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你的语言是这样开始的

首先引用一位参加过口才训练班的学员的自述:

我是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来这个训练班想要解决的是上台发言发抖、和领导说话发慌的问题。其实我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但就是说不出来,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个事情一直折磨我。后来参加了口才班,可是这个问题还是存在。后来,我的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提拔我当部门主任,按说我应该像其他人一样感到高兴并欣然接受,但我当时却感觉天要塌了,自己实在胜任不了这个职位,原因就是我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当时领导劝了我半天,我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回到家里则感到浑身无力、两腿发软,对前途充满了畏惧。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这一切,如何面对手下几十名员工。

听完这个案例,是否会引发你的思考?

说话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说话?那是出于交流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社交的需要。

下面,我讲的所有心理学理论,都是为了抽丝剥茧,让你能够绕过那些表面上有道理但实际无意义的自我解读和努力。因此,让我们回溯到婴儿刚刚降生的那一刻。第一讲我们要从最初的起源开始,了解整个语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帮助你彻底领悟其中的缘由。

很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把人的语言发展分为七个阶段,这是一个常见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这七个阶段入手,用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公开讲话和社交问题来谈一谈。

一、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4个月)

婴儿刚刚出生时一切处于混沌期,无论是视觉、听觉等感官,还是身体能力,婴儿可认知的范围都是很小的。这个时期的婴儿心智完全处于幻想的状态,我们也称作全能自恋期。这个时候的婴儿会感觉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只要动一动念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当他发现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开始面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生理上可能是饥饿、口渴、大小便不适等,而心理上则会有一种深深的失控感。因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所以只能用自己拥有的原始能力——哭闹来表达。哭闹所发出的声音是婴儿获得的第一份声音的礼物,这份礼物常常伴随生产中婴儿那种失控的感觉喷薄而出,这是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原始本能。

孩子发出的这种原始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哼哼唧唧,有的号啕大哭,还有一些无意识的声音。我们会发现一些很神奇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妈妈能够从不同的哭声中分辨出孩子的不同需要,这说明即使哭声也是有细微差别的,孩子是在表达不同的身心需求。

以上所说的就是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从出生到4个月大。父母对婴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解释性的交流阶段。

当一个生命开始对外界有感知,接受外界信息的功能就开始了。心理学发现,婴儿接受信息有一些共性的选择,我们称之为群体潜意识。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来举例:婴儿第一个接收感知的器官是母亲的子宫,研究群体潜意识的弗兰克尔发现,大多数孩子画的第一幅作品是一个圆圈,他认为这就是婴儿对于子宫这个体验的投射。这就是最原始的信息输入、输出过程,是最原始的说话表达基础。

二、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个月)

有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声或啼哭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如果父母自婴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作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应答,例如父母有时会用简单词句对婴儿说话,有时会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婴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例如用哭声索要拥抱、表达饥饿或要求更换尿不湿等。这时,婴儿的心智就开始发展了,会慢慢察觉到原来身边还有妈妈这样一个人。于是婴儿从一人期转而变成了两人期,这就是婴儿开始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的开始,也是好奇心的开始,这就是表达需求最原始的心理动力。

这时候婴儿进入了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有意识交流阶段。这个阶段在4~9个月。

这个时候,婴儿会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语言,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婴儿与父母产生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以理解一些名词,如“球”“狗”等。

这时期的婴儿会通过所有感官去探索这个世界:例如把东西放到嘴里,就是通过嘴——这个喝奶用的第一敏感器官来感受某个事物、这个世界;又如到处爬、到处摸,是出于好奇而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世界的方式。另外,婴儿除了对外界,还会对自己产生好奇,例如他们吸吮、触摸自己身体器官的行为就是认识自己的表现。

这个过程是一个信息大量输入的过程,可以说是为了开口说话在做准备。这个时候如果婴儿的妈妈能够和第一阶段一样,和孩子继续建立起流畅的关系与连接,这份好奇心与交流欲便会得到很好的鼓励与滋养,孩子会越来越关注外部的事情,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与经验。

