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向鲁迅请教

罗竹风刚接触文学的时候,就读鲁迅的作品,从小说到杂文和翻译作品,这对罗竹风的成长无异于一种特效的发酵剂。只有鲁迅的作品,罗竹风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感“似曾相识”,总觉余音缭绕,另有新意。鲁迅先生是热爱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因为这样,所以凡是危害劳苦大众利益的传统、积习和一切有害的毒质,他都极端地仇恨。唯有爱,才有恨,爱得彻底,恨得也就强烈;这“爱”和“恨”交织起来,就形成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的实质核心。

罗竹风在北大读书期间,听鲁迅友人章川岛谈起,“鲁迅讲《中国小说史略》,讲话带有浓重的绍兴口音,慢慢腾腾,不急不躁,但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而且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非常透彻而生动”。罗竹风未能亲聆教益,深以为憾。

1932年深秋,鲁迅从上海到北平探望母亲,北方的深秋,秋风萧瑟,故都的天空阴沉灰暗,到处是光秃秃的。除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外,日寇在关外虎视眈眈。此时鲁迅到北平也是冒着一定的危险。他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分别在北大国文系、辅仁大学文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文艺研究室、中国大学时代读书会,向青年学生发表演讲,即所谓“五讲”,可谓大义凛然。还有所谓“三嘘”:一嘘梁实秋,二嘘张若谷,三嘘杨邨人。

1932年11月27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演讲(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北大国文系学生的罗竹风共听了鲁迅的两次演讲,其中在北平师范大学的演讲,记忆尤为深刻。这是鲁迅的第四场演讲。那天,鲁迅来到北师大东南楼前花圃西侧的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前,再次怀念自己的学生。消息传得特别快,听众达两千余人,礼堂容纳不下,临时只好改到风雨操场上去。而风雨操场也无法容纳,只好移至露天广场。广场中央放了一张红漆大方桌,罗竹风看到年已52岁的鲁迅一跃登上方桌讲台,发表了著名的《再论第三种人》的讲演。他提出“大众需要自己的文艺作品,新兴文艺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任何方法也阻挡不住的”。鲁迅处在人群中央,他既安详又激动,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他深刻揭露国民党的黑暗、无能,鼓励青年走自己的路——“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大家非常担心鲁迅的安危,但他却坦荡荡。秋风中,听众们专心致志,没有任何喧嚣,又加深秋静肃,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也没有任何扩音设备,但人们却听得很清楚,大家非常激动,也非常振奋。罗竹风字字句句听得仔细,时不时做着笔记。

演讲结束后,大家一拥而上,把鲁迅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同鲁迅握手,罗竹风挤到鲁迅面前,激动地向他握手问候,并向他请教中国文学改革的道路。鲁迅微笑着说:“大众语和新文字。”回答可谓言简意赅。“大众语和新文字”,对罗竹风来说像是一个“启示”和“路标”。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指引着他不断探索前行。鲁迅演讲时,还留下了一张照片,罗竹风把这张照片翻印在《冰流》杂志上。

鲁迅从北平回上海,谣传他在津浦铁路的马厂站被捕。不久,鲁迅辟谣说“他已安然回到上海”。罗竹风和同学们这才彻底把心放下。 Sfc6os84JbpQNA3J4t5qGh0gsssypafY2QrFjMGEfh21DVOHfr7zQ0gptx9DjF6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