰演胡月娥。可以看出,三部作品中的电影制作技术也是飞速发展。广播不甘落后,成为黄梅戏扩大观众群的一种手段。随着黄梅戏广播的逐渐深入,黄梅戏广播剧逐渐成为黄梅戏形态拓展的重要领域。这是一种主要以黄梅戏专业演员充当配音演员、通过广播播送的戏剧形式,其代表性的剧目有《情深似海》《凤灵》《春城飞花》《严凤英》《看戏路上》《花家村传奇》《汉宫秋》《桃花扇》《贵妃恩怨》等。黄梅戏广播剧作为一个传播便捷、形式活泼的新艺术品种,屡屡荣获广播大奖,引起全国广播剧界的极大关注。有趣的是,当电影和广播的制作技术飞速发展时,新兴的大众传媒方式如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也迎来了春天。
虽然这一时期的电影和广播仍然是黄梅戏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像唱片戏曲、广播戏曲、磁带戏曲、CD戏曲、电影戏曲、电视戏曲、网络戏曲等对大众传媒方式的综合运用,为黄梅戏在新时期之后的发展助力。在形形色色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中,电视后来居上成为黄梅戏在20世纪后20年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这20年甚至可以称为黄梅戏的电视时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电视逐渐进入中国的家庭之中,并以其方便、快捷、灵活的传播方式迅速成为中国家庭的重要娱乐方式,唱片、广播、磁带、CD、电影等逐渐沦为电视传播的附属。1984年的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风行全国,使得年仅16岁的韩再芬少年成名,之后成为黄梅戏界最有影响力的黄梅戏明星,黄梅戏自此进入电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