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在开始阅读本书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的自述:

我想要解决公开讲话困难这个问题,以为参加口才或演讲培训班可以获得帮助。有一次,在一个五十多人的口才培训班的第一堂课上,学员首先被要求轮流登台讲话,在摄像机和众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学员们有脸红脖子粗的,有双腿颤抖的,有浑身冒汗的,有张口结舌的,有胡言乱语的,有忘词儿的,有傻笑不语的,甚至有位女学员在中途实在受不了台下的目光,夺门而逃。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但是,他们在课前还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怎么一上台讲话就变成如此狼狈不堪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台上台下判若两人呢?

随着课程的进行,大家渐渐地熟悉起来,气氛越来越融洽,起初那种尴尬场面变得越来越少了。几天的培训结束后,在结业典礼上大家争先恐后登台发表结业感言,一时间仿佛每个人都是滔滔不绝的大演说家。培训老师和学员在比较之前的录像后,都感慨培训前后的天壤之别,培训圆满结束。最后,大家互相道别,信心满满地踏上归途,回到那个自己并不陌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中。

但是在随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部分学员互相沟通说,在新的场合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再也找不到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侃侃而谈的感觉了,在很多场合中又重现了培训班上第一堂课的尴尬一幕。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培训班和培训老师是骗子吗?显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是供需双方出现了偏差。

那些台上尴尬的学员其实源于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而不是口才不好。他们找错了老师,或者说他们找错了方向。演讲或口才培训解决的是公开讲话的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对演讲内容的渲染力,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语言逻辑、手势、适当的停顿、眼神的交流以及发音技巧等来增加演讲的魅力。而这些培训不解决的公开讲话的恐惧心理,正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近几十年国内外心理学的迅猛发展,心理学家对人类的行为心理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在重大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普遍认可的实际效果。尤其随着催眠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社交恐惧的谜底逐渐被揭开。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一、恐惧的本质

恐惧是情绪的一种。

恐惧是指人们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一种担惊受怕的、强烈压抑的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恐惧是保护我们的一种能力,在心理学中叫作防御机制,让我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能警觉起来。

然而,当我们在公开场合讲话的时候,我们面临了真正的危险吗?当你拿起这本书,是否看到了我的题目:“公开讲话——一场没有惩罚的人际冒险”?这个题目就是说,很多人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公开场合会感觉到不安全,心里有冒险的体验,只是这份冒险的体验没有实质性惩罚而已。

这种心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们小时候,也许那时候你生长出了天然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开始慢慢向外伸展,试图与周围的一切建立联系。但如果你不断地遭受父母的批评、外界的嘲笑,或者总是被教育要控制言行,那么你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在意外人的眼光,这就是不安全的由来。你内心总是战战兢兢,好像处于危险的境地。

越重要或越陌生的场合越会加剧你恐惧不安的心理,那是由于你的潜意识认为那是未知的、不熟悉的,这种未知让你充满了不安,就好像你曾经遭遇的突如其来的评判和嘲笑。因此也会出现前文中所说的,当你放松下来,了解对方并逐渐感觉安全的时候,会渐渐变得善于沟通,而再次遇到让你不安全的场合,则又被打回原形。

二、说话的本质

说话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说话?那是出于交流的需要。

我们活在一个群体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社会。当我们出生后,接触到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希望向他们表达我们心中的意思。于是作为小婴儿的我们,静静地观察、聆听,听到这些成人说出来的一些声音,观察到这些声音所代表的含义,我们也开始试着去说,运用我们的大脑去编写这些声音的代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思,渐渐练就了和所处环境匹配的语言系统。

三、心理冲突

语言是自然发展出的由心理需要引发的结果,同时又深深地受心态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流派叫精神分析,就是通过来访者语言中的口误来察觉对方的潜意识。当你在公开讲话时,你心里想着“我好害怕,我要赶紧跑啊”或是“我说话绝对不行,他们肯定会笑话我”,持这种心态的你如何还能表现出稳定自信呢?

在这种心理冲突下,就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行为出现,简单地说是两种本能心态:战斗反应和逃跑反应。

1.较劲(趋向于战斗反应)

“较劲”是你的理智拼命想要说服你的内心感受,而你的内心感受却不听从于你的理智,这时候你的理智就会尝试各种古怪而无效的方法,比如说拼命地琢磨每个字的读音或反复练习一句话,甚至有时候会带出自我惩罚的色彩。

2.放弃(趋向于逃跑反应)

“放弃”和“较劲”是相反的,你的内心感受完全控制了你的理智,或者说你已经放弃了理智,爱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时候你开始胡言乱语,或夺门而出。

四、关于催眠和心理调整

下面引用一个个案的真实自述:

您和我谈话时说得很对,心理防御机制使我容易胡思乱想而造成巨大的紧张,说话时将重点都放在单个的词组上,导致语无伦次,结果更加紧张。我感觉故意放松也行不通。了解到您所说的安全理论之后,我迫使自己从舒适区进入到非舒适区,逐步带着恐惧去有意地放松身体。虽然我依然能感受到内心的恐惧,但身体却没有原来那样僵硬了。我逐步认识到说话紧张是可以通过催眠手段克服的。

我感觉催眠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在第六七次催眠的时候,我感觉到神经系统松弛了,这是突然感觉到的。后来躺在沙发上,感觉腹部或者是横膈膜吧,一下子放松了,非常舒服。大脑的放松,带动全身的放松,反过来,全身的放松也有助于大脑的放松,于是因紧张引发的大脑空白逐步减少。后来,虽然紧张,但由于能够有效地放松,也会控制住自己和表现,不会像原来那样在现场放弃自己,造成离奇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怪现象。

在本书中,我会跟你具体解释关于安全感、防御机制以及一系列心理学的问题,让你从内心明白为什么公开讲话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并且我们会在催眠中,运用身体、心理、认知三者互动的方法,让你学会如何自我调整。

让我们的人际冒险变得没有惩罚感而是充满发现的乐趣,让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WZoKrpOP4fOpKOsMfEMxsc6wLdDO10VpZVpHVzV8a22Vv89vRTa+KyDUw3jw1F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