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东半岛最西部有一座县城——平度,她被誉为“胶东的门户”,她历史悠久,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早在秦代,以即墨城(今平度境内大朱毛村一带)为胶东郡治,辖胶东半岛全境。汉高祖四年(前203),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辖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平度之名始见于此。此后2000年间,平度作为一个县级政区,名称几经更改,至明初称平度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平度县。
1911年11月25日(农历辛亥年十月初五),平度城北蟠桃乡七里河子村西北角一殷实的家中,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上下喜气洋洋。原来,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小男孩上有姐姐,如今儿女双全,全家无比地欢悦。
1911年10月10日夜中国大地发生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1911年11月13日山东省宣布独立,小男孩是名副其实的“民国生人”,祖父罗凤仪和父亲罗庆堂(字惠忱)都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孩子的母亲戴玉兰是村东北不远寨子村人。罗庆堂是自由职业者,他天资聪颖,完全依靠自学成才,在青岛礼贤中学教英文、中文,以养家糊口。他对这个新出生的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出于对革命的热切期盼和希冀,希望国家就此兴旺昌盛,因给小男孩的姐姐取名香,学名振欧,故赋爱子乳名汉兴。又据《南史·梁本纪论》中“介胄仁义,折冲尊俎,声振寰宇,泽流遐裔”,给儿子起学名“振寰”,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诗书传家,有所成就,声闻全国。后改“振”为“震”,罗震寰就是后来从平度走出去的大学问家——罗竹风。
先说说七里河子村。明朝末年,祖居四川的罗氏先人迁至平度七里河子村处,成为七里河子村的占山户(最早的拓荒者)。之后,罗氏家族世代农耕,生活安逸。崇祯年间,由村西北金牛山和东北小豁口山流水形成两大河滩,由于距旧县衙门口七里,村庄正式命名为七里河子。河流穿村而过,河东为东七里河子,河西为西七里河子,罗竹风就出生在西七里河子。
七里河子村山清水秀,西有紫荆山,西北有东、西蟠桃山和金牛山,北有小豁口山,东北有牛蹄山,东有豹竹涧,翠山环绕,像一个簸箕,七里河子村就在簸箕的中心。儿时的罗竹风就是在这青山绿水中长大的。罗竹风的母亲戴玉兰信奉基督教的仁爱思想。她乐善好施,对弱者富有同情心,经常救济村里贫困户,她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可以说是广行阴骘。她厌恶“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绝不打骂自己的儿女,甚至不能容忍别人打骂孩童。她常常对人说,我一生从不打骂子女,但他们个个懂事听话。她一生与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论短长。母亲身上的种种美德,深深地铭刻在竹风的脑海中,时时滋润着他,使他健康成长。不幸的是,罗竹风三岁的时候,母亲生下弟弟罗震亚后,患了重病,瘫痪在床。
罗竹风故居,位于平度市李园街道西七里河子村(周怡摄于2016年春)
五六岁的时候,罗竹风就能帮家里做些家务了,父亲经常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故事,还给他讲平度当地发生的故事,有宋状元蔡齐故事,即墨故城田单火牛阵的故事,公沙穆父子举孝廉的故事;还给他讲近代发生的一些故事,如1900年村西南不远紫荆山龙王庙57个学拳的少年,被官兵以“复活义和团”名义加罪杀害;讲述平度知州潘民表在胶澳划界事件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等。这些历史故事,在小竹风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记。
1917年,罗竹风七岁那年,父亲送他入本村小学。开始上学,他读的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国文》,“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等简单的汉字。他注意到——汉字的旁边有当时所推行的“注音字母”时,才知道汉字原来是可以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是可以用拼音方法念出字音来的。竹风聪明敏捷,在学校样样都很优秀,他读完书,有时就独自到河边玩玩,望望远处的青山和听听身边潺潺的流水,向河边扔小石块,看着石块带着串串的涟漪涉水而去。夏天到了,他到村外的河里去洗澡,和小伙伴们打水仗,扎猛子比赛,有时竹风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时候是帮着家人做一些家务,他常常盼望着,母亲有一天能好起来,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行走。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姐弟,无论何时都不要失去劳动人民的本色,要求他们参加田间劳动,并对他们说:“土地是宝中之宝,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人生有两大法宝,一是勤,二是俭。勤俭是持家之本。”
竹风有时到屋后的教堂外听基督教们念《圣经》,唱赞美诗。说起这座教堂,它和罗家还有很深的渊源——19世纪末,美国人来到七里河子传教行医,创办女子学堂,提倡人们讲仁爱,讲卫生,推行西方文明,并倡导建立一座基督教堂。七里河子基督教堂始建于1897年,原名山河会。开始时,教会借了罗竹风曾祖父罗克俭的三间房屋,为拜神之用,逢礼拜日,信众难容。后来,罗克俭独自捐钱捐地,在村西北建教堂正房五间,厢房三间。除当地的传教士外,还常有外国的传教士前来布道。当地人认为,从七里河子走出许多名人学者,都与这座教堂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