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生第一次“操盘”

第一次接触投资是在大学,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财政金融系(现在是财政金融学院)读国际金融专业。那时金融专业远不像现在这样家喻户晓,我在报考时完全搞不清楚在国际金融专业究竟能够学到什么,只听说这个专业录取分数高,还有外教教授外语。于是和大多数高考生一样,哪个专业分数高我就报了哪个。

当时,人大财政金融系有三个专业,除了国际金融专业以外,还有财政专业和金融专业。当时的系党总支书记关伟老师戏称,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各有特色: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财政专业的学生稳健谨慎,一板一眼;金融专业的学生则介于二者之间。

习得一手调研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的人大依然充满人文气息,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特别是在经济、法学、哲学等领域颇有建树,培养了一大批秉承“经世致用”学术风格的经济学、法学和哲学学者。那时,中国正处于快速变化、新旧交替的非凡时期。六七十年代渐渐远去,八九十年代滚滚而来,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广泛地引进西方思想,逐渐转为有系统地思考社会发展。人大的老师和学生则更多地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参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纷纷研究同时期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经世济国的治学理想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让我每天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兴奋感,我庆幸青年时代在这样的大学和这样的年代里度过。

正是源于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气,我在大学时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希望参与调查研究,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时下的社会脉搏紧密结合,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案。我参加的第一个实践活动是为当时的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做市场调研。

北京牡丹电视机厂成立于1973年,最早生产9英寸(约22.86厘米)尺寸的黑白电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老先生还来到厂里参观访问,促使牡丹电视机厂引进了松下的彩电生产线。在凭票供应的时代,牡丹牌电视机占据了惊人的50%以上的市场份额,“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这句广告语深入人心。当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1984年8月25日,《北京日报》报道:一台牡丹牌电视机沉入长江一个月之久,打捞上来像个“泥蛋”,维修人员对电视机进行了检修,仅换了一下扬声器的纸盆和音圈,电视机依然图像清晰,收视效果与出厂产品相差无几。在那时,牡丹牌电视机一度是北京电子工业的象征,拥有一台牡丹牌彩电是众多普通家庭的梦想,就好比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时代的苹果产品,被排队抢购,红极一时。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牡丹牌电视机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企业面临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

这次市场调研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与其他研究小组高举高打的“理论研究”和大城市调研不同,我们研究小组的“几个臭皮匠”选择了更易于开展调研的农村、乡镇和三四线城市。事后回想,这不仅仅是独辟蹊径,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因为只有选对了目标市场才能总结出符合实际的商业规律。当时我们还没有掌握特别系统的调研方法,一切边学边干,包括制订调研计划、拆解工作目标、制作问卷、做访谈等,然后小组成员分头行动。我的任务就是回到老家,到社区、集镇和乡村收集、了解普通市民和农民的购买决策信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进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研究,包括购买渠道、价格敏感度、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喜好、售后服务满意度等内容,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我们戏称,当时在农村做市场调研,就要学习当年毛主席在湖南做农民运动考察的方式,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众,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最后,凭借“有特色”的深入研究,这份实践报告获得了特等奖,奖品是当时市场上最大屏幕尺寸的牡丹牌彩电,老百姓结婚的“三大件”之一。

在大学里开展实践调研现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围绕这样的现实课题来做一场扎实的调研,委实深受启发。商业中的洞见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总结,更有效的是一手调研,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挖掘积累,发现一手的市场规律。现在看来,可能正是这次得了大奖的市场调研,才为我们此后从事价值投资依旧重视一手调研的方法论奠定了基础。