反之,如果一位妈妈一直忽略或者用不当的形式回应婴儿的需求,婴儿这第一份对外界的好奇就会受阻。这时候婴儿就会做出哭闹或有攻击性的行为,甚至对外界的事情不理不睬。有部分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也是自闭症的病因,我们知道自闭症最主要的表现是完全不去社交甚至不回应外界,几乎不开口说话。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曾经听说过的荒谬可笑的例子,也就是我们心理圈比较出名的“读经宝宝”事件。一位妈妈从婴儿刚刚出生,除了照顾吃喝拉撒,就是给孩子读经。当婴儿大一些开始会表达,她发现孩子有烦躁不安、不予理睬等现象,这时她会强硬地把孩子的头扳回来,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抗心理。这个行为听起来非常荒谬,但在生活中却时有发生。这些不当回应的现象,使孩子丧失了与外界建立的连接,长大必然会出现社交问题。

三、单词阶段(9~18个月)

当婴儿凭着好奇与妈妈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之后,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扩散到各个方面,包括对人和事物等。随着孩子身心的成长,他们的表达欲望也从吃喝拉撒的原始动力升华到探索世界的需要。探索外部世界、与社会交流,这就叫社交。

婴儿怀着这种探索的动力,发现妈妈是可交流的,于是他们会开始进一步探索每一个他们认为可交流的对象,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开始尝试和爸爸交流,和其他人交流,和接触到的小动物交流,和身边的玩具、物品交流……他们强烈渴望能够顺畅地表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终于,他们发出了第一个原始同时有自控的声音:“妈妈”。研究语言群体潜意识的心理学家注意到,很多国家都是把母亲叫作“ma ma”。他们认为,基于儿童的生理结构,第一个能自主有意识发出的语音就是“m a”,而根据人类的心理特点,孩子能第一个观察到的个体便是妈妈,第一需求人也是妈妈,因此自然会把第一个能够自主发出的语音与内心的需求对应,这便是“妈妈”的由来。那么可能你已经猜出来婴儿能够第二个自主发出的语音则是“b a b a”了。

这是我们有意识发音的开始,或者说是语言的开始。

从无意识发音到有意识发音,这是我们人类思维品质的一大飞跃,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婴儿静静地观察、聆听,听到这些成人说出来的一些声音,观察到这些声音所代表的含义,带着之前所有的积淀,他们也开始试着去说。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生命的本能与好奇促使着他们不断去尝试,渐渐找到每个说出的单词所匹配的意思。这便是第三阶段:单词阶段,这是真正语言开始的阶段。

约12个月的婴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在这个阶段,至少能说50个单词,然后才会发展词组。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四、词组阶段(18~24个月)——早期造句阶段(24~36个月)——句子掌握阶段(3~5岁)

从第四阶段到第六阶段,孩子的语言日趋完整。

相比单词阶段的词与意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词组阶段开始,语言中的逻辑已经产生并且越来越强。孩子通过外部观察、学习,运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系统去编写这些声音的代码,来表达内心的意思。代词、介词、形容词以及其他语法的应用,无不透露着幼儿思维水平和能力的发展。这同样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惩罚评判,就会有勇气不断试错,渐渐练就和所处环境同步的语言系统。

随着婴幼儿思维品质的提升,大脑中的信息加工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这个阶段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而语言的练习和反馈又反过来帮助幼儿提升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巩固和传达思维的成果,即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统一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专门研究儿童思维与语言这个领域,认为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他认为一般来说,语言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思维的发展水平;但是又不是等同的,它们有各自的独立性和特殊规律。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和思维是有直接联系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人紧张时,会胡言乱语的原因。

