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高风险,高回报

多年来,我们经常听到高风险、高回报(high risk, high returns)的说法。简而言之:从长期来看,平均而言,风险较高的投资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回报,这里的关键词是“长期”和“平均而言”(即大概率);而在短期内,高风险的投资更有可能带来较低的回报并遭受更多的损失。

先来看看常规情况。定期储蓄被认为是一种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因为当你把现金存进银行,获得的仅仅是低利率的回报(定期利息),不过,无论怎么说,你的投资是增值的,只是增值不多而已;而投资股票则被认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因为你进入股市的时候,并不知晓能有多少回报,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会得到高回报(派息),但也可能颗粒无收,甚至“断腕割肉”。

比如一家新公司的股票价格为每股1美元,如果你以1美元买了1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股价上涨到每股25美元的时候,那么你获利24美元。假如相同的股票你购买了1000股(花费1000美元),你将获利24000美元。但同时这风险就非常大了,因为如果这家公司破产了(可能性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公司倒闭),你将会失去所有投资。看着周围炒股的亲朋好友,我甚少听见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先例(当然啦,内幕交易 等违法交易除外)。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理”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朋友老周就吃了“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大亏。此君是心理学博士,他对股市投资自创了一套理论依据,入市前一定会全方位地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再加上运用心理学理论,从人的心理行为总结判断投资市场。他凭借这套理论在不同的行业里寻找机会,见涨就追,一旦形势逆转马上开溜,输少赢多,被亲朋好友称为“小股神”。

像老周这样的投资者属于“增长型”投资者,他们看重快速发展型的公司,尽管这类公司的股价已经很高,但他们依然希望股价翻倍,拼命“高投入”,追捧那些昂贵的潜力股,以求短线操作赚了钱开溜。结果怎样?老周在高科技泡沫破灭后,损失惨重,本金亏了50%,追悔莫及。

而另一类投资者是“价值型”(俗称“巴菲特型”)投资者,他们的命运稍好一点。他们拥有理科背景,一开始就相信股市中存在着一种模式,就像数理模型那样是科学的,并行之有效。以基金经理老李为例,他信奉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并侃侃而谈:“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我不追高,只看基本面,在股票中寻找被低估的公司股票,分析研究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如P/E值、分红率、派息和现金流等因素,然后购买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而老李这类“巴菲特型”的投资者,在2000年的高科技泡沫中,预见这些公司在未来10年非但没有现金流,而且还在继续“烧钱”(净负债)。因此他们大多避开高科技股,选择投资保本微利的低风险“价值型”股票,结果如其所料,当高科技泡沫破灭后,他们庆幸自己避开了风险。

短期内,那些有着最高风险的股票创造了最低的回报,而那些有着最低风险的股票却创造了最高的回报。

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袭击之下,无论是价值型还是增长型的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损失都相当大。特别是金融股,跌幅巨大,比如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等股票,都是从原先的每股几十美元,跌至几美元,甚至几毛钱一股,这种现象让那些狂热追捧“有效市场假说”的人异常尴尬,当场失语。

华尔街大鳄巴菲特道出了投资的精髓:“投资的第一条规则是不亏损,投资的第二条规则,是谨记第一条规则。”时间和数据都证明,小公司的表现比大公司好,价值型股票比增长型股票好,因为价值型投资的公司无论在熊市和牛市,都能生存下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2009年年初开始,增长型股票的表现比价值型股票的回报率要高出20%,小盘增长型股票表现最好,而最安全的大盘价值股表现最差。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股市投机,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大型金融机构的高速高频交易愈演愈烈,投机交易平稳获利的想法大行其道,使得市场的个股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当股价完全受人们的情绪驱动,而非真正靠对上市公司的本身价值进行投资时,股市也就难以成为“有效”市场。

由此可见:风险越大,也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回报;有时,风险越低,回报反而越高。一般而言,只有在保住本金的前提之下,长线投资,而非短线投机,才能提高获取回报的概率,否则就都是浮云! udbf+OiTRvHHqmoq7HmMVu8tgCTKwHH5XI3wFX5Q/uryFbgpk7TBbfYpdtV7A+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