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节后,罗竹风来到设在益都(今青州)的山东省立十中。省立十中前身为松林书院,宋代称矮松园,三元及第的一代贤相王曾青少年时期就读于此,“书院松涛”系古青州八景之一。清末西学东渐,松林书院于1902年改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1912年,改称青州中学。1913年,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五中学。1914年,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中学。
早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同志就在山东省立十中开展革命活动。其中,1924年9月,王尽美再赴青州,在大教室内对三百余名学生作旅欧考察报告。王尽美这次讲话,在十中影响很大,十中学生曾以《欢迎王尽美先生》为题作文,王振千老师还亲自作了一篇,称王尽美是“当代之英”:“欢迎先生,当代之英,奔走呼号,振聩启聋;欢迎先生,游欧归来,广布所见,开我眼界;欢迎先生,矢志民众,农民运动,劳工神圣,人民觉悟,革命成功。”在王尽美的带领下,青州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李殿龙、刘俊才、赵文秀、王元昌、李春荣等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松林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罗竹风来到省立十中时,正是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夜,抗日救国的情绪日益高涨。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发生。罗竹风在从青州到济南的火车上听到这个消息,他预感到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风暴就要来临。消息传来,省立十中沸腾了,学校教务主任朱冥阶
以对时局的分析教育学生,号召师生声援支持爱国将士浴血抗战的正义斗争;美术教员石泊夫(地下党员)画饥饿中的劳苦大众,画战火中的断壁残垣,让学生观摩、习作,感受社会的黑暗和日寇的残忍暴行,培养学生的抗日激情;音乐教师满振东教唱《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语文教员周劬存(东北籍青年教师)讲课中表达出抗日激情,支持学生成立读书小团体,指导学生阅读左翼作家的作品;周养吾选古典诗词、散文,讲祖国大好河山、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在这种爱国救亡的氛围下,罗竹风给学生们讲祖国大好河山遭受蹂躏践踏,讲授岳飞的《满江红》,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并联系刚刚发生的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抨击国民党当局,讲述只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行全民族抗战,才能打败日寇。
当罗竹风看完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巴比塞的《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即《斯大林传》),他的思想和视野开阔起来,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和向往,他心潮澎湃,又仿佛回到“南下示威”的激荡岁月。他把《西行漫记》介绍给在青州师范教书的好友迟健民,迟看后,发誓从此洗心革面,跟上革命的步伐。他们俩迎着深秋的夕阳到青州“范公亭”,低吟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一起商量今后的出路。
对罗竹风产生重要影响的两本书(作者收藏)
此时,国民党政府仍然缺乏抗战的决心,采取骑墙态度,观望应付,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表现得尤其突出。沿津浦路一线,日军进抵徒骇河,双方隔河相持达一个多月之久,然后日军白天以“龟行”速度前进,在靠黄河南岸的华山上向济南开了几炮,第三路军即一败如水,全部撤至宁阳一带,继而逃至河南。
济南丢了!1937年11月间,国民党山东各地政权陷入瘫痪崩溃,平时专事搜刮民脂民膏的县太爷们,本着“枪子儿一响,黄金万两”的祖传秘诀,乘机大捞一把,纷纷挂印而逃。所谓“训练民众”的特设机构政训处也销声匿迹,官员们有的逃跑,有的躲藏。这时摆在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面前的严重问题是:怎么办?当亡国奴呢?还是起来抵抗?知识分子也在反复思考:到武汉去?到延安去?还是留下来?该怎么办?这仍然归结到一个问题:当亡国奴,还是抗战?此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了“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的号召,给知识分子指明了道路。
大敌当前,省立十中宣告解散,师生各奔前程。美术老师石泊夫找到罗竹风商量:我们一起到延安去吧?之后石老师确到延安去了。还有一北大同学于宝晋,邀请罗竹风到他的家乡栖霞牙山去。罗竹风想起李公朴告诉他的“就地开花也好嘛”,毅然走上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回自己的家乡平度去。
平度,那里有人,也有山,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加在一起,肯定会有所作为。罗竹风把名字由“震寰”改为“竹风”来激励自己,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要像竹子一样咬定青山,傲立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