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生存指南

我们总爱沉迷于童话故事中的美好,穷尽一生寻找通往幸福的魔法大门,幻想着找到那失落已久的世外桃源。

——尤金·奥尼尔

有些事见得多了,就有种想要为之做点什么的冲动。总想畅言几句,分享自己所知。如一位心理学家、一位老师抑或一位见证者那样,为他人尽一己之力。

我亲眼见证了无数人的生活因为自恋者的介入而惨遭破坏,幸福感被击碎,心理健康被摧毁,因此我深感迫切需要一本与自恋者相处的实用生存手册。这本生存手册中没有那些只提希望的建议,没有奢望他人改变的观念,没有要求他人宽宏大量的空话,更没有幻想野兽变王子的童话。准确地说,这本生存手册是基于真实案例的诊断,质朴实际,给予需要的人们真实的期望,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

我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心理学教授,教龄16年。任教期间,我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连续10年的研究资助,以一种特定方法研究人格障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正是由于这项工作,我深入地研究了各种人格障碍的特性,其中包括自恋人格的特性。我们对数百名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目睹了这些人格障碍患者对本人及其身边人造成的伤害。简言之,人格障碍有损于健康。我获得心理学执业许可证已有18载,在这些年的执业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我了解到这类疾病所具有的顽固性。一旦患上,便不会轻易改变。我不断发现,有时我们可以暂时改变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但这种改变却不会持续太久。最重要的是,我注意到,或许我们能对患者的行为带来细微的改变,但这一点改变对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却无济于事。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具有自恋人格的人所造成的伤害最大。你或许可以教会一个自恋的人准时出席会议,但你却无法“教会”他产生真正的同理心。

最后,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人类心理学研究历史上最精彩的时段。我作为教授开始研究心理学,那时笔记本电脑还没有问世,智能手机还在遥远的未来,互联网才刚刚起步,电视节目中还有按照剧本表演的演员。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我目睹了从“骄者必败”的文化理念向“拥有就该炫耀”观念的迅速转变。人类的凝聚力急剧减弱,人们逐渐趋向利己主义。“深度”文化被“肤浅”思想所取代,这应该是史上最昂贵的心理交易。我长期从事人格障碍疾病的治疗、人格障碍理论的教学和人格障碍心理的研究,久而久之,这三者便融为一体。从中我学会了对人格障碍进行诊断,掌握了人格障碍的规律,总结出了严谨可靠的解决方案。本书将围绕这些解决方案和观察展开。

当菲茨杰拉德把汤姆和黛西·布坎南 这类人的自恋人格归为粗心大意时,或许是捕捉到了自恋人格最实质的一面:“汤姆和黛西,他们都是粗心大意的人——砸碎了东西,伤害了他人,便开始退缩,躲进了用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只要能让他们守在一起的东西筑就的堡垒之中,留下一堆烂摊子等着别人收拾……”恰恰自恋之人无一例外都是粗心大意之人。他们把人际关系和身边的人当作物品、工具和傻瓜,肆意挥霍。他们看上去常常显得无情或苛刻。这样说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他们其实只是粗心大意,把烂摊子扔给别人来收拾而已。

但是粗心大意本就是一种残酷无情。坦率地说,行为的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的结果。他们行为的结果往往损害了他人的幸福、希望、抱负,甚至是生命。他们以粗心大意为自己开脱,但这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正如阿娜伊斯·宁 在日记中所写:“爱绝不会自然死亡。爱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为爱充电。爱会因为盲目、错误和背叛而死亡,爱会因为疾病和创伤而死亡,爱会因为疲惫、枯竭和冷漠而死亡。导致爱情死亡的凶手就是爱情中的每一方,他们都应该受到审判。当你受到伤害,悲伤难过时,我急切地冲过去保护你,帮助你,体谅你,而你却以一种不耐烦的姿态转过身去,只撂下一句:‘不用你管。’”