在我接触到的所有因为社交恐惧影响言语功能的个案中,皮亚杰所说的“语言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思维发展水平”可以说是完全不适用的。相反,这些找到我的案例大多数是公司的重要领导,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有聪明的大脑、卓越的思维,至少没有思维影响语言水准的可能。他们在熟悉的人面前能侃侃而谈,从观点到逻辑都没有任何问题,即使参加语言技巧类的培训也多是为了锦上添花。真正阻碍他们公开讲话,让他们语无伦次、张口结舌、丧失思维能力的是他们内心的自卑、自恋与潜在的防御。

五、完整的语法阶段(5~18岁之后)

有些专家认为,5岁是语言发育的分水岭,语言的发展此时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句子更加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也向高级发展。总体来讲,孩子从出生到5岁,语言是一个横向扩充、累积的阶段,而5岁之后语言开始向纵向和更高级的风格发展。

我们经常会评价一些成年人,“这人说话没水平”“这人言语粗俗”等。而这里说的“没水平”和“粗俗”不单单指用词过于简单或低俗,同时也指一个人说话乏味无趣,不得体、不恰当等。

有些知名的“段子手”,虽然语言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十分轻松、有趣。反之,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刻意追求的幽默,反而显得乏味苍白。

那么,说话的水平到底来自于什么?如何在社交中展现自己的语言水平呢?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关注到你,尝试和你交流沟通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他似乎根本没有听到你说话,甚至对你视而不见,只是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你的感觉又是什么?一场失败的讲话,哪怕辞藻再漂亮,如果你根本不了解听众所思所想,那么就成了一个人的演讲,很难得到共情,说白了就是说不到别人心里去。如果加之你本来就对自己公开讲话的能力缺乏自信,时刻关注着自己表达得是否流利,此时就好像人格分裂,一个人在讲话,另一个人在自我评判,如此复杂的心理戏怎么可能再有能量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呢?那时候你眼中的听众也成了你幻想中的评判者,和你内心的声音一起给语言挑毛病。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打开心扉去看世界、看他人?我想当你阅读前面那些文字的时候,你已经发现,健康的孩子从儿时与父母的互动中,已经培养出了健康的模式。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抱持性环境”,是指妈妈温柔地抱住孩子,给予他关注与爱,而不是惩罚与评判。反之,孩子则会出现过度在意外界反馈,与外界交流恐惧、紧张等社交问题。这些内容在后面的几讲中我们会具体谈到。

上一阶段我们谈到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从催眠流派来讲,我们更多地把思维归类于意识层面,认为思维更趋向于思考与逻辑原则。而下面我谈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则更多地归类于潜意识层面,趋向于感觉原则。所谓的灵光乍现、灵感突发,这些词形容的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也有心理学学派把想象力与创造力称为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归纳思维与发散思维等。总之,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一个是试图创造一种规则,并按照这种规则执行;另一个则是去打破这种规则。两者有相反的含义。

我认为语言的高级性更多来自于潜意识层面所带出来的东西,就像很多“段子手”抖出来的梗令人意想不到,所谓“不按常理出牌”。简单地说,他们不遵循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而是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诗歌、散文,其中的韵味、意象,也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像数学公式一样有一套计算法则。

相反,潜意识层面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语言。当我们心里有某种情绪,我们多数人在语气中会不由自主地透露出来。当我们心里充满了抗拒紧张,说话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卡壳。很多心理学谈话流派也会在语言谈话过程中捕捉潜意识的信息,并通过语言中无意透露的潜意识来解决问题。

【管玲结语】

刚才所说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父母产生了失误,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创伤,都有可能出现社交问题,例如口吃、自闭。而社交对于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也是有不同层级挑战的,就像大多数人在越熟悉的人面前讲话越自然,面对温和的人也更容易放松。对大多数人来说,正式的公开讲话会比非正式场合或与熟悉的人讲话心理挑战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将在后面的几讲进行学习。 hD0R3LLxbn/BZEJEhvtPPLdTk63aCUik05MjGp12UlMjuT7g0gK+/+xA/CuCTd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