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当天,收缴伪政府枪支,捕捉汉奸,枪毙刘子容和张延善,大快人心。
接着,郑耀南着手建军建政工作,把“民动”组建为“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并贴出布告由“胶东游击司令于国栋”委任郑耀南为三支队支队长。实际并无于国栋此人,纯属假托,以壮声势。平度游击队被编入三支队,为第八大队,八大队国共混编,成分复杂,驻防平里店,大队长王寅东,乔天华被任命为三支队锄奸委员兼八大队政委,罗竹风被任命为八大队副政委。到4月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支队就发展到了三千七百多人枪,成为平掖地区乃至胶东各县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平度的队伍被掖县的队伍收编,完全背离了乔天华、罗竹风的本意。他们是为了把侵占平度的日寇赶出去,才与掖县的队伍联合作战的,并非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平度县的抗日斗争,同样需要乔天华和罗竹风的抗日游击队!作为一个因被捕而失去了组织关系的党员,乔天华觉得没有理由不服从郑耀南同志和掖县县委的领导。平度游击队被收编到三支队并非上策,刘岐云在《烽火春秋》中写道:“回忆过去,有一段教训要指出,三支队在1938年春攻克掖城后,应该立即让乔天华、罗竹风、刘文卿等同志率战士回到平度大泽山南区去发动武装,开展群众工作,建立根据地。掖平两县,山水相依,南北毗连,如果那时能这样做,我们党就可以在平北扎下根,阻止张金铭土顽北进。这个历史先机失去了,甚为可惜。这是三支党委一个战略性的失策。”
罗竹风后来回忆说:“平度县在1938年初,张金铭即以县中校长的身份,联络一部分学生,拉拢三四个区队,在祝沟一带拼凑成立了国民党游击第十六支队。我们也积极宣传,开展活动,由农民、知识分子等组成一支队伍,依傍乔家、正涧一带山区打游击。由于这支队伍参加攻打掖县城战役,只留下少数人成立留守处,这是严重的失策,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惨重的,丢失了有利时机,后来平度大部分地区落入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张金铭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