本书旨在为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些许希望。为人们提供基于现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本书是一本心理学的初级读本,重点介绍自恋人格。通过阅读本书,你能够判断自己身边是否存在自恋者以及自恋者给你带来的影响。本书以实际案例为本,列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各种症状,能够让你对身边的人做出初步诊断。同时本书也说明这类人虽然看起来具有伤害性,并且难以相处,但他们并非都是罪大恶极。我们会爱上他们,和他们一起生活,生儿育女,有时甚至离不开他们。但他们确实会毁了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你善待自己,理智生活。

生存秘诀

本书预设:自恋者禀性难移。我真心希望,这个预设能有助于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以期提醒读者在面对自恋者时,能够将注意力从自责、焦虑、自我怀疑、交流受挫、建议失败(前提是对方能够倾听),以及幻想着对方能够改变的无奈中转移出来。与自恋者相处的人都抱着一丝希望:“也许以后他会有所改变。”然而,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哪一个自恋者改变过。我可以肯定地说——99%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是不会改变的。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就始终是什么样,这也是你必须承受的,所以你要么选择接受,要么选择远离。等着自恋者改变是不现实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管理自己的期望,并做出相应的决定。这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本书细致深入地描述了自恋人格以及心理学中的黑暗三人格 。本书意在帮助你识别自恋者的危险信号和常见行为模式,感受自恋者可能带给你的伤害,便于你做出正确的抉择,经营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当你还幻想着自恋者会改变自己时,通过翻阅本书,你就能清醒地看到残酷的事实:自恋者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你想像西西弗斯 那样日复一日无效又无望地滚一辈子石头。你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深陷其中,本书将指引你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其他人格障碍不同于那些更具“综合征性”的精神疾病,如重性抑郁症。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围绕一个人对外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反应方式。压力越大,这些行为模式也越强大。既然是模式,那就可预测。这些行为模式虽然只出现在自恋者身上,你身上并没有,但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他们身边的人带来困扰。

启发式良方

本书的观点无疑会在我的实践领域和许多读者中引起争议。毕竟,我是一名心理学家,从事的是心理疾病的治疗和改善。虽然我们对许多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采取了持续的干预措施,但是至今我并没有发现切实有效的作用。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进步,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们态度应该优雅一点,但是就像我们的蝎子朋友一样,“理解”并不意味着改变。用威廉·詹姆斯 的话来说:“没有区别的区别就是没有区别。”

我也不会简单地建议你从自恋者身边离开。如果只是从一个单一的前提出发写一本书,那很容易:既然难以相处,那就离开。但是生活错综复杂,哪有如此简单!有些人不愿意割舍与自恋者的感情,因此如果只有一种单一的解决方案(果断离开!),很可能会让很多深陷其中的人感到更加孤独,没有选择余地。这本书以切合实际的框架,重点阐述与自恋者相处的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也就意味着两种选择——也可能有的人会选择先停留一段时间,随后再选择离开。这两种选择均没有评判标准——你是唯一能够评判哪一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在知情的情况下,你若选择留在自恋者身边,本书可以成为一本保护自我的工具书。作为一本重要的生存指南,本书首先承认感情具有复杂性和微妙性。自恋者看起来像一匹只会一招的小马驹,行为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而我们其他人并非如此。即使是自恋者也并不都是同出一辙。自恋者的行为模式也有多种变体,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就如何应对自恋者的多种行为模式这一问题,本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帮助那些选择留下的人更舒适地与自恋者相处,逐步过渡;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人,也能做到以平静安全的方式离开。

作家写作时常会囿于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为保持整本书的一致性,我在书中用代词“他”指代自恋者(而不是“他们” )。现有关于人格障碍的大多数研究表明,男性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情况更为普遍[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部分原因可能是社会强化了男孩和男人形成人格障碍的特质(就像社会强化了女孩和女人形成依赖性等特质一样)。不可忽视的是,社会中许多女性也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许多读者的生活可能也受到了女性自恋者的影响(本书使用的代词“他”,并非单指男性。 不论你的伴侣是男性还是女性自恋者,我希望所有读者都能因本书而受益)。本书中使用“他”这个代词并非只针对男性,但是可能仍会让一些读者心存芥蒂,虽然使用这一代词的原因有些勉强,但我希望我已表明了我的初衷。

暴力关系

我在设计本书整体框架时,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自恋者的行为模式也是家庭暴力或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中的常见行为,如控制、冷漠、善变、魅惑和操纵等行为模式也是自恋行为的主要特质。为写本书,我做了大量采访,并引用了诸多临床案例。在采访和案例中,我发现暴力行为和精神虐待(怒吼、霸凌、侮辱)等情况非常普遍。无数夫妻不知经历过多少次人身攻击和相互虐待、相互贬低、乱砸东西、动不动摔门而去的情况。

美国有1/3的女性和1/4的男性遭遇过家庭暴力,暴力犯罪案中有21%是家庭暴力案件。目前家庭暴力仍然威胁着整个美国以及全世界的公共健康。不同于本书探讨的自恋型人格障碍问题,家庭暴力的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危及人身安全,涉及法律执行以及孩子安全保护问题。虽然本书中的多个主题都涉及身体暴力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本书可以作为处理暴力关系的入门指导和指南。

共同依赖

撰写本书时,我的另一个担心是“共同依赖”现象。《牛津心理学词典》中将“共同依赖”定义为“两人或多人之间形成的相互支持或鼓励对方的不健康习惯,尤其是药物依赖的人际关系或伴侣关系”。虽然此术语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中的药物滥用方面,但现在可泛指所有坚持和助长他人不良行为的关系。这样,选择留在自恋者身边就可以被视为共同依赖性,因为不离开就表明你认同“你可以这样对我”。

艾伦·拉普波特(Alan Rappoport)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著有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书籍,他把与自恋者的感情描述为“自恋共谋”(co-narcissistic)关系。我们将在本书中深入研究他的观点。拉普波特认为,自恋共谋者是自恋者的观众,因为自恋者需要长期站在舞台上受人关注。但是表演者却很少回应观众,只是一味接受观众的赞美,因为他认为观众的赞美是出于对自己出色表演的感谢,因此表演一结束就直接退出舞台。在我们目前的心理学和自助学术语中,像“共同依赖”这样的术语是对一个坚持留在自恋者伴侣身边的人的怀疑和批评。这可能是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常常会导致人们对坚持留在自恋者伴侣身边的人感到失望。许多留在自恋者身边维系相互关系的人,是因为他们对自恋缺乏了解。大多数人都天真地坚信他们的自恋者伴侣有朝一日会悔过自新,改变自我。一旦你了解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掌握了与自恋者相处的策略,你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忍受自恋者的行为了。

你可以结束恶性循环

与自恋者的感情实质上是与一个永远不会听你说话也听不到你说话的人建立的感情。当然,你可以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与自恋者交流,反正自恋者也不会听,也根本不在乎。诚然,我在采访中听过许多类似的故事,我当时就急得皱起眉头,心想:既然你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留下?人们很容易把那些坚持留在自恋者身边饱受虐待的人视为傻瓜、“共同依赖者”甚至“共谋者”而一笔带过。虽然人际关系是一条双向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些人必须长期忍受不良待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了解你是如何陷入与自恋者的感情困境的、为什么至今你仍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同时将为你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你做出更好的选择,保护自己,结束那个充斥着怀疑、不适和焦虑的恶性循环。

在这个领域里,我受到过专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可能会冒犯一些人以及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和自恋者等。我的初衷是帮助更多的人。我坚持传递一条信息:即使你的伴侣是一个病态自恋者,你也可以夺回自己的生活。真希望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有陷入与自恋者的感情,也没有反复陷入其中。 DyGYc7A5S0TVol6iDaSz0ZneF7L/ZuBoizsvmW0a+mjVsuaD8Dk9aS+H6ioKYc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