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国王带不走他的王冠和权柄,英雄们也带不走他们的武器。但他们的荣光不是来自外界,乃是发自自身。唯有他们能把自身的伟大一起带往另一个世界。

1799年,亚瑟经历的选择及其他世间惨状

九岁的亚瑟从勒阿弗尔回来后,便被父亲送往一所私立学校就读。这所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商界人士。在那里,他学到了当时的优秀商人必须掌握的技能:货币换算、使用欧洲各门主要语言写商业信函、研究运输路线、贸易中心、土地产量及其他类似的有趣专题。但亚瑟并不觉得有趣;他对这些知识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在学校里也没有结交到什么亲密的朋友,唯独越来越担心父亲为他规划好的将来——在当地一位商业巨头那里当七年学徒。

亚瑟自己想要什么呢?肯定不是经商,他对这一行十分讨厌。他渴望成为一名学者。虽然他的许多同学也不喜欢长期当学徒,但都不及亚瑟的抗拒。尽管父母对他软硬兼施——母亲曾在一封信中指示他“暂时放下那些书本……你才15岁就已经读遍了德国、法国及一部分英国的佳作” ,但他仍是一有时间就潜心钻研文学与哲学。

亚瑟的父亲海因里希因为儿子的兴趣而备受折磨。亚瑟所在学校的校长告诉他,他的儿子热爱哲学,非常适合做一名学者,最好能转学去文科中学,以便更好地为上大学做准备。海因里希也许已经从心底里感觉到校长的忠告是正确的,很显然儿子一直在贪婪地阅读和消化家族藏书中的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

海因里希该怎么办?他的继任者,整个公司的未来,以及他要延续叔本华家族的血统以尽对祖先的孝道,这一切都处于紧要的关头。此外,一个叔本华家的男子竟然要靠穷学者的微薄收入来生活,一想到这个他就不寒而栗。

一开始,海因里希曾考虑通过他的教会为儿子设立终身年金,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了,生意又不景气,加上还要为妻子和小女儿的将来提供经济保障,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于是,一个略带残酷的解决办法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拒绝乔安娜想去欧洲长途旅行的请求。那时的欧洲正值艰难时期,国际局势十分动荡,以至于汉萨同盟城市都受到了威胁,他必须时刻关注生意上的事。然而,由于长期劳累,加上他渴望卸下生意的重担,原本拒绝乔安娜请求的心开始动摇了。慢慢地,他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计划,既能让妻子高兴,又能解决亚瑟的前途问题。

他的决定就是给他15岁的儿子一次选择的机会。“你必须做出选择,”他对儿子说,“要么陪父母去欧洲旅行一年,要么做一名学者。如果选择前者,你必须向我保证,旅行一结束,就立刻开始你的学徒生涯;如果选择后者,就意味着要放弃这段旅程,留在汉堡,并立即转学到传统的正规学校,为将来继续深造做准备。”

很难想象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要面临这样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抉择。也许这是一向迂腐的海因里希在指导儿子如何进行生存的选择吧。他或许想借此教导儿子,选项之间往往是互相排斥的,有其一就不能有其二。(果然,多年以后亚瑟就写下了“一个什么都想干的人终将一事无成”的名句。)

也可能海因里希是想让儿子预先尝到放弃的滋味,也就是说,如果亚瑟不能放弃旅行的乐趣,又怎么指望自己能放弃世俗的乐趣,过着学者那种清贫的生活呢?

也许我们对海因里希太过仁慈了。他的提议多半是不真诚的,因为他知道亚瑟不会,也不可能拒绝这次旅行。在1803年,没有一个15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旅行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有少数条件优越的幸运儿才能享受到。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素描、绘画和旅游杂志来欣赏异国风景(顺带提一下,乔安娜·叔本华后来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

亚瑟觉得自己在出卖灵魂吗?他的决定使他痛苦吗?关于这些问题,历史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只知道1803年,年仅15岁的他和他的父亲、母亲,外加一个仆人踏上了历时15个月的旅程,穿越了整个西欧和英国。他6岁的妹妹阿黛尔则被寄养在汉堡的一个亲戚家中。

亚瑟遵照父母的要求,用各国语言在旅行日志中记录了许多旅行随想。他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15岁便精通德语、法语和英语,对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使用也略知一二,他最终掌握了十多种现代和古代的语言。许多造访过他的纪念图书馆的参观者发现,他习惯用每一本书的原文语言来写批注。

亚瑟的旅行日记提供了一个微妙的预示,即把兴趣和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持久的性格结构。他的日记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人间惨状的着迷。亚瑟用细腻的描写记录下了沿途触目难忘的景象,他的笔下有威斯特伐利亚 饥肠辘辘的乞丐,有战争爆发前惊慌逃窜的人们(当时正值拿破仑战役在酝酿爆发),有伦敦街头的小偷、扒手和醉鬼,有普瓦捷 的抢劫团伙,还有在巴黎展出的断头台。在土伦 时,他感叹那六千苦役注定要像在动物园里一样,永远被囚禁在废旧的军舰上。他描绘了曾关押过“铁面人”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的马赛 的堡垒,还记录了黑死病 博物馆,这里展出了一些当年在隔离区用几桶热醋泡过方能寄出的信件。在里昂 ,他谈到了人们如何漠然地走过他们的父兄在法国大革命中牺牲的旧址。

在温布尔登时,在一所纳尔逊勋爵 在英国时曾就读过的寄宿学校里,亚瑟把英语练得格外纯熟。他还观看了公开处决和海军鞭刑,参观了医院和收容所,并独自穿过伦敦逼仄拥挤的贫民窟。

佛陀年轻时生活在他父亲的宫殿里,在那里,人类的共同命运对他来说是隔着一层面纱的。直到他第一次走出宫殿,才得以目睹生命中的三大原始恐惧:疾病、衰老和死亡。在发现了生命可悲可怕的本质之后,他便抛弃了尘俗,开始寻求将普罗大众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早年见识到的那些苦难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和思想。他不曾忘记那段与佛陀相似的经历,多年之后,他在描写那趟旅行时写道:“我在17岁那年见识到了学校教育未曾教过的人生苦难,并深受影响,就像年轻时的佛陀看见了疾病、痛苦、衰老和死亡。”

亚瑟从未信仰过任何宗教,但年轻时曾有意要接受信仰,希望能借此摆脱对生命无常的恐惧。假如他真的相信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十几岁时历经的这段满目疮痍的欧洲文明之旅便是对他信仰的最严峻考验。他在18岁时写道:“这个世界真是上帝创造的吗?不,倒不如说是出自魔鬼之手!” 47/YDy5r5NNYQfFwinYgrmgzOGORAYXNlEGDHwGaCJ39NJNGxDegt62NzpwyxE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