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辗转读高中

知务中学毕业后,罗竹风考入黄县崇实中学读书。这也是一所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学校,校长是一位美国牧师,还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蒲其维。从平度到黄县大约有360里,当时的交通十分落后,还没有长途汽车,只能徒步或“雇脚”,就是雇小毛驴代步;一般是25至30里就会有驿站。在平度通往黄县的交通干线上有许多人以“赶脚”为生,来往不绝,一般一站“脚力”为两三吊钱,即铜板约100枚,罗竹风就是利用这种交通工具到黄县读书的,有时没有“顺头脚”就早早背上行李赶一程。在崇实中学上学期间,罗竹风认识了同样来自平度县的葛畔珩,即后来的葛佩琦 。葛佩琦半工半读维持学业,男生宿舍早晨起床、晚上熄灯,都由他摇铃作为“号令”,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学监”。罗竹风和这位小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从进入高中,罗竹风对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都认真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他尤其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如饥似渴地看了不少小说,有鲁迅的《呐喊》、《彷徨》,许地山的《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王统照的《一叶》,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等等,这些作品深深吸引了罗竹风,读后让他耳目一新。他和几位同学成立读书会,就文学有关的问题,相互交换意见;有时也写小说、诗歌、读后感,大约过了两年,他的阅读和写作有了很大进步。

1930年,当时的北伐军已到山东,国民党政府下令所有的私立中学立案,才承认其合法地位;崇实中学是教会学校,美国人不肯立案,于是学生们借日本侵华军队在济南制造的“五三”惨案两周年之机大闹一场。5月3日,崇实中学学生会要纪念“五三”惨案两周年,召开全校学生勿忘国耻纪念大会。大会仪式单上列着“向国旗三鞠躬”。但学校的美国校长说,这是崇拜“偶像”,违背了基督教教义,要求学生会取消这一项仪式,但学生们坚决反对。在开会时,全体同学毅然向国旗行三鞠躬礼。第二天美国校长宣布:停止上课,解散学校。美国教员停止了上课,中国老师继续上课。在老师们的支持下,学生们组织起读书维持会,维持学校秩序,保证正常上课。到了6月中旬,举行了期末考试,学校名义上宣布放暑假,实际上学校就此解散了。而此时罗竹风离高中毕业还差一年。

1930年暑假期间,罗竹风和一位同班同学怀着热烈而又迷茫的心情,从烟台搭轮渡到塘沽,然后改乘火车去北平,临时住在沙滩新开路的一家公寓里。北平当时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家专门出售新文艺书刊的书店,罗竹风和同学经常到那里看看翻翻,他是第一次接触《语丝》半月刊,并买到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热风》。此外,还在东安市场的书摊上买到了更多的新书,其中有好多翻译小说。看过以后,罗竹风顿觉视野更加广阔了。1930年秋天,罗竹风考进了外交部街的大同中学,在大同中学顺利领到了高中毕业文凭。

高中毕业后,罗竹风面临着两条道路:一条是就业,但在当时的社会,毕业即失业;第二条道路就是报考大学,取得更高的学历,作为“敲门砖”撞开社会就业的大门。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考大学。但报考什么学校呢?他曾经考虑过,税务专门学校是培养海关人才的,毕业后有丰厚的待遇,算得上是铁饭碗。因从小在教会学校学习,加上自己的努力,他的英语一直很好,报考“税专”,他竟然被录取了。同时他还报考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和清华大学的生物系,结果都被录取了。因罗竹风崇尚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喜爱读进步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最后他决定上北京大学,而这一年北大中文系只录取了六名新生。 KYXGzpNsR+kgT2IMtsSYpYIZF9i8yB0k08f7kkrz1zXliuSZVKr6s0q3UHVS40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