模拟炒股,理解基本面

我真正开始接触资本市场是在1992年,那时我读大二。当同学们还在围绕资本市场的理论进行探讨时,在南方的人们已经明显展现出了对“炒股”的狂热。1992年盛夏,当时天气是否炎热我已经不记得了,但人们的热情确实被激发了出来,人们揣着四处借来的身份证涌入深圳福田,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凭借这种表,人们可以获得不菲的上市溢价,这种轻松的赚钱方法刺激着那个年代许多人的神经。抽签表8月9日正式发售,7日晚上人们就开始排队。在人挤人的广场上,每个人都做着相同的发财梦,但发财以后的梦却各有各的不同。这场震惊中国的“8·10”事件 使得“股票”“股市”这些概念自此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但事实上,人们离真正理解它还差得很远。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真正产生,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在1990年底和1991年7月成立,全国各地涌现了五花八门的炒股热潮。当时流行一句话:“专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坐在家。”专家还会看一看市盈率等指标,不会盲目追涨,但一些专门的“炒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他们精于投机冒险,把股价推高后出手。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深圳渔民,他们不看盘、不研究股票,股票压在箱子里不去问,也不去“炒”,最后一看股价还挺高,结果就卖在了最高点。

这也许是坊间流传的笑谈,但对于什么是股票、什么是投资,可能那时谁也说不清楚。即使有人说了,也未必按说的那样做。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资本市场”,这些现在再熟悉不过的词,在当时还都只处于探索和初试阶段。

那个时候,人大校园里有很多同学对股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个院系的同学纷纷加入“证券协会”社团,研究证券市场,翻译证券书籍。然而,“证券协会”社团里唯独没有学金融的同学。财政金融系的老师知道后,觉得证券市场的研究最应该让学金融的同学来参与。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和几位同学就开始筹划开展证券研究的课题和活动,当时没有计划组织新的社团,而是觉得应该在实践中理解证券市场。那时,人大还没有专门开设关于证券市场的课程,很多刚刚接触股市的同学迷恋犬牙交错的K线图,但很少有同学研究股票的基本面。当时我们就在想,脱离公司基本面研究的炒股毫无规律可言,不就是一场赌博?股市的短期波动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还是只反映盲目的炒作心理?

正是基于这些想法,我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在人大校园内组织了一场股市模拟大赛。组织这个股市模拟大赛的出发点是引导同学们关注股票的基本面,探究公司业绩和股票涨跌的关系。比赛中,主办方向选手提供企业运营的基本情况,包括财务数据、管理策略、管理层变动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许多都是当时的真实信息。选手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预测股价涨跌,从而做出买入或卖出股票的决策。当时这个赚了能被封为“股神”、输了不亏钱的股市模拟大赛一时成为学校的风云话题,同学们像职业投资人一样整天讨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校园比赛吸引了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人的注意。我们作为青年学生代表被邀请上了中央电视台,演员李玲玉作为节目主持人,与我们一起策划股市模拟大赛。我们在电视上讲了一回大学生眼中的证券知识,全是基于基本面的证券分析,这也算给全国观众上了一堂价值投资的普及课。

这个电视节目对大众投资者的教育效果无从得知,但对我自己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远,埋下了我对投资的基础理解,那就是回归投资的本质,把许多简单的概念还原到它本来的含义,始终抱有一种朴素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坚持常识。

在人大接受的教育,不仅仅带给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更让我意识到, 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帮你喜欢的、真正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 当年一起“煮酒论英雄”的同学,成为我后来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那个时候,理想主义和启蒙精神构筑了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而人大最有特色的正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紧张的学习、实践活动之余,作为人大第一届试点的学生班主任(1993级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班主任)和学生会主席,我投入许多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术比赛、文体活动,为低年级的同学们“传经送宝”,自己也乐在其中。直到今天,人大仍保留有“薪火相传”的传统,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之间坦诚沟通,互相学习。老师曾告诫我们,人大的毕业生将来不仅仅要做一个高级白领,而且要做一个有格局、有愿景、有激情、有家国情怀的人。这些大学时期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丰富,让我始终能够以实事求是的诚实姿态,投入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之中。 OCddbESrN8Q2WTqQxsl7jKjnMOyb8IU6jlFZVXwYH4ohplsxbTRC+CZm+n/MgK